摘 要:文章以核心素養背景下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為背景,探討了課堂有效提問策略。文章介紹了核心素養的定義和內涵,闡述了核心素養對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的重要性,分析了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提問中存在的問題,并從不同方面提出了相應的對策,旨在幫助教師提高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提問的有效性,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有效提問
提問作為課堂教學中的一種重要形式,可以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邏輯能力和創造力。然而,一些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存在提問難度過大或過小、提問形式單一、缺乏對學生個體差異的關注、忽視提問的實際效果等問題,從而影響了提問質量。因此,加強對核心素養背景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有效提問策略的研究具有重大意義。
一、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核心素養的內容
核心素養是指現代人在面對復雜、不確定的現實生活和工作環境時所需具備的基本能力和素質,是一種綜合性的能力體系[1]。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核心素養的內容包括政治認同、道德修養、法治觀念、健全人格、責任意識,這些內容的學習有助于使學生成為有責任感、有良好品德和公民意識的人。
第一,政治認同。政治認同是指具備熱愛偉大祖
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情感,以及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志向,能夠自覺踐行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學生的政治認同,有助于他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第二,道德修養。道德修養是指學生在道德觀念、道德價值、行為準則等方面的發展和提高。在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中,學生將學習如何辨別善惡、正誤,從而形成對社會和他人的尊重、關愛以及追求公平正義的信念。道德修養的培養涉及學生的思想覺悟、行為習慣和道德決策等方面,這樣的學科教育有利于幫助他們長成為有道德良知和社會責任感的公民。
第三,法治觀念。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法律、法規和社會公正樹立正確的認知,使其積極學習和理解基本的法律知識,了解法律的作用和意義,維護自身權益和公共利益,防范和抵制違法犯罪行為,樹立法律觀念和法治精神,積極參與法治宣傳和教育,提升法律素養和法治觀念。
第四,健全人格。健全人格是指學生在心理、情
感、行為等多個維度上全面發展。初中道德與法治通過學科教育和培養,促使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穩定健全的人格,包括培養學生的自尊、自信、自律、責任感等心理特質,使他們能夠積極面對挑戰、保持心理健康,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2]。
第五,責任意識。責任意識是指學生能夠認識到自己對家庭、社會、國家和人類的責任,并積極承擔和履行這些責任的意識。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旨在通過案例分析、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使他們理解自己在社會中的地位和角色,明白作為公民他們應該積極參與社會事務、關心社會問題,為社會進步貢獻力量。
核心素養不僅為個人發展所必需,也是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的重要基礎,在教育領域,核心素養的培養已經成為學生綜合素質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同時也是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
二、核心素養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提問過程存在的問題
(一)提問難度過大或過小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教師能否準確把握提問的難度至關重要。如果提問難度過大,學生可能會無從下手,從而感到沮喪和無助,進而影響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效果;相反,如果提問難度過低,學生可能會覺得問題太簡單,缺乏挑戰性,因此逐漸喪失學習興趣[3]。因此,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教師應該綜合考慮學生的年齡、知識水平和認知能力,提出既具有挑戰性,又能夠被學生理解和回答的問題。同時,
教師還要根據學生的反饋和表現及時調整問題的難度,以保證提問能夠助力教學效果的提升。
(二)提問形式單一
提問方式單一也是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問題之一。通常,教師在課堂中采用的提問形式主要集中在直接提問和選擇題形式上。這種單一的提問方式可能會導致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的學習變得機械化,只注重答案而忽視了深入思考和批判性思維的發展。此外,這種方式也可能會讓一部分學生感受到一定的壓力,因為他們需要提前準備答案,但卻缺乏足夠的空間來表達個人見解和觀點。因此,教師需要思考如何引入多樣化的提問方式。
(三)缺乏對學生個體差異的關注
初中生之間存在一定的個體差異,不同學生的學習能力、認知水平、興趣愛好均有所差別,因此,教師在提問時需要考慮學生的差異性,充分關注每個學生的學習效果和課堂表現。現今,部分教師在提問時缺乏對學生個體差異的關注,可能會導致學生無法積極參與課堂討論。比如,有的學生學習能力較差,無法理解過于復雜的問題,而有的學生具有較強的學習能力,需要通過解決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才能鍛煉其思維。同時,教師在提問時需要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因為不同年齡段的學生在認知能力上也會有所不同。對于一些抽象或復雜的問題,學生可能需要更多的時間和經驗來理解和回答,如果教師沒有考慮到這些因素,就會導致提問的問題過于抽象或難以理解,從而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四)忽視提問的實際效果
提問的目的是幫助學生理解知識、提高思考能力并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但有些教師不考慮學生的理解能力,在課堂上大量提問,不僅會浪費時間和資源,
甚至還會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4]。有些教師過于強調提問的數量,認為提問次數越多,教學效果越好,顯然這種做法過于片面,且如果提問質量過低反而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效率。還有部分教師過于關注回答的準確性,忽略了學生的思考過程和理解能力,這會導致學生在課堂上被動接受知識,無法積極參與討論。還有少數教師忽視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基本需求,在提問時沒有考慮學生的學習水平、認知能力和興趣愛好,提出諸多學生不理解的問題,影響其學習效果和課堂表現。
三、核心素養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有效提問策略
(一)設置合理的提問目標
在核心素養背景下,設置合理的提問目標是提高提問有效性的重要策略之一。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教師應該在提問前明確自己的目的,即希望學生從哪些方面理解、掌握課程內容,而且還要確保提問的目標應該與課程目標相一致,這樣才能更好地指導學生學習。
為了設置合理的提問目標,教師可以參考以下幾點:(1)教師應該對教學內容有清晰的理解和把握,明確本節課要達到的教學目標,在此基礎上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置合適的提問目標,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識點;(2)教師要基于核心素養的基本要求,
根據學生的年齡、認知水平、興趣愛好等因素設置適合學生的提問目標,激發學生的興趣;(3)教師還要參考課堂反饋信息,依據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和反應,及時調整提問目標,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知識。
(二)明確提問形式
在核心素養背景下,教師應該嘗試不同的提問方式,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學習能力,選擇適合他們的提問方式。對此,教師可以從以下幾點出發:
第一,教師可以采取開放性提問的方式,這種提問方式不僅能夠促進學生思考,而且可以鼓勵他們發表個人見解,從而提高他們的自信心和表達能力。例如,在探討一個問題時,教師可以問學生:“你認為這個問題的答案是什么?為什么?”這種開放性提問能夠讓學生自主思考,并擁有更多的發揮空間,有效發散學生的思維。第二,引導性提問也是一種有效的提問方式,教師可以用引導性提問來幫助學生建立知識框架、理解并掌握基本概念。例如,在學習“成長的禮物”時,教師可以詢問學生:“生命給了我們哪些成長的禮物?”這一問題能夠引導學生深入思考,也能加深他們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第三,反問也是一種常見的提問方式,當學生提出問題時,教師可以反問學生,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問題。例如,當學生問道:
“為什么要學習法律?”教師可以反問:“你認為不學法律會對你有什么影響?”通過反問,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從而深入理解問題并得出更加全面的答案。因此,選擇適合學生的提問方式是提高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提問有效性的關鍵。以多種方式提問有助于激發學生的思考和創造力,同時增強他們的求知欲[5]。
(三)關注學生個體差異
核心素養的培養是建立在尊重學生個體差異基礎之上的,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習能力和興趣愛好等因素,制訂不同的提問策略,使每個學生都能夠參與到課堂討論中。首先,教師要了解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學習能力,對于認知能力較差的學生,教師可以使用直觀易懂的語言提問,例如用圖像、實物等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課程內容;而對于認知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可以采用一些更具挑戰性和深度的問題來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和探索。其次,教師應該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針對學生的興趣愛好制訂不同的提問策略。教師可以從學生關心的話題、生活案例入手,通過提出與案例相關的問題,引發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的思考,激發其學習興趣。再次,教師還可以采用小組討論等方式來提高提問的有效性,小組討論可以促使學生更加積極地參與到課堂討論中來,同時也可以讓學生相互交流,加深對課程內容的理解和記憶。最后,
教師應該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課程內容。同時,教師要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回答和解釋,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四)合理利用技術手段
為進一步滿足核心素養的培養要求,教師可以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工具,如投影儀、智能手機、電腦等來提高提問的效率和效果。第一,在提問環節中,教師可以使用投影儀展示與課程內容相關的圖片、視頻和音頻等,通過對視覺、聽覺感官的刺激來引導學生思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第二,使用智能手機進行在線問答互動,合理應用現代教育中被廣泛使用的在線問答互動平臺,如Socrative、Kahoot等,
均可以幫助教師在課堂上進行互動式提問。教師在課前要設計好與課程相關的問題,讓學生使用手機、電腦等設備進行在線答題,教師可以實時查看學生的答題情況并進行分析和點評。這種形式的提問不僅可以提高課堂互動性,還可以讓學生通過互動學習快速掌握知識點。第三,教師可以使用電子白板實時記錄和展示學生的答案,幫助學生培養思維和提高學習效果。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下,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把握提問技巧,采取多樣的方式進行提問,在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讓學生在問題中學會思考與分析,進而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胡永平,張連兵,段鴻茹.新聞案例教學法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應用[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2,
42(35):51-53.
路程舒,胡立法.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大單元主題教學設計探索[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2(43):65-67.
羅蓉華.議題式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的應用策略研究[J].亞太教育,2022(13):104-106.
董玲花.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策略[J].甘肅教育研究,2022(6):109-111.
謝美華.探究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效路徑[J].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與研究,
2022(1):28-30.
基金項目:本文系建甌市教育科研2022年度立項課題“核心素養導向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課堂有效設問的研究”(課題立項號:B22153)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廖雪云(1977.6-),男,福建建甌人,
任教于福建省建甌市徐墩中學,一級教師,本科學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