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幸福 范啟蒙 曹曉巖 霍勇剛 黎素芬
摘要:為適應新時代課程思政和高質量人才培養需求,針對“核安全評價技術”課程特點,開展了以辯證思維、法治意識、家國情懷為核心的思政元素分析,從目標、方法、實施和評估四個層面進行了課程思政教學設計,以“核安全評價方法的選擇”為例回顧了課程思政教學實踐過程,并評估教學效果。教學實踐表明,該教學模式實現了教學目標,達到了教學效果,可為其他課程思政教學提供參考。
關鍵詞:“核安全評價技術”;課程思政;核安全;思政教育;教學模式;立德樹人
中圖分類號:G641;G64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4)14-0021-04
核安全是核能事業的生命線,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日趨頻繁的涉核活動對核安全的要求越來越高,對相關人才的能力素質要求也越來越高。近年來,隨著經濟全球化和網絡技術的發展,個別青年大學生有時易受網絡上西方一些不良思潮的影響,從而不能樹立正確“三觀”。為此,高校應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堅持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有機統一[1]。“核安全評價技術”是高校本科學歷教育輻射防護與核安全專業的專業背景課程,該課程以安全評價技術基礎理論為出發點,主要內容包括安全理論、安全評價方法、安全相關法律法規、安全對策措施等,目的是讓學生掌握系統安全評價的原理和方法、核活動實施過程中的安全風險分析方法,具備開展核安全風險分析工作的能力。該課程是支撐學生從“核理論”向“核實踐”過渡的重要一步,在輻射防護與核安全專業課程學習中起到承上啟下的橋梁作用,能夠為學生日后勝任崗位需求、保障核安全、獻身核事業奠定堅實基礎,在核安全專業人才的知識結構中占有核心地位。筆者針對“核安全評價技術”課程特點,深挖知識點背后的思政資源和元素,開展課程思政教學設計,回顧教學實踐過程,并評估教學效果。
1.辯證思維
唯物辯證法是觀察研究一切事物的基本思維方法[2],對指導“核安全評價技術”課程思政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核安全評價技術”課程中,辯證哲學思維在諸多知識點中體現得十分突出。課程最基本的概念———“安全”與“危險”就蘊含著對立統一的關系。安全評價中的系統觀念則體現出整體與部分的辯證觀點,安全評價原理中的相關原理與量變質變原理更是整體與部分辯證范疇、量變質變規律的直接運用。核安全評價方法的具體應用,則體現出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的辯證觀點:進行安全評價時需要根據評價目的選用不同的評價方法,但有時會有多個評價目的,這時就要抓住評價的主要矛盾選擇合適的評價方法;不同的安全評價方法適用的范圍不同,而部分與整體之間又相互聯系,因此安全評價方法的選擇需要注意部分與整體的關系;各種安全評價方法并不是相互孤立的,比如用安全檢查表法檢查給出的安全隱患,可以作為故障假設分析法的輸入,而故障假設分析法的分析結果可以為故障樹和事件樹分析提供輸入,同時后者的分析內容可以為前者的分析結果提供借鑒。通過對不同安全評價方法的對比分析,可以使學生對安全評價工作的整體性與系統性有更好的理解,在方法選擇中培養辯證思維。
2.法治意識
安全評價是政策性很強的一項技術工作,評價過程必須嚴格遵照相關法律法規和技術標準,以保證被評價項目的安全運行。熟知行業法律、規范、標準是職業素養的必然要求,也能促進個人法治意識的樹立。我國于2019年發布首部《中國的核安全》白皮書,全面介紹中國核安全事業的發展歷程,其中單列一章介紹核安全政策法規體系。我國從高從嚴構建核安全政策法規體系,一方面是對開展核安全工作進行約束指導,使核安全工作萬無一失,另一方面是全面依法治國的應有之義。依法治國是國家長治久安的必要保障,核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必須健全法規體系,實現依法治核。“核安全評價技術”課程能夠讓學生認識到法規的重要性,做到知法守法。通過國外核事故反面案例,警示學生違反規章制度后果的嚴重性,使學生樹立敬法畏法意識;通過介紹核安全工作實務中相關文書的編寫,使學生了解運用規章制度開展核安全評價工作的流程,樹立懂法用法意識。這樣,就能幫助學生逐漸樹立法治意識,秉承法治思維,為日后上崗就業、參與社會生活打下基礎。
3.家國情懷
“核安全評價技術”課程可以挖掘思政元素從正反兩方面涵養學生家國情懷。一要以總體國家安全觀激發學生的使命感和責任感。高校培養出來的人才必須深刻理解把握黨和國家在相關領域的戰略布局與決心意志,這就要求高校人才培養過程必須伴隨相關方針政策的貫徹解讀。2014年4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提出總體國家安全觀,將核安全作為其中一個主要領域,與政治安全、國土安全、軍事安全、經濟安全等傳統安全領域并列,充分體現了國家對核安全的重視。因此,“核安全評價技術”課程應強化學生對核安全在國家安全領域中重要地位的認識,使學生認識到核安全評價在維護核安全過程中的重要意義,形成維護國家安全的使命感和責任感,產生自主學習的內生動力。二要通過分析核安全事故嚴重后果培養學生居安思危、防患未然的理念。“核安全評價技術”課程應通過介紹國際上的核安全事故,使學生認識到核事故后果的嚴重性,并掌握核事故應急處置的流程,破除“和平積弊”,消除“事故不會發生”的思想,常念居安思危之心,成家國安全之功。
“核安全評價技術”課程思政教學設計分為“目標設計—方法設計—教學實施—總結評估”四個階段。目標設計:深入挖掘課程中的思政元素,以知識能力目標和情感價值目標為引領,合理選擇思政元素,確保思政內容的思想性、協同性、準確性、實用性。方法設計:落實學生中心理念,體現學生主體地位,以啟發引導和探究研討形式為主要教學方法,推動課程思政從“灌輸式”向“領悟式”轉變。教學實施:綜合利用動畫、時事新聞等,依托教師預設問題開展小組討論、頭腦風暴,確保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知識要點的掌握由淺及深,對思政要素的情感共鳴由弱到強。總結評估: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教師評價與學生自評相結合,對知識要點與思政效果進行綜合評價。
1.目標設計
知識能力目標:熟悉安全評價依據與規范、核安全相關法律法規;能夠解釋安全評價原理與模型,分析影響安全的主要危險危害因素,闡述安全評價方法,概述評價單元劃分和評價方法選擇,歸納核活動中的核安全風險;能夠開展安全預測,制定對策措施,撰寫安全評價報告,解決實際核安全問題。
情感價值目標:培育辯證科學思維;重視核安全工作,遵守核安全相關法律法規,牢固樹立法治意識,抵制盲目自信、一味蠻干意識;樹立科學正確的核安全觀,養成嚴肅認真、嚴謹求實、一絲不茍的工作作風,具有使命感與責任感。
2.方法設計
貫徹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堅持學生主體地位,采用教師啟發引導和學生探究研討相結合的教學方法。教師結合教學內容,運用啟發提問式、示例舉證式等教學方式對學生進行針對性引導,把握課堂整體發展方向。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探究研討等學習活動,主要包括討論、闡述、文書寫作、答辯等。在小組學習活動中,學生針對教師基于思政元素設置的問題進行專門辨析討論,實現課程思政由“灌輸式”向“領悟式”轉變。
3.教學實施
在授課開始階段,教師以知識要點為基點,通過動畫、時事新聞等導入教學內容,基于思政要素針對性地設置問題或引導性地布置討論主題,讓學生以小組學習的形式開展探究研討,或統一組織學生開展頭腦風暴,抽絲剝繭,層層深入,在對知識要點的解析中自然融入思政要素,確保知識要點與思政要素的完整統一性。對于學生的交流發言,教師應及時鼓勵表揚或匡誤糾偏。最后,回顧知識要點及其蘊含的思政要素。整個教學過程,要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確保學生對知識要點的掌握由淺及深、對思政要素的情感共鳴由弱到強,使學生在學習知識要點的過程中領悟思政要素,又通過思政要素驅動知識要點的深化理解與轉化應用。
4.總結評估
在該階段,教師將思政元素融入評價體系,“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健全綜合評價”[3],將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教師評價和學生自評相結合。
“核安全評價技術”為考試課,成績評定為百分制。成績組成:形成性考核占30%,終結性考核占70%。平時表現包括課堂作業、課堂測驗和研討交流三部分。課堂作業考查學生的學習情況,反映學生的學習狀態;課堂測驗考查學生的課堂理解吸收情況,反映學生的知識消化情況;研討交流考查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反映學生的綜合素質。這三項考核既有階段性考核,又有全程性考核,既有理論知識考核,又有實踐能力考核,側重不同,關注的思政要素也不同,全面反映課堂教學和課程思政的效果。基于評價結果,對教學進行反思,以評促教,以評促學,以評促改,可以使課程思政更好地發揮價值引領作用[4]。
現以“核安全評價技術”課程中“核安全評價方法的選擇”這部分內容為例,對其課程思政教學實踐過程進行回顧。
1.教學內容概況
“核安全評價方法的選擇”是核安全評價工作順利、準確開展的前提。核安全評價方法種類繁多,其適應范圍不相同,給出的評價結果種類也不相同,因此如何根據評價目的選擇合適的評價方法是本課的重點。本課的教學目標有兩點。一是在知識能力層面,讓學生理解和掌握各類評價方法,以及各類評價方法之間的區別,初步學會根據評價目的選擇合適的評價方法,具備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二是在思維素養方面,讓學生在對比各類評價方法的過程中感受局部與整體、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相互聯系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
2.教學實施過程
(1)創設情境,引發思考。理論知識如果不在實踐中應用,則無法轉化為能力。在課堂開始之初,教師拋出問題:如果對我們的教學樓進行日常安全檢查,檢查目的是綜合安全檢查,查找隱患,但不進行分類評級,那么應該如何選擇合適的安全評價方法呢?這個問題與學生日常生活密切相關,能夠使學生立刻產生興趣,并回想起平時看到卻沒有注意到的一些細節。
(2)小試牛刀,實際操作。針對教師的問題,學生很快可以想到最常用的安全檢查表法。此時,教師可以回顧安全檢查表制表的注意事項及安全檢查表法的使用問題,展示提前準備好的安全檢查表,并請兩組學生對檢查結果進行匯報。匯報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檢查結果,對教學樓的整體安全進行評價;二是對檢查表提出改進意見;三是檢查過程中對安全檢查表法的認識和想法。通過這樣的實際操作,學生可以把理論知識與實踐聯系起來。
(3)精簡總結,方法回顧。通過對安全檢查表法的具體應用,學生理解了安全評價方法選擇和應用的流程。接著,教師采用“一張表+一句話”的方式對各類安全評價方法進行總結。所謂“一張表”就是通過一張表將前期學習的各類安全評價方法聯系起來,表中橫向上從方法的應用范圍、特點、適用范圍等層面剖析每個方法的內涵,縱向上對比每個方法的特征,但具體的內容分析需要學生自己完成。所謂“一句話”就是用一句話總結各類安全評價方法,要求覆蓋表中所有元素。表中的安全評價方法分為兩類,一類是在課上通過理論授課共同學習的,這部分方法的剖析由教師示范總結,另一類是學生分組自主調研的,這部分方法的剖析由調研小組的學生進行總結。這一方式既能完成對各類評價方法的精簡總結,又能鍛煉學生總結問題的能力。
(4)靈活應用,加深理解。在全面回顧各類安全評價方法的基礎上,課程教學進入真正的知識應用階段,即介紹一些相對復雜場景、設置不同的評價目標,引導學生選擇正確的核安全評價方法。在應用之前教師需要帶領學生回顧評價單元劃分的方法,并介紹評價方法選擇的流程和準則。
“核安全評價技術”課程思政教學模式以課程知識要點為思政要素基點,以知識能力與情感價值相互促進、共同提升為目標引領,形成了一套“知識要點驅動”的課程思政教學新模式,其在以下方面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在目標設計上,把課程的三部分主要內容(核安全狀態評估、核安全狀態預測、核安全工作實務)與著力培育的三方面素養(思維素養、社會素養、品德素養)有機結合起來,構建了知識要點與思政要素的對應體系。以培育三種素養為價值引領,針對性地設計思政元素,確保教學內容具有學科專業性以支撐思維素養培育、具有發展需求性以支撐社會素養培育、具有光輝崇高性以支撐品德素養培育。通過教學,幫助學生訓練辯證思維能力,夯實職業能力功底,樹立法治意識,涵養家國情懷。在方法設計上,貫徹“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中心”的理念。教師精選思政元素,精心設問,奠定課堂基調,掌握課堂節奏,把控課堂方向。教師是學生的領路人,是課堂的掌舵人,學生則是課堂主人翁,是課堂實踐主體。教師通過組織探究研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全身心投入學習,通過學思辯悟掌握知識要點、領悟思政元素,推動課程思政由“灌輸式”向“領悟式”轉變。在教學實施上,充分體現學生中心地位,按照“教師引導—學生主導—凝練升華”的思路,依托學習小組開展探究研討、頭腦風暴,使學生在知識要點的學習中感悟思政元素,在思政情感的浸潤下深化理解知識要點,確保知識能力入腦、價值情感走心。在總結評估上,將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教師評價和學生自評相結合,實現了知識要點與思政效果評價的結合。
“核安全評價技術”課程的抽象概念較多,方法技術也較多,既涉及定性分析又涉及定量分析,整體文字性內容較多,對課程思政的實施提出了高要求。基于“知識要點驅動”的課程思政教學活躍了課堂氣氛,避免了“尬聊”思政,使思政要素無形融入知識要點,避開了思政要素的傳統“投喂”方法,使學生的學習興趣明顯提高。教師主導下的小組討論、頭腦風暴,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切實感受到自身的學習主體地位,使課堂活躍度明顯提升。
安全無小事,核安全更是重中之重。我國核事業的蓬勃發展必然需要更多的安全管理人才,“核安全評價技術”課程著眼培養未來從事涉核關鍵崗位人才,需堅持知識傳輸與思政教育相結合,既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又培養學生的職業操守和人文精神,滿足新時代對核安全專業人才的特殊培養需求。教學實踐表明,上述“核安全評價技術”課程思政教學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學生學習的投入度、活躍度和認可度,整體提升教學效果,可以為其他課程思政教學提供參考和借鑒。
參考文獻:
[1]張大良.課程思政:新時期立德樹人的根本遵循[J].中國高教研究, 2021(01):5-9.
[2]王非.用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激發中華文化內生源動力[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2(01):82-84.
[3]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EB/ OL].(2020-10-13)[2023-06-12].https://www.gov.cn/zhengce/2020-10/13/content_5551032.htm.
[4]項波,吳仰祺,楊路萍.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四個維度”[J].黑龍江高教研究,2020,38(04):152-155.
Explora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Nuclear Safety Evaluation Technology" in Universities
Cai Xingfu, Fan Qimeng, Cao Xiaoyan, Huo Yonggang, Li Sufen
(School of Nuclear Engineering, Rocket Force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Xian 710025,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high-quality talent cultivation in the new era , an analysi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centered on dialectical thinking, rule of law awareness, and patriotism was carried out in response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uclear safety evaluation technology" course.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esign was carried out from four levels: goals, methods, implementation, and evaluation. The practical proc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urriculum was reviewed using the "nuclear safety evaluation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and the teaching effect was evaluated. Teaching practice has shown that this teaching model has achieved teaching objectives and achieved teaching effects, and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other courses.
Key words: "nuclear safety evaluation technology";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nuclear safety; ideologicaland politicaleducation;teachingmode;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virt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