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媛媛
摘要:親和力是思政高效課堂建構的基石,是推動思政教育創新的原動力。高效的思政課堂必然是富有親和力的課堂,親和力的提升已經成為當前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的風向標之一。文章圍繞如何提升思政教育親和力進行研究,希望通過多方面的探討,明確現階段高校思政教育親和力提升的有效路徑,為思政教育的高質量推進和內涵式發展指明方向。要提升思政教育親和力就要轉變認知,提升學生思政認同感;聚焦時代,增強思政教育新鮮感;優化方法,提升學生思政參與感;豐富內容,提升思政話語穿透力。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高校;親和力;高效課堂;路徑;立德樹人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4)14-0033-04
思政課教學改革應圍繞受教育者展開,即圍繞學生展開。學生產生思政課學習興趣并伴有思政課學習的積極體驗將轉變為學生對思政課深入探討的驅動力。興趣的產生和積極體驗的獲得需要從思政課教學改革入手,親和力的提升是思政課教學改革的重要舉措之一。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因此,針對當前思政教育與學生存在疏離感、思政教育浸潤不夠深入、思政教育長效價值發揮不佳等問題,高校需要牢牢抓住思政課堂主陣地,多措并舉、多管齊下地提升思政教育親和力,消除思政教育與學科教學、學生生活學習的疏離感,提高思政教育的實效性,更好地培養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
思政教育親和力是教育對象對思想政治教育產生親和感、親近感的一種積極的力量,是由多種層面積極教育元素而匯聚集成的合力,屬于和諧交往關系下的影響力,可以從以情感人的相關情感活動與以理服人的相關說理活動中準確體現出來。親和力具有自身的鮮明特征,其對教育主體有自然的呼喚力和強大的吸引力,能夠使受教育主體獲得自然力量的感召。而這種感召力,又以教育目的人文性表達、教育方法恰適性支持、教育載體多元化服務、教育情境相融性引導為前提[1]。只有喚起受教育主體的共情心,才能體現課程自身的親和力和感召力。這也啟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關注受教育者的內在需求,貼近受教育者的生活和學習,同時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內外部要素,拉近受教育主體與思政教育之間的距離,消除學習的陌生感,繼而增強親和感與認同感。這種親和感和認同感,又會轉變為相對穩定的德育情感內驅力。
1.轉變認知,增強學生思政認同感
部分學生之所以對思政課學習缺少興趣,一是因為部分教師習慣性地主宰思政課教學,導致思政課堂與當代大學生存在一定的距離,二是因為學生沒有認識到思政課學習與自身成長成才的關聯性,沒有充分認識到思政課學習的價值。為了提升高校思政教育親和力,一方面要尋求師生平等關系的契合點。從本質上說,思想政治教育是服務于人的,必須考慮受教育者也就是學生的內在需求,以服務學生為宗旨。“00后”大學生普遍具有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強、思維活躍、主體意識突出、思想開放的特征[2]。但“00后”大學生群體還處于心智發育不成熟階段,如果教育者沒有在拔節孕穗的關鍵期給予他們有效的思想引導,很容易影響其正確“三觀”的樹立,導致其理想信念不夠堅定。對于教育者來說,借助師生關系的轉變、教學理念的創新,關注大學生群體的特殊性,以他們為主體,建立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是關鍵。這樣才能詮釋思政教育的以人為本,體現思政課程的人文關懷。當受教育者的內在需求得到滿足,他們自然會感受到課程的親和力。因此,在思政理論課教學中,圍繞教育對象的需求引入探究式教學,摘除“一言堂的緊箍咒”,才能讓學生感受到人文關懷,才能讓學生在和諧的課堂氛圍中關注時政熱點、思考時政議題。另一方面,要致力于解決學生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這樣才能讓學生認識到思政教育是具有實效的,是可感知的,從而產生思政學習的主動性和認同感[3]。最主要的是堅持“三貼近”原則,即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這要求高校教師在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要始終將解決學生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作為一大突破口。教師要積極融入學生群體,傾聽學生心聲,了解學生困惑,將思想政治教育與學生目前所遇到的問題結合起來,化作一個個典型生動的思想政治教育案例,讓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找到以思政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具體路徑,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是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提升的基本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貼近生活,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真正做到教育的因材施教和問題處理的對癥下藥。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心理及性格特點,學習心理學的相關知識,關注當前社會環境、社會形勢,讓思想政治教育更接地氣、更具煙火氣,這樣學生才能感受到思政課學習的新鮮感和實用性。例如,當前就業競爭激烈,學生也面臨著未來發展定位、發展規劃的現實挑戰。如果教師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聚焦這些問題,為學生提供就業的有效參考,或者引導學生合理制訂個人發展規劃[4],那么就會使思想政治教育更易被學生認同,走入學生內心深處。
2.聚焦時代,增強思政教育新鮮感
當今世界出現了新變局,社會出現了新變革,既有機遇又有挑戰,要善于在變局中開新局,在危機中育新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同樣面臨新形勢,信息化時代知識更新速度快,學生掌握的新文化、新知識不一定比教師少,如果教育者仍采用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就會形成代溝,不利于教育效果的提升。對此,教育者要結合當前國際國內形勢、學生特點、思想變化等進行系統的規范化教育,把課程思政、思政課程、日常思政和校園文化有機結合起來,形成時時有思政、處處見思政的大思政格局。要聚焦時代特點,認清當前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問題和新時代的要求,學會運用新技術新手段開展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注重溝通交流,拉近情感距離,增強思政教育的新鮮感[5]。比較成功的做法有合理應用新媒體語言、豐富思政教育話語表達形式等。教育者可以選擇新媒體平臺中新穎前衛、多元立體的語言表達方式,并對此類語言加以轉換調整,以大學生喜聞樂見的話語表達方式代替傳統思政教育中抽象的話語表達方式,從表達形式、思想內涵層面促使新媒體語言與思政教育需求相符合,以此增強學生對思政教育的親切感[6]。同時,教育者還應結合社會熱點、新媒體案例,營造輕松愉快的思政教育氛圍,為學生學習生活實踐提供指導,提升思政教育的親和力。
例如,可以借助數字媒體技術,組織主題沉浸式二十大精神宣講活動,將二十大精神宣講與思政課程實踐、學生情境體驗、文學藝術表演融為一體,采用無主持人沉浸式體驗模式梳理出二十大精神宣講主線。可以借助數字媒體技術,為學生情境互動搭建橋梁,將思政主題教育、第二課堂主題教育、專業課程思政教育及思政課程教育串聯起來,厚植學生愛國情懷,幫助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學生在沉浸式、參與式的學習體驗中理解二十大精神,能讓二十大學習走心更入腦。
再如微電影的使用。在微電影的制作過程中,學生可以以獨立的視角和身份對社會熱點與生活現象進行創造性的提煉、再造,對社會問題進行藝術化的思考與審視[7],并通過拍攝微電影的方式,圍繞大學、青春、夢想、幸福、友誼、情感、祖國等主題,表達自身對生命的尊重、對家鄉的熱愛、對社會的感受、對人生的思索、對未來的向往。學生可以根據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內容和對社會時事的真實感悟,進行大量的歷史資料收集與篩選,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以史為鑒,在閱讀和思考中將歷史與相對比,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學生自導、自演微電影,能夠培養實踐意識、創新意識、團隊精神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對思想政治內容的接受程度,改變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傳統看法。這對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合作意識、問題意識、批判意識和觀察能力、總結能力、提取信息能力等,都有積極的作用。
3.優化方法,增強學生思政參與感
優化教學方法,增強學生在思政活動中的參與感,也是提升思政教育親和力的關鍵舉措,是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創新的必由之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服務學生為目標,遵循既定的教育規律、學生成長成才規律,在教學方法上推陳出新,讓學生置身于多元化的思政課程學習情境中,以多種方式全面參與思政課學習。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新要以身處大變革、大轉型、大發展的經濟全球化時代的年輕一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問題為切入點,以全球視野和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現代化、科學化為大前提。在方法選擇上,應堅持綜合化、時代化、中國化三大標準,遵循人本化、藝術化、生活化三大原則[8],在方法運用上應堅持開放協同、預測引導、反饋測評、動態調適,增強學生的思政課堂參與感。
目前,各高校紛紛著手于參與式教學的推進,以提升思政教育親和力。參與式教學能夠帶給學生思政學習的全景式沉浸體驗,使學生在相對逼真的教育情境中、具體的教育實踐中觸摸思政實體資源,獲得別開生面的思政學習體驗感。最常見、最常用的實踐性教學,是最為典型的參與式教學類型之一。其力求將思政理論宣講與學生實踐體驗融合起來,避免空洞的思政理論說教,讓學生在參與社會實踐活動中真正理解思想政治第一課堂的豐富內涵,在主題發言、專題討論、心得分享的過程中產生思政學習的豐富體驗。當然,思想政治課實踐教學并不僅僅局限于課內,將課內第一課堂延伸到課外第二課堂,可以讓參與式教學更有活力,更富實效。第二課堂表現形式更多元,可以是校園講座,也可以是讀書分享甚至是文藝晚會,學生通過參加不同的校內實踐活動,可以拓展思政學習的視野,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路徑。對廣大思政教師來說,借助思政課堂對接社會實踐課堂也可以帶給學生思政參與式學習的積極體驗。教師可以給學生設置志愿服務、社會考察、鄉村調研、公益活動等具體實踐任務,讓學生在親身體驗所見、所干、所管中提升認知水平,端正學習態度,提升社會生活適應能力,產生強烈的社會責任感[9]。這樣能夠自然達成思政教育的目的。另外,還可以開展情境體驗教學。情境體驗,顧名思義是帶給學生學習的親臨感、現場感,讓學生沉浸式地體驗學習。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音頻、視頻媒介資源將學生引入情境,讓學生通過故事講述、主題演講、角色扮演等方式,演繹不同的具體的角色,基于角色的第一體驗感,嘗試以思政理論解決實際問題。教師要特別關注教學情境的創設質量,這是學生能否走入情境、感知情境的關鍵要素。學生通過角色扮演進入特定的情境,能夠在情境活動的合理引導下樂在其中,進而主動參與思政話題的探討,理解思政話題的內涵,獲得潛移默化、深遠持久的德育熏陶。這樣,學生不僅能產生積極的思政學習情感,還能在參與互動中將積極的情緒傳遞給他人,感染其他人,進一步增強積極的情感體驗,使思政學習熱情更為高漲。例如,教師可以靈活運用虛擬現實技術(VR)或增強現實技術(AR),創設講述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的仿真環境,讓學生身臨其境地進行情境體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堅定學生的“四個自信”,增強其歷史自覺性,引導其主動承擔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利用該技術,還可以讓學生在線欣賞祖國的壯麗山河,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讓學生成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好聲音的形象代言人,提高中華文化的影響力。
4.豐富內容,提升思政話語穿透力
在“內容為王”的時代,關注思政話語內容體系建設,提升思政話語穿透力,是提升思政教育親和力的可行性舉措。話語內容越豐富,越有助于解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三大問題。內容在整個思政課程體系中是居于核心地位的,話語內容又與話語風格、話語語境、話語評價等相關聯,共同服務于思政教育培根鑄魂的目標[10]。從整體上來說,只有思政課的話語內容豐富,具有較強的教育穿透力,體現政治性、科學性、真理性、價值性的統一,才能真正解答學生對社會矛盾問題、成長發展問題,思想現實、價值取向追求等方面的現實疑惑。思政話語的穿透力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其一,話語內容要統籌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與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主題話語協調發展。統籌兼顧、協調發展是指話語內容要堅持守正與創新的原則,二者不能偏廢。其二,話語內容要關注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社會的主要矛盾隨著時代的發展已經發生了改變,不再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人們更渴望追求高質量的美好生活,這便與現階段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產生矛盾。因此,思政話語內容設置及選取上要積極適應,主動轉變,聚焦矛盾,提高話語的詮釋力和穿透力。其三,話語內容要滿足學生思想需求和成長發展期待。思政課教學不能只是說教式地宣傳理論而忽視學生個人面臨的思想困惑及成長成才訴求,應該把“立德”和“樹人”有機整合起來。對于思政教育者來說,要把握受眾特點,提煉教育內容,提升語言穿透力,像學者姚利民所說的那樣,“以學生關注的社會熱點問題、成長困惑問題為教學內容切入點,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學生的深度思考”。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進至今積累了不少的經驗,在追求更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打造富有親和力的思政課堂,成為思政教育的鮮明旗幟,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實效性的有力保障。親和力就是讓課程富有吸引力、感染力、號召力,讓受教育者產生學習思政課的親切感、認同感,具有較高的課程悅納度。思政教育親和力不但屬于實踐性問題,還是一個理論性問題。在現實踐行中,教育者應轉變認知,聚焦時代,優化方法,豐富內容,順應教育對象成長成才需求,切實強化思政教育實效性。思政教育只有提升親和力,才能出奇制勝和超常發揮,使得思政親和效益最大化。
參考文獻:
[1]張晴.高校思政教育網格化管理模式研究[J].現代職業教育,2023(29):166-168.
[2]郎君立,陶林.近五年高校思政課親和力研究述評與展望[J].黑龍江教育,2023(10):88-92.
[3]歐陽錫威.非遺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價值探究[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3(36):104.
[4]黃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意義及路徑研究[J].現代職業教育,2023(27):125-128.
[5]徐偉.融媒體時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創新實踐研究[J].教育傳媒研究,2023(05):40-43.
[6]孫繼才.新形勢下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親和力的有效途徑分析[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3,36(17):91-93.
[7]鄭盼杰.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師親和力提升的路徑探析[J].信陽農林學院學報,2023,33(03):142-145.
[8]羅會宇,程典子.高校思政課學理性與親和力的張力與平衡[J].新鄉學院學報,2023,40(08):65-69.
[9]劉小文,朱宇華.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學親和力的理論蘊涵與實踐進路[J].內蒙古財經大學學報,2023,21(04):21-25.
[10]李沐融.高校思政教育貫徹“立德樹人”思想的路徑探究[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23,39(07):31-33.
Exploration of the Path to Enhance the Affin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Jiang Yuanyuan
(School of Marxism, Yili Normal University, Yili 835000, China)
Abstract: Affinity is the cornerstone of efficient classroom construction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the driving force for promoting innovation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 effici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lassroom is inevitably a classroom with affinity, and the improvement of affinity has become one of the indicators of the current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The article focuses on how to enhance the affin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oping to clarify the effective path for improving the affin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at present through multiple discussions, and to provide direction for the high-quality promotion and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enhance the affin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transform cognition and enhance students sen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dentity; focusing on the times and enhancing the fresh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ptimizing methods to enhance students sen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enrich content and enhance the penet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discourse.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universities; affinity; efficient classroom; path;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 virt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