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江輝 王冰潔
摘要:“雙師+”體驗式課程思政教學模式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法治思想,圍繞德法兼修的法治人才培養目標,一體構建“雙師+課前慕課”“雙師+課堂教學”“雙師+課后實踐”體驗式課程思政教學模式,具體設計了名家微課、實務精英線上講座、旁聽庭審、模擬宣誓、課堂辯論、實務專家面對面、項目社會調研、志愿服務等8個體驗模塊,在每個模塊運行后進行總結反思,考查學生“三種精神”的養成,有效實現協同育人實踐育人,打造法治人才培養共同體。
關鍵詞:雙師同堂;體驗式教學;“中國當代司法制度”;課程思政;體驗模塊;人才培養共同體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4)14-0045-04
基金項目:湖南省教學改革項目“法學專業課程思政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的實踐路徑研究”(編號:HNJG-2021-0766)
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和社會的不斷進步,法學教育領域正經歷著一場深刻的變革,尤其是在培育高素質法治人才與建設法治社會的進程中,如何培養既有專業知識,又具備良好思想政治素質的新時代法學人才,成為當前法學教育改革的重要議題。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對中國法學教育的發展進行了戰略性思考與規劃,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時代特色的新觀念、新思路、新方法,初步建立起了一套科學的、現代化的法律教育理論體系。法學教育理論是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內容之一,是我國法治建設不斷創新和發展的根本遵循。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法學教育要處理好知識教學與實踐教學的關系,學生要養成良好法學素養,首先要打牢法學基礎知識,同時要強化法學實踐教學。本文以“中國當代司法制度”為例,開展“雙師+”體驗式課程思政教學模式創新實踐探討,闡釋如何在法學教育中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法治內核,推動法學專業課程思政改革與創新。
習近平法治思想深入闡述了法學教育在全面推進法治建設尤其是法治人才培養方面的關鍵作用,強調高校是法治人才培育的首要場所,高校教師需要有效利用法學教育基礎性和引領性的功能,促進新時代法治人才培育體系的構建。H學院“中國當代司法制度”課程以法學專業本科生為授課對象,開設在大一第二學期。大多數學生前期只學習了法理學、憲法學和中國法制史三門專業基礎課,且尚未參加實訓實習,與司法實踐接觸較少,因此存在學習熱情高漲但基礎薄、技能弱的問題。為此,“中國當代司法制度”課程思政教學要解決的痛點問題主要有三個。一是“站不高”。“中國當代司法制度”蘊含的嚴格公正司法理念是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義,是法治中國建設的關鍵環節,課程應提升站位高度,幫助學生鑄就法治信仰。然而在傳統教學體系中,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直接接受到的是司法公正的基本理念或經典表述,不能在學習中獲得感悟、體驗情感、提高認識并將知識內化成智慧。二是“悟不透”。黨的十八大以來,司法權力監督制約機制不斷健全,“中國當代司法制度”課程思政需要透過現象看本質,涵養職業道德,培養浩然正氣。然而傳統灌輸式教學強調“刺激—反應”,把學生的認知看作對外部刺激做出的被動反應,學生接觸司法案例或司法制度運行實踐時,缺乏自主領悟法律職業道德和價值要求的自覺。三是“用不活”。司法體制改革的鮮活實踐觸手可及,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的司法改革目標要求“中國當代司法制度”課程思政應做到知行合一,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然而傳統的課程思政教學側重校內教師的課堂講授,對司法實踐中的課程思政資源和師資缺乏有效整合,對線上線下平臺利用不夠,導致學生缺乏在創造性學習和運用知識的實踐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經驗體悟。
可見,如何在增強教學針對性和時效性的基礎上,將法律實踐成果帶入課堂,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法律知識,豐富教學內容與形式,使教學過程更加生動有趣,既注重學生法學專業知識技能的培養,又聚焦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提升,是“中國當代司法制度”課程思政教學模式創新探索的主要方向。
法學教育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育方向的選擇[1]。培養新時代高素質法治人才,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并始終遵循馬克思主義法學思想。高校是培養法治人才的前沿陣地,高校法學教育要將黨的教育方針落到實處,突出培養優良的品格和個性,要解決為誰教、教什么、教誰、怎么教的問題[2]。在法學教育過程中,教師應深入探討法學教育領域內政治教育與專業教育、法律修養與個人道德、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等重大關系問題,在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的同時,明確最終的教育目標是培養更多有堅定信仰、深厚愛國情結及堅實法學基礎的優秀法治人才,推進法治建設的現代化。法學教育的基本目標是既能讓大學生認識到法律的神圣意義和價值引領作用,又能在法學理論上培養大學生對法律價值的理性判斷與法律行為能力[3]。習近平法治思想明確了德法兼修的高素質法治人才培養目標,提出了構建協同育人實踐育人模式,打造法治人才培養共同體的新要求。課程思政作為一種教學理念,注重對學生思想品德的熏陶,強調教師傳授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同時,要有意識地結合專業特色挖掘其中的思政教育資源,注重“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相結合,實現“教書育人”目標[4]。因此,H學院“中國當代司法制度”課程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為指導,探索構建了“雙師+”體驗式課程思政教學模式,使學生轉變為信息加工的主體、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學習和體驗活動的主角。
1.明確“三種精神”的塑造為課程思政育人目標
“中國當代司法制度”作為法學專業的重要課程,旨在向學生傳授關于中國當代司法制度的基本知識與原則,讓學生了解司法制度的歷史沿革、現實狀況和未來發展趨勢,培養學生的法治精神、司法素養和實踐能力。H學院“中國當代司法制度”課程育人目標的確立遵循“課程目標—畢業要求—培養目標”三者之間的對應達成邏輯關系,精準解決課程思政教學過程中存在的“站不高”“悟不透”“用不活”問題,具體化為“三種精神”的塑造:奉法允正的擔當精神、窮理致知的鉆研精神和樂于奉獻的公益精神。
2.設計三種“雙師+”體驗式課程思政教學模式
體驗是“雙師+”體驗式課程思政教學模式的重要特征。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注重學生的實踐體驗和感受,讓學生通過親身參與、實踐操作等方式深化對思政知識的理解和運用。“中國當代司法制度”課程團隊設計了包括課前、課中和課后三個階段,依托網絡教學資源、數字法庭和社會調查實踐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方式,在教學設計、教學過程等環節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圍繞課程育人目標一體構建“雙師+課前慕課”“雙師+課堂教學”“雙師+課后實踐”體驗式課程思政教學模式,實現了任課教師、慕課名師、實務精英、思政教師的協同育人,具體設計了名家微課、實務精英線上講座、旁聽庭審、模擬宣誓、課堂辯論、實務專家面對面、項目社會調研、志愿服務等8個體驗模塊。
3.構建“體驗—反思—升華”的三段式課程思政育人閉環
體驗是認知的起點。在課程思政教學中,教師首先要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感知思政元素。總結反思則是體驗式教學中的升華環節,也是教學效果的核心評價環節。學生在經歷體驗環節后,會產生各種感受和想法,但這些感受和想法是零散的。而總結反思的目的就是對這些感受和想法進行整理、分析,從而促進學生思想格局的提升、職業道德的形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養成。H學院“中國當代司法制度”各個模塊的總結反思可以通過撰寫心得體會、小組體驗分享、項目成果匯報等方式展開,讓學生經歷“體驗、反思認識、再體驗、再反思認識”的循環漸進的學習過程,進而升華為“三種精神”的塑造,達成育人目標。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打破高校和社會之間的體制壁壘,將實際工作部門的優質實踐教學資源引進高校,加強法學教育、法學研究工作者和法治實際工作者之間的交流。H學院“中國當代司法制度”課程思政以此為指引,在課程內容設置、課程體驗模塊、課程評價機制三方面進行了創新探索。
1.思政元素如鹽入水
法學教學內容的設置,深刻影響著法科學生的知識體系和能力結構[5]。目前,大多數法學課程教學內容更多地集中在法律概念、立法宗旨及法律條文的正確適用上,這對系統學習法律知識有一定的好處,但是對法律制度產生的歷史原因及其所包含的人文理念、法律制度所產生的正負向影響等缺乏了解,這會使學生對法律的內涵和精神本質的認識不夠深刻,不利于培養學生積極的價值觀和自主學習能力[6]。H學院將“中國當代司法制度”課程教學內容整合為五個章節,在每個章節的專業知識學習中均融入課程思政的“雙師+”體驗式教學模塊,共在8個模塊中融入42個視頻、38個司法案例、12個學生活動策劃案,做到了與課程內容的無縫對接。
2.體驗模塊潤物無聲
根據《關于加強新時代法學教育和法學理論研究的意見》要求,法學課程可分為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兩類。其中,理論課程側重于對法律基本知識和理論的講解,一般以課堂授課和討論為主,旨在為學生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實踐課程側重于法律實踐經驗的傳授,一般以實習為重點,旨在讓學生把學到的理論知識應用到實際工作中,提高其實際應用能力。H學院“中國當代司法制度”課程思政創新了三種理論與實踐教學模式。一是“雙師+課前慕課”模式。即在線上開放課程的基礎上,選取闡釋習近平法治思想的名師微課和司法實務精英線上法律講座等思政資源,并將其融入專業知識教學,通過名校名師與實務精英的線上雙師聯動,實現思政資源的共享和網絡平臺的有效利用。比如,教學中國審判制度時,安排學生課前觀看視頻《周春梅:用生命捍衛司法公平正義》,并聽取習近平法治思想解讀專題講座《堅持全面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二是“雙師+課堂教學”模式。即通過課堂辯論、旁聽庭審、模擬宣誓、實務專家面對面等模塊讓學生領悟不同司法主體的職業道德要求,在全真情境再現中體驗公平正義的實現過程。比如,教學中國審判制度時,組織學生到模擬法庭旁聽市中級人民法院的現場開庭,體驗審判程序,或邀請法官進課堂開展面對面交流等。任課教師與實務專家線上線下雙師聯動,創設了情境化的課程思政教學環境,實現了課程思政協同育人功能。三是“雙師+課后實踐”模式。即設置學生課外社會實踐模塊,讓學生走進司法機關,以切身體驗的方式領悟中國司法制度的運行規律。或者與學工配合開展志愿服務第二課堂,依托社團讓學生深入司法實踐,用活專業知識。比如,教學中國審判制度時,按學習小組開展項目主題調研,讓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提出對策建議,并撰寫調研報告和學術論文。任課教師與輔導員的雙師聯動,有效實現了課程實踐育人的目標。
3.考核評價綜合多元
建立完善的教學考核評價體系,對提高課程思政的實施效果及專業課教學質量具有重要意義。“雙師+”實踐教學協同育人模式需設置科學合理的多元化綜合評價機制[7]。首先,傳統的以考試為主的評價方式難以全面反映學生的綜合素質。H學院“中國當代司法制度”課程通過設立學習小組,在每個模塊運行后進行總結反思,通過組內自評、組間互評、雙師評價的多元評價方式,考查學生“三種精神”的養成情況,并創新性地把考核變成對學生學習成果的獎勵,如大學生創新計劃項目的申報、論文的發表、職業資格證的取得、創新創業大賽獲獎等,讓學生從行為和情感上積極參與教學。另外,學校還應構建教師課程思政教學評價體系,針對教師的教學方式、教學內容、教學效果等進行綜合考查,推進法學專業課程思政教學改革[8]。H學院“中國當代司法制度”課程構建了教師課程思政教學目標的達成度評價體系,確立每個模塊支撐權重,實現了對課程育人目標達成的量化考核。
1.課程育人成效
H學院的學生通過課程學習逐漸形成了“三種精神”。第一,奉法允正的擔當精神。畢業生中涌現出一大批政法精英,他們通過互動式體驗模塊進課堂,讓在校學生面對面感悟榜樣的力量,養成和傳承奉法允正的擔當精神。第二,窮理致知的鉆研精神。學生通過體驗式學習養成了嚴謹務實的學風和自主學習的習慣,并落實到創新實踐中。近幾年,H學院的學生獲國家級和省級創新計劃項目4項,各類省級以上學科和社會實踐競賽獲獎20余項。第三,樂于奉獻的公益精神。“中國當代司法制度”的實踐體驗與第二課堂緊密結合,H學院的學生在社會調研和志愿服務中養成了樂于奉獻的公益精神。學院本科生長期堅持在市中級人民法院立案庭開展志愿服務,得到司法實務部門的高度肯定。
2.課程滿意度
H學院“中國當代司法制度”課程構建了學生、同行和實務部門三個維度的課程效果評價體系。隨著“雙師+”體驗式課程思政創新實踐的不斷深入,各方評價和認可度越來越高。在每年的課程滿意度大數據調查中,法治信仰、公平正義、職業道德等成為核心關鍵詞,“雙師+”體驗式課程思政教學模式實現了從多主體參與到多主體共建的轉變。回校參與課程思政教學的校友們如是評價:“‘中國當代司法制度課程堅定了我們的法治信仰,是一門永不結業、薪火相傳的必修課!”
3.推廣應用
H學院法學專業2020年獲批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中國當代司法制度”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獲批2019年學校課程思政改革實踐項目,2020年獲批湖南省普通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研究項目,2021年被認定為湖南省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課程。經過師生的共同努力,H學院的“中國當代司法制度”課程思政育人成效在《人民日報》、學習強國等媒體上得到推介。“雙師+”體驗式課程思政教學模式得到湖南省內外多所高校的實踐應用,獲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和推廣效果。
習近平法治思想作為法學教育的根本遵循,強調與時俱進、改革創新的教育理念,提出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時代使命,為法學教育指明了發展方向和目標。“雙師+”體驗式課程思政教學模式針對“中國當代司法制度”課程的特點和要求,梳理出課程思政教學中“站不高”“悟不透”“用不活”的痛點,構建了“雙師+課前慕課”“雙師+課堂教學”“雙師+課后實踐”3個體驗環節,設計了8個體驗模塊,并對課程內容進行重構,使得思政元素與知識體系無縫對接,在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的基礎上,積極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和方法,以期為法學專業課程思政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提供參考路徑。
參考文獻:
[1]倪志娟.新文科視域下法學專業多維協同實踐教學模式研究[J].濰坊學院學報,2023(06):94-97.
[2]羅云方.全面依法治國背景下高校學生法治思維的培育研究[J].法制博覽,2023(32):15-17.
[3]苗泳,劉燕玲,郭偉.“課程思政”視域下行政法課程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創新[J].河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21(02):87-91.
[4]吳月齊.試論高校推進“課程思政”的三個著力點[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01):8-11.
[5]黃文藝.論習近平法治思想中的法學教育理論[J].法治與社會發展,2023(03):23-35.
[6]彭小霞.課程思政融于法學專業課程教學之路徑探索[J].石家莊學院學報,2022(02):121.
[7]彭江輝,陳玥.法學專業課程思政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的目標、原則與路徑[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3(05):27-32.
[8]王剛.高校法學教學改革芻議[J].黑河學院學報,2019(04):126-128.
Innovative Exploration of the "DoubleTeacher+" Experiential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ing Model in Universities
———Taking the Course of "Contemporary Judicial System in China" as an Example
Peng Jianghui, Wang Bingjie
(Law School, Hu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Yueyang 414006, China)
Abstract: The "double teacher+" experiential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model deeply implements the rule of Xi Jinping law ideology, and around the goal of cultivating legal talents with both morality and law, a "double teacher+pre class MOOC", "double teacher+classroom teaching", and "double teacher+post class practice" experiential cour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model is constructed. Specifically, eight experiential modules are designed, including famous micro courses, online lectures by practical elites, attending court hearings, simulated oaths, classroom debates, face-to-face meetings with practical experts, project social research, and volunteer services. After each module is operated, a summary and reflection are carried out to examine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three spirits", effectively achieving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and practical education, and building a community for cultivating legal talents.
Key words: double teachers working together; experiential teaching; "contemporary judicial system in China"; curriculum ideologicaland politicaleducation; experiencemodule;talentcultivation commun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