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新”即新課程、新教材、新高考。“三新”背景下作文教學的測評越來越走向“融合”與“開放”:既借鑒了近年來任務驅動型作文聚焦時政熱點、多年前老材料作文寫作角度多元的優點,又立足新教材整本書閱讀、群文閱讀注重考查學生邏輯思維能力、辯證思維能力、開放思維能力的測評理念,同時還借鑒了命題作文或話題作文在試題材料中呈現立意核心詞的命題形式,彰顯出極大的融合性。試題材料短小精悍卻內涵豐富,寫作任務大多立足試題材料給學生所帶來的啟示,彰顯出極大的開放性。這種“融合開放”類作文能很好地考查學生的語文學科素養,也代表著“三新”背景下作文教學的測評趨向。因此,“三新”背景下的作文教學路徑,應立足《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國高考評價體系》、聚焦“立德樹人”之根本任務、引導學生厚植家國情懷、培養學生的關鍵能力、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鼓勵學生個性表達,以全面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科素養。
[關鍵詞]“三新”;作文教學;測評趨向;教考銜接
[基金項目]河南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三新背景下高中語文整本書閱讀教學研究”(編號:2023YB1239)。
[作者簡介]豆黨鋒(1980),男,河南省上蔡第一高級中學,高級教師,從事高中語文教學、高考命題等研究。
[中圖分類號]G633.34 [文獻標志碼]:A
一、測評金題
【2023年全國乙卷】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
吹滅別人的燈,并不會讓自己更加光明;阻擋別人的路,也不會讓自己行得更遠。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種花朵,就算這種花朵再美,那也是單調的。
以上兩則材料出自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以生動形象的語言說出了普遍的道理。請據此寫一篇文章,體現你的認識與思考。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本題兩則材料分別摘自習近平總書記2023年3月15日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的主旨講話《攜手同行現代化之路》和2014年3月27日在法國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演講《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雖然以“百年變局”為命題背景,針對的是國際關系、文明互鑒等問題,但揭示的道理是普遍的。“材料一可用于國與國之間的關系,也可用于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材料二借‘一花和‘百花說明部分和整體的辯證關系。大到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不同國家之間的聯系,小到個人之間的交往,莫不如此。兩則材料并舉,又構成對話關系。學生寫作空間大,可切入角度多。”[1]由此可見,本試題聚焦“立德樹人”之根本任務,既讓學生看到任務驅動型作文的影子,又讓學生看到老材料作文、命題作文的影子,同時本試題立意角度多元,從整體上呈現出極大的“融合性”與“開放性”。學生可從以下幾個方面構思:
(一)材料內涵的分析
試題材料以“燈”與“花”為喻,形象地闡釋了“自己”與“別人”、“一花”與“百花”之間的辯證關系,內涵豐富而又深刻。
(二)寫作主題的確定
雖說試題立意的核心詞為“自己”與“別人”、“一花”與“百花”,但學生的寫作重點顯然在“別人”與“百花”上,切忌文章寫作主題主次不分或本末倒置。
(三)行文思路的彰顯
試題要求學生闡述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所蘊含的普遍的道理,所以,學生可從“道理是什么”“為什么要踐行此道理”“踐行此道理之后的影響”等角度構思行文。
(四)思維品質的呈現
學生可從個人的角度構思行文,亦可從國家、民族的角度構思行文,當然,文章欲彰顯思維品質,應將上述兩個角度結合起來采取邏輯結構構思行文。
二、測評趨向
由上例及近年其他測評試題可見,“融合開放”類作文顯然代表著“三新”背景下作文教學的測評趨向:既借鑒了老材料作文注重考查學生審題能力的優點,又借鑒了命題作文、話題作文、任務驅動型作文的某些優點,同時還落實了《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整本書閱讀、群文閱讀的理念,綜合考查學生的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文化傳承與理解、審美鑒賞與創造語文學科素養,從而呈現出以下顯著特點:
(一)試題材料聚焦或暗扣時政熱點
2023年全國甲卷“技術與時間”聚焦時政熱點“科技與人文”,2023年全國乙卷“燈、花之喻”聚焦時政熱點“國際關系”“文明互鑒”等,2023年新課標Ⅰ卷“故事的力量”聚焦時政熱點“中國力量”“中國智慧” 等。
(二)試題材料短小精悍
2023年全國甲卷“技術與時間”試題材料字數為31字,2023年全國乙卷“燈、花之喻”試題材料字數為82字,2023年新課標Ⅰ卷“故事的力量”試題材料字數為68字。
(三)試題寫作角度多元
2023年全國甲卷“技術與時間”可作議論性文體來闡述“科技”與“人文”之間的辯證關系,亦可擇取一個現象、一個故事、一段經歷寫一篇記敘文,當然也可寫一篇富有想象力的科幻小品。2023年新課標Ⅰ卷“故事的力量”可作記敘文,通過講述自己、他人、國家、人類的故事來抒發對“故事的力量”的感悟,可作議論文對“故事的力量”進行闡述,亦可作散文來抒情。
(四)試題材料包含有關立意的核心詞
2023年全國甲卷“技術與時間”立意的核心詞是“技術”“時間”“仆人”。2023年新課標Ⅰ卷“故事的力量”立意的核心詞是“好的故事”與“力量”。2023年新課標II卷“青少年的空間”立意的核心詞是“放松”“沉淀”“成長”。
(五)有關立意的核心詞具有深層含義
2023年全國甲卷“技術與時間”,“仆人”比喻人被時間控制。2023年全國乙卷“燈、花之喻”,“吹滅別人的燈”比喻對他人的打壓、制裁、遏制等,“一花”比喻自我,“百花”比喻他人。
(六)有關立意的各核心詞之間具有一定的邏輯性或思辨性
2023年全國乙卷“燈、花之喻”有關立意的各核心詞“自己”與“別人”、“一花”與“百花”之間存在著辯證關系。2023年新課標II卷“青少年的空間”有關立意的各核心詞“放松”“沉淀”“成長”之間存在著邏輯關系。
三、教學路徑
立足“三新”背景下作文教學的測評趨向,未來作文教學應以《中國高考評價體系》《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為指導,通過以下教學路徑以全面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科素養。
(一)聚焦時政熱點,全面落實“立德樹人”之根本任務
《中國高考評價體系》指出:“高考評價體系的核心目標,即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充分發揮考試的引導作用,切實體現高考的育人功能,形成人才選拔、考試評價、教育引導和教學反撥的一體化新格局。”[2]同時,《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稱“新課標”)指出:“基礎教育課程承載著黨的教育方針和教育思想,規定了教育目標和教育內容,是國家意志在教育領域的直接體現,在立德樹人中發揮著關鍵作用。”[3]鑒于此,“三新”背景下的作文教學必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以培育熱愛中華文明、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中國共產黨的時代新人為根本任務,以呼應“融合開放”類作文聚焦時政熱點的測評趨向,具體可采取以下教學措施:①立足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核心詞做系列化寫作訓練,如復興、開放、創新、人才、文化、協調等;②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做系列化寫作訓練,如富強、愛國、奉獻等;③以《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經典評論為載體做系列化讀寫訓練,如“建黨百年”系列評論、“一帶一路”系列評論等;④緊扣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中華民族發展史做系列化寫作訓練;⑤立足時政熱點挖掘其背后的傳統文化話題并進行系列化寫作訓練,如“一帶一路”高峰論壇所蘊含的美美與共之精神、中國空間站的建成所蘊含的自強不息之精神等;⑥開設梁衡、余秋雨、王充閭等名家經典文化散文系列專題閱讀課程。
(二)立足教考銜接,多途徑貫徹大單元教學理念
新課標指出:“引導教學更加關注育人目的,更加注重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更加強調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幫助教師和學生把握教與學的深度和廣度,為階段性評價、學業水平考試和升學考試命題提供重要依據,促進教、學、考有機銜接,形成育人合力。”[3]5所以,“三新”背景下的作文教學一定要立足單元主題詞與單元寫作任務開展,以呼應“融合開放”類作文試題材料含有立意核心詞、寫作角度多元的測評趨向,具體可采取以下教學措施:①緊扣單元主題核心詞和寫作任務,完成作文教學后做“變題”寫作訓練,如必修上第二單元的主題核心詞是“勞動”,在完成對“勞動”的寫作教學任務后,可把“勞動”主題“變題”為“工匠精神、平凡與偉大、堅守初心”等主題進行寫作訓練;②充分挖掘每篇課文所蘊含的寫作主題并圍繞這些主題進行寫作訓練,如針對《拿來主義》這篇課文,可挖掘出其所蘊含的“文化自信、文化交融、文化創新”等主題進行寫作訓練;③緊扣單元寫作任務積累專題寫作素材,如必修下第三單元的寫作任務是“常識中的‘理”,可引導學生從名言素材、事實素材、哲理素材等方面積累專題寫作素材。
(三)積極創設問題情境,著力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
“思維發展與提升”是語文學科素養之一,新課標指出:“思維發展與提升是指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通過語言運用,獲得直覺思維、形象思維、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和創造思維的發展,促進深刻性、敏捷性、靈活性、批判性和獨創性等思維品質的提升。”[3]4“三新”背景下作文教學測評試題緊緊圍繞語文學科素養來命制,所以,“三新”背景下的作文教學一定要積極創設問題情境,著力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以呼應“融合開放”類作文試題注重考查學生辯證思維能力、邏輯思維能力、開放思維能力的測評趨向,具體可采取以下教學措施:①創設具體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針對此問題開展課前3分鐘演講活動,如如何突破“卡脖子”技術、如何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等;②針對時政熱點創設問題情境,要求學生針對此時政熱點撰寫評論性文章,如北斗組網、博鰲論壇、進博會等;③針對某思辨性話題創設問題情境,定期舉辦辯論賽,如道與技、成名與成才、韜光養晦與個性張揚等;④隨機確定某些高考作文命題高頻核心詞讓學生解讀其之間的邏輯關系,如擘畫藍圖、科技創新、文化鑄魂等;⑤要求學生掌握相關哲學原理,如原因與結果、形式與內容、本質與現象、量變與質變、必然與偶然、現實與可能等;⑥定期訓練北京卷、上海卷等思辨類極強的高考作文真題,如上海卷“探索與好奇”“結論與發問”“時間與價值”等。
(四)多途徑開闊學生視野,全力拓寬學生的必備知識面
《中國高考評價體系》指出:“必備知識是指即將進入高等學校的學習者在面對與學科相關的生活實踐或學習探索問題情境時,高質量地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所必須具備的知識。”[2]26必備知識是應對情境所必須具備的各種復雜的產生式系統,是學科素養的基礎支撐。“三新”背景下的作文教學一定要多途徑開闊學生視野,拓寬學生的必備知識面,以呼應“融合開放”類作文試題寫作角度多元的測評趨向,具體可采取以下教學措施:①每周開設兩節閱讀課,閱讀內容涉及名著、學術、百科等;②定期舉辦整本書閱讀、群文本閱讀交流會,分享閱讀心得,如《鄉土中國》整本書閱讀交流會、《史記》整本書閱讀交流會等;③緊扣教材開展相關實踐活動,如記錄家鄉的人和物、信息時代的語文生活等;④定期舉辦科普百科知識競賽,競賽內容涉及文化、歷史、天文、地理、科技等;⑤緊扣高考作文命題高頻主題積累專題寫作素材,如科技強國、熱血青春、中國力量等;⑥嘗試跨學科、跨文本專題閱讀,如構建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多文本閱讀任務群。
(五)巧妙創設學科情境,積極培養學生的個性表達能力
新課標指出:“注重學生個性化地理解古今中外經典作家作品及其思想內涵、藝術價值;注重學生的多樣文化認知,跨文化理解,文化批判、反思和創造等。”[3]47“三新”背景下的作文教學一定要巧妙地設置學科情境,培養學生的個性化表達能力,以呼應“融合開放”類作文試題注重考查學生思維能力的測評趨向,具體可采取以下教學措施:①將學科認知與生活實際巧妙結合,培養學生善于觀察生活的學習習慣,如向所在社區寫一封關于家鄉文化建設的建議書、給當地某英雄人物寫一封感謝信等;②鼓勵學生堅持結合學科知識寫生活隨筆,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生活的良好習慣,如可圍繞“科技發展與人文精神、文化傳承與文化創新”等主題寫生活隨筆;③確定某一主題并創設學科情境,定期舉辦生活隨筆交流會,如求真、敬業、厚德等;④結合學科知識,要求學生以青年視角勤于反思自我成長,如學習與成長、審美與成長、感恩與成長等;⑤結合學科知識,積極倡導行文必“文中有我”,如書寫自己的故事、用第一人稱行文等;⑥立足學科知識與生活高頻詞匯做系列化寫作訓練,如敬業、淡泊、價值等。
(六)推進讀寫結合,持續培養學生的深度學習習慣
普通高中教科書的編寫在讀寫結合方面可謂獨具特色:“教材還在單元學習任務設計中融入了一些小的寫作任務,要求學生結合閱讀所得,撰寫賞讀札記、評點文字、作品推薦書、視頻制作腳本、故事梗概、短論、讀后感、隨筆,制作學習卡片,編制人物關系圖表,等等。這些大大小小的寫作任務融入單元整體學習之中,力求使學生多練筆,多積累,學有所得,學有所成,綜合提升寫作素養。”[4]針對上述編寫目的,“三新”背景下的作文教學一定要處處落實讀寫結合的教學理念,全面提升學生的讀寫素養,以呼應“融合開放”類作文試題注重考查學生綜合素養的測評趨向,具體可采取以下教學措施:①養成精讀經典文章的閱讀習慣,引導學生從散文與小說兩個角度精讀《哦,香雪》,從結構與語言兩個角度精讀《拿來主義》等;②堅持寫讀后感,可就《燭之武退秦師》中的“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諫逐客書》中的“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寫讀后感;③鼓勵對文本內容進行質疑與反思,可引導學生就《六國論》中的“弊在賂秦”、《歸園田居》中的“性本愛丘山”等觀點展開討論;④開展合作閱讀,采取分小組閱讀與合作閱讀、分類別閱讀與合作閱讀相結合等;⑤多方式利用高考試卷中的命題材料,將其作為讀寫結合類訓練材料、仿真試題命題材料等;⑥多做讀寫結合類寫作訓練,如2016年北京卷“老腔何以令人震撼”、2023新課標II卷“青少年的空間”等。
[參 考 文 獻]
[1]教育部教育考試院.強化思維考查 注重語文實踐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2023年高考語文全國卷試題評析[J].中國考試,2023(07).
[2]教育部考試中心.中國高考評價體系[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修訂本[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4]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中學語文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普通高中教科書教師教學用書:語文必修上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