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古箏協奏曲《楓橋夜泊》取材于古詩詞,將詩詞與民樂進行大膽的融合和創新,是一首具有高難度演奏技術和藝術價值的當代優秀古箏作品,該作品自問世以來,便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作曲家將個人對生活的無限感慨與中國古典文學中所蘊含的人文素養巧妙地融合,賦予此曲鮮明的時代特征和藝術特色。對于作品中演奏技巧的探究有助于習箏者更好地理解、表現音樂,也能為更多箏曲相關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論參考。
[關鍵詞] 高難度;藝術價值;人文素養;時代特征
[中圖分類號] J647.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2233(2024)05-0129-03
古箏協奏曲《楓橋夜泊》是我國著名作曲家王建民先生根據唐代詩人張繼的同名詩作并結合自己對生活的無限感慨所創作。作品旋律借鑒了昆曲以及江南絲竹的音樂素材,同時結合了現代的作曲技法創作而成。[1]音樂不僅表現了中華傳統民族樂器古箏所具有的古韻典雅之美,還體現出了中國古典文學作品的人文魅力。本文旨在探究古箏協奏曲《楓橋夜泊》的演奏技巧,從而為更好地演奏作品做好理論支撐,提升演奏者的演奏能力。
一、小撮技巧
作品開頭以廣袤、自由的演奏處理展開音樂旋律,連續使用四個小撮技巧來彈奏引子中的主題樂思將音樂內容娓娓道來,見譜例1。
譜例1:
音樂的引子部分需要演奏者營造出落寞、孤寂、冷清的音樂氣氛,所以演奏者在彈奏這幾個音符時需要將幾個練習的音符用小撮的技術流暢、連貫地表現。在小撮時,演奏者保持手指自然彎曲的狀態,手掌微微彎曲并帶有弧度的放松。切記為了小撮彈奏時能夠彈奏出飽滿圓潤的聲音,彈奏時手掌虎口處需要做好支撐。結束彈奏音符之后一定要及時將手掌抬起,并做出演奏下一句前的起勢準備動作。其目的不僅為演繹作品表現出美觀動作,更重要的是要讓手指落在琴弦時形成一個緩沖區域,讓演奏者有充分的時間觀察需要彈奏的琴弦的位置,避免彈錯音符。
為了獲得更好的演奏效果,一般在彈奏小撮時往往更傾向于使用中指和大拇指的組合,借助中指的力量感,能夠讓彈奏音符具有較強爆發力的同時,手指也更容易勾住琴弦。[2]在譜例1中彈奏這幾個重復音型時,演奏者需要將彈奏的音符進行變化處理,以豐富音樂的層次。小撮前兩個二分音符時,可以將彈奏的時值和延長盡量表現得緊湊一些,到了第三組音符,從旋律音程上來看進行了四度的跳進,這個時候音樂的和聲色彩由昏暗轉為明朗,彈奏這幾組音符時演奏者盡量將右手靠近岳山,同時左手做大幅度的慢顫,一直進行到第四組的尾音。需要注意的是,在表現音樂時一定要按照作品標記的表情記號彈奏,漸強漸弱加入其中,最終做出收勢動作表現出樂句的結束。
對于引子想要營造的縹緲意境,演奏者在彈奏小撮時需要保持音色的空靈。因為快速的觸弦會增加音符表現的顆粒性,導致音樂缺乏空靈的美感。因此在實際彈奏過程中,觸弦的速度應該適當地稍慢一些。此外,對于手掌張弛的控制也會影響到音色的質量和感覺,因此,在實際彈奏過程中做到手掌張弛有度,則會使小撮發出的音色更加具有彈性和韌性。需要注意的是,演奏者在能夠完成單個小撮的基礎上,將樂句的情緒進行藝術化處理,不僅要確保音與音之間的銜接流暢,還要賦予旋律的空間感和律動感,最終才能通過觸弦將聲音完美表現出來。
在樂曲86小節華彩樂段也需要用到小撮技巧,因為這部分華彩速度較快,需要用連續的小撮來表現音樂的律動和張力。由于音符之間的距離很近,演奏者在彈奏時一定要做到迅猛有力,在保證彈奏速度的基礎上更好地表現出音色的質感。小撮時一部分音符走向從低到高,速度由慢及快,這時需要演奏者左右手相互協調配合,保持音量相同的同時,還要突出左手隱伏的彈奏。
二、彈與搖的結合
當樂曲旋律進行到第6小節的慢板時,由于音樂的情緒沒有立刻從引子中落寞、孤寂、冷清的氛圍中走出,因此慢板開始表現的情緒應是略帶悲切。演奏者在彈奏慢板中的旋律時,需要大量運用彈與搖的技巧,才能將音樂中的思鄉之情和對生活的無限感慨更好的呈現出來。
彈奏的音符要注意保持音色和音量盡量做到平衡細膩,不管是搖指或是彈奏表現的音符效果都不能太過凸顯。
在弦與音的彈奏轉換中演奏者需避免彈奏出表現生硬和蒼白的重音,要將彈奏的過程做到一氣呵成。在表現G和C幾個長音時,演奏者所用到的長搖指要根據音樂所表現的內容對彈奏的力度做出發展變化,音符由強及弱或者由弱及強,進行搖指彈奏時觸弦點靠近岳山位置,可以使手指更好地發力進而更好地掌控搖出的音符;手指重心放在小拇指上,這樣彈奏出來的音色則較為明亮,這就是搖指技巧中的“扎樁搖”技巧。而當音樂需要表現由弱及強時,演奏者則及時調整搖指方式,由“扎樁搖”轉為“懸腕搖”,觸弦點向琴碼的方向進行靠攏,整個手指的重心下移,這樣彈奏出來的音色則略為深沉。除了搖指外,在彈奏旋律時還需結合自己對音樂內涵的體會進行聯想與想象,再根據樂曲旋律的變化而調整搖指時音符的音色、力度,進而更能還原創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情感及內含價值。
演奏者在彈奏慢板旋律時,主要依托于兩種指法:分別為抹托和托抹。在進行抹托演奏時,要注意控制手腕與手掌的協調度以及手臂的自然垂落。當進行托抹演奏時,演奏者心中一定要提前做大拇指的落位準備。演奏者除了要注意控制手腕與手掌協調,還要及時將整個手部的重心轉移。如彈奏托時,手部重心向大拇指方向傾斜,而彈奏抹時,手部重心向小拇指傾斜,這樣才能夠更好地表現出音樂的旋律特征與情緒,提升音符的質量。
譜例2:
在慢板旋律中還有大量的搖指與滑音配合的演奏技術出現。滑音作為古箏演奏中具有鮮明個性的一項演奏技術,能夠很好地表現出古箏柔美、委婉的音樂韻味。在譜例2中,第三小節旋律音符C使用搖指演奏附點二分音符時值的三拍,同時將樂句按照音樂情緒做弱起漸強的處理。在進行搖指時,演奏者可以將觸弦點適當地向琴碼方向靠近,這樣彈奏出來的音色會顯得略微低沉渾厚,符合慢板悲切冷清的音樂情緒。同時左手在演奏時進行從小字組的C至小字一組的E的刮奏,刮奏的位置需要從右手搖指的第一拍開始進行動作的起勢,到了第二拍時再進行刮奏,但在刮奏的過程中,應控制速度和節奏,盡量保證左右手的演奏同時結束,避免右手的演奏還沒完成,而左手的刮奏卻已經提前結束的問題出現。演奏者在表現慢板的抒情樂句時,使用刮奏可以營造豁然開朗之感。到了第四拍搖指從弱漸強,左手將彈奏的音符D至降E進行小二度滑音的處理,最后配合手腕小幅度顫音從而表現情緒的遞進。
三、雙手點指技巧
古箏的點指技巧是演奏樂曲中常用的演奏技術,也是演奏技巧中的一個難點,在《楓橋夜泊》演奏中出現了大量的點指運用(見譜例3)。
譜例3:
在彈奏引子時,有很多以主題音符為中心的自由反復演奏,進行自由反復演奏時演奏者常通過點指技巧來表現。點指可以為樂曲營造充分的延伸空間,也能夠給演奏者的演奏帶來極大的發揮與想象空間。在譜例3中有同音符G需要點指,即左手與右手在同一根弦上點奏同一個音符。這時就需要演奏者在觸弦時做到速度敏捷,同時為了避免彈奏出現雜音,彈奏時手指不能提前落于琴弦之上。點指時,不能將彈奏力量集中在小臂,而要將彈奏力量聚集在指尖,手腕盡量保持放松做輕微的晃動,這里手腕要保持運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當彈奏的音符由泛音轉換為實音時,不能生硬地進行切換,讓彈奏的泛音與實音二者棱角分明,而要通過點指將實音與泛音的音樂感覺連接起來,點奏音符一點點進行轉換,隨后進入旋律,這樣使音樂從遠及近,在似有似無中慢慢褪下旋律的面紗展現在聽眾面前,接著使用點奏將音符的彈奏速度逐漸提升,直至推向高潮,整個音樂情緒一片光明。除了上述的在同音上需要點指外,引子還出現了另外一種點指的形式,即右手演奏旋律的同時左手在持續的保持點奏同音符。演奏者在表現此類音樂時,需要控制雙手的力度,使左右手彈奏音符的音量保持平衡,將右手彈奏的旋律走向在點指的襯托下呈現的清晰條理,最終刻畫出旋律的線條感。
演奏樂曲的快板部分,演奏者需要使用的點指方式主要有三種:第一種為同時使用食指進行點指,演奏時要注意手指發力的節奏和頻率,避免彈奏時夾雜著雜音;第二種是中指和食指進行點指,演奏時對于中指與食指的控制是一個難點,在使用中指進行下壓時,下壓的力量是通過手臂帶動手腕進行的慣性的推動,同時還要保證其他音符的演奏清晰;第三種是大拇指和食指進行點指,按照常規演奏技術來說,大拇指與食指配合的點指在其他的樂曲中運用很少,但是在此作品中需要這樣的彈奏方法,與第二種點指方式一樣,大拇指和中指也要遵循慣性的推動作用。第三種點指方式在樂曲的快板中常常在中指和食指配合的點指之后,繼續發展而成的,所以當演奏者完成中指點指,繼續使用食指點指時,就要提前做好轉移重心的準備,把彈奏的重心朝著大拇指逐漸轉移,這樣可以在彈奏過程中準確連貫地將點指技術與音樂表現充分結合。不管使用哪種點指方式,演奏者的手臂和手腕都要隨著旋律的變化進行及時、靈活的調整。在使用點指技術時,演奏者的雙手盡可能地縮短距離,保持即將并攏的姿態,除了點指使用的手指外,其余暫不使用的手指要保持放松、半彎曲的靜止狀態。點指時手指的發力一定要迅猛,在避免出現雜音的同時還需注意表現音符的強弱對比,這樣彈奏出來的音樂旋律線條感才會更加豐富突出。點指在表現強弱對比時,盡量將想表現的重音安排在大拇指與中指上,因為這兩根手指較為有力,能夠彈奏出更加明顯、強烈的重音,同時在指序排列上也會更加順暢,使演奏的旋律既突出效果,還可保持流暢。
四、快速指序
在彈奏樂曲的快板時,演奏者所使用的快速指序共有兩種方式,第一種是只用右手進行彈奏,第二種是左右手配合彈奏。單右手在進行快速指序時,優點是能夠保證彈奏出的音色協調融合,但是當彈奏的速度較快時,手指銜接的順暢度和準確度會受影響。而左右手的配合彈奏可以很好地彌補上述的這個問題,但是需要演奏者進行大量的專項訓練來保證音色的統一。[3]
作品進行到快板的第一句,在這組快速指序的彈奏運用中出現了很多相鄰的音符,所以演奏者需要多練習手指快速貼弦的技巧,快速貼弦就是還沒結束上一個音符的彈奏時,手指要立即貼住下一個音符的琴弦。演奏中手掌保持微微彎曲,在觸弦時做到整個手型都是彎曲的狀態,演奏過程中將離弦與貼弦動作緊密配合。而快速指序中要求演奏者彈奏的音符有棱有角同時具有爆發力,這一點區別于快速點指技巧中對于泛音與實音切換的彈奏效果。進行快速指序時,左手在按音前一定要提前預留好操作的時間與空間,避免同時操作而出現演奏音不準的情況。
在樂曲的快板彈奏中,音樂結構出現了民族音樂創作手段中典型的“魚咬尾”結構,“魚咬尾”指的是在音樂旋律中,上一樂句的尾音和下一樂句的首音相同。那么演奏者就需要使用左右手的配合將這同一個音符彈奏得能夠順暢銜接前后兩個樂句的發展進行。這種結構的設置能夠給人滔滔不絕、連綿不斷的音樂感受,所以在彈奏時要刻意地表現音樂旋律中的“銜接音符”。左右手彈奏時還要注意音符對位的精準度,每一拍的第一個音符都是強調音,左手彈奏的三個十六分音符要使它們的時值均勻且速度流暢,左手演奏的音量不可超出右手演奏的音量。此外,在左右手同時彈奏時,還要保證音樂節奏的準確度。
結? ?語
古箏協奏曲《楓橋夜泊》是現代箏樂作品中極具代表性的一部經典佳作,樂曲所展現的動人音符與音樂內涵所體現的深遠意境深受古箏愛好者們的青睞和追捧。對于音樂作品演奏的技巧探究有助于挖掘音樂中所蘊含的濃郁的詩詞意境和作曲家對于人生的深刻感悟,再加上音樂創作借鑒了昆曲與江南絲竹,使得這首箏曲的藝術表現力獨樹一幟、別具一番風味。
參考文獻:
[1] 張維.古箏協奏曲《楓橋夜泊》創作分析[J].大舞臺,2014(04):103-104.
[2] 陸媛媛.古箏協奏曲《楓橋夜泊》意象分析及演奏表達[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2011(04):92-98.
[3] 曾廣海.黎英海《楓橋夜泊》藝術特色探析[J].當代音樂,2015(21):97-101.
(責任編輯:韓瑩瑩)
[收稿日期] 2024-01-02
[作者簡介] 趙若怡(1999—? ),女,延安大學碩士研究生。(延安? 716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