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潔英

摘要:為探索高中生涯規劃課程思政建設的有效途徑,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與教師團隊的教學經驗,以“我的未來職業”教學設計為例,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提出了高中生涯規劃課程思政建設的實施策略,給高中課程思政建設提供經驗與啟示。
關鍵詞:高中生涯規劃;課程思政;生涯教育
中圖分類號:G4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2684(2024)16-0059-04
一、引言
課程思政建設是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任務,是落實教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略舉措。作為一種新的教育理念和課程觀,我國各高校在推動大學生生涯規劃課程思政建設的研究正如火如荼地展開,理論和實踐成果也越來越豐富。但關于高中生涯規劃課程思政建設的研究較少。
“體驗式生涯教育”是我校特色校本課程,教學團隊緊緊圍繞著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這個教育根本問題,深入挖掘高中生涯規劃課程的思政元素,對高中生涯規劃課程思政建設進行了初步探索與實踐。
“課程思政”這一概念于2017年由教育部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中正式提出,是我國社會主義發展新階段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產物。
通過解讀黨和國家相關政策文件,綜合學者專家的研究來看,課程思政不是一門具體的學科課程,更不等于思想政治教育課,而是一種新的教學理念,是指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下,非思政類學科課程結合本學科特點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教學設計與實施過程中挖掘思政元素,科學設計融入思政功能的教學體系,達到學科教師在傳授專業知識與技能的同時,實現思政的德育與導向的隱性功能,完成教育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
二、高中生涯規劃課程思政建設的意義
(一)高中生涯規劃課程思政建設是我國教育新時代的發展趨勢
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思政教育關系到培養什么人這一重要問題,提出要始終將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目標。因此,充分挖掘高中生涯規劃課程的思政元素,引導高中生在完善自我認知,主動規劃生涯的基礎上,認同黨和國家的發展規劃與需要,逐步建立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涯發展觀,能在未來的職業生涯過程中平衡個人發展與社會需求,最終達成在實現個人價值的基礎上創造出社會價值。
高中生涯規劃課程思政建設是培養符合國家發展需要的有理想信念的高素質人才的內在需求,也是新時代“三全育人”教育理念與構建“大思政”格局發展趨勢。
(二)高中生涯規劃課程思政建設是生涯教育理論與實踐完成中國化、本土化改造的必然要求
我國生涯教育理論主要來源于西方職業生涯理論,本土理論與實踐研究起步晚,尚未形成中國特色的、“本土化”的高中生涯規劃課程體系。高中生涯規劃課程受到西方人本主義理論和職業生涯理論的影響很大,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出現了一定的“水土不服”現象,教學內容不能出新,教學設計過于強調個人價值的實現,過于主張個人興趣、能力與職業的匹配,忽略了社會發展需求,產生了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不相符合導向。
因此,加強高中生涯規劃課程思政建設,是推動生涯教育理論的中國化、本土化改造的必然要求。
(三)高中生涯規劃課程思政建設是高中生涯規劃課程的實踐需求
《普通中學職業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高中學校除自主開設職業生涯規劃的校本課程外,還要積極采取如學科融合、職業體驗等多種方式幫助學生在了解自我和社會的基礎上,確定職業發展方向,為國家培養更多的優秀人才。
高中生涯規劃課程與課程思政在教育體系中是相輔相成的關系,生涯規劃課程是基礎,課程思政是保證,二者在教育目標上具有一致性,在教育內容上具有互通性,在教學方法上具有互補性。
因此,探索高中生涯規劃課程與課程思政的有機融合,完善高中生涯規劃課程思政建設不僅是高中生涯規劃課程研究發展的新興潮流,更是高中生涯規劃課程的實踐需求。
(四)高中生涯課程思政建設是促進高中生形成正確生涯發展觀的重要載體
高中階段是高中生由青少年向成年人過渡的生涯關鍵階段,其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尚未完全定型,具有很強的可塑性。
當下的高中生,還處在“互聯網+”的信息飛速發展時代,由于其生理發育還不完全,缺少對社會實踐活動的參與和社會經驗的積累,對外來各種信息尚不具備較強的甄別和篩選能力,容易形成錯誤的生涯發展觀。
因此,高中生涯規劃課程思政建設,有利于健全學生的內在信念,有助于完善學生對于時代責任與歷史使命的認知,從而形成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是促進高中生形成正確的職業生涯發展觀的重要載體。
三、高中生涯規劃課程思政建設的實施策略例析
(一)“我的職業未來”課程思政的教學設計
1.教學單元分析
確立單元主題是進行教學設計的前提與關鍵。只有站在單元的高度,從整體上對包括課題、課時、目標、內容、方法等進行細致考量與合理設計,才能使得課程思政的教學過程清晰明確,為教學指明方向。
這一單元主要是引導學生探索職業,為自己的未來職業做準備。主要分為三個教學課時。
第一課時“職業未來式”是點燃學生對自己未來職業的夢想,并主動將自己的夢與習總書記提出的國家發展“中國夢”結相結合,為職業探索做好準備;
第二課時“職業圓桌會”帶領學生通過職業的變遷了解國家發展與社會需求對職業產生的影響,掌握科學的職業信息獲取方式,形成符合中國新時代發展和社會主義要求的職業態度;
第三課時“未來職業大富翁”激發學生動力,確定符合個人發展和國家需求的未來職業意識,從當下開始為未來職業儲備能力。
這三課時層層遞進,帶領學生進行做夢、追夢和圓夢,組成了一個屬于自己的未來職業規劃。
2.教學目標
(1)結合國家發展和社會需求了解職業發展變化的影響因素,感受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的巨大變化,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2)掌握了解職業信息的科學方法與渠道,培養學生符合新時代發展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職業態度。
(3)確立符合社會發展需要和自身發展實際的職業目標,理解祖國發展與個人成長之間的關系,激發學生在成就個人理想的基礎上為實現民族復興的“中國夢”努力奮斗的動力,提高學生的政治認同感。
(4)發揮未來職業目標的作用,學會以社會主義職業素養的要求規范自己的行為,培養學生執行計劃的意志力與行動力,踐行勞動精神和工匠精神,儲備可持續發展和追求美好生活的職業能力。
3.教學內容
本課的教學內容分析見表1。
4.教學方法
單元教學方法的設計,既要指向目標、圍繞主題、涵蓋內容,又要考慮形式的豐富與匹配,盡可能保證學生全體、全程、全面地參與,讓學生在知識建構與教學活動的顯性體驗中,實現思政素養的隱性目標。為此,主要采用了以下幾種方法:
活動法:通過檢索媒體信息、訪問親朋師友、跟著父母上班等實踐活動,進行社會主義職業理想教育,激發民族自豪感,提升政治認同感。
研討法:通過設置課程議題,組織小組研討、師生互評,幫助學生澄清國家發展與個人職業成長的關系,探討職業發展的外部環境,將個人發展與服務社會、奉獻國家相結合,培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談話法:通過解析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及相關視頻內在信息,激發學生的家國情懷、培養砥礪奮進的意志力、擔負時代使命的責任心和追求未來美好生活的行動力。
榜樣示范法:通過本校學長、本地著名企業家曹德旺、非遺文化傳承人的身邊故事和奧運冠軍蘇翊鳴、中國優秀共青團員向上的生涯講述,培養學生符合新時代發展需求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職業素養,激發他們儲備追求未來美好生活能力的動力。
此外,匹配課前的資料搜索與閱讀和課后的活動拓展與延伸。
(二)高中生涯規劃課程思政建設的實施策略
課題組在實踐過程逐步形成了“一立足、二融合、三體現、四規范”的高中生涯規劃課程思政建設的實施策略。
“一立足”:即整合內容,立足大單元教學。在認真研讀課程要求,熟練把握教材的基礎上,站在大單元的高度,對原有生涯規劃課程內容進行重新整合、合理分解和適度拓展,融入思政核心素養的培育要求,提煉出單元教學的主題。
“二融合”:指生涯規劃課教師一要保持一定的思政敏感度,主動尋找思政教育的切入點,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及核心價值體系等思政元素融入日常教學過程中;生涯規劃課教師二要與高中思政課教師的融合,組成跨崗位合作的課程思政教學小組,建立“一對一”的伙伴型合作模式,由思政課教師進行理論指導,生涯規劃課教師進行深入挖掘、課程建構、實踐反饋,最終形成教學對策,凝練教育主線。
“三體現”:一是教學目標要體現思政元素,將理想信念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家國情懷、民族精神等思政素養要求加入教學目標中。
二是教學內容要體現思政元素,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著力挖掘和提煉生涯規劃課程中蘊含的思政元素,把握“中國夢”的時代元素,圍繞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引導學生把個人需求與國家責任和社會需要結合起來,主動承擔服務社會、推動社會發展的責任。
三是教學方法要體現思政元素,充分運用各類思政素材,選好視頻資源、案例,綜合應用議題討論法、案例分析法、政策解釋講授法、榜樣示范法等多種教學手段,適時跳出課堂教學,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和相關講座,如職業生涯講座、企業專家講座、優秀校友成長講座等,將課堂中學生的思政工作學與行有機地相互結合。
“四規范”:一是規范思政素材選取標準,即思政素材來源應真實有效,均需來源于黨和國家權威發布或本校學生群體;同時思政素材的選擇需匹配高中生的認知范疇。
二是規范思政素材解讀標準,即對思政素材信息作出正確的解讀與詮釋,教學團隊要對素材信息反復推敲、仔細研討,最終形成對素材信息的統一認識。
三是規范思政素材的使用,須在集體確認的基礎上以統一的語言表述或明確的活動方式呈現。
四是規范思政素材資源庫的建設,對接思政學科課程資源庫等權威資源庫,建立高中生涯規劃課程思政素材建設資源庫平臺,生涯規劃課教學團隊可在授權范圍內獲取課程思政素材,并在集體研討的基礎上對課程思政素材進行利用與再造。
四、結論與反思
從課堂觀察、學生問卷及學校平臺數據統計來看,高中生涯規劃課程思政建設的實施,提高了學生的生涯意愿,在“家國情懷”“公民責任”“家庭擔當”“工作意義”“成長追求”等方面對高中生都起著明顯的促進作用。
同時,通過對學生課堂討論、回答問題和課后作業的關鍵詞統計分析發現,“國家”“社會與時代需要”“行動實踐”成為出現頻率最高的三大關鍵詞,說明在高中生涯規劃課程思政建設過程中,學生能自覺把個人的職業價值觀和發展觀與國家使命、時代責任和社會需求相結合,堅定實現“兩個一百年”中國夢的理想信念。
但是,由于目前高中生涯規劃課程思政建設的范本太少,在具體實施與實踐過程中,還存在諸多不足,如生涯規劃課教師的思政理論基礎不牢,教學設計上存在“生涯規劃”與“課程思政”相互割裂的現象,思政學科教師的工作量認定問題影響了他們與生涯規劃課教師的通力合作,在實踐結果的評價上信效度都存在問題,不能很好反映出生涯規劃課程思政建設的實際教學效果等,因此,仍需要在理論與實踐上進行探索與改進。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s7060/201712/t20171206_320698.html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EB/OL].[2020-05-28].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3]習近平.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報,2018.
[4]楊兆寶.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可為、難為與作為[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4(11):86-89.
[5]張禮.思想政治學科融合生涯教育實踐探索[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1(31):65-67.
[6]石建軍.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內涵研究述評[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6(17):4-8.
[7]柯政.課程理論視角下課程思政及其實施框架[J].中國高等教育,2021(8):37-40.
編輯/衛 虹 終校/孫雅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