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超 蔣昕
摘 要:在我國大力推進新文科改革背景下,財經類高校也根據自身專業優勢制定新財經改革戰略。基于課程思政研究財經院校新文科課程改革理論內涵與實踐路徑,首先通過相關政策追蹤和文獻研究,分析課程思政與財經院校新文科改革的時代背景、理論內涵和相互關系。然后,從教師素質提升與課程資源整合、調整與優化課程內容與教學目標、制定新的評價方式和標準、提高學生接受度與積極性等方面提出了基于課程思政的財經院校新文科課程改革路徑。最后,以旅游消費者行為課程為例,探討課程思政要點提煉與升華、教學內容遴選與重構、課程教學組織與實施等實踐要點。研究結果對于探討基于課程思政的財經院校新文科課程改革提供了理論依據和實踐借鑒。
關鍵詞:課程思政;財經院校;新文科;課程改革;資源整合
基金項目:湖北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重點課題“文旅融合視域下旅游管理類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研究”(2021GA038);湖北經濟學院課程思政示范項目“旅游消費者行為”(202304)
作者簡介:文超(1984- ),男,湖北武漢人,湖北經濟學院旅游與酒店管理學院副教授,經濟學博士,研究方向為教育改革與發展,旅游消費與環境經濟;蔣昕(1977- ),女,重慶人,湖北經濟學院旅游與酒店管理學院副教授,管理學博士,研究方向為文旅融合發展與會展節事。
2019年4月,教育部聯合多部委在天津啟動“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大會[1],旨在全面推進面向科技革命、扎根中國大地、推動學科產業變革、促進新經濟發展、培養時代新人的教育改革[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在2017年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主任工作會議上再次提及“新文科”建設,強調文科教育需要進行轉型和升級,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通過建設新文科,引領文科教育創新發展,推進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3]。
在我國大力推進新文科改革的背景下,以山東財經大學、河北經貿大學[4]、湖北經濟學院為首的財經類高校也根據自身的專業優勢與特色,提出了“新財經”改革的理念與戰略,旨在對傳統財經類學科教育進行一系列變革和創新[5]。傳統的財經類學科教育主要側重于經濟學、管理學等理論知識的傳授,而“新財經”教育改革提出了一種更加綜合、實踐和創新的教育理念,旨在培養具備多領域知識和能力的綜合型人才[6]。財經院校新文科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標是適應現代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培養具備綜合素質、創新精神和國際視野的高級財經人才[7]。
一、課程思政與財經院校新文科改革
(一)課程思政
2004年,教育部提出了“大課堂”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方案,鼓勵高校通過開設綜合性思想政治課程,提升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8]。2013年,教育部發布了《普通高等學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條例》,明確要求高校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于各個學科專業課程中,并注重培養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9]。2020年,教育部發布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人才培養體系[10],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發揮好每門課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養質量[11]。
課程思政建設的核心是要緊緊圍繞堅定學生理想信念,以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愛人民、愛集體為主線,圍繞政治認同、家國情懷、文化素養、憲法法治意識、道德修養等重點優化課程思政內容供給,系統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法治教育、勞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12]。
課程思政建設的具體路徑是科學設計課程思政教學體系,結合專業特點分類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將課程思政融入課堂教學建設全過程,提升教師課程思政建設的意識和能力,建立健全課程思政建設質量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加強課程思政建設組織實施和條件保障[13]。
(二)財經院校新文科改革
財經院校新文科改革旨在運用新理念、新技術、新模式對傳統財經教育進行改造和升級,培養具備綜合素質、創新精神和國際視野的,適應現代社會經濟發展的高級財經人才[14]。
新理念指引財經院校新文科改革。財經院校新文科教育理念更加重視發揮學生在財經教育中的能動性,關注學生潛能的開發和學習積極性的提升,尊重并培養學生的專業興趣;更加重視培養具有家國情懷和職業素養的財經人才,以滿足新興關鍵領域發展和傳統產業升級的現實需求;更加重視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開創性精神,能夠應對經濟形勢變化、解決復雜問題的新時代財經人才。
新技術促進財經院校新文科改革。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高質量發展正在引領新時代高等教育內涵建設新方向,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重塑新時代高等教育新生態。以云計算技術、傳感器技術、移動終端技術、虛擬現實技術、語音技術、錄播技術、3D打印技術、地理信息技術、大數據技術、交互式電子白板技術等為代表的新技術正悄無聲息地改變著傳統教學的方式與情景,也為財經院校新文科改革提供了多樣的技術支撐[15]。
新模式驅動財經院校新文科改革。財經院校新文科人才培養更加強調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結合,培養同時具備人文素養和專業能力的財經人才[16];更加強調結合新技術手段和其他學科,開展多學科融合的信息化教育模式;更加強調聯合產業界、科研機構和地方政府開展多方協同的教育模式,以使新財經人才對產業現實需求具有更強的適應能力;更加強調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通過聯合培養、合作辦學的方式,學習和吸收國外的先進教育方法和理念。
(三)課程思政與財經院校新文科改革的關系
課程思政是財經院校新文科改革的思想保障與價值引領。課程思政通過傳授道德規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基本知識,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通過課程思政,可以將財經院校新文科教育中強調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公民意識等價值觀融入到教學過程中,使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也能夠關注社會發展和公共利益。
財經院校新文科改革為課程思政提供了培育環境與傳導載體。財經院校新文科改革倡導跨學科的知識和能力培養,將不同學科的知識與財經類課程相結合,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的同時,這些課程與知識無形中也成了課程思政的傳導載體與培育環境,培養著學生掌握唯物主義辯證方法和綜合應用能力。例如,旅游消費者行為課程將心理學、社會學等相關學科知識融入到經濟學領域,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旅游消費者行為背后的經濟現象和社會背景,提高他們的思想素質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課程思政和財經院校新文科改革可以相互促進和融合。在財經院校新文科教育中,通過課程設計和教學內容,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課程思政則通過各類課程的設置,將思想政治教育滲透到各個學科領域,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社會責任感。因此,課程思政和財經院校新文科改革應該相互配合、相互促進,共同推動高等教育的發展和學生的全面成長。
二、基于課程思政的財經院校新文科課程改革路徑
(一)教師素質提升與課程資源整合
1. 教師政治素質提升
財經院校新文科課程改革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不僅需要具備較高的政治理論水平和思想政治教育能力,能夠準確把握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還要能夠掌握新文科改革的理念、技術、模式及流程,且能夠將課程思政有機融入到新文科課程教育中。為此,教師需要接受相關課程思政方法培訓,提高自身政治素質和思政教育教學能力,同時要接受新文科教育理念與方法的培訓,提高自身對財經院校新文科課程教學的掌控與駕馭能力。
2. 教師教學能力提升
財經院校新文科課程改革要求教師具備新的教學手段和方法,能夠選擇性地將云計算技術、傳感器技術、移動終端技術、虛擬現實技術、語音技術、錄播技術、3D打印技術、地理信息技術、大數據技術、交互式電子白板技術等新技術運用到新文科課程教學中,運用新技術將思想政治教育與財經專業課程有機地融合起來。教師們還需要掌握啟發式教學、案例教學、討論式教學等方法,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創新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3. 跨學科教師團隊建設
財經院校新文科改革提倡新工科、新文科、新財經等多學科交叉融合[17]。為此,需要建立跨學科的教師團隊,由工科、文科和財經專業教師以及思政教育教師共同組成。他們相互協作,通過交流和合作,不僅能夠實現新工科、新文科、新財經等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知識點傳授及綜合運用,還能夠將課程思政和專業課程的有機結合。
4. 教材編寫和資源整合
為了適應課程思政和財經院校新文科課程改革的需要,需要編寫符合課程要求的新文科教材,整合思政教育資源與財經專業課程資源[18]。教材內容應全面準確地體現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原理,并結合財經領域的實際案例和問題,使學生能夠將思想政治教育與實際問題相結合。
5. 提供教育資源支持
為了保障課程思政和財經院校新文科課程改革,學校和教育部門應提供相應的教育資源支持,包括組織教師培訓、提供教學設備和教育科研基金等。同時,積極與社會各界、行業企業建立合作關系,為學生提供實踐機會和社會資源支持。加大投入,提高教育資源的配置和利用效率,為課程思政的改革提供有力支撐。
6. 加快數字化轉型發展
為了加速財經院校新文科課程改革步伐,需要建成集約泛在的數字基礎設施、開放共享的數據融合平臺和便捷高效的管理服務體系。加快教育教學全過程、全要素、全方位數字化轉型,高水準系統集成數字化的教學資源和教改資源。加快智慧教室建設,構建數字化教與學的環境,打造一體化教育教學綜合管理平臺,賦能教學管理和決策。
(二)調整與優化課程內容與教學目標
1. 發掘學科群共同的政治理論基礎
專業課程內容應體現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包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夢等。學生需要通過學習這些理論基礎,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課程內容應涵蓋當前社會和經濟的熱點問題及其思想政治背景。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深入了解和討論,學生可以提高對社會現象的分析能力和判斷力,培養批判思維、創新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 建立財經領域的政治思維
即使是財經專業,也不能僅僅注重專業知識和技能,而忽視了對政治、倫理和社會責任的思考。學生需要學習如何運用政治思維分析和解決財經領域的問題,用更高的覺悟和立場,分析政治與經濟的相互關系與作用。課程內容應鼓勵學科交叉和綜合素質培養,財經專業的學生需要不僅具備專業知識和技能,還要有廣泛的思考能力和綜合素質。因此,課程內容應引導學生從多個學科角度進行思考,培養學生的跨學科思維和綜合分析能力。
3. 培養社會責任與職業道德
課程內容應強調社會責任感和職業道德的培養。學生需要結合新形勢、新環境、新政策、新問題,深刻理解財經行業對社會和經濟發展的影響,明確自己在職業中的社會責任,并具備正確的職業道德。課程內容應結合實際案例和實踐經驗。通過實踐活動和真實案例的分析,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應用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增強實踐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制定新的評價方式和標準
1. 采取多元評價方式
財經院校新文科課程改革的趨勢是評價方式多樣化,不僅包括傳統的考試、實操和論文,還應包括平時表現、課程參與、教學反饋、案例分析、小組討論、課程實踐等多種形式。通過多元的評價方式,能夠更全面地了解學生的思想品德、知識掌握和綜合能力。
2. 注重綜合素質評價
基于課程思政的財經院校新文科課程評價標準應注重學生的綜合素質。除了對知識的掌握和理解程度進行評價外,還應考查學生的批判思維、創新能力、團隊合作能力、溝通表達能力等綜合素質。評價標準需要充分體現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要求。評價標準還應注重學生的實踐能力,通過實踐項目、實習報告等形式,考查學生在財經領域的實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評價標準要能夠反映學生在實踐中的表現和成果。
3. 增加課程思政成效評價
評價過程中增加對學生課程思想成效的評價指標。評價內容包括學生對馬克思主義原理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解和應用能力,對國家政策、社會熱點問題的思考和分析能力。評價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正確的政治立場和世界觀,通過動態評價檢測,及時發現學生人生觀和價值觀的變化,做到及時干預與糾正。
4. 嘗試個性化評價
評價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不同學生有著不同的學習方式、興趣愛好和發展潛力,評價標準應該靈活多樣,允許學生展示自己的特長和個性。評價過程要在尊重學生差異的前提下,注重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力。
(四)提高學生對課程思政與新文科改革的接受度與積極性
1. 理論與實踐結合
將課程內容與實際案例、實踐活動相結合,使學生能夠將理論知識應用到實際問題中。通過實踐案例的引入,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動力。
2. 啟發式教學法
采用啟發式教學法,鼓勵學生主動探索和積極參與課程學習。引導學生提出問題、進行獨立思考,通過討論和小組合作等形式培養學生的批判思維和創新能力。
3. 個性化輔導與指導
根據學生的個別差異,提供個性化的輔導和指導服務。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困惑,針對性地給予幫助和引導,鼓勵他們主動參與課程學習,提高學習效果。
4. 鼓勵合作學習
倡導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習,組織小組討論、團隊項目等活動。通過合作學習,促進學生之間的互動和交流,增強他們的學習動力和積極性。
5. 倡導對外交流
建立國際合作長效機制,推動建立“項目、人才、平臺”三位一體的深度合作模式。繼續拓展對外交流合作渠道,提高師生國際交流項目質量。加強校地合作,出臺校地合作管理辦法,健全校地合作管理體制機制,深化現有地市州合作內容,進一步擴大合作領域,促進更多科研成果、產學研合作項目、人才培養項目、優質生源基地落地,爭取地市州戰略合作協議全面鋪開,打開校地合作新局面。
三、新文科改革背景下旅游消費者行為課程思政建設實踐
(一)旅游消費者行為課程思政提煉
1. 培養社會責任感
通過講解和討論旅游行業的社會責任,引導學生了解旅游行為對當地經濟、環境和文化的影響。培養學生對旅游行為的自覺性和責任感,鼓勵他們通過合理的消費和行為來促進可持續發展。
2. 弘揚文化自信
在課程中強調旅游與文化的緊密關聯,加強對本土文化的介紹和傳承。通過展示成功的旅游文化案例,激發學生對本國文化的自信心,并引導他們尊重和保護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文化遺產。
3. 培養環保意識
介紹旅游過程中的環境問題,如資源浪費、生態破壞等,引導學生理解旅游行為對環境的影響。通過教育和實踐,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鼓勵他們選擇環保的旅游方式和產品。
4. 提升消費者權益保護意識
介紹旅游消費者的權益保護法律法規和相關案例,引導學生了解如何維護自身權益。培養學生的消費者意識,讓他們理性對待旅游消費和信息,提高自我保護能力。
5. 推崇誠信和道德觀念
通過案例分析和討論,強調旅游從業者和消費者應具備的誠信和道德觀念。培養學生以誠信為基礎的價值觀,提倡公平、公正、誠實和守信的旅游行為。
(二)新文科改革背景下旅游消費者行為課程內容遴選與重構
1. 旅游市場與消費趨勢
介紹旅游市場的概況、發展趨勢以及消費者行為的特點。探討旅游需求的變化和消費者對旅游產品的態度,使學生對旅游市場的運作有全面了解。
2. 旅游消費決策過程
解析旅游消費者的決策過程,包括需求識別、信息搜索與評估、購買行為和后續評價等階段。引導學生深入了解旅游消費者的心理和行為,學習如何制定合理的旅游決策。
3. 旅游產品與服務質量
探討旅游產品的分類、特點和創新。介紹服務質量的重要性和影響因素,培養學生對旅游產品和服務質量的認知和評價能力。
4. 旅游目的地選擇與評價
分析旅游目的地選擇的因素和決策過程,包括景點特色、交通便利性、安全性等因素。引導學生了解旅游目的地評價的方法和工具,培養他們的旅游目的地選擇能力。
5. 旅游體驗與滿意度
探討旅游體驗的構成要素和影響因素,包括旅游產品的感官、情感、認知和行為體驗。教授學生如何評估旅游服務的滿意度,并提供改善旅游體驗的建議。
6. 旅游消費者權益保護
介紹旅游消費者權益的法律保護和相關政策,培養學生對旅游消費者權益的保護意識和應對策略。
7. 社會責任與可持續旅游
強調旅游與社會、經濟和環境的關系,引導學生了解旅游行為對當地社區、文化和自然環境的影響。培養學生具備可持續旅游意識和實踐能力,推動旅游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課程設計應結合案例分析、小組討論、實地考察等教學方法,注重實踐性和互動性,使學生能夠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際旅游消費活動。同時,還可以邀請業界專家舉辦講座和指導,增加課程的專業性和實用性。
(三)新文科改革背景下基于課程思政的旅游消費者行為課程組織與實施
1. 課程目標的制定
制定符合財經院校新文科發展趨勢和人才培養需求的課程教學目標。培養學生全面了解旅游行業的消費者行為,掌握旅游消費者心理和決策機制、旅游消費者權益保護等方面的知識,同時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和消費觀念,提高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2. 教學內容的設計
圍繞課程教學目標設計符合財經院校新文科發展事實的教學內容。以案例分析和討論的方式,引導學生思考和分析旅游消費者行為的問題,讓學生了解旅游行業的特點和規律,并且掌握旅游消費者權益保護的方法和技巧。
3. 教學方法的選擇
根據課程思政和財經院校新文科教學要求綜合選用多樣的教學方法。如講授、案例分析、小組討論、實地考察、調研報告、課程論文、展示匯報等形式都可以根據需要安排,以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課程內容。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的參與和互動,鼓勵他們就旅游消費者行為的相關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
4. 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在課程教學活動中,積極引導學生進行創新性思維和活動,鼓勵學生針對旅游行業的現狀和問題,提出自己的解決方案,組織學生調研大學生的旅游需求、心理特征和行為習慣,并通過匯報、探討、辯論等形式,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5. 實踐教學的組織
在課程教學活動中,強調實踐教學的重要性,創造環境讓學生進行實地考察、實踐操作、參加競賽、演講匯報等活動,還可結合實際案例進行分析和討論,讓學生通過實踐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課程知識和實操技巧。
總之,財經院校新文科改革背景下基于課程思政的旅游消費者行為課程的組織與實施需要以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和消費觀念為目標,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強調實踐教學,注重學生自主思考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從而使學生能夠全面了解旅游行業的消費者行為,提高綜合素質和社會責任感。
四、結語
事實證明,通過在旅游消費者行為課程中注重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和消費觀念,加強社會責任感和公民素養,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道德水平。采用多種教學方法,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習效果,并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通過實地考察、實踐操作、展示匯報、小組討論、社會調研、理論探討等實踐教學活動,可以使學生將理論知識應用到實際情境中,加深對旅游消費者行為的理解,并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通過對旅游消費者行為課程改革和實踐活動,驗證了本文提出的課程改革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其對學生的知識掌握、技能培養和價值觀塑造都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經過探索與實驗,教學團隊在財經院校新文科改革背景下實踐旅游消費者行為課程思政建設取得了一定的經驗,為財經院校新文科課程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在培養具有正確價值觀和消費觀念的旅游從業人員方面具有重要意義。未來,還需要進一步研究財經院校新文科改革與課程思政的深度融合,不斷優化和完善課程教學內容與方法,以適應社會發展和學生需求的變化。
參考文獻:
[1] 馬陸亭.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從教育理念到范式變革[J].中國高等教育,2022(12):9-11.
[2] 劉兵,劉培琪.新財經教育改革的內涵與路徑探究[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綜合版),2023,23(3):5-10.
[3] 劉思婷,周永.新文科背景下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改革研究[J].濰坊學院學報,2023,23(4):49-52.
[4] 李鴻敏,楊雪美,呂秀萍,等.“新財經”改革背景下保險學課程思政建設——以河北經貿大學為例[J].大學教育,2022(3):57-59.
[5] 孫大為.新財經教育改革中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建設對策研究[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綜合版),2022,22(3):81-85.
[6] 張倩.新財經背景下高職院校課程思政的探索——以管理會計課程為例[J].高教論壇,2022(7):92-95.
[7] 王重潤.新文科背景下新財經教育改革路徑及案例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20(12):57-62.
[8] 金瀏河,高哲.對“課程思政”的幾點思辨[J].現代職業教育,2017(18):60.
[9] 陳慶.高校行政管理權與學生私權沖突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西南大學,2009.
[10] 張巍.高校開展課程思政的相關問題和實施策略——基于《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分析[J].遼寧教育,2023(10):85-87.
[11] 潘雅琴.試論高職教材編寫如何適應高職教育發展的需求[J].廣東職業技術教育與研究,2022(3):98-102.
[12] 俞學偉.課程思政視域下經濟學基礎教學內容與方法優化[J].試題與研究,2020(31):170-171.
[13] 周鑒,王文韜,嚴崨.新時代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提質增效的三維路徑研究[J].江蘇航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21(1):80-84.
[14] 種佳琦,馬知秋.加快培養新時代金融人才[J].經濟,2021(7):108-109.
[15] 廖春華,李永強,魏華.智能時代“新財經”人才培養的思考與探索[J].經濟學家,2023(4):119-128.
[16] 肖倩,張冬琪.新財經人才培養戰略下大學數學教學改革研究——以線性代數為例[J].統計與管理,2023,38(4):110-114.
[17] 韓作生,林培光.新文科背景下面向財經類高校的大學計算機課程建設[J].中國大學教學,2021(Z1):69-74.
[18] 張永杰,李建英.地方院校新財經教材高質量發展研究[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綜合版),2022,22(2):4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