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偉 李強
[摘要]課程思政是培養德法兼修法治人才的重要教育方式,“合同法課程思政”目標是發掘合同法課程的思政資源,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融入課程,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提升和改善課程的育人成效。本文針對《合同法》課程教學中思政元素挖掘不充分、傳統教學方法與思政元素難契合與課程思政評價體系不健全等現狀,提出建立課程思政教學目標、創新課程思政的教學方法和健全課程思政評價體系等建議。
[關鍵詞]課程思政;合同法;教學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1? ? ?[文獻標識碼]A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4.05.003
2023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新時代法學教育和法學理論研究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強調:“法學教育和法學理論研究承擔著為法治中國建設培養高素質法治人才、提供科學理論支撐的光榮使命,在推進全面依法治國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睆拇丝梢钥闯?,我國的法學教育正在經歷深刻的變革,教育趨勢呈現出基礎理論教育和應用對策教育相結合、法律職業和法學教育之間有機銜接。《合同法》作為法學專業課程,課程內容所含思政元素豐富,課程思政基礎好;而“合同法課程思政”教學路徑的研究,是構建法學專業課程思政教育體系的關鍵一環,也是建立培養德法兼修法學人才目標的基礎研究。
一、合同法課程思政教學路徑研究的價值考量
(一)構建法學專業課程思政教育體系的關鍵一環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明確指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全方位育人”。法學教育作為教育體系中的關鍵門類,承擔著為我國建設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重任,必須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法學教育教學全過程?!逗贤ā氛n程是法學課程體系中實務性特征較強的一門學科,是所有權人處分或者獲得財產的重要法律手段,對經濟流傳關系調整方面至關重要?!昂贤ㄕn程思政”是指深入發掘合同法課程的思政資源,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融入課程,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提升和改善課程的育人成效,引導學生做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積極探索“合同法課程思政”教學路徑是構建法學專業課程思政教育體系的關鍵一環。
(二)建立培養德法兼修法學人才目標的基礎研究
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是全面推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必然要求。法學教育擔負著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培養后備力量的重要職責,法學類專業人才培養要堅持立德樹人、德法兼修,法學教師不僅要傳授學生專業知識以及培育專業素養,更要通過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并將其融入課程內容,發揮思政教育的最大效能,努力培養造就更多具有堅定理想信念、強烈家國情懷、扎實法學根底的法治人才。[1]積極探索“合同法課程思政”教學路徑,結合課程思政教學設計,分析課程內容特點,精心選取待融入的思政元素,巧妙設置元素融入點,是建立培養德法兼修法學人才目標的基礎研究。
二、合同法教學融入課程思政現狀
“合同法課程思政”元素豐富、易挖掘,但教師對融入思政元素重視程度不高、思政元素挖掘不充分,導致教學內容與思政元素融入不夠;同時存在傳統教學方法與思政元素難契合、課程思政評價體系不健全等問題,使得教學內容及教學路徑設計等存在諸多問題,不能滿足新時代法學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
(一)思政元素挖掘不充分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以下簡稱《民法典》)規定了7項民法基本原則,其中與《民法典》合同編的適用關系密切的有:平等原則、自愿原則、公平原則、誠信原則、公序良俗原則等5項原則。[2]例如在訂立合同時,無論當事人經濟實力的強弱、無論當事人是法人還是自然人、無論企業的所有制性質有何差別,《民法典》都將其視為地位完全平等的主體,不允許任何一方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對方,必須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進行合同行為。再如在市場交易中,當事人是自身利益的最佳判斷者,其利用自己的知識和才能作出判斷,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并承擔由此帶來的風險。[3]在合同自由原則倡導下,合同一方當事人可以自由的選擇另一方當事人,在不違背法律和公序良俗原則的前提下,可以自由的決定合同內容、合同履行方式等。僅通過《合同法》的基本原則就能挖掘出平等、自愿、公平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可見“合同法課程思政”元素極其豐富且容易挖掘。
但在《合同法》課程授課過程中,依然存在思政元素挖掘不充分問題,導致其問題出現的原因在于:一方面,《合同法》課程在法學人才培養方案中屬于專業選修課程,課時設計一般在36至72學時不等,課時偏少導致課程內容講授時間緊張,沒有多余時間再去挖掘思政元素,更不會將思政元素與課程內容緊密結合進行講解;另一方面,普通高校和高職院校的《合同法》課程人才培養目標存在差異、教學設計也就存在不同,普通高校重理論,而高職院校則重實務,沒有很好的兼顧專業知識與思政元素的結合,自然不會深入挖掘授課內容所蘊含的思政元素。
(二)傳統教學方法與思政元素難契合
《合同法》課程傳統的教學方法是采取講授型教學,以授課教師的理論輸出為主,個別教師甚至在一節課程中毫無教學互動、整體教學氛圍沉重,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不夠、對《合同法》的理論學習及實務研究興趣不足也不深入。雖然現在很多高校已經開展“第二課堂”來加強教學實踐,但學生在很大程度上依舊是應付學分,導致其平臺資源利用不、整體效果是形式大于內容。有些教師也在運用“互聯網+法學”進行授課,利用網絡資源彌補傳統授課模式的不足,但《合同法》課程作為一門實務性較強的學科,如若不讓學生進行實際模擬操作則很難提升實務能力。還有些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設計采取情景模擬的教學方法,但因教學課時限制并沒有很好的運用到實際教學中去,最后還是采取講授型方法進行教學?!逗贤ā氛n程每個章節都蘊含著豐富的思政元素,但純粹靠單方輸出的方法進行教學,無法將思政元素很好的與專業知識相結合,更無法通過“無教學”方法將思政元素浸潤到日常的授課中去。
(三)課程思政評價體系不健全
《合同法》課程是實務性較強的一門學科,但思政教師對“合同法課程思政”教學活動往往不會參與,專業授課教師同樣思政意識不強、認為思政教學與專業教學差距較大,兩者無法協同進行。還有部分教師因自身專業素養及能力不足,對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不重視,沒有很好的理解“習近平法治思想”的一系列重要論述、黨的二十大報告精神等。如何增強授課教師思政意識,使其牢固樹立“三全育人”意識,堅持全過程和全方位育人相統一,以期實現專業內容與思政元素完美融合、相輔相成,是目前亟需解決的難題?,F行教學評價僅僅對授課過程中教師的授課方式、專業內容以及學生的聽課狀態等進行評價,并沒有突出對課程思政教學質量的評價,這對增強授課教師的思政意識來講并沒有促進作用。
三、合同法課程思政教學路徑探索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充分肯定了思政教育在當今高等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昂贤ㄕn程思政”教學路徑的探索,主要聚焦在建立課程思政目標、創新課程思政的教學方法和健全課程思政評價體系三個方面,是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專業教育教學路徑的積極探索。
(一)建立課程思政教學目標
新時代法學教育要堅持立德樹人、德法兼修,努力培養造就更多具有堅定理想信念、強烈家國情懷、扎實法學根底的法治人才。[4]“合同法課程思政”的實質,是將思政元素全方位地融入課程教學中,以發揮課程的隱性思政效能。在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后,我們要根據這些思政元素合理設置思政教學目標,在教學目標的引領下才能將“德法兼修”的理念融入教學設計。例如《合同法》課程中的合同自由原則中的“自由”元素就可以引導學生對“自由”這一核心價值觀的認識,只有在不違背法律、行政法規以及公序良俗原則條件下才能談真正的“自由”。以此類推,“平等”“誠實信用”“善良風俗”“尊法據理”等思政元素都可以設置為思政教學目標,將課程內容分類到不同思政教學目標下進行分類講解。只有這樣才能引起專業教師對思政元素融入教學內容的重視,才能真正發揮課程的隱性思政效能,培養出德才兼備的高素質法治人才。
(二)創新合同法課程思政的教學方法
創新“合同法課程思政”的教學方法,采取情景模擬、案例分析和顯隱結合多種教學方法帶動學生上課積極性,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習近平法治思想等傳導給學生,實現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有機統一,是創新《合同法》教學路徑的本質所在。
1.以講授為輔,以情景模擬與案例分析為主的教學方法
《合同法》課程具有較強的專業理論性和實際操作性。在專業授課過程中,每個章節都會存在不同的典型案例,為了使得思政元素更好的融入教學內容,此時需要授課教師進行挖掘帶有思政元素的典型案例以帶領學生進行分析研究。通過著重采用情景模擬與案例分析相結合教學法,將學生劃分為不同的小組,設置不同的情境以小組為單位先進行案例分析再進行情景模擬,以此用來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提升學生的實務能力的同時也加強對學生的思政教育。例如在講授格式條款時,一組學生可以設置保險合同爭議糾紛的情境,二組學生可以設置不動產預售合同爭議糾紛的情境,組織學生選擇不同的角色分組進行模擬,提高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了解格式條款的基本概念,掌握制定格式條款的一方當事人必須要做到的提示、說明法定義務,加深學生對“公平”這一思政元素的理解。
2.顯隱結合教學方法
著名教育學家赫爾巴特曾提出,“在教學中應該通過一定的方法將德育與智育融合發展,實現教育中的‘無教學教育”。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兩種模式,既相互獨立又緊密聯系,既相互補充又相融滲透,一并構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完整體系。[5]課程思政是在專業內容教學基礎上合理恰當的融入思政元素,以達到全方位育人的效果?!昂贤ㄕn程思政”建設離不開顯隱結合教學法,傳統的授課方式是教師根據課時安排在課堂上明確教學目標和內容,強調各章節的重、難點;但隨著“三全育人”教育理念的提出以及加強新時代法學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要求,則必須深挖課程思政元素,同時將其融入到教學內容中去。而如何實現思政元素與專業內容有機結合,對授課教師來說是一大難題。
“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是不同的,作為法學專業課程,授課教師不可能在授課時將思政內容作為重點一味的去講解,而顯隱結合的教學法對“合同法課程思政”的建設極其重要。此時,通過隱性教育特有的潛隱性特點,來達到知識教育與思政教育雙向改革發展的最終目的,即可以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習近平法治思想等內容潛移默化的傳授給學生,塑造學生正確的價值觀。而《合同法》課程的隱性教育,就是在各章節背后深挖出來的思政元素教育,在完成專業教學目標的同時,將課程思政目標以“無聲”形式完成,起到課程思政的價值滲透作用。
(三)健全合同法課程思政評價體系
檢驗思政元素融入專業教學的成效離不開課程思政評價,健全“合同法課程思政”評價體系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
一是建立思政教學目標評價標準。思政教學目標的設置關乎整個課程的育人成效,而目標設置的恰當與否應該有相應的評價標準進行對標檢查。如在合同訂立章節中,設置平等、公平、自由思政元素作為素養目標核心點是完全沒問題,但也應注意誠實、友善、合法等思政元素。設置思政教學目標評價標準可以督促專業授課教師認真挖掘專業內容中的思政元素,恰當合理的設置思政教學目標,確保將課程思政育人效果達到最好。
二是建立教師思政教學評價標準。雖然目前各大高校都已成立了教學督導組進行教學評價,但是督導教學重點在專業授課內容方面。確立“合同法課程思政”教學評價標準,需要在原先教學評價標準基礎上突出對課程思政教學質量的評價,同時組成法學專業督導隊伍進行教學評價、隨機監督課程思政目標的落實情況。通過學生評教、同行評教、管理人員聽課評價,形成立體化、全方位的評價機制,強化課程育人功能。
三是探索建立思政教學考核與師德師風考核相掛鉤的考核辦法。教師在授課時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習近平法治思想、二十大報告精神等思政元素的融入,是師德師風展現的一種方式,建議加重思政教學考核在績效考核中的比重,這樣可以引起教師對思政教學考核的重視,從而正向激勵教師在授課時加強思政元素與專業內容的融入。
四、結語
《意見》的出臺,明確規定法學教育和法學理論研究的領導體制、管理體制及協同機制,創設了新時代法學教育和法學理論研究的新發展體制。法學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協同發展,是課程思政要實現的重要目標。探索創新“合同法課程思政”教學路徑是構建法學專業課程思政教育體系的關鍵一環,也是建立培養德法兼修法學人才目標的基礎研究。教師責任重大、任務艱巨,必須在今后的授課過程中深入挖掘各章節背后的思政元素,合理恰當的設置思政教學目標,創新教學方法、精心挑選案例進行分析和情境模擬,利用顯隱結合的教學方法將思想政治教育充分融入到合同法授課過程中,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個人素養,實現培養德法兼修的法學人才目標,為我國法治事業培養后備人才。高校也需要積極探索健全“合同法課程思政”評價體系,為思政元素融入專業教學的成效提供檢驗標準,為課程思政教師提供正向激勵,進一步推動課程思政建設。
參考文獻:
[1]張文顯.加強新時代法學教育和法學理論研究的綱領性文獻——對《關于加強新時代法學教育和法學理論研究的意見》的解讀[J].中國大學教學,2023(9):8-14.
[2]李少偉,張曉飛,主編.合同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21:19.
[3]李少偉,張曉飛主編.合同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21:21.
[4]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新時代法學教育和法學理論研究的意見》[EB/OL].2023-2-26.
https://www.gov.cn/zhengce/2023-02/26/content_5743383.htm?dzb=true
[5]孟凡婷.大變局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顯性與隱性教育[J].江蘇高教,2023(10):109-113.
基金項目:新疆師范大學校級教學研究與改革項目,項目名稱:合同法課程思政教學路徑研究(項目編號:SDJG2022-12)
作者簡介:徐偉(1994.6-),女,漢族,山東沂水人,教師,碩士,研究方向:法理學、民商法學;
李強(1969.4-),男,漢族,河南鎮平人,教師,碩士,研究方向:商法學、社會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