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冠杰 袁輝 滕敏



*本文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基于句法發展的基礎學段英語寫作教學干預研究”(項目編號:22BYY098)和江蘇省教育廳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中國英語學習者產出性詞匯能力提升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022SJYB1128)的研究成果。
摘? ? 要:產出導向法強調以輸出任務為驅動,將語言學習和語言運用緊密結合。基于產出導向法的嵌入式詞匯教學有助于解決目前高中英語詞匯教學普遍存在的以詞匯記憶為目標,以背誦為主要學習途徑,對詞匯運用這一難點著力不多的問題。在具體教學實踐中,它以主題意義為引領,引導學生在真實的交際場景中發現詞匯空白、激發學習欲望,在學習理解類活動中建構詞匯知識,在應用實踐類活動中內化詞匯知識,在遷移創新類活動中綜合運用詞匯,在對產出成果的評價中提升詞匯學習效果,有助于提升學生詞匯學習的深度,提高學生詞匯習得的質量,發展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關鍵詞:詞匯教學;產出導向法;嵌入式教學;高中英語
一、引言
詞匯是語言的建構材料。《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高中課標》”)指出,高中階段詞匯教學的重點是“提高運用詞匯準確理解和確切表達意義的能力”[1]。這一要求涉及詞匯習得的兩個維度,即接受性習得(理解)和產出性習得(表達)。研究表明,詞匯知識的學習是一個連續統,學生從學習一個新的詞匯到接受性習得該詞匯的難度相對較低,他們的真正挑戰在于產出性習得該詞匯[2]。然而,當前的高中英語詞匯教學普遍以詞匯記憶為目標,以背誦為主要學習途徑,對詞匯運用這一難點著力不多,使得學生的積極詞匯(能夠在書面和口語表達中熟練運用的詞匯)遠低于消極詞匯(能夠在聽力和閱讀活動中識別但無法在表達中運用的詞匯),這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口頭和書面表達質量。產出導向法強調以輸出任務為驅動,將語言學習和語言運用緊密結合[3],為開展語境下的以運用為中心的嵌入式詞匯教學提供了理論支撐,有助于解決詞匯教學中存在的上述問題。
二、基于產出導向法的嵌入式詞匯教學模式構建
產出導向法是覆蓋教學方法、教學評估、教學資源等多個方面的系統性外語教學理論。它的核心理念是“學用一體說”,主張以語言產出為中心,將語言學習(輸入)和語言運用(輸出)緊密結合,以用促學、以學助用[4]。
產出導向法的教學流程是由“驅動—促成—評價”三個階段組成的循環鏈。語言教學應以單元為教學單位,設計總的產出目標,并將其分解為若干有邏輯聯系但又相對獨立的小產出目標,每個小目標由一個完整的“驅動—促成—評價”循環完成。基于產出導向法的語言教學的循環鏈如下:在驅動環節,引導學生通過產出嘗試,發現自身不足,激發學習欲望;在促成環節,有針對性地為學生完成產出活動搭建腳手架,通過系列活動引導學生進行選擇性學習,從輸入材料中獲取接受性知識,并將其轉換為產出性知識,最終完成產出任務;在評價環節,對學生的產出任務進行評價,以幫助學生鞏固和強化所學知識,以評為學。
詞匯的學習不應是孤立地學習一個單詞,而應是有意識地將詞匯放在語境中進行識記,了解其在不同語境、不同專業范疇及不同背景文化中的含義。為幫助學生將孤立的詞匯學習轉變為語境化的詞匯學習,使詞匯學習和詞匯運用緊密結合,我們經過教學探索與實踐,提煉出基于產出導向法的嵌入式詞匯教學模式(如圖1所示)。
由圖1可知,基于產出導向法的嵌入式詞匯教學模式通過將詞匯教學有機嵌入驅動、促成和評價環節的各項語言活動中,不斷為學生提供詞匯輸入材料和詞匯產出情境,幫助學生以詞匯運用為驅動,將詞匯學習的重點轉向以產出性習得為中心的深度學習。該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學生詞匯習得的質量,為學生開展主題意義引領的語言學習活動提供有效支撐,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
三、基于產出導向法的嵌入式詞匯教學實踐
下面以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書《英語》必修二Unit 1 Culture heritage為例,闡釋基于產出導向法的嵌入式詞匯教學。
(一)教學整體設計
以單元為教學單位進行整體教學設計,是產出導向法的內在要求。Unit 1 Culture heritage共有5個語篇,它們從不同角度談論文化遺產的價值及其保護措施,主題是文化遺產,傳遞“積極參與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性”這一主題意義。在深入分析語篇的內在聯系后,我們設計了“文化遺產的價值”和“文化遺產的保護”兩個活動主題,并分別設定子產出目標為“為何保護文化遺產”與“如何保護文化遺產”,引導學生基于主題意義開展探究活動。Unit 1 Culture heritage生詞表共有《高中課標》要求的詞匯(即要求能夠準確運用的詞匯)55個,其中43個與主題相關。基于整體教學設計,突破語篇限制,我們將43個與主題相關的《高中課標》要求的詞匯按話題聚類組合,形成5個子集(如表1所示),使詞匯跟著話題走,便于學生在各產出任務中調用詞匯,提高《高中課標》要求的詞匯在單元內的復現頻率和加工深度。
需要指出的是,雖然《高中課標》要求的詞匯以單詞形式列出,但在基于產出導向法的嵌入式教學模式下,詞匯教學被融入各項語言活動中,以詞塊為單位,在語境中培養學生的詞塊意識。
(二)教學過程
下面將圍繞子產出目標“如何保護文化遺產”,以閱讀語篇“From Problems to Solutions”為例,具體闡述如何引導學生在探究主題意義的過程中,進行語境化的、以產出性習得為中心的詞匯學習。
1.驅動環節:引發詞匯注意
驅動環節是產出導向法教學的起始環節,包括教師呈現交際場景和學生嘗試產出任務兩個步驟。需要注意的是,產出任務應具有交際真實性,即其交際目的是傳遞信息,交際話題貼近學生生活,交際場合符合生活實際,以使學生產生代入感,調動學生的參與意愿和表達欲望[5]。具體步驟如下:
第一步,創設真實情境,調動表達意愿。首先,教師呈現聯合國教科文組織World Heritage Volunteers 2023 Campaign項目的頁面,并用英文簡要介紹該項目。然后,教師設定交際場景:假定你正在參與該項目,請你從莫高窟、泰山和長城三處世界文化遺址中擇其一,討論如何為更好地保護該世界文化遺產貢獻自己的力量。最后,教師明確產出任務:小組就如何保護該世界文化遺產給出建議,并以PPT展示的形式匯報討論結果。
【設計意圖】World Heritage Volunteers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面向世界青少年長期開展的志愿活動,項目可及性高。產出任務利用這一平臺,可以拉近學生和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距離,調動學生探究“積極參與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性”這一主題意義的積極性。
第二步,發現詞匯空白,激發學習欲望。教師呈現莫高窟、泰山和長城三處世界文化遺產的圖片,并提出問題Q1和Q2,引導學生盡量用英文嘗試產出。
Q1: What problems does each of the sites face?
Q2: Can you give some ideas on how to better preserve these World Culture Heritage sites?
Q1和Q2旨在引導學生列出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存在的問題,并給出相應的解決措施。在學生回答上述問題的過程中,教師以思維導圖形式(最終形式如圖2所示)記錄學生的發言要點,以幫助學生串聯部分與主題相關的《高中課標》要求的詞匯。
【設計意圖】嘗試產出的目的是使學生認識到自身不足,進而激發學習欲望。由于嘗試產出是在語言學習之前,因而以內容為核心并鼓勵學生在用英文表達的同時可以使用少許中文,有助于幫助學生發現詞匯空白。觀察、辨析和歸納思維導圖中與主題相關的《高中課標》要求的詞匯的活動,可以使學生意識到這些詞匯在探究主題意義中的作用,進而激發深度學習詞匯的欲望。
2.促成環節:強化詞匯知識
促成環節是產出導向法的核心環節。這一環節直接關系學生的產出質量和學習效果,意在為學生完成產出活動搭建腳手架。在這一環節,教師應通過精心處理輸入材料、設計系列多樣的學習活動,從內容、語言和話語結構三個方面,引導學生從輸入材料中獲取接受性知識,并將其轉化為產出性知識。依據促成環節的精準性、漸進性和多樣性原則[6],教師可踐行英語學習活動觀,設計由淺入深、不同形式的學習活動,并將詞匯教學作為內容促成和語言促成的組成部分,有機融合到以主題意義為引領的系列教學活動中。具體步驟如下:
第一步,借助語篇學習活動,推動詞匯知識建構。語篇是教學的基礎資源,聯結語言學習與主題意義的表達。促成環節的第一步應是通過精心設計的教學活動,幫助學生深刻理解語篇,挖掘主題意義。教師可以以問題鏈為工具,引導學生梳理、概括、整合語篇信息,感知、理解語言所傳遞的意義。在此過程中,教師也應指導學生整合主題語境、句法知識和認知策略,理解詞匯的內涵和功能,構建詞匯知識。
以在學生閱讀語篇第一段后的教學為例,教師提出問題Q3~Q5,引導學生將主題意義探究和語言理解有機結合。
Q3: What is a big challenge according to the author? (指向語篇中與主題相關的《高中課標》要求的詞匯balance、progress、protection)
Q4: On what grounds does the author make this judgement? (指向語篇中與主題相關的《高中課標》要求的詞匯development、preserve、disappear)
Q5: Do you agree with the author? (指向語篇中與主題相關的《高中課標》要求的詞匯balance、progress、protection、development、preserve、disappear)
Q3和Q4旨在引導學生從語篇中提取與主題相關的《高中課標》要求的詞匯,Q5旨在引導學生對提取的與主題相關的《高中課標》要求的詞匯加以綜合運用。Q3~Q5可以引導學生體會與主題相關的《高中課標》要求的詞匯的語境意義和語法意義,并梳理歸納相關詞匯知識。例如,“balance”是Unit 1 Culture heritage的核心主題詞,在學生用文本中的“finding and keeping the right balance between ...”構式作答后,教師以構式變體“find and keep a balance between ...”對學生答案加以肯定,強化學生對構式的理解,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觀察兩種構式,進而歸納“balance”的冠詞搭配,并拓展其常用動詞搭配,如“lose ones balance”。
【設計意圖】不同于集中式詞匯教學對詞匯知識深度的追求,基于產出導向法的嵌入式詞匯教學關注詞匯的加工深度,遵循基于使用的教學原則,聚焦詞匯在語境中的用法,特別關注培養學生的詞塊意識,引導學生將詞塊整體存儲、整體調用,有助于提高學生語言使用的準確性和流利性。此外,學生在參與上述語言活動的同時,可以加深對主題意義的理解。
第二步,創設應用實踐情境,內化詞匯知識。語言使用依賴程序性知識。由于程序性知識不可跨領屬遷移,在識記等學習理解類活動中生成的程序性知識很難自動轉化為產出的程序性知識,這就要求教師創設應用實踐情境,依靠產出性練習,幫助學生內化詞匯知識,進而獲得詞匯產出能力。設計精巧的語篇信息填空練習既可以引導學生提煉語篇內容,又可以促使學生運用目標語言,將內容促成和語言促成很好地融為一體,是基礎、高效的促成活動形式[7]。
首先,教師呈現圖3(加下畫線并加粗部分為學生所填寫的內容),引導學生完成語篇內容導圖。
然后,教師組織學生以pair work形式,基于語篇內容,就帕特農神廟這一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進行訪談,要求一名學生扮演新聞記者,一名學生扮演文物保護項目負責人。具體操作如下:
a.教師示范兩個采訪問題“For what purpose was the committee established?”“What has the committee done to preserve the temples and relics?”,請多名學生分別作答,并記錄學生的發言要點;(針對前者,學生回答的要點有“To protect the cultural heritage.”“To limit damage to the temples.”“To prevent the relics from disappearing.”;針對后者,學生回答的要點有“It has raised funds around the world.”“It has conducted various tests.”“It has asked experts to give proposals.”)
b.教師指導學生根據語篇撰寫采訪提綱或為受訪作準備,要求盡可能多地使用與主題相關的《高中課標》要求的詞匯;
c.學生結對完成口頭采訪,扮演新聞記者的學生做好采訪筆記;
d.學生合作完善采訪筆記,標注其中使用的與主題相關的《高中課標》要求的詞匯及其詞塊并判斷其使用的準確性。
【設計意圖】語篇內容導圖清晰呈現語篇的內容要點及內在邏輯,可以幫助學生提取完成產出任務所需的關鍵信息,實現內容促成。同時,填空練習能促使學生關注詞匯的形式、意義及其在語境中與其他詞匯的聯系,進而在強語境提示下產出詞匯,有助于學生內化詞匯知識。基于語篇內容的訪談活動既緊扣主題語境,又為學生提供了具有認知挑戰性的開放式產出機會,能夠培養學生在語段中個性化、創造性地運用詞匯的能力,促進學生深度內化詞匯知識,推動消極詞匯向積極詞匯轉化。訪談活動能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積極參與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性”這一主題意義,為后續遷移創新活動做好鋪墊工作。
第三步,設置遷移創新活動,促進詞匯綜合運用。產出導向法主張“學用一體”,提倡語言教學應“始于產出,止于產出”[8],以驅動任務作為貫穿各個教學環節的主線,構成一個首尾呼應的教學閉環。因此,在通過應用實踐活動促進學生內化語言后,教師應利用產出任務提供的與主題緊密關聯的新語境,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加以遷移和創造性運用,最終完成單元產出任務。
教師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討論“如何參與文化遺產保護”的基礎上,制作PPT匯報討論結果,要求學生在PPT中使用5個以上與主題相關的《高中課標》要求的詞匯,旨在幫助學生有意識地將與主題相關的《高中課標》要求的詞匯加以綜合運用。一組學生制作的PPT的其中一頁如圖4所示(其中使用到limit、quality和digital 3個《高中課標》要求的詞匯)。
【設計意圖】上述嵌入遷移創新類活動的詞匯學習方式突破了詞、句本位,將詞匯形式、詞匯搭配、詞匯使用規則和詞匯意義聯系起來,置于特定語境中,把詞匯學習提升到語篇層面,有助于提高學生詞匯運用的質量。
3.評價環節:提升詞匯學習效果
評價環節是產出導向法必不可少的一環,旨在通過有針對性的反饋,提高產出質量、優化學習效果,是學習得到強化和升華的關鍵節點[9]。產出導向法倡導教師主導、師生共建的師生合作評價方式,主張在教師的專業引領下,學生以多種形式全員參與評價,使評價成為復習、鞏固、強化新學知識的機會。
在評價環節,教師基于學生對主題意義探究的成果,以師生合作評價方式對學生產出成果進行評價,旨在提升學生的詞匯學習效果。具體操作過程如下:
首先,明確評價標準。教師結合產出任務,制訂如表2所示的具體、清晰、易對照的評價標準,并在學生著手完成產出任務時提供給學生,以幫助學生有的放矢,更高效地達成目標。
然后,示范評價方法。教師在第一組學生匯報后,參照表2 對其優點和問題分別進行具體的點評,再讓其他學生評分,其后各組匯報,匯報后教師隨機抽取學生代表,讓其參照教師示范進行具體的評價,并加以必要的補充。
最后,解決典型問題。教師給予總結性評價,在充分肯定學生努力和進步后,對存在的典型問題采取補救性教學。
【設計意圖】在評價活動中,教師將與主題相關的《高中課標》要求的詞匯使用作為評價的重要內容,引導學生有意識地綜合運用與主題相關的《高中課標》要求的詞匯,做到“以評促學”。教師的示范評價和補救性教學有助于引導學生關注詞匯運用的質量,做到“以評為學”。上述活動為學生提供有意義、有變化的多輪詞匯復現,既能拓展學生詞匯加工的深度,又能助力學生將加工結果轉化為長時記憶,有助于提高學生詞匯學習的效果。
四、結語
產出導向法將輸入性語言學習與輸出性語言運用緊密結合,以輸出任務為起點進行逆向設計,以用促學,以學助用,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基于產出導向法的嵌入式詞匯教學模式注重將詞匯教學嵌入以主題意義為引領的系列學習活動中,引導學生在真實的交際場景中發現詞匯空白、激發學習欲望,在學習理解類活動中建構詞匯知識,在應用實踐類活動中內化詞匯知識,在遷移創新類活動中綜合運用詞匯,在對產出成果的評價中提升詞匯學習效果。該模式有助于擺脫詞匯學習脫離語境的現象,將詞匯學習的重點從識記轉向運用,從而提升學生詞匯學習的深度,提高學生詞匯習得的質量,發展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21.
[2]SCHMITT N. Understanding vocabulary acquisition, instruction, and assessment: A research agenda[J]. Language Teaching, 2019(52): 261-274.
[3][4][5][6][9]文秋芳.產出導向法:中國外語教育理論創新探索[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20:13-14,42,50,51,126.
[7]徐劍,袁輝.體認語言學視角下的英語詞匯教學策略[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22(4):16-20.
[8]文秋芳.“師生合作評價”:“產出導向法”創設的新評價形式[J].外語界,2016(5):3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