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英姿


摘? ? 要:一堂成功的英語作業講評課能將學生的知識回顧、知識建構、知識應用、知識延展相聯結,與學生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學習能力等方面的發展呈正相關。素養導向下的初中英語作業講評課可以通過“立足學情,聚焦教學重點”“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踐行英語學習活動觀,促進學用結合”“課后延伸,全面提升核心素養”這一策略來實施。
關鍵詞:作業講評課;核心素養;初中英語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義教課標》”)指出,英語課程應“圍繞核心素養確立課程目標,選擇課程內容,創新教學方式”[1]。作為一種課型,作業講評課對實現課程目標具有重要作用。一堂成功的英語作業講評課能將學生的知識回顧、知識建構、知識應用、知識延展相聯結,與學生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學習能力等方面的發展呈正相關。但初中英語教師對講評課存在不少困惑,他們常常一節課下來講得口干舌燥,學生仍不能有效掌握并正確應用相關知識,經常出現一錯再錯的現象。因此,筆者認為,有必要對當前初中英語作業講評課進行反思與改善。
一、當前的初中英語作業講評課存在的問題
筆者通過課堂觀察與實踐發現,當前的初中英語作業講評課主要存在以下四個問題:
一是缺乏針對性。當前的初中英語作業講評課呈現兩種現象:一種是新手教師為避免遺漏知識點而采取逐題講解的策略,導致講評內容沒有重點;另一種是經驗型教師根據新課教學的重難點確定作業講評內容的重難點,缺乏對學生作業完成情況的分析與歸納。上述兩種情況導致作業講評課缺乏針對性,造成學生因教師所教非自身所需而處于低迷的學習狀態之中。
二是缺乏情境性。《義教課標》指出,要“引領學生在真實情境中,利用結構化新知完成真實任務,解決實際問題”[2]。作為初中英語課程的重要課型之一,作業講評課也應在真實情境中開展。但當前的初中英語作業講評課往往注重分析、講解孤立的句子或語言片段,未能在真實情境中開展作業講評,導致學生掌握的知識點多是零散的,難以在交際中運用課堂所學。
三是缺乏思維性。受應試教育、課時緊張等因素影響,當前的初中英語作業講評課不能像新授課一樣能利用完整的一個課時開展教學活動,導致教師在有限的時間內只能更加重視語言知識和語言形式的傳授,鮮少關注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學習策略的掌握、思維品質的發展等。這導致學生解題時難以深入思考語言的規律。
四是缺乏延展性。在當前的初中英語作業講評課中,教師通常在分析錯題時要求學生完成訂正,錯題分析結束就意味著整個教學活動結束,幾乎沒有延展性活動或類似的練習。這導致學生難以將習得的語言知識內化并建構為自己的認知結構,經常出現一錯再錯或只會做某道題不會做某類題的現象。
上述問題直接影響了學生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學習能力等方面的發展,不利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
二、素養導向下初中英語作業講評課的實施策略
素養導向下初中英語作業講評課的實施要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為方向、為目標,幫助學生實現從知識向能力、能力向素養的轉化,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下面以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英語》七年級上冊Unit 2 This is my sister.的作業講評課為例進行具體闡述。通過本單元的學習,學生應當掌握指示代詞this、that、these、those及其所構成的介紹他人的句型的用法。
(一)立足學情,聚焦教學重點
作業批改后的理性數據統計分析是確保作業講評內容有針對性的前提[3],也是立足學情開展作業講評教學的前提。具體而言,教師在批改作業時,要聚焦錯題,聚焦學生的普遍性錯誤,進而深入研究學生的思維方式,找出錯誤根源(區分學生因知識漏洞導致的錯誤和因自身馬虎導致的錯誤),在此基礎上將作業講評內容與教材中的知識點相關聯開展作業講評課教學。
筆者在批改Unit 2 This is my sister.的作業時,通過統計與歸納,發現學生的錯誤主要集中在考查人稱代詞賓格和形容詞性物主代詞的題目上。在此基礎上,筆者進一步分析原因,發現學生出現錯誤主要是由于他們缺乏對關鍵詞詞性進行判斷的能力及相關答題技巧。因而,筆者關聯 Unit 2 This is my sister.及Unit 1 My names Gina.的重要知識點,最終確定本節作業講評課的教學重點為:學生能夠在答題技巧的幫助下,正確運用人稱代詞賓格和形容詞性物主代詞。
(二)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語言是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被人們用來理解和表達意義的。為使學生體會英語學習和應用的真實過程,教師應從真實情境的介入和真實任務的驅動兩方面著手活化教材,轉變教與學的方式[4]。作業講評課的目的不在于告訴學生已知的知識點,而在于結合知識點的語用功能創設新情境,使學生做過的舊題在新情境中“煥發新活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
筆者結合人稱代詞賓格和形容詞性物主代詞的語用功能,將作業講評課的主情境設定為“Make friends”,并將其拆分為“Know more about me”“Introduce yourself”“Know about my friends”“Introduce your friends”四個小情境,引導學生在全新且真實的情境中二次學習人稱代詞賓格和形容詞性物主代詞的相關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踐行英語學習活動觀,促進學用結合
《義教課標》明確提出“踐行學思結合、用創為本的英語學習活動觀”[5]課程理念。這就要求教師踐行英語學習活動觀,設計指向不同思維層次、形式豐富多樣的作業講評課活動,以此引導學生自主建構結構化新知,完成真實任務,解決實際問題,促進學用結合。
1.回顧相關知識
作業講評課通過作業講評實現對新授課學習效果的評價,確認正確的學習,糾正偏頗的學習,保證后續的學習。這意味著作業講評課建立在學生已有知識儲備的基礎上。因此,在講評錯題前,教師有必要帶領學生回顧相關知識,激活學生的已知。
首先,筆者播放歌曲“Shining Friends”,并進行自我介紹“Hello,everyone. My name is Zheng Yingzi and my English name is Rainnie. You can call me Ms. Zheng or Rainnie. I am a teacher from Linping No.1 Middle School. I am 31 years old.”(同步呈現自我介紹在課件上),引導學生關注 “I” “me”“my”。然后,筆者提出問題“Do you know what they are?”,激活學生關于“I” “me”“my”分別屬于主格、賓格、形容詞性物主代詞的知識。
2.感悟答題技巧
《義教課標》指出,要“堅持學思結合,引導學生在學習理解類活動中獲取和梳理語言知識,建立知識間的關聯”[6]。這就要求教師盡可能多地為學生創造自主建構知識的機會,引導學生通過實踐、參與、探究等方式發現語言規律,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筆者立足“Introduce yourself”這一小情境,先邀請學生進行自我介紹。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都會用到“My name is ...”或“I am ...”,以及“Call me ...”等句型。接著,筆者以“my name”為例,引導學生思考“name”前“my”的功能,以使學生理解“形容詞性物主代詞可以用來修飾名詞”這一知識點(答題技巧)。然后,筆者呈現表1,幫助學生回顧“我”“你”“他”“她”“它”的主格、賓格和形容詞性物主代詞。
最后,筆者鼓勵學生參照“形容詞性物主代詞可以用來修飾名詞”這一答題技巧,探索“I am ...”和“Call me ...”句型中人稱代詞的功能,以使學生得出“主格置于句首,后跟be動詞或動詞”“賓格置于動詞后,構成‘動賓結構”兩個答題技巧。
3.開展自主訓練
認識從實踐開始,經過實踐得到的理論認識,還須再回到實踐中去。在感悟答題技巧后,教師應設計練習題,引導學生開展自主訓練,幫助學生將零散的知識有效融合并構建為牢固的知識網絡,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和學習能力,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筆者立足“Know about my friends”這一小情境,依次呈現三個難度逐漸提升的語篇,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使用人稱代詞賓格和形容詞性物主代詞相關知識,訓練學生的答題技巧。三個語篇如下:
【語篇一】內容為介紹一位女性朋友,要求學生用“she”或“her”填空。
【語篇二】內容為介紹一位男性朋友,要求學生修改文中第三人稱單數“he”的錯誤用法。
【語篇三】內容為介紹一位特殊的朋友——小豬佩奇,要求學生兩人合作完成有關其基本信息的問答。
4.明晰解題思路
聽懂教師的分析或做對類似的題目并不能代表學生已將某個知識點內化,只有“知其所以然”并能進行準確的解釋說明,才是真正完成了對某個知識點的自我建構。因而,在通過開展自主訓練構建知識網絡后,教師應幫助學生明晰解題思路,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
在學生完成自主訓練后,筆者呈現答案并組織學生四人一組來解決組內難度較小的錯題。經過討論,多數小組對語篇一中的“Do you want to make friends with _____(she / her)?”存疑。為此,筆者先邀請部分學生就該題進行分析,他們認為“之前學過的詞組‘make friends with me中的‘me為賓格,所以此處也用賓格‘her”。可見,學生雖能根據已學知識推斷出正確答案,但缺乏對這一類題型本質的理解。于是,筆者引導學生關注“with”的詞性(介詞),并說“We put an object behind a preposition in English.”,以幫助學生意識到“把賓格放在介詞后,構成‘介賓結構”這一答題技巧。然后,筆者提出問題“How can we get correct personal pronouns or possessive pronouns?”,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得出“看橫線前單詞的詞性”“運用答題技巧”等結論。最后,筆者帶領學生共同梳理出人稱代詞賓格和形容詞性物主代詞題型的解題思路,即“找到關鍵詞—判斷詞性—使用恰當的答題技巧”。
5.實踐運用
在語言使用中,語法知識是“形式—意義—使用”的統一體[7]。在學生掌握語法知識點后,教師應設計在真實語境下應用目標語言的實踐活動,幫助學生遷移運用所學知識。
在分析完錯題后,筆者立足“Introduce your friends”這一小情境,呈現表2,邀請學生對照評價標準(如表3所示)介紹自己的一位朋友,引導學生真正將課堂所學遷移運用到日常交際中,實現“教—學—評”一體化。
(四)課后延伸,全面提升核心素養
語言學習具有漸進性和持續性特點,不能局限于課堂,而應延伸至課堂外。在作業講評課結束后,教師可以設計與學生學習、生活密切相關的綜合性作業,進一步檢驗學生的課堂學習效果,提升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也可以通過拓展、比較相關知識等形式,滲透文化知識,幫助學生感受中西文化差異。
在作業講評課結束后,筆者為全面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設計了以下兩項課后延伸作業:
【作業一】完成一篇70詞左右介紹自己及一位朋友/家人的短文。
【作業二】通過查閱相關資料、采訪長輩等方式,思考問題“How do you choose your English name? And what is the special meaning behind it?”“How do the foreigners choose their English names?”“What do Chinese people follow when choosing a name?”“What special meaning or story does your name have?”。
作業一是以課堂最后的產出活動為基礎的綜合性作業,旨在全面考查學生對人稱代詞賓格和形容詞性物主代詞的掌握情況。作業二基于學生課堂伊始自我介紹環節關于“Whats your English name?”的回答(有的學生大方告知其英文名為“Amy”“Coco”“Cindy”“Leo”“Jason”等,有的學生則靦腆地表示自己沒有英文名),旨在引導學生通過比較和理解中外名字文化差異,拓寬國際視野,增強中華文化認同感,全面提升核心素養。
三、結語
作業講評課既不同于新授課,也不同于復習課、練習課,其是一種復合課型,承擔“減負提質”的重要任務。針對性強、涉及面廣的作業講評課,能夠從根本上提升英語教學的效率與質量。素養導向下的初中英語作業講評課可以幫助學生實現知識向能力、能力向素養的轉化,進而為學生學會學習、終身學習打好基礎。
參考文獻:
[1][2][5][6][7]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2,40,3,3,21.
[3]王菲.初中英語作業講評內容的改進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12(5):39-40.
[4]蔣京麗.以英語學習活動觀為指導的教學實踐:價值、問題與建議[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22(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