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學習任務群是承載語文課程內容、架構課程體系、創新語文教學模式的若干相互關聯的語文學習任務的集合體。教師開展語文大單元教學時,需對標學習任務群,創設內容豐富、新穎有趣的任務情境,設計多樣化的語文實踐活動,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推動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
【關鍵詞】任務情境;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學習任務群
【基金項目】本文系南通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課題“學習召喚力導向的小學語文‘大任務教學實踐研究”(立項批準號:JY2021022)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管鳳嬌(1995—),女,江蘇省啟東市惠萍小學。
2022年版的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課程內容主要以學習任務群組織與呈現。學習任務群由學習主題統領下的包括識字與寫字、閱讀與鑒賞、梳理與探究、交流與表達等在內的相互關聯的語文實踐活動組成,旨在引導學生在運用語言的過程中提升語文素養。基于任務情境的大單元教學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的,它既吸納了傳統教學結構化的優點,又充分體現了新時代教育改革中的單元組織教學理念。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通過開展大單元整體教學,以真實的任務情境統整單元學習內容,利用高效的語言實踐活動幫助學生主動建構新知,有效落實核心素養培養[1]。本文以統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為例,談談基于任務情境的語文大單元教學設計策略。
一、統整單元內容,確定核心任務
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以單元為基本單位,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是建構單元內容的兩大核心因素,課文、語文園地、習作等各個板塊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系。盡管統編版教材具有普適性,但畢竟不是為每個學生量身定制的,因此教師在備課時,不僅要深入鉆研教材,理解編排意圖,還要結合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單元內容進行適當的添、刪、調、改,設計適合學生的學習核心任務。
統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圍繞“中華傳統文化”這一人文主題,編排了三首古詩、兩篇精讀課文、一篇略讀課文、一個綜合性學習活動和一個“語文園地”板塊。其中《古詩三首》分別描繪了春節、清明、重陽這三個傳統節日的節日情景,介紹了相關的民風民俗;《紙的發明》介紹了造紙術的由來和演變歷程,贊揚了祖先的聰明才智;《趙州橋》展現了中國古代橋梁的建筑藝術,體現了中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干;略讀課文《一幅名揚中外的畫》展現的是傳統繪畫藝術。
四篇課文分別從節日、發明、建筑、藝術四個方面介紹了傳統文化的魅力,與本單元的人文主題遙相呼應。“語文園地”板塊通過多種類型的練習題引導學生體會“圍繞一個意思把一段話寫清楚”這一語文要素;綜合性學習活動緊緊圍繞“過節”展開,既和單元主題密切相關,又和學生的生活緊密結合。
本單元的各個板塊緊密關聯,意在引導學生了解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強民族自豪感與文化自信。對照語文課程標準,可以發現本單元屬于基礎型學習任務群“語言文字積累與梳理”。這個學習任務群旨在引導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感受漢字的文化內涵,奠定語文基礎。學生在低年段教材中已經接觸過部分關于中華美景、傳統節日、漢字、中華美食的內容,對中華傳統文化有了基本的了解。因此,開展本次大單元教學時,教師應當充分調動學生以往的學習經驗,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傳統文化的一脈相承。
依托單元整體內容,教師將本單元的核心學習任務設定為“尋根傳統文化,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具體分為三個子任務:1.閱讀課文,開啟尋根之旅,感受悠久燦爛的中華傳統文化,培養文化自信;2.跨科聯課,拓展尋根旅程,嘗試用“圍繞一個意思把一段話寫清楚”的方法介紹傳統文化;3.整理資料,總結尋根收獲,用豐富的形式展示學習成果。
二、制訂學習目標,創設真實情境
進行大單元教學,首先要制訂統整各個板塊的學習目標,確保學生沿著正確的方向開展學習。而創設真實情境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知識、掌握學習方法。因此,教師在進行大單元教學設計時,應先制訂學習目標,創設貼近學生生活的真實情境,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2]。
綜合教材各個板塊的內容,教師將本單元的學習目標制訂為:1.積累與運用本單元的生字和詞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古詩;2.學習課文中“圍繞一個意思把一段話寫清楚”的表達方法,并嘗試將其運用到某一次具體的過節經歷描寫中;3.積累與傳統節日、古代發明、傳統建筑、古代藝術等相關的課內外資料,在資料搜集的過程中不斷豐富學習筆記,逐步加深對中華傳統文化的了解;4.參與實踐活動,完成一次尋根之旅,培養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5.小組合力,共享學習資源,舉辦一場形式豐富、內容新穎的實踐活動成果展。
學習任務群的情境設計應貫穿整個單元學習活動的始終,因此,在落實各個板塊內容的教學時,教師根據具體的文本特點、學習目標創設了相應的任務情境。比如:《古詩三首》的任務情境是“穿越時空去過節”;《紙的發明》的任務情境是“做中華造紙文化的小宣講員”;《趙州橋》的任務情境是“共話古代橋梁科技成就”;《一幅名揚中外的畫》的任務情境是“古典名畫我代言”;等等。
單元學習目標的制訂為任務情境的創設提供了依據,同時,任務情境的創設有利于學習任務群的具體落實,兩者相輔相成,共同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全面發展。
三、搭建學習支架,設計研究活動
學習支架能夠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支持,幫助學生理解復雜的知識。三年級學生愛動腦、愛鉆研,搭建合適的學習支架,能夠促使學生在支架的指導下高效開展學習探究,從而提升他們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師基于“尋根傳統文化”的核心任務和具體的任務情境,圍繞學習目標,搭建了如下支架。
(一)學習任務一:閱讀課文,開啟尋根之旅,感受悠久燦爛的中華傳統文化,培養文化自信
活動一:微課導學,明確尋根方向
1.教師制作并組織學生觀看介紹單元學習內容和學習目標的微視頻,讓學生明確本單元學習要點,為即將開展的尋根之旅做好心理準備;2.學生根據微課提示,找到各自的興趣點,并在班級中尋找學習伙伴,組成四人學習小組;3.小組成員交流自學微課時掌握的信息,相互補充,梳理出資料搜集的要點。
活動二:自讀自查,了解尋根內容
1.小組成員自主研讀四篇課文,了解本單元的主要內容,感受不同的中華傳統文化;2.在小組內交流各自感興趣的內容,互相分享新發現,搜集與課文內容相關的資料,加深對傳統文化的認識。
活動三:使用筆記,記錄美好印象
1.每位學生都要準備一本記錄本,在觀看微課、自讀課文、搜集課外資料和小組交流時及時記錄自己的發現,形成寶貴的學習資料;2.組員之間暢想本單元的尋根之旅,說一說具體的學習打算,并制訂屬于自己的學習計劃。
(二)學習任務二:跨科聯課,拓展尋根旅程,嘗試用“圍繞一個意思把一段話寫清楚”的方法介紹傳統文化
活動四:讀古詩,過傳統節日
1.研讀《古詩三首》,感受古人過傳統節日時的場景,借助圖片和視頻資料再現當時的過節情景;2.根據詩句內容展開想象,以詩人的視角講述過節的精彩場面;3.與當下的過節場景進行對比,找出古今習俗的繼承和變遷;4.挑選一個傳統節日,集小組之力,搜集與該節日相關的古詩,為古詩補充創作背景等信息;5.回憶自己的過節經歷,在學習筆記上以習作形式寫出過節的過程和感受。
活動五:學造紙,玩古代發明
1.研讀《紙的發明》,根據課后習題1的提示,了解蔡倫改進造紙術的歷史背景和社會意義,以及造紙術的步驟;2.各小組討論模擬造紙實驗需要準備的原料和器材,課后分工準備;3.以小組為單位開展造紙實驗,各小組指定一名宣傳員解說蔡倫造紙術的每一個步驟,解釋其中的科學奧秘;4.學生暢談實驗感受,分享再現古代發明的真切體會,并將實驗經歷以圖片和習作的形式記錄到學習筆記上。
活動六:搭橋梁,賞建筑之美
1.研讀《趙州橋》,抓住第二、三自然段中的關鍵句,快速理解整段話的意思,明晰趙州橋的建筑特色;2.聚焦課文內容,各組嘗試繪制趙州橋的草圖,各組宣傳員依托草圖口頭介紹趙州橋的特點;3.搜集古代橋梁的建造過程,了解隋朝時期橋梁的主要特色,感受趙州橋不凡的歷史價值;4.各小組在校內外尋找一處可以修建石橋的合適地點,并繪制石橋草圖,運用已經學會的“圍繞一個意思把一段話寫清楚”的總分寫法論述造橋的必要性。
活動七:繪山水,觀書畫作品
1.研讀《一幅名揚中外的畫》,說一說《清明上河圖》的繪畫內容以及名揚中外的原因,以圍繞中心句進行詳細分述的方法,口頭介紹《清明上河圖》的構圖藝術特點;2.觀看介紹古代書畫作品的電視節目,進一步感受古代書畫藝術的高明之處;3.課后搜集中國傳統繪畫作品,嘗試用水墨繪畫法畫一幅結構簡單的山川河流圖;4.了解題畫詩的繪畫注意點,結合繪畫要求,以小組名義在畫上落款。
(三)學習任務三:整理資料,總結尋根收獲,用豐富的形式展示學習成果
活動八:匯總材料,梳理小組實踐成果
1.各小組成員在組內分享自己本單元所做的學習筆記,介紹自己的實踐作品,互相交流在此次綜合性學習活動中的有趣發現,暢談對此次綜合性學習活動的真實感悟;2.由組長負責匯總小組成員的學習成果,挑選出具有代表性和富有個性的作品,作為展示內容。
活動九:確定方式,豐富成果匯報內容
1.各組明確展示內容后,合作制訂具體的展示方案,設計成果展示環節;2.確定成果匯報方式,如朗誦、演講、演唱、制作模型、繪畫等,進行組員分工和排練。
活動十:匯報表演,提升成果匯報效果
1.舉辦綜合性學習活動成果展,選擇合適的時間進行成果匯報,邀請師生與家長一同參加;2.本單元學習活動結束之際,學生開展自評互評,教師和家長給予中肯評價,提出改進意見,使綜合性實踐活動的質量更上一層樓。
四、擬定評價量規,提高學習質量
評價量規是一種非常清晰的評價工具,能夠為學生提供詳細的評價標準,讓學生明確知道自己是否達成了學習目標要求。擬定評價量規,有助于學生更好地進行自我評估,發現不足之處,從而及時調整學習策略,提高學習質量[3]。為了考量學生在此次綜合性學習活動中在語言運用方面的學習情況,筆者設計了如下評價量表。
這張評價量規表針對單元的語言運用素養這部分內容的目標完成情況制訂詳細的評價指標,評價結果用星級量化,評價主體包括學生自己、學習同伴、教師和家長,使評價的范圍更廣,評價的效果更為顯著。
【參考文獻】
[1]薛如芳.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設計實踐探究[J].基礎教育論壇,2023(22):47-49.
[2]王楠.通過任務情境,優化大單元教學設計
[J].中小學班主任,2023(18):64-66.
[3]陳晨.大單元教學設計下的小學語文單篇教學[J].現代教學,2023(S2):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