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數字素養提升是適應數字化時代教育需求的重要路徑之一。本文圍繞教師數字素養提升的價值、現狀和路徑進行了探討。首先,分析提升教師數字素養對教師成長為“四有”好教師、契合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融合趨勢、滿足數字時代學習者需求變化等方面的價值意義。其次,深入解讀了當前教育數字化轉型的現狀,包括頂層設計待完善、教師對數字化轉型認識不足、技術應用與育人功能平衡問題、教師設計能力不足等方面。最后,從國家、高校和教師自身三方面入手,著力在賽、教、研、改四方面增強思政課教師數字化課程建設能力、建立并完善數字化教學能力評估標準等路徑,以提升高校思政課教師的數字素養。
【關鍵詞】高校思政課|教師數字素養|提升路徑
黨的二十大報告在“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部分作出“推進教育數字化”的部署,體現了數字化引領未來技術變革的時代要求。數字化教育重在提高學生信息素養、科技素質、學習能力以及知識水平,同時也為教師提供更好的教學工具和手段,提高了教學質量和效率。教師作為教育發展的支撐性力量,是教育數字化戰略落地,教育理念創新與教育模式深刻變革的核心與關鍵。
一、高校思政課教師數字素養提升的價值意蘊
(一)助力教師成為新時代“四有”好教師
作為現代科技發展的新方向和新場域,數字技術帶給教育教學領域的,必將是一場顛覆性的革命。[1] 數字化轉型為教師提供了更多豐富、高效的教學手段。借助數字化工具,教師能夠更生動地展示教學內容,使抽象的思政課程內容更具體、形象化。這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激發其思考與創新能力。此外,數字化轉型還使教學更加個性化、差異化,思政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和需求,量身定制教學計劃,更好地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這些因素共同促進教師成為新時代“四有”好教師,即德才兼備、教書育人。
(二)契合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融合的趨勢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政工作會議上指出:“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2] 數字化轉型與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相互契合。在數字時代,教育與技術的融合已成為趨勢。通過數字化技術,教育可以更貼近現代學生的學習方式和生活習慣,使教學內容更加生動活潑。教育不再僅僅是課堂上的傳授知識,而是通過多種方式、多媒體手段向學生傳遞信息,提供更多元化、立體化的學習體驗。這種融合將更好地滿足學生的需求,使思政教學更具吸引力與感染力。
二、高校思政課教師數字化教學能力的現狀解讀
(一)頂層設計待完善,思政課教師對教育數字化轉型認識不足
首先,高校在數字化教育領域的頂層設計尚待完善。盡管數字技術已廣泛應用于教育領域,但在整體規劃與戰略制定方面仍顯不足。缺乏全面、系統的數字化轉型規劃,使得各高校在推進數字化教學方面缺乏統一的指導和支持。因此,教師們在數字化教學轉型過程中缺乏明確的引導和支持,常常陷入自發性的嘗試與摸索之中。其次,思政課教師對教育數字化轉型的認識普遍不足。由于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特性,部分高校思政課教師重視內容講解,忽視數字技術知識與技能的應用,總體來說,高校的思政課教師數字化意識相對薄弱,理解不足,亟待提升。
(二)重視數字化技術的應用與開發,卻忽略育人的功能
在高校思政課教師數字化能力運用上,存在著一種傾向,即過分強調數字化技術的應用與開發,但在這一過程中忽略了教學的育人功能。這一問題的出現部分源于對數字化教學本質的誤解,導致思政課教學的育人屬性被數字化技術所掩蓋。數字化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提供了諸多便利,例如多媒體教學、在線資源共享、互動式學習等,這些技術手段有助于豐富課堂教學形式,提升學生的學習體驗,吸引學生的興趣。然而,在過度強調技術應用的同時,思想政治理論課立德樹人的教學本質卻被淡化。歸根到底,數字技術之“術”必須要服務于高校思政課之“道”。[3]
(三)高校思政課教師數字化教學設計能力有待增強
首先,部分教師可能缺乏對數字化教學設計的系統性和全面性認知。由于信息技術的日新月異的更替,思政課教師或許了解單一的數字工具或平臺,但缺乏整合和利用這些工具進行課程設計的能力。其次,思政課教師在數字化教學設計上可能存在創新能力不足的問題。對于如何創造性地將數字化技術融入思政課程中并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們常常感到困惑和不安。此外,思政課教師還可能缺乏針對不同學生群體的個性化數字化教學設計能力,難以根據學生的差異性需求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
三、高校思政課教師數字素養提升路徑探索
(一)國家引導、高校重視,助力思政課教師數字素養提升
2023年1月12日,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指出:一年來,教育系統大力實施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推動塑造教育發展新賽道新動能新形態,強調縱深推進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教育研究者與實踐者需要積極主動地共同迎接科技迅猛發展所引發的充滿不確定性的未來。因此,從國家層面來看,制定政策,組織力量,提供信息技術培訓和數字資源庫,引導社會和高校重視教師數字素養提升。從學校層面,高校可開設針對數字化教學的培訓課程和工作坊,包括數字化教學工具的使用、課程設計理論、在線教學平臺操作等內容。這樣的培訓將有助于教師掌握數字化教學技能,提高教學設計水平。
(二)從賽、教、研、改四大方面著力,增強思政課教師數字化課程建設能力
從賽、教、研、改四大方面著力,是增強思政課教師數字化課程建設能力的有效途徑。這四個方面相互聯系,共同促進教師數字化教學水平的提升,推動思政課程的數字化轉型。首先,通過賽的機制激勵,鼓勵思政課教師開展數字化課程建設。組織教師參與數字化課程設計競賽,激發教師的創新意識和教學熱情,促進數字化課程建設的實踐與探索,從而評選出優秀的數字化教學案例和課程模塊。其次,思政課教師需要通過具體教學的環節不斷提升自身數字化教學能力。為教師提供專門的數字化教學培訓和指導,使其掌握更多先進的數字化教學方法和工具,優化教學設計,提高課程的吸引力和互動性。第三,在研的方面,鼓勵教師進行數字化教學模式和教學資源的研究。支持教師開展數字化教學研究項目,鼓勵他們探索新的數字化教學方法,進行教學模式的創新,并提出更加貼近思政課程特點的數字化教學資源。最后,在改的方面,營造良好的改進氛圍,支持教師開展數字化課程的改革實踐。鼓勵教師反思教學實踐,收集學生反饋,及時調整優化數字化課程設計,促進課程的持續改進和發展。
(三)建立并完善數字化教學能力評估標準
2022年11月,教育部扎實推進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完善教育信息化標準體系,提升教師利用數字技術優化、創新和變革教育教學活動的意識、能力和責任,研究制定了《教師數字素養》標準作為教育行業標準發布,因此建立高校思政課教師數字化教學能力評估標準尤為重要。首先,數字化教學能力評估標準需要綜合考量教師的綜合素質能力。這包括但不限于技術應用能力、教學設計能力、教學實施能力、學習資源開發能力、學生互動能力以及教學成效評估能力等。評估標準需要全面、系統地涵蓋這些方面,以確保教師數字化教學全面發展。其次,評估標準要與數字化教學的實際需求相匹配。教師的數字化教學能力需要適應思政課程的特點和學生的需求,評估標準應基于思政課程的教學目標和特點進行制定,確保評估內容與實際教學密切相關。第三,評估標準需要包含多種評價方式。不同的評估方式可以全面、多角度地了解教師的數字化教學水平,避免僅僅依賴于單一的評價指標。
四、結語
高校思政課教師數字素養提升是一個全方位、系統性的工程,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只有通過共同的理念認知、政策支持和個體努力,才能更好地推動高校思政課教師數字化素養的全面提升,為教育的數字化轉型貢獻更多價值,從而更好地適應當今時代的發展需求,引領教育進步的方向,為培養具有創新精神、人文關懷和社會責任感的新時代人才作出更大的貢獻。中國軍轉民
參考文獻
[1]黃河.數字技術賦能高校思政課教學創新研究[J].齊魯師范學院學報,2023,38(1).
[2]張爍.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001).
[3]李寒梅.政治認同:新時代高校思想政理論課教學的根本點與著力點[J].齊魯師范學院學報,2019(5).
【項目基金: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數字化轉型研究(編號:2023SJSZ0292)】
(作者簡介:沙婷婷,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金城學院,助教,碩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卜俊蘭,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金城學院,碩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