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嬌 張燦


基金項目:2022年度安徽省蕪湖市教學研究重點課題“雙減背景下促進核心素養發展的數學實驗教學實踐與研究”(項目編號:2022JK062).
摘? 要:在初中數學中,綜合與實踐課常以數學廣角、數學活動或數學習題的方式編寫,本節課以全等三角形的證明方法為理論,通過數學實驗的方式,引導學生通過操作與實踐,從“坐中學”轉變為“做中學”,從“聽數學”轉變為“主動探究”.文章以“手拉手模型之全等三角形”的教學設計為例,闡述了如何動手“做”數學.
關鍵詞:數學實驗;動手操作;“做”數學;數學建模
史寧中教授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解讀》中提出,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改革面臨的問題是“綜合與實踐”領域的教學沒有得到有效落實.針對此問題,筆者嘗試從書本習題出發,將三角形全等的理論知識與學生動手實踐相結合,培養學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建立數學模型思想.
在實踐活動中,數學實驗是目前在教學中比較行之有效的教學形式,通過引導學生動手動腦“做”數學來達到教學目標的實現.課堂上用模型、測量、計算機軟件,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幫助學生從以往的教學中的“聽數學”“當觀眾”轉變為“主動探究”“當演員”,變“機械學習”為“自己研究”.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發揮內驅力,形成了良好的數學思維,尤其是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使學生了解數學知識、數學體系的建構過程,對所學的知識產生興趣,打破初中數學學習刻板的印象.
1? 復習舊知,引入新課
教師幫助學生構建全等三角形知識框圖,探討從哪些角度證明兩個三角形全等.并給出課本習題,學生練習,引出本節課實踐內容.
【設計說明】對于學生來說,全等三角形是學生剛剛學過的知識,并不陌生,通過回顧舊知的方式幫助學生為全等三角形知識的應用鋪設臺階.
2? 實驗探究,驗證結論
2.1? 等邊三角形中的手拉手問題
實驗1:
(1)請拿起手邊的兩個等邊三角形,分清三角形的左底角與右底角和頂點,將兩個三角形的頂點重合;
(2)將一個三角形繞頂點旋轉不同的角度,觀察并記錄拼接后的圖形;
(3)用筆將兩個三角形的左底角連接,右底角連接,并標注字母;
(4)用量角器測量由頂點和兩左底角(或兩右底角)構成三角形的內角.
(電腦演示:三角形旋轉后,測得頂點和兩左底角(或兩右底角)構成三角形的內角以及邊長)
問題1
(1)根據測量結果,你發現這兩個三角形有什么關系?
(2)當一個三角形旋轉到任意位置,兩個三角形全等是否仍然成立?你能應用全等三角形的知識證明它嗎?
【設計說明】讓學生實際操作,感受三角形的旋轉過程,記錄相對應的位置.通過學生測量、教師利用幾何畫板演示測量角度和線段長度,引導學生猜想兩個三角形的關系,并從理論上對兩個三角形的全等加以證明,從中體會變化中存在的不變關系.
小結:當兩個等邊三角形的頂點重合時,運動其中一個三角形,連接線段,所得的△ABE和△CBD形狀發生變化,但兩個三角形的全等關系不變,說明運動圖形中存在不變性.
實驗2
(1)請拿起兩個任意形狀的三角形,確定好兩三角形的頂角和底角,將兩個三角形的頂角重合;
(2)將一個三角形繞頂點旋轉不同的角度,觀察并記錄拼接后的圖形;
(3)用筆將兩個三角形的左底角連接,右底角連接,并標注字母;
(4)用量角器測量由頂點和兩左底角(或兩右底角)構成三角形的內角.
(電腦演示:三角形旋轉后,兩三角形形狀)
問題2
(1)從記錄的數據看,實驗1得出的兩個三角形還全等嗎?為什么?
(2)這說明兩圖形運動的不變性是有條件的,要想實現兩個三角形的全等,對這兩個三角形的性狀有什么要求?
【設計說明】學生動手操作,連線、度量、猜想,得出要想保證兩個三角形全等這條性質,兩個三角形的形狀是有要求的,體會變化中存在的不變關系需要滿足的條件.
2.2? 等腰三角形中的手拉手問題
實驗3
(1)請拿起手邊的兩個等腰三角形,確定好兩三角形的頂角和底角,將兩個三角形的頂角重合;
(2)將一個三角形繞頂點旋轉不同的角度,觀察并記錄拼接后的圖形;
(3)用筆將兩個三角形的左底角連接,右底角連接,并標注字母;
(4)用量角器測量由頂點和兩左底角(或兩右底角)構成三角形的內角.
(電腦演示:三角形旋轉后,兩三角形形狀)
問題3? 實驗3得出的兩個三角形全等嗎?如何證明?若將等腰三角形換成等腰直角三角形還成立嗎?
【設計說明】將兩個等邊三角形換成等腰三角形,學生通過操作、猜想、證明,感受到通過旋轉兩個等邊三角形得出的結論,可推廣到旋轉一般的等腰三角形.
3? 抽象概念,生成知識
3.1? 形成概念
問題4? 這種運動圖形中存在的不變性,針對的兩個三角形需要滿足什么特征?得出的是什么結論?
特征:等腰三角形(或等邊三角形、等腰直角三角形、正方形)共頂點,等頂角.
結論:存在兩三角形全等.
如果我們形象地把一個等腰三角形的頂點看作“頭”,左底角看成“左手”,右底角看成“右手”,那么可描述成“頭對頭,左手拉左手,右手拉右手”,那么這種能得到全等的圖形的模型就叫做“手拉手模型”.
【設計說明】讓學生經歷觀察、動手操作等一系列活動,提高學生合情推理和演繹推理的能力,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概括出“手拉手模型”的概念.
3.2? 概念辨析
練習1? 如圖1,已知AC=AD,AB⊥BC,∠BAE=12∠CAD,利用“手拉手模型”構造全等三角形.
圖1
【設計說明】通過讓學生構建左手拉左手,右手拉右手,更好地理解全等三角形的作法.
練習2? 如圖2,將兩等邊三角形旋轉至A,B,D在一條直線的位置關系,你能得出哪幾組三角形全等?
圖2
追問? 若連接FG,你還能得出什么結論?連接HB呢?
FG∥BD,∠CHF=60°,HB平分∠FHG.
【設計說明】通過實驗操作,讓學生明白當關注更多的點,就可以得出除上述實驗得到的全等三角形外其他兩組全等三角形,為接下來“手拉手模型”知識的拓展做好鋪墊工作.
3.3? 知識延伸
^^(2023·安師大附外城東校區初二月考第10題)&&如圖3,在△ABC中,∠ABC=90°,點E是BC上一點,過點E作∠AEB=∠AED,連接AD,使∠ADE=∠ACB,連接CD,則下列結論中不正確的是(? ).
圖3
A. AD=AC
B. DE=CE+2BE
C. ∠DAC=∠BAE
D. ∠CDE=∠CAE
解析:如圖4,延長EB至點M,使得BM=BE,連接AM.
在△AMB和△AEB中,
圖4
BM=BE,
∠ABM=∠ABC=90°,
AB=AB,
∴△AMB≌△AEB(SAS),
∴AM=AE,
∠AMB=∠AEB.
∵∠AEB=∠AED,
∴∠AMB=∠AED,
在△AMC和△AED中,
∠ACB=∠ADE,
∠AMB=∠AED,
AM=AE,
∴△AMC≌△AED(AAS),
∴AD=AC,DE=MC=EC+2BE,∠MAC=∠EAD,
∴∠MAC-∠CAE=∠EAD-∠CAE,即∠MAE=∠CAD,∴∠AED=∠AEB=∠ACD,
∴∠CDE=∠CAE.
∴選項A,B,D均正確.故選C.
【設計說明】通過這個問題,讓學生明白在遇到問題時,可以嘗試從尋找兩個等腰三角形的角度來構建“手拉手模型”,進一步體會“變”與“不變”的數學思想.
4? 歸納總結,深度思考
問題5
(1)如何判別圖形是“手拉手模型”?
(2)由“手拉手模型”可以得出哪兩個三角形全等?
(3)圖形在旋轉過程中得出的三角形全等用到了什么數學思想?
(4)通過今天的學習,你積累了哪些學習經驗?
(5)你還有哪些疑惑?
【設計說明】通過提出一系列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小結,幫助學生回顧本節課的學習過程,構建本節課的知識框架,提煉本節課的重難點,從而更好地內化本節課內容.
5? 教學反思
本節課是義務教育教科書人教版八年級上冊“全等三角形”應用的內容,之前已經學習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以及角平分線的性質,因此,本節課作為全等三角形的應用,有鞏固相關知識的目的.筆者根據學生喜歡動手的特征,選擇不同的三角形紙片,讓學生在課堂中動手操作,得出圖形,再對自己畫的圖形觀察、度量、猜想、證明,體會“手拉手模型”得出的兩個三角形的由來.在數學課堂中,教師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從學生已有的認知發展水平、數學知識及數學思維能力出發,引導學生對圖形作創造性的構建,體會圖形中存在的不變性.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教學活動應注重啟發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學生積極思考,鼓勵學生質疑問題,引導學生在真實情境中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利用觀察、猜測、實驗、計算、推理、驗證、數據分析、直觀想象等方法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學生在學習新知的過程中,經歷了動手操作、觀察歸納,從兩個具體的三角形中找出全等三角形,歸納兩個三角形全等時滿足的條件,建立數學模型思想.
參考文獻
[1] 陳超.數學實驗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運用研究[J].理科愛好者,2022(3):44-46
[2] 董林偉.數學實驗:促進初中生數學學習的一種有效方式[J].中國數學教育,2012(5):2-5
[3] 林群.義務教育教科書(人教版)數學八年級上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4] 史寧中,曹一鳴.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解讀[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