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婉瑩 曾亞楠 李龍飛
摘要:在互聯網時代,高校大學生通過網絡等渠道表達個人訴求成為他們維護自身權益的有效方式。然而,大學生受限于知識儲備及社會閱歷,加之互聯網平臺的匿名性,容易使信息、意見、情緒等 “滿天飛”。這種紛繁復雜的網絡輿論環境對大學生的理想信念等產生了不良影響,也給當前高校網絡輿情監控帶來了全新的挑戰。本文從學生訴求的本質出發,探尋學生利益訴求的主要類型,結合網絡輿情當前發展的特點,探討正向引導學生訴求與網絡輿情的必要性,并提出暢通學生訴求渠道、加強網絡思政教育引導、強化網絡制度體系及隊伍建設等策略,以提升高校網絡媒體的輿論引導力和影響力,實現學生利益保障與高校和諧發展的雙贏局面。
關鍵詞:高校;大學生訴求;網絡輿情;網絡思想政治教育
在新媒體時代的環境氛圍中,網絡成為新時代高校大學生獲取資訊最重要的方式,網絡訴求表達更是達到了高峰并呈現多樣化、傳播快等特點,隨之而來的網絡輿情問題也日益凸顯。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要牢牢掌握黨對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鞏固壯大奮進新時代的主流思想輿論,健全網絡綜合治理體系,推動形成良好網絡生態。高校作為意識形態工作的前沿陣地,肩負著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任務。高校大學生在 “信息爆炸”的當下,逐漸習慣用自媒體表達利益訴求,希望通過網絡輿論去放大問題,以尋求更快更好的解決方式,但由此可能帶來的對高校甚至對社會的負面影響卻是難以預測和估量的,這也給當前高校網絡輿情監控與大學生思想政治引領工作帶來了全新的挑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新形勢下,探討如何把握好大學生訴求和網絡輿情之間的關系就顯得尤為重要。
根據2023年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 (CNNIC)在京發布的第52次 《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23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為10.79億人,互聯網普及率達76.4%;網民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達99.8%,網絡視頻用戶規模達10.44億人,網絡新聞用戶規模達7.81億人。在這樣一個龐大的網民群體中,29歲以下人群占比為32.2%,可以說當代中國青少年特別是當代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娛樂已經與互聯網密不可分,他們逐漸習慣用網絡去表達民意、尋求溝通,而互聯網發言的匿名性和開放性,使信息、意見、情緒滿天飛,這樣紛繁復雜的網絡輿論生態對青年大學生的理想信念、價值觀念等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網絡空間天朗氣清、生態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網絡空間烏煙瘴氣、生態惡化,不符合人民利益,也不符合國家利益。”由此可見,進行正確的輿情引導是當下不容忽視的問題,而溯本求源,網絡輿情背后所折射出的大學生合理的利益訴求也是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當引起重視的部分。
一、是什么—大學生訴求類型及網絡輿情特點
互聯網時代,大學生通過網絡渠道表達個人訴求是維護自身權益的有效方式。常見的訴求類型主要有校園日常活動、各類獎助貸補、后勤保障服務等,[1]除此之外,突發事件如疫情傳播所引發的學生訴求比重也越來越高。校園日常活動方面,學生較為關注黨員發展程序、教學培養方案、各類比賽活動等,希望更多了解有關學校日常活動的內容及形式,從而更好地參與其中。在獎助學金等經濟利益方面,學生十分在意獎助學金的評定與發放,對于可能存在的評定不公、獎金發放不及時等問題的訴求也越來越強烈。在生活保障方面,學生普遍關注公共衛生、水電服務、宿舍維修、餐廳環境等指標體系,對于發現的問題經常以網絡發布的形式進行公開,以爭取較快的回應。對于高校發生的突發事件,如前幾年由于疫情傳播帶來的封校管理引發的學生埋怨情緒等,在網絡引發的相關話題也廣受熱議。
在這樣的情況下,網絡平臺成為高校大學生獲取校內外熱點新聞和表達個人觀點看法的重要空間,但同時也成了輿論產生、發酵和傳播的主要途徑。大學生網絡輿情是指在校大學生通過網絡載體去表達和傳播不同情緒、交換態度,達到廣泛傳播熱議的效果,以擴大事件影響力的總和。[2]相較于傳統媒介方式,網絡信息的傳播呈現廣而快、持續時間長、影響力強等特點,當信息的討論超過了一定范圍,引發的網絡輿情將是爆炸性、全域性的,造成的影響也將無法估量。作為網絡中對社會熱點現象反映最為活躍和積極的群體,高校大學生,尤其是當前思想活躍、更有主見的 “00后”,他們喜愛通過網絡社交平臺,如QQ、微信、微博、抖音、快手、嗶哩嗶哩等去表達觀點,闡述訴求,展現強烈的參與社會管理的意識。但由于缺乏社會經驗與人生閱歷,他們分辨是非的能力有限,對事件缺乏理性認知,容易將事件表述夸張化、擴大化,這樣就容易導致輿情向負面發展,對學生個人價值觀塑造和對校園和諧穩定發展帶來不利影響。
二、為什么—學生訴求與網絡輿情引導的必要性
一方面,由于缺乏正確有效的引導,言論自由的網絡空間環境為大學生宣泄情緒、制造輿論創造了條件。大學生在網絡進行訴求表達時,他們可以是信息的發出者,也可以是評論者,話語權得到充分彰顯。然而,這種看似自由的釋放卻很有可能扭曲學生的價值判斷與道德觀念,讓他們錯誤地認為通過虛擬網絡世界可以實現自己的一切欲望,如果沒有正確有效的引導,個人主義、自由主義的思潮就容易在網絡上傳播,原本正義的訴求可能就會演變成荒唐的輿情鬧劇。
另一方面,高校存在諸如訴求機制不健全、反饋渠道不暢通等問題,使大學生無法通過合理有效的渠道提出和解決自身訴求。當前,很多高校仍依賴于輔導員和學生干部隊伍收集和處理學生訴求,還沒有專門針對大學生訴求而建立的科學完備的訴求處理機制,或者即便具備基本的訴求處理機制,也可能會由于學生訴求量大且緊急、校內多部門協調過程復雜且緩慢等因素,造成學生訴求無法得到及時反饋。學生在 “求助無門”時,就會借助于網絡社交媒體的公共平臺發表言論,當學生主觀意識認為事態緊急,就有可能通過虛構事實、夸張表述等方式吸引流量,從而推動個人訴求盡快解決。然而,由此可能引發的網絡輿情卻是不可控的。
歷史和現實都告訴我們,輿論的力量絕不能小覷。輿論只有導向正確才能凝聚人心,否則就是動搖人心。高校承擔著 “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重要使命,更應站穩守好意識形態陣地,積極構建有效的 “預防”及 “應對”機制。“預防”即建立起科學完備的訴求處理機制,廣泛收集及回應學生訴求,“應對”即構建網絡輿情引導和應對機制,在出現輿情后應把控好輿論方向并及時解決訴求問題,降低輿情事件的負面影響,為營造風清氣正的校園網絡生態空間保駕護航。中共中央、國務院 《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指出,高校在大學生日常管理過程中,要主動占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新陣地,密切關注網上動態,了解大學生思想狀況,及時回答和解決大學生提出的問題,同時要運用技術、行政和法律手段,加強校園網的管理,嚴防各種有害信息在網上傳播。由此可見,加強網絡輿情管理已經成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充分利用好高校學生生源地廣、文化程度高、社交網絡活躍等特點,以高校學生作為切入點加強網絡輿情引導和應對,才能發揮更有效的教育引導作用,促進網絡輿論生態良性發展。
三、怎么辦—學生訴求與網絡輿情引導策略
(一)暢通訴求渠道,了解學生所需
大多數網絡輿情問題的產生是因為學生對學校的一些決策感到不滿,內心的訴求沒有得到及時的回應,所以選擇在網絡平臺進行宣泄,期望獲得他人的共鳴,擴大影響力,以求得較快的解決。因此,高校在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要重視大學生的網絡訴求,充分利用現有網絡技術,健全完善大學生網絡訴求反饋工作機制,建立起統一的在線訴求受理平臺,集中收集學生各類訴求信息。除此之外,校內各部門及重點人員如輔導員、班主任、后勤人員等也要肩負起學生訴求反饋主體責任,在滿足學生基本訴求的同時,了解學生思想動態,指導學校不斷調整管理思路,提供更好的校園服務。[3]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公布進一步優化疫情防控的二十條措施后,北京各高校積極響應,精準回應師生關切,提升校園服務質量。中國石油大學開通網絡接訴平臺 “e訴通”,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深化應用 “iHome”訴求線上平臺,疫情防控期間師生在線就可提交訴求,學校收到反饋后便可及時處理師生各類需求問題;清華大學、北京工商大學也相繼開通 “第一應答”學生服務熱線,及時解決學生涉疫訴求。除此之外,諸多高校也開始利用線上線下座談會的形式,廣泛征集對學校學習生活等意見建議,積極答復訴求問題。這些高校把學生利益放在第一位,充分傾聽學生聲音,及時化解矛盾問題,反饋信息公開透明,讓學生充分看到學校積極高效的工作方式,從而有效規避可能出現的負面輿情。
(二)思想教育先行,培養正確網絡價值觀
由于網絡空間具有虛擬性、開放性等特點,且大學生思想活躍,自我意識強烈,但受限于知識儲備及社會閱歷,在遇到問題時容易發表一些情緒高昂甚至偏激的言論,或容易被煽動散布不實謠言,對其個人正確價值觀的形成及高校穩定發展造成不良影響。對此,高校應逐步重視加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引導,一方面要加強網絡道德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網絡價值觀,[4]使學生充分認識到個人利益、學校利益和國家利益之間的統一性,具備大局意識;另一方面要有序開展網絡普法工作,強化學生 “知法守法”的用網意識,明確 “網絡不是法外之地”,提高遵守網絡法律法規的自覺性,[5]不信謠、不傳謠、不造謠,以文明理性的方式在網絡進行發言跟帖,營造良好的網絡環境。除此之外,高校要善于開發利用官方微博、微信等網絡媒體平臺,通過網絡途徑宣傳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不斷提升校園媒體的輿論引導力和影響力。
(三)制度體系與隊伍建設同步跟進
除持續關注學生日常的網絡訴求表達外,面對突發的網絡輿情問題,高校更要建立一套全面及時的應對制度體系,具備可行的應急處理預案,[6]明確職責分工,規范工作流程,對于違反制度規定的學生,應當依據相關規定給予妥善處理。同時,要充分發揮領導人及網絡技術人員的積極主動性,通過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建立起完備的網絡輿情監控平臺,加強學生重點網絡渠道的監控。除網絡工作人員,高校還應建立輔導員、黨員、學生干部等網絡監管工作隊伍,[7]形成關注網絡言論的習慣,對于發現的問題要進行及時的反饋,并定期對輿情處置情況進行復盤總結,從而進一步提高應對網絡輿情事件的能力。東北財經大學曾在一個月內登頂微博熱搜兩次,第一次因為疫情防控管理措施朝令夕改遭到學生吐槽,第二次卻因包機送學生回家的詞條一躍實現 “口碑逆襲”,其中就少不了學生隊伍的中堅力量的參與,從呼吁學校改進管理措施到主動聯合起來沖熱搜感謝學校包機的暖心之舉,推動高校輿情局勢逆轉。這充分說明,強大的網絡輿情制度體系與隊伍建設能夠及時發現并處置日常及突發的輿情問題,實現學生利益保障與高校和諧發展的雙贏局面。
四、結束語
在新時代,網絡輿情問題日漸成為影響高校穩定安全和校園綜合治理的重要因素。作為意識形態工作的前沿陣地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陣地,高校應當努力擔負起營造風清氣正網絡環境與培養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時代青年的重任,始終堅守立德樹人的根本立場,積極回應學生訴求,把握好網絡輿情處置過程中的情、理、度,教育引導學生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培養出道德品質高尚、明辨是非曲直、有大德大愛情懷的時代新人,共同營造主旋律高昂、正能量強勁、風清氣正和蓬勃向上的網絡空間。
參考文獻:
[1] 周陽杰.大學生利益訴求與表達機制構建研究[J].鹽城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33(03):111-114.
[2] 汪陽.疫情背景下高校網絡輿情引導與應對策略研究[J].新聞傳播,2022(22):22-24.
[3] 李攀峰.互聯網時代下大學生網絡訴求的問題和應對策略[J].區域治理,2019(52):198-200.
[4] 劉永騰,蔡蕾,張潤澤.淺談自媒體環境下大學生網絡輿情引導策略[J].法制與社會,2020(30):124-125.
[5] 謝興政,黃志銘.融媒體時代大學生網絡訴求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39(04):128-130.
[6] 楊惠.大學生網上訴求表達和現實行為方式和諧路徑探索[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8(05):439-440.
[7] 王成.研判·處置·善后:新時代高校網絡輿情治理研究的新視角[J].科教文匯(中旬刊),2021(02):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