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蘇雅
摘 要:基礎音樂素養教育是當代高校音樂專業課程教學的主要內容。通過課程教學潛移默化地提高一個人的音樂審美水平、音樂理解能力、音樂表演水準以及音樂創作能力,對培養音樂人才具有積極的作用。西方音樂史作為高校音樂專業學生的專業核心課程,可以在音樂素養培養中實現重要的育人價值。要實現這類價值,需要明確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結合音樂人才培養模式,運用多維度教學方式,提升學生綜合素養,從而更好地促進音樂專業學生基礎音樂素養的提升。
關鍵詞:音樂素養;西方音樂史;綜合素養
注:本文系三亞學院第二批課程考核改革試點項目“基礎音樂素養”(SYJGKH2023049)研究成果。
隨著用人單位對藝術人才整體要求的不斷提高,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成為當今高校音樂專業教育發展的趨勢。高素質的音樂人才不僅需要熟練掌握專業知識和技能,還需要具備較強的音樂鑒賞能力、音樂分析能力以及音樂創作能力,能夠針對某一經典作品的主題、結構、風格等,結合歷史文化進行深入分析,主動將理論知識轉化為音樂實踐活動。基礎音樂素養培養是高校音樂專業課程教學的主要內容,旨在使學生積累大量的音樂理論知識,了解中西方音樂流派的表達方式和作曲家的創作歷程和風格,掌握視唱練耳、合唱指揮、鋼琴基礎演奏等音樂表演技能。西方音樂史課程在提升學生綜合素養方面具有知識覆蓋面廣的特點,而且在授課內容方面與其他音樂理論專業課程相輔相成,因此,拓展西方音樂史的教學路徑可以在基礎音樂素養培養中完成培育音樂人才的重要任務。
一、西方音樂史的理論概念
西方音樂史一般指的是在文化史、藝術史大背景下從古希臘時期到20世紀的音樂藝術風格概況。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里,西方音樂就是“歐洲音樂”或者“外國音樂”。其實不然,這里的“西方”并不是一個政治或地理名詞,而是作為文化名詞出現的。“西方”在政治方面泛指資本主義國家,然而蘇聯音樂也被列入了西方音樂體系;在地理方面,“西方音樂”除了包含西半球的歐美音樂之外,還包括東半球的澳洲和受西方文化影響的其他國家所產生的音樂,如中國近代學堂樂歌的合唱、交響樂等。由此,西方文化將基督教文化中的國家、民族和地區的音樂匯聚在一起。而在基督教文化的基礎上所產生和發展的具有基督教特殊文化基質的音樂,才是所謂的西方音樂。
二、西方音樂史課程在音樂素養培養中的作用
在現代教育中,音樂具有獨特的審美形式和情感表達方法。如今,盡管音樂教育逐步從知識與技能的傳授轉變為以文化與社會為視角的理念,但是其自身的功能和價值從未改變,即能夠提升人的綜合素養。這種功能和價值使大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構建在文化本體上,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實現情感表達力和藝術表現力的提升。因此,西方音樂史課程中的音樂與文化能夠體現出基礎音樂素養的育人價值。
(一)提升鑒賞能力
音樂是一種與聽覺相關的藝術形式。在古代的西方,音樂產生于基督教,無論是宗教禮拜還是音樂廳,聽眾的音樂審美活動都有一定的空間限制。隨著現代社會互聯網的覆蓋和電子技術的普及,音樂不再是不可高攀的藝術,藝術的流行、世俗化逐漸讓音樂聽覺審美有了轉變。不同的時代和不同的社會群體對音樂藝術有著不同的理解,但是音樂藝術的欣賞始終離不開人們的聽覺。聽覺能力是人們體驗音樂內涵的最基本的能力。人生來就有認知音樂的本能,對于大多數人來說,簡單的音樂可以直接帶來輕松愉悅的體驗,但音樂的鑒賞能力并不是天生的,很多人不懂音高、音色、和聲、節奏等音樂理論知識,更不理解音樂中豐富的情感、深刻的歷史背景等。在西方音樂史課程中,音樂的鑒賞能力需要通過理論傳授與音樂實踐培養出來。因此,在教授音樂理論與技法的基礎上,注重學生鑒賞能力的培養,可以更好地提升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和審美感受力,使學生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民族認同感。
(二)培養情感價值
音樂的本質是以樂感人、以樂養人、以樂化人,人心活動由外物引起。音樂是最能表達情感的藝術,也是聆聽者釋放情緒的最佳方式。聆聽慷慨激昂的音樂能使人精神振奮,聆聽抒情柔美的作品能使人心情愉悅,聆聽大自然的音樂能使人舒緩安神,這是音樂作品與心靈產生共鳴,感性直覺轉化為理性內涵的藝術審美體驗。音樂的情感表達建立在現實的情感表達基礎之上,其傳遞出的內容還包含人文、民族、歷史等元素。音樂專業的學生要了解西方音樂史中作曲家的藝術追求、音樂作品的審美意境以及獨特的創作手段,更好地理解音樂作品的創作背景,從而在音樂審美體驗中陶冶情操、升華情感,樹立良好的價值觀,獲得思想上的啟迪。
(三)激發創作潛力
音樂創作是作曲家把自身的生活體驗轉化為大腦的靈感,再使用各種作曲技術將其升華為具有鮮明特征的音響效果,從而詮釋自己對生活的感知和理解。基礎音樂素養培養的目標在于提升音樂專業學生的綜合能力,教師必須在學生掌握本專業基本技能的前提下,教授學生基礎樂理、和聲、曲式與作品分析等方面的理論知識,采用聆聽、演唱的形式,培養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具體而言,教師可以在課堂中組織學生聆聽、分享音樂作品,讓學生發揮個人音樂想象力,拓展音樂思維;在課后讓學生完成音樂作品分析任務,以增強學生的音樂理解力和判斷力,激發學生內心中原始的創作潛力。優秀的音樂作品可以在培養學生情感能力的同時,鼓勵學生創作出更多美妙的音樂作品。
三、音樂素養培養中西方音樂史課程的教學探索
西方音樂史是一個知識體系,也是一種文化的顯性成果。要想更好地學習西方音樂史,不能只將西方音樂作為日常生活的消遣或背景音樂來聆聽,而是需要借助學術的方法去了解西方人用什么樣的思想、理念、情感、方法創造了音樂,探索西方人將抽象思想轉變為具象音樂的過程。學習西方音樂史的目的在于熟悉最基本的經典人物、風格以及數以萬計的音樂作品,分析作品所蘊含的思想和意義,從而實現綜合素養的提升。要想通過西方音樂史課程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需要做到以下三點。
(一)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
西方音樂史是一個漫長的學科歷史,從縱向來看可以分為古希臘古羅馬時期、中世紀時期、文藝復興時期、巴洛克時期、古典主義時期、浪漫主義時期和20世紀七個時間段,從橫向來看可根據流派、風格、體裁、樂器、創作技法等進行歸納,其內容繁多,涉及范圍很大。由于課程內容增加了音樂作品鑒賞的比例,因此傳統的教學形式難以獲得良好的授課效果,這為建立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奠定了基礎。
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是指以學生為主體來調整課堂內外時間的新型教學方式。在課前,學生可以通過線上平臺的資源預習課程基本內容;在課上,學生能夠專注于研究與解決更深層次的問題,教師也有更多的時間與每個學生進行交流。混合式教學的目的是實現知識的提前內化,從而促進學生學習主觀能動性的增強。西方音樂史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可以分為課前預習、課中實施、課間討論和課后作業四個階段。第一,課前預習。教師首先根據教材內容構建知識思維導圖,幫助學生鎖定知識范圍;其次將基本知識點、重難點轉化為問題,通過微課視頻的形式發送給學生,讓學生預習后回答視頻中的問題,完成思維導圖知識點的填空;最后通過線上平臺查看完成情況,根據作業提交數據,制定課中實施階段的教學方案。第二,課中實施。教師先幫助學生解決課前預習階段出現的問題,然后對學生進行分組,要求每個小組通過PPT演示的形式對組員分工、學習章節等內容進行梳理與講解,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第三,課間討論。小組展示結束后,組織學生針對知識把握、理解水準以及演示文稿的制作等細節進行小組互評和討論,引導并鼓勵學生主動反思,培養學生多角度思考的能力,再根據每組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策略,梳理知識脈絡,查漏補缺。第四,課后作業。該階段主要在線上平臺實施,教師不僅可以對存疑學生開展線上交流與輔導,還可以在平臺上發布作業要求,個人與小組作業都可以在線提交,教師可以在線上平臺進行批改和評價。
(二)基于綜合素養培養理念優化教學內容
基礎音樂素養培養旨在提高學生的音樂理論認知水平、音樂藝術表演水準、音樂實踐技能熟練度以及音樂鑒賞與創作能力等。西方音樂史課程不僅研究西方音樂史上的各項活動、作曲家所做出的貢獻以及音樂事件,還與很多音樂學科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其中覆蓋了基礎和聲、曲式與作品分析、歌曲創作以及基礎理論等元素。在設計教學內容時,應以熟悉的音樂作品為基礎,運用不同的教學方式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在學習期間達到提高綜合素養的目的。
第一,在史學理論學習中打下良好的音樂基礎。西方音樂史不僅建立在文化與歷史層面,還與建筑、繪畫、文學等領域深度融合。在音樂史理論講解方面,教師需要從文化、社會等多個層面來闡釋音樂思想,加強對作品中涉及的西方政治、歷史與人文等內容的解讀,并引導學生關注西方音樂作品中的跨文化元素,如歌劇《圖蘭朵》中《茉莉花》的旋律。第二,在作品欣賞中培養音樂創造力。西方音樂史直觀來說是由數以萬計的西方音樂作品堆積而成的,想要達到學習西方音樂史的目的,就必須理解音樂作品及其所蘊含的思想和意義。在鑒賞音樂的過程中,學生可以通過分析主題、和聲、曲式結構等來了解作曲家的創作思想和音樂作品的風格,通過音樂理解文化,激發創造思維。第三,在多聲部演唱中提升實踐技能。視唱練耳和合唱指揮是基礎音樂素養培養中最重要的實踐內容,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演唱文藝復興或者巴洛克時期的多聲部作品,促使學生更好地掌握識譜與視唱技能。
(三)完善音樂人才培養模式,推進課程教學改革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化,教師必須通過多維度教學模式推進課程改革,結合當下音樂專業人才需求,將培養綜合素養理念和課程內容貫徹在教學中,解決傳統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使學生能夠將自己所掌握的知識正確地應用在實踐工作中。
第一,挖掘課程思政元素,統籌相關教學內容。培養思想政治素質是人才培育的內容之一,充分發揮音樂專業課的育人功能,對西方音樂史課程內容中蘊含的民族形態、社會發展等思政元素進行挖掘和提煉,按照專業為主、思政為輔的原則,開展設問討論,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實現思想的轉變。第二,利用多媒體豐富教學手段。除了混合式教學所使用的互動平臺之外,Sibelius軟件的使用也可以有效緩解理論授課的枯燥性。Sibelius在播放音樂時,樂譜上會有閃爍的提示光標,可隨時暫停播放,這能夠幫助不熟悉樂譜的學生及時定位。除此之外,Sibelius還具有強大的音源庫,可以幫助學生清晰分辨不同樂器的音色。第三,增加集體化演唱活動。音樂素養的培養離不開藝術實踐活動的開展,教師可以在西方音樂史的教學中增加音樂作品的視唱及合唱活動。這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鑒賞作品,還能夠增強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從而更好地發揮西方音樂史教學在基礎音樂素養培養中的重要作用。
四、結語
西方音樂史作為高校音樂專業學生的專業核心課程,其教學模式一直在持續不斷地改進。基礎音樂素養教育要以培養學生綜合素養為前提,明確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結合海南省復合型人才培養要求,改變傳統授課模式,將只獲取歷史、人物和作品風格特點等知識的課堂學習轉化成以合唱、和聲、創作為主的音樂實踐活動,與其他音樂課程技能相融合,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水平、音樂理解能力、音樂表演水準以及音樂創作能力,也使教師重新審視教學理念與方式,從而全面推進學生基礎音樂素養的培養,提升學生培養的質量,為國家和社會提供更多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格勞特,帕里斯卡.西方音樂史[M].汪啟璋,吳佩華,顧連理,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6.
[2]殷英.音樂審美教育背后的價值與精神[J].人民論壇,2021(36):120-122.
[3]朱樂.從技能到文化:音樂教育的價值轉向[J].美育學刊,2020(3):116-120.
[4]李倩.高校教育專業學生音樂素養的提升路徑研究[J].藝術評鑒,2022(16):105-108.
[5]祝軍.大學生音樂素養教育中的課程思政育人研究[J].東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3):112-118.
[6]王晡.西方音樂史:上[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20.
作者單位:
三亞學院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