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多興
摘? 要:伴隨我國新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許多新型教學方式應運而生,對創新學科教育模式有較多啟發,如何采用科學教學方法提升教學質量成為教師探究的主要問題。而情境教學法作為新型教學方式之一,能將抽象化的學科知識以直觀化、動態化方式呈現,有利于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教師應將情境教學法引入高中化學教學中,優化傳統教學模式,推動建構高效化學課堂。基于此,文章從創設生活教學情境、創設問題教學情境、創設實驗教學情境等角度,基于核心素養背景,對高中化學課堂中情境教學實踐的策略進行探究。
關鍵詞:高中化學;情境教學;核心素養
化學學科是高中階段的重要教育科目,相較教學課程而言,化學知識具有抽象性和復雜性強的教育特征,借助以往“灌輸式”和“講授式”的教學方法,會使學生難以深入理解化學知識,影響著化學學科教育質量的提升。而情境教學具體是指在學科教育過程中,教師應有目的地將學生帶入不同的教學情境中,引導學生更深入全面地理解學科知識,提升自主學習能力。
為此,教師應在高中化學課堂中開展情境教學,依據化學教學內容的不同,創建相應的教學情境,拓展學生分析化學問題的角度,凸顯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提升學生參與化學實踐學習的熱情,讓學生在共同學習、相互討論中實現深度理解,進而有助于為落實核心素養教學任務創設良好條件。
一、高中化學課堂中情境教學的實踐意義
(一)有利于激發學生深入探究化學知識的動力
在情境教學法中,教師將理論性的化學知識與實踐學習活動緊密銜接,可以吸引學生的積極參與。因此開展高中化學情境教學,不僅能將更多生活實例引入化學課堂中,幫助學生快速有效地理解化學知識,還能在實踐中增強學生對化學知識的認可與共鳴,有利于激發學生深入探究化學知識的動力。而且教師還會運用講故事、做實驗和看視頻等不同手段開展化學教學,能構建不同主題的化學學習情境,有助于啟發和引導學生的化學分析思維,拓展分析化學問題的角度,便于學生準確把握化學學習的本質。同時在化學情境教學模式的指導下,教師還會呈現單元知識導圖,引導學生逐步探索更深層次的化學知識,改變傳統教育模式下被動式的學習狀態,從而有利于利用情境教學搭建知識理解的橋梁,讓學生突破性地理解重難點知識。
(二)有利于幫助學生利用課本知識指導實踐
高中化學教材中的知識內容大多來源于對生活現象的總結,不同的實驗現象與人們的生活實踐息息相關。教師開展高中化學情境教學,有利于增強化學理論知識與生活實踐之間的聯系,是讓學生深化理解化學知識的主要途徑,能幫助學生將教材化學知識轉化為實踐學習的重要指導,有助于讓學生在親身體驗和實踐操作中提升知識遷移能力,進而提升化學解題和問題分析的能力,能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實踐學習意識和探究能力。學生學習學科知識的主要目的就是知識的積累與應用,只有將學生置于真實的化學學習情境中,才能使其理解化學學習的本質與意義,才能使化學知識成為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重要工具。
二、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化學課堂情境教學實踐策略
(一)創設生活教學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在我國學科新課改教育政策中提出,一切教育都來源于現實生活,只有將學科理論知識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才能提升學科教育質量,全面提升學生學科學習能力,使其將更多學科知識應用于解決實踐問題的環節中。
因此,在高中化學課堂中開展情境教學,教師應該分析化學知識與現實生活之間的關系,主動地將更多生活事物引入化學課堂,立足于教材知識創設生活教學情境,引導學生聯系生活案例理解化學知識,這有利于降低學生對化學知識的理解難度,避免學生產生畏難和抗拒等不良學習情緒。而且結合生活元素開展化學教學,能使學生體會到化學現象和化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能強化學生對化學知識的實踐應用能力,有助于鞏固課堂教學效果。在情境教學法的引導下,學生也會更主動地分析生活中的化學問題,有利于凸顯化學學科的實際應用價值。
以人教版高中必修第一冊《鐵 金屬材料》為例,本課主要了解鐵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形態以及鐵的冶煉歷史,從氧化還原反應中認識鐵與氧化劑反應的產物。明確鐵與水蒸氣發生化學反應的條件和生成物,分析鐵元素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歸納鐵元素化合價的變化規律。本課內容是鐵作為金屬單質和化合物知識的具體體現,由于金屬材料在生活中較為常見,為此教師可以聯系生活元素講解本課化學知識。
在開展本課情境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先在導入環節提出問題:“生活中有哪些物品是由金屬材料制作的?其中由鐵制成的有哪些?”使學生能聯系生活經驗理解本課知識,幫助學生建立對金屬材料知識的初步印象。隨后教師應展示鐵和鐵合金材料,引導學生對比二者的熔點和硬度,借此講解不同金屬材料的特性和正確使用金屬材料的方法,并列舉出鐵制品潮濕后會生銹的生活案例。教師將化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緊密結合,能在生活化教學情境中提升學生學習的專注度,有利于建構高效化學課堂。
(二)創設問題教學情境,發散學習思維
通過總結以往學科教育的經驗可以發現,以問題為引導開展教學能有效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有利于鍛煉學生自主分析與思考的學習能力,也是凸顯學科重難點知識的有效方式。為此,在開展高中化學情境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依據教材內容提出化學問題,以問題為指引探究化學知識,激發學生參與化學學習活動的積極性,培養其化學邏輯思維能力和解題答疑能力。
問題教學情境的創設是否合理,會直接影響學科教育質量,為此在設計化學問題的過程中,教師應綜合考慮學科教育要求和學情,合理設置化學問題的難度和提問形式,使學生在分析討論中建構深度理解。同時教師還應依據化學知識點的不同,提出相應的教學問題,并在適宜的時機開展提問,鼓勵學生用自主探究與合作學習等不同形式解答問題,推動化學問題情境的建構。教師依托多元化的化學問題,能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和歸納,有利于讓學生在全面理解的基礎上扎實掌握化學知識,有助于活躍課堂教學氛圍,推動化學學習質量與效率的雙重提升。
以人教版高中必修第二冊《化學反應與能量》為例,本課應了解化學反應的不同類型和反應中能量轉化的具體形式,明確化學反應中的能量守恒定律。理解反應熱和焓變的具體含義,學會計算和測量反應熱的具體數值,從微觀和宏觀角度分析熱反應中化學方程式的形式和意義。為加深學生對化學反應過程的理解,教師應創設問題教學情境,以問題為引導,幫助學生發散化學分析思維。
基于此,在講解完基礎性化學知識后,教師應提出問題:“木材燃燒是發生了哪些變化?石灰石經過高溫煅燒后才能產生生石灰,說明了什么問題?”引導學生結合教材知識分析化學問題,深入理解熱反應中吸收熱量和放出熱量的具體過程,這有利于使學生理解化學反應的本質。隨后依據學生探究學習的具體情況,教師應適時提出其他問題,依托層層遞進的問題設計,建構問題教學情境,加深學生對化學知識的理解。
(三)創設實驗教學情境,提升實踐能力
相較高中階段的其他教育科目而言,化學學科的直觀性較強,許多知識內容都與化學實驗相關,學生需要以實驗為依托理解化學知識,而且只有在多樣化的實驗探究中,才能深化學生對化學知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此外,教材中的概念描述過于專業化和死板,采用實驗教學的方式能增強化學教學的靈活性和可操作性。因此在開展高中化學情境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創設實驗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在實驗中理解抽象化的化學理論知識,將知識積累與實踐學習有機結合,拓展化學知識理解視角。這不僅能提升學生化學實踐操作能力,還能培養學生的化學核心素養。而且加之科學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普及與應用,教師還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創新實驗教學形式,直觀化展示實驗操作步驟,降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難度。
以人教版高中選擇性必修一《鹽類的水解》為例,本課主要了解鹽類水解的具體操作和反應過程,學會判斷溶液的酸堿性。理解鹽類水解的實質和化學意義,掌握鹽類水解離子反應方程式的書寫,重點分析電解質溶液中的平衡體系。為使學生深入理解鹽反應中離子關系的變化情況,教師應創設實驗教學情境,依托實驗教學拓展知識理解的角度。為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組織“驗證鹽溶液性質”的化學實驗,教師先拿出事先準備的鹽水溶液,引導學生預測鹽溶液的酸堿度,再用指示劑進行檢驗,深化學生對鹽類水解知識的理解。隨后教師應利用多媒體展示其他驗證鹽溶液酸堿性的方法,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實踐探究,并總結實驗過程和實驗結果。
教師借助實驗教學情境,能使學生理解化學知識的應用規則,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使學生直面化學問題,積累更多應對突發實驗問題的經驗,會大幅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與創新意識,還有助于推動學生化學思維的延伸和發散。
(四)創設互動教學情境,深入剖析知識
在現今學科教育體系中,活躍課堂教學氛圍能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實踐學習過程,增加舉手發言次數和學習思考的深度,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有效提升教學質量。因此在開展高中化學情境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在剖析完化學知識點后,應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探究學習,創設互動學習情境,以活躍課堂教學氛圍,引導學生進行更認真的思考與分析,把握不同化學現象之間的關聯。為此,教師應依據對學生基礎學情的了解,將其分成人數相等的學習小組,引導學生圍繞主題開展互動學習,在互動情境中積極表現自己,促使學生能始終保持活躍的思維狀態,提升課堂學習的專注度,并能在互動交流中準確概括化學知識點。
以人教版高中必修第一冊《物質結構 元素周期律》為例,本課應了解不同物質的結構特征和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規律,明確元素周期表的結構方式和性質遞變規律。分析核外電子排布的規律,判斷典型金屬與典型非金屬的性質遞變特征,理解離子鍵與共價鍵的不同。教師應先簡單介紹元素周期表的相關知識,組織學生分組記憶元素周期表中的重點元素,并引導學生討論不同元素相關的化學性質,創設互動學習情境,給學生留出更多時間用于討論與記憶,加深學生對化學元素知識的理解。隨后教師應開展隨機提問,檢驗學生對元素知識的記憶效果,促進化學教學的體系化、全面化。
(五)創設直觀教學情境,加深知識印象
伴隨科學技術在社會生產中應用價值的提升,使得應用信息技術開展學科教育成為普遍化的教學現象,有助于創新學科教育形式,拓展學生理解學科知識的途徑。因此,在開展高中化學情境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依據教學內容的不同,合理利用信息技術,創設直觀化的教學情境,逐步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與探究能力。而且為豐富化學課堂內容,教師應在備課環節利用網絡平臺查找相關學習資料,呈現更多動態化的知識內容,調動學生深入學習的興趣,提高化學教學效率。
以人教版高中必修第二冊《化學與可持續發展》為例,本課主要了解化學與可持續發展之間的關系,分析金屬礦物開發和海水資源利用的具體情況,明確自然資源有效利用的重要性,掌握煤、石油、天然氣的不同使用方式,培養綠色化學的學習理念。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利用多媒體播放資源開發過程中造成環境破壞問題的視頻,通過直觀展示環境被污染破壞的畫面,讓學生建構對環境保護知識的初步印象。隨后教師應用多媒體展示更多資源破壞的案例,結合教材知識進行詳細講解與分析,使學生積累更多促進可持續發展的有效措施。
三、結語
綜上所述,開展高中化學情境教學能全面提升化學教學效率與教學質量,有利于提高學生化學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便于培養其化學核心素養。因此,教師應采用不同的方式創設化學教學情境,活躍課堂教學氛圍,強化學生自主探究和化學分析能力,以使其正確理解化學現象,從而為培養學生的化學綜合素養提供助力。
參考文獻:
[1]慕賢玲. 高中化學教學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措施研究[J]. 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2(12):170-172.
[2]趙麗敏,張寶峰,杜保佳. 基于真實情景下的高中化學教學微課設計與案例分析[J]. 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22,38(11):113-118.
[3]馬靜雅. 淺談標準化情境教學在高中化學中的應用[J]. 中國標準化,2022(06):205-207.
(責任編輯:鄒宇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