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柳 范琳娜
摘 要:在新文科背景下,高校需要加強音樂框架課程的建設,體現音樂教育領域的優勢和價值。目前,部分高校的音樂教育課程沒有加強對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不符合新文科背景下音樂教育與專業教育相輔相成的教學要求,這主要是由課程理念和相關制度造成的。因此,高校應積極采取措施,對音樂學科的教學方法進行創新變革,以形成新文科背景下音樂教育與職業教育相融合的音樂教育課程框架。
關鍵詞:新文科建設;音樂教育;課程體系
目前,隨著我國高校音樂教育的改革,音樂教育質量有所提升,有利于全面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品格、學術水平、專業技能和身心素質,促進他們實現全面發展。在新文科背景下,全面推進高質量音樂教育,鼓勵學生自主性的提升,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在未來就業中的市場競爭力,還有助于有效優化音樂教育課程體系的建設。因此,本文探討新文科背景下我國高校音樂教育的相關內容,為音樂教育體系的建設提供助力。
一、新文科背景下高校音樂教育課程體系建設的需求
《新文科建設宣言》(以下簡稱《宣言》)公布后,跨學科整合問題再次受到廣大教職工的關注。因此,對于音樂教育課程體系,高校必須開發一種積極實用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在完成相關課程的學習后成為一名具備綜合素質的優秀人才,在作曲、表演和其他音樂專業任務中發揮更多的作用。同時,有必要積極提升高校音樂課程的教學質量,通過開設新的人文學科來優化和更新教育理念,進而有效促進高校音樂教學的發展。此外,可通過音樂課程教學體現學科交叉融合的價值,同時有效提高音樂課程教學效果,真正體現交叉融合方法的優勢,響應新文科建設需求。
二、普通高校音樂教育課程體系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觀念較為落后
在新文科建設背景下,高校不斷優化其教育管理體系,這也是優化和重新設計學校教育和音樂教師培訓體系的基礎。然而,普通高校音樂教育課程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部分高校沒有明確音樂課程教師的招聘和考核目標,沒有明確學校自身的育人模式和資源優勢,也沒有加強對相關音樂理論內容、音樂教學基礎和音樂師資培養等方面的重視,導致教學觀念較為落后。
(二)師資水平有待提升
在普通高校音樂教育中,教師在教學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是學生在音樂學習過程中的引導者和指導者,而學生在音樂教育中扮演著促進音樂學習的重要角色,因為高校中的學生往往來自不同的地方,有著不同的成長和文化背景。然而,新文科背景下,高校對音樂教師的要求進一步提高。對于具有一定經驗的教師而言,其可能會由于以往的教學經驗而故步自封,不愿意根據時代的變化優化自己的教學方式;而對于剛上任的年輕教師而言,雖然他們具備一定的音樂技能和新式的教學方法,但還有很多方面需要完善和提升,因為他們缺乏一定的實戰教學經驗,難以將素質文化教育與音樂技能教學相結合。同時,還有部分教師的教學方法缺乏創新,導致其與原有的教學理念結合不緊密,影響了教學質量的提升。因此,師資水平有待提升的問題需要高校引起重視。
(三)缺乏精準定位
相關部門十分重視公共音樂教育,但地方高校音樂教育缺乏精準定位,實施效果往往不夠理想。在目前的音樂課程教學中,教師的教學目標不夠明確,教學熱情不高,其自身的音樂學科知識有所欠缺,往往只能根據教材內容進行教學,導致學生對音樂課程缺乏全面的了解,學習積極性不高。由此可見,高校音樂教育課程沒有實施精準的垂直教學,也沒有與其他學科相融合,不利于高校音樂教育課程趣味性的提升。
(四)教學形式固化
部分高校根據教育部門的相關要求,構建了公共音樂課程體系。然而,目前這種課程體系跟不上時代發展的步伐,音樂課程的教學形式往往流于固化的教學形式,限制了學生自由發揮和創作的空間。此外,由于固化的教學模式限制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因此有必要構建適合大多數學生的音樂教學模式,開展多種多樣的音樂教學活動,豐富學生的思維,避免其思維固化。目前,部分高校未根據學生的需要來完善音樂教育課程,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不符合新文科背景下音樂教育課程體系的建設需求。
三、新文科背景下高校音樂教育課程體系建設路徑
(一)調整音樂教育課程結構
新文科背景下,在建設高校音樂教育課程體系的過程中,應扭轉課程結構過于專業化的現象,在保留傳統學科的基礎上融入現代信息技術,創新音樂教育課程結構。新的音樂教育課程結構應體現三個要素:均衡性、包容性和選擇性。
第一,均衡性是指音樂教育課程結構應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包括德、智、體、美等方面的發展。同時,應通過合理協調課程及其結構,促進學生的綜合、全面發展。音樂課程不應像傳統方式那樣培養專攻某一方面的人才,而應培養具備綜合素質的人才,并在音樂課程類型、課程內容和課程實施方式之間保持平衡。
第二,包容性是指應通過調整音樂教育課程結構來培養具備綜合素質的人才。對此,可增設社會和文化科目,以適應基礎教育改革的需求。這樣可以實現音樂課程與其他課程的跨學科組合,以扭轉現有課程過于單一化的現象,體現課程的包容性。
第三,選擇性是指課程結構必須結合各地區、各高校的實際情況和學生的差異來確定。首先,課程結構應體現各地區高校的特點。以河北省為例,高校應開設體現河北省地域特色的音樂課程,如“河間大鼓”等。這樣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還能使民族音樂藝術得到傳承。同時,課程結構應適應學生的個體差異,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
(二)增加音樂類課程數量
在新文科背景下,為合理構建高校音樂教育課程體系,需要增加音樂類課程的數量,鞏固和拓展核心課程,調整和壓縮音樂學科的專業課程,打造“以音樂審美為統領,以音樂表演為載體,以音樂創作和音樂文化為兩翼”的協調一致、兼容并蓄的音樂教育課程體系。對此,高??山Y合當地音樂特色和自身的學科能力、教師經驗等,開發彰顯高校自身特色的地方課程。
首先,高校應結合自身的學術能力和教師經驗,為學生開設地方特色課程,如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音樂、廣東的粵劇、北京的京劇、河北的京韻大鼓、福建的南音等。這樣一來,學生能夠通過學習當地的音樂史增強自身對地方音樂的理解與印象。
其次,高校需要以地方音樂的特征為基礎,建立凸顯地方音樂特色的音樂教育課程,讓地方音樂獨具特色的審美價值回歸高校音樂教育。中國傳統音樂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是專業音樂教育課程不斷發展的基礎,也是現代音樂教育的源泉。部分高校尚未形成完整的民族音樂教育體系,而是以西方音樂為主要教學內容,導致學生對本民族音樂知之甚少?,F在正是恢復和復興本土音樂文化價值的時期,高校音樂教師應不遺余力地挖掘、收集、研究和弘揚我國的民族音樂,讓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綻放出耀眼的光芒。比如,在高校的音樂教育課程體系中,不僅要開設音樂教育基礎課程,還要開設相關的民族音樂教育課程,讓學生通過學習相關的音樂知識,了解中國傳統音樂的淵源,加深對音樂專業課程的理解,提升自身音樂技能,并為弘揚中國傳統音樂做出貢獻。
(三)改革高校音樂教育課程實施方式
課程實施是高校音樂教育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和教學資源等。
首先是高校音樂專業的課程改革。就課程目標而言,這涉及從學科知識教學方法向“以學生為中心”教學方法的轉變。在傳統的課程模式中,教學目標主要是使學生掌握學科知識,提升學生音樂技能。這導致知識發展與個人發展被混為一談,知識與個性之間的關系被顛倒。對此,在教學內容上,教師需要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將課程從文本課程轉變為體驗課程,改變師生相互分離的狀態,打破“文本課程”的固定內容、預定目標、簡單答案和封閉體系,開創課程多樣化、創新化的新局面。
其次,應改進高校音樂教育的教學方法。對此,在教學中融入網絡、多媒體等現代技術尤為重要??蓪底忠魳方逃鳛榻虒W的重要手段,以加強學生對音樂理論知識的理解,如利用MIDI作曲等現代視聽工具為學生開展集體微歌課等,從而打破傳統的音樂教學方法,培養學生使用新式音樂創作方式的能力。
(四)重塑高校音樂教育課程評價體系
課程評價體系影響著課程教育目標的實現,在監督課程實施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高校音樂教育課程評價體系往往關注的是教師的教學過程和學生的學習過程。為重塑高校音樂教育課程評價體系,必須具備創新意識,摒棄傳統的課程評價觀念,重構現行的音樂教育課程評價體系。
其一,評價指標應多樣化。可設置學力考試、綜合素質考試等多種評價方式,突出對學生綜合素質的考核和評價。綜合素質評價強調學生的個人發展、學習態度,有助于引導其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其二,可采取多樣的評價方法。高校音樂教師可大膽進行評價方法的創新,除了采取傳統評價方法,還可以將學生日常的課堂表現、課后提交作業的情況等納入評價體系,提升評價的客觀性和綜合性。
(五)加強多學科的相互滲透、交叉融合
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交叉融合是當今世界新文科建設的共同認識和特征,尤其體現在高校對培養高素質、復合型和創新型人才的重視上。因此,有必要加強學科內部和學科之間的聯系與融合。學科間的交叉融合是新學科的增長點,是重大創新的轉折點,是更高級學科的發展點?,F行音樂課程的內容結構一般以學科知識和技能的縱向結構為主,內容差異過大。通過學科間的相互滲透、交叉和融合,以學科組為單位組織教學,可形成寬口徑、高質量的課程結構。同時,課程設置應強調實用性,以滿足社會對音樂人才的需求。不同學科的不同課程可進行相互補充,實現學科的優勢互補,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除了為學生提供核心學術課程外,還應為其提供橫向、跨學科的課程。多學科間的相互滲透、交叉融合有助于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使他們成為具備專業音樂素養的高素質人才,以適應當代社會對音樂人才的需求。
四、結語
本文概述新文科背景下高校音樂教育課程體系建設的需求,分析普通高校音樂教育課程體系存在的問題,包括教學觀念較為落后、師資水平有待提升、缺乏精準定位、教學形式固化,提出新文科背景下高校音樂教育課程體系建設路徑,包括調整音樂教育課程結構、增加音樂類課程數量、改革高校音樂教育課程實施方式、重塑高校音樂教育課程評價體系、加強多學科的相互滲透和交叉融合。
新文科背景下的音樂教育課程體系的建設是一個不斷發展和完善的過程。隨著經濟全球化以及文化多元化交流的不斷加強,先進的教育觀念將不斷被引入我國,促進我國音樂教育高質量發展。同時,音樂課程教育體系的建設應不斷發展創新理念,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積極推動高校音樂教育的發展,為中國教育事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張學玲.普通高校公共音樂教育師資培養模式實踐構想[J].音樂時空,2016(7):143-145.
[2]黃凝薇.高校音樂教育存在的問題及教改思路探討[J].音樂創作,2018(12):151-152.
[3]趙毅.多元文化視角下高校音樂教育的反思[J].藝術評論,2013(3):125-128.
[4]李爽霞.大學音樂教育的現狀分析及對策創新研究[J].青年文學家,2013(1):96.
[5]王珊.大學音樂教育現狀及其發展[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3(5):77,79.
[6]任占忠.高等音樂教育結構調整優化的研究[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4(2):107,111.
[7]楊文斌,張亞玲,米黎燕.高校音樂教育存在的問題及教改思路[J].成功(教育版),2011(4):15.
[8]俞波.高校音樂教育存在的問題及教改思路研究[J].大眾文藝,2012(10):259.
[9]魏丹嬌.高校音樂教育存在的問題及教改思路[J].青春歲月,2010(8):23,22.
[10]郭佳.多元文化視角下高校復合型音樂人才培養探究:評《多元文化視野下的音樂教育改革及人才培養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22(7):118.
[11]謝玲.多元文化音樂教育:高校音樂教育的新視角[J].教育教學論壇,2011(8):253,249.
[12]陳列.新時期我國一流高校公共音樂教育的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以浙江大學為例[J].藝術教育,2019(8):215-217.
[13]張歌,葉飛燕,王朝輝.大學音樂教育的現狀分析及對策創新[J].大觀(論壇),2020(2):109-110.
作者單位:
吉林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