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學習情境需要真實而有意義,要體現語文學習的實踐性特點,服務于學生解決現實生活的真實問題。”在創設相關的學習情境時,教師要從學習的“真實需求”出發,整合并關聯語文知識、語文能力、社會生活、學生經驗等多種資源,指向解決“真實問題”目標,促進學生的“真實能力”的提升。
【關鍵詞】情境創設;真實能力;策略路徑;核心素養
作者簡介:邵文娟(1980—),女,甘肅省慶陽市西峰區向陽小學。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在“課程實施建議”中指出:“語文學習情境源于生活中語言文字運用的真實需求,服務于解決現實生活的真實問題。”[1]學生在真實而有意義的情境中學習語文,能有效地學習語文知識、提升語文能力。因此,教師創設語文學習情境,應聚焦于服務學生真實能力的提升;應建立語文學習、社會生活、學生經驗之間的關聯;應關注互聯網語言文字運用的新現象和新特點。教師創設服務學生真實能力提升的情境,能夠切實培養學生解決“真實問題”的“真實能力”。
一、聚焦于服務學生真實能力的提升
真實的情境是確保語文實踐活動有效的前提。不真實的學習情境會讓學生感覺乏味、無用,不利于幫助學生解決生活的真實問題。真實的學習情境,應源于真實需求,聚焦于發展學生真實能力、激發學生真實思維。
(一)源于真實需求
語文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教師創設源于生活真實需求的相關學習情境,可以促使學生積極運用語文解決現實生活的真實問題,讓學生有效地進行語言文字運用的實踐。以統編版教材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教學為例,該單元以“重溫革命歲月”為主題,教學時間適逢國慶節。教師可以緊扣學校系列主題教育活動,設計如下學習情境:在祖國母親74周年華誕之際,學校打算舉行“重溫革命歲月,留住歷史聲音”演講比賽,請你為班級報送三個演講主題,并推選演講選手參加這次比賽。學生在整合單元課文信息的過程中提出:“應該牢記革命歲月中久久回響的‘豪邁的聲音‘堅定的聲音‘振奮的聲音,讓先賢志士的人格魅力、革命家的英雄氣概不斷激勵我們前行。”由此,教師可以確定“堅定、樂觀、自豪”的演講主題,根據班級學生各自的特點來推選參賽選手。如此,源于真實需求的、貼近學生校園生活的學習情境,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促使學生進行合作探究,發展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二)發展真實能力
從學生真實生活需要入手,設計與生活密切相關的情境,可以讓學生在情境中掌握實踐技能,提高實踐能力。以統編版教材五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圍繞“讀書”的單元主題以及“梳理信息,把握內容要點”“分段表述,突出重點”的學習要求,設計“讀書手抄報制作”的情境。學生根據單元內的三篇課文(《古人談讀書》《憶讀書》《我的“長生果”》),提煉自己感興趣的主題,而后進行內容的篩選、版面的規劃、圖文的分布,逐步完成手抄報的制作。如此,學生在制作手抄報的過程中,主動梳理文本信息,概括語段要點,形成個性認知和感悟,表達自我理解和審美體驗,其解決現實生活真實問題的能力也在這一過程中得以發展。
(三)激發真實思維
設計富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情境,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思維,并鍛煉學生思維的敏捷性、靈活性、深刻性、獨創性、批判性,從而形成良好的理性思維和理性精神。以統編版教材六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教學為例,該單元以“紀念魯迅”為主題,教師可以設計“我眼中的魯迅與他人眼中的魯迅”學習任務情境。學生針對與學習任務相關的語文元素和信息進行搜集、梳理、推斷、比較、表達,從而積累語言經驗,提高思辨能力。
二、關聯整合語文學習、社會生活和學生經驗
積極關聯語文學習、社會生活和學生經驗,有效利用各種資源創設語文學習的情境,可以促進學生語文關鍵能力和核心素養的發展與提升,提高學生多渠道學習語文、運用語文的意識,拓寬學生語文學習和實踐的空間。
(一)與語文學習緊密關聯
關聯、整合教材前后的課文以及各學段中相關的資源,可以讓學生形成一個關聯性的認知。例如,在教授杜甫的《春夜喜雨》一詩時,教師可以設計“杜甫之喜”詩歌鑒賞任務情境,讓學生聯系《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中的“喜”,并分析這兩種“喜”的異同。在深度閱讀與積極思考中,學生能感悟到杜甫《春夜喜雨》中的“喜”是因老百姓有了風調雨順的生活而感到開懷,是欣慰而內斂的;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中的“喜”則是因戰亂結束而感到興奮,是外放的“狂喜”。這兩種“喜”均是杜甫“憂國憂民”的家國情懷的有力體現。
(二)與社會生活緊密關聯
教師從社會生活中發現語文學習資源,并積極創設相關情境,可以激發學生探究、解決問題的熱情,提高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例如,在教授《乞巧》一詩時,教師可以結合七夕節在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一事件,設計“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申報書設計任務探究情境,讓學生主動閱讀《牛郎織女》《乞巧》《迢迢牽牛星》等文本,引導學生分別從申報背景、理由、意義等方面進行陳述。學生在此情境中進行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等方面的語文實踐,通過“讀”的準備與“寫”的構思,進一步感受語文與生活的密切關聯[2]。
(三)與學生經驗緊密關聯
學生的認知和能力的建構,離不開他們已有的經驗。根據學生的已有經驗創設相關情境,可以使學生的認知和能力的建構結構化、穩固化。以統編版教材五年級上冊《慈母情深》一課的教學為例,通過閱讀可以發現,課文中經常出現破折號和省略號。這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已有的經驗,分析這兩個符號的意義,幫助學生理解作者的內心情感。由此,教師可以創設“給課文配音”的朗讀展示情境。學生在朗讀中注意到“大聲嚷”“大聲說出”“大聲問”“喊”“大聲回答”這些詞語,從而理解課文中“媽—”的呼喊從側面反映了母親的工作環境十分嘈雜,同時體現“我”看到正在工作的母親時驚訝與心疼的情感;“我”向母親要錢時,對話中的省略號折射出“我”內心的愧疚與矛盾,為下文的“鼻子一酸”埋下伏筆。
三、關注互聯網語用的新現象、新特點
教師可以將學生接觸的互聯網語言文字運用現象融合到語文教學中,創設相關的語文學習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探究的熱情,幫助學生積累豐富的語言經驗,提高學生語言文字運用的能力。
(一)模擬微信群發言
統編版教材“語文園地”中的“交流平臺”多以對話框的形式呈現單元語文要素內容,這種形式與微信群中多個成員互動對話頗為相似。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這樣的形式學習思考、分享心得等,使師生、生生的交流互動更活躍。例如,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中“語文園地”的“交流平臺”圍繞表達情感的方法設計了相關對話。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對話繼續下去:首先,給對話加上微信群窗口并凸顯“第一單元閱讀交流群”群名;而后,讓學生在“交流群”分享《白鷺》《落花生》《桂花雨》中抒發情感的句段,交流自己的發現和感悟。
在進行課堂閱讀交流時,教師也可以模擬微信群發言,讓學生圍繞一定的主題進行相關的情境對話。例如,在統編版教材五年級上冊《牛郎織女(一)》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將課文練習部分“演一演”的內容以微信群交流的形式呈現給學生。如,“牛郎和老牛建了一個家庭微信群,他在群里跟老牛分享自己看到和聽到的事……”
如此,教師設計微信群發言的生活化情境,有效激發學生的表達積極性,促使學生在閱讀、想象、表達中,創造性地復述故事,感受民間故事創作的特點。
(二)發布朋友圈動態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課文內容、作者感悟轉化成朋友圈動態,并發布出來。這樣的任務情境,可以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在趣味盎然的交流、展示、匯報中,完成課文的學習。例如,在統編版教材五年級上冊《白鷺》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創設“設計關于白鷺的圖片動態,并分享到朋友圈”的任務情境,引導學生仔細品讀課文中詩意的文字,并根據文字想象白鷺唯美的形象。
熟悉的生活化情境,能有效激發學生興趣,促使學生進行沉浸式閱讀和情感體驗。教師應搭建思維的支架:“朋友圈的動態,都會圍繞著一件事或者一個主題。那么,這條朋友圈的動態,應該圍繞什么主題呢?”這樣,學生在思考主題的過程中,不斷深化對作者情感的理解。
在學生圍繞文中的“精巧”“適宜”“有韻味”等關鍵詞,提煉出與課文主題趨向一致的“詩意”主題后,教師再以第五自然段為例,引導學生歸納出“閱讀文字—想象畫面—思考取景”的方法:如何拍出體現白鷺勝于白鶴、朱鷺、蒼鷺的體型美的照片?你是根據哪些描寫產生這樣的拍攝思考的?在學生描述自己想象中的鏡頭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析體會課文中作者抒發的喜愛、贊美之情,理解借助具體事物表達情感的方法。基于此,教師可以讓學生選擇課文中自己感興趣的一段,并以獨立設計或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閱讀文字—想象畫面—思考取景”的實踐。在此過程中,學生品味課文詩意的語言,體會作者抒發感情的方法,分別設計出與課文語段相對應的拍攝鏡頭,而后形成了自己的朋友圈動態并進行了分享。
最后,教師通過“為朋友圈點贊、評論”的情境,進一步深化學生對課文內容和作者情感的理解和感悟,并讓學生積累對比、細節刻畫、借用古詩文、直抒胸臆等表達情感的方法,促進學生寫作水平的提高。
(三)創作微視頻腳本
目前網絡上,人們喜歡通過微視頻記錄和分享生活。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課文內容進行微視頻腳本的創作,體會文本中對于細節的描寫,并讓學生在想象畫面、運用語言文字中,提高表達能力[3]。
以《慈母情深》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給學生創設這樣的任務情境:“校園電視臺將根據課文《慈母情深》拍攝一段視頻,以感恩天下母親對孩子無私的愛。制作組向你發出了邀請,你會給他們提供什么拍攝建議呢?”在此情境下,教師引導學生按照課文的表達順序羅列“去向母親要錢”“廠房的環境”“母親工作的情景”“向母親要錢時的對話”“母親又陷入忙碌的勞動”“買水果罐頭給母親”等畫面。而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各個畫面中設計特寫鏡頭,進行更有新意的表達。如,有學生以“母親在高溫、強光下手腳并用,不停工作”的特寫鏡頭引入,展開“我”的內心獨白,而后通過“我”與母親、母親與同事的對話,表現母親對“我”讀書的支持;有學生則以“我的鼻子一酸,強忍著淚水攥著錢跑出去”的特寫為切入點,通過回憶呈現母親在廠房辛苦工作的畫面;有學生以多種鏡頭變化的方式,加速播放母親工作的動作,慢速播放母親直起腰轉過身的疲倦模樣,加入汗水順著發絲、臉頰慢慢滑落的特寫……
如此,教師引導學生根據課文進行腳本寫作,讓學生進行多角度、有創意的設計,深入思考并詮釋特寫畫面,充分表達課文蘊含的情感,能有效提升學生語言的表達能力。
結語
服務學生真實能力的提升,教師需要根據真實需求創設情境 ,聚焦于發展學生真實能力,激發學生真實思維;積極關聯語文學習、社會生活和學生經驗,有效整合各種資源去創設語文學習的情境;將互聯網語言文字運用融合到語文教學中,創設相關的語文學習情境。以此,推動學生解決“真實問題”,促進“真實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劉俊霞.造境·對話·聯動:任務驅動視域下單元整組教學的優化策略[J].教學月刊小學版(語文),2023(4):21-24.
[3]盧梅英,陳云宇.讓兒童在“場境”中提升閱讀素養:以五年級上冊《慈母情深》教學為例[J].語文建設,2022(22):7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