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程思政”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途徑,通過語文課堂滲透革命文化內涵,具有天然的優勢。但實際教學中,部分教師對課程思政存在認知誤區、教學時的功利取向且缺乏言傳身教,導致學生學習動力不足。鑒于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創設情境,消除陌生感”;“融合學科,建構大語文”;“改進評價,走向常態化”。如此,徹底扭轉語文教學與“課程思政”融入不深、存在著“兩層皮”的現象。
[關鍵詞]革命文化;課程思政;語文教學
[作者簡介]吉紅磊(1998),女,南京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碩士研究生,從事學科教學(語文)研究。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志碼]A
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要“堅持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統一”“注重挖掘其他課程思想政治教育資源”[1]。這對各門學科的教師提出了“育人”的要求。早在20世紀,赫爾巴特給了我們教育啟示,他認為“無教學的教育”“無教育的教學”,赫爾巴特提出的“教育性教學”原則仍具有現實意義。課程思政是時代所需,也是教育所需。高中生作為時代新人,有理想、有熱血、有思想,但也不乏沖動與叛逆,因而需要通過熏陶,引導其積極向上。語文課程是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一門綜合性、實踐性的課程,語文課也是中國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載體,在語文課堂中滲透思政的內容,具有天然的優勢,這也是落實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路徑。
課程思政與革命文化的傳承有著相似的問題,如果沒有合適的載體,二者對于學生來說都是既陌生又遙遠的。因而從高中語文革命選文中挖掘思政資源,以期能夠解決革命文化難以深入人心的問題,使高中生將革命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身,真正達到“潤物細無聲”的育人效果。
一、革命歷史視角下課程思政面臨的問題
盡管將思政教育融入語文課程很有價值,但具體實施時仍面臨著多種困難,既包括教師對課程思政的認知誤區、功利取向、思政知識儲備與涵養不足的問題,也包括高中生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性不強的問題。
(一)教師認知誤區
課程思政并不是簡單的拼接式的課程加思政,也不是生硬地說教式的思想教育,而是將課程與思政深度融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課堂新形態,最終實現立德樹人的目標。但很多教師在實際教學時往往忽視這一點,造成了教學環節不連貫、教學內容空洞等情況,這其實與“三維目標”的出現有一定聯系。教學設計時片面地將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分離開,不可避免地會導致課堂教學時碎片化教學,在情感渲染沒恰到好處時,學生是無法進入情境的。在傳統的公開課上,一些新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不顧課程內容具體實施要求、教學具體進展階段,在結尾處突如其來地拔高主題,學生像提線木偶一般一頭霧水,只能被推著往主題上走。這樣看似達成了課程思政的要求,但實際上卻無法真正引領學生感悟革命精神的精髓,難以做到知行合一。
(二)教育功利取向
學生德育上的發展狀況并不會與學生的考分直接掛鉤,許多教師在授課時往往著眼于學生知識能力的發展,忽視了思想品德方面的提升,甚至傳統意義上的好學生也是與學生成績聯系在一起的。在語文革命選文教學上,教師往往重形象分析、輕心靈感染;重語言傳授、輕行為陶冶,甚至由于高考命題中革命文化類的題型并不多,有些教師迫于學業的壓力,會直接忽視某些革命傳統作品的教學,選講甚至不講。盡管這些篇目的遺漏并不會影響學生的考試成績,但卻不符合語文學習的要求,無論是落實學生語言建構與運用能力的發展,還是從審美和文化傳承角度來說都是不合格的。《革命傳統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中提到:“語文是落實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課程,在傳承和弘揚革命文化中發揮重要作用。”[2]因而不能忽視語文課堂對革命傳統文化的傳承作用。
(三)自身儲備不足
課程思政不僅是對學生道德情感的熏陶,也是培養學生思維品質的一個重要路徑,教師作為與學生朝夕相處的引路人,其自身的價值認同非常重要。“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師的一言一行無不以隱性的方式影響著學生思想道德、辯證思維等的發展。如果教師自身對于革命文化的認同感不強,不熟悉革命文化知識,不具備在語文課中融入課程思政的革命文化的能力,且不能在日常或者教學中體現出來,又怎么會使學生樂于接受革命文化并將其傳承呢?教師自身知識儲備、教學水平、文化認同感不足,導致革命教育無法使學生從心底接受,大部分教師由于主客觀原因的限制始終無法在教學與教育之間找到合適的支點,造成了學生與思政教育之間的隔閡,這也加大了課程思政的難度。如果能夠對高中生以貼切的方式加以引導,他們會在無形中受到教化。
二、革命歷史視角下課程思政建設的措施
在語文革命文化教學中滲透思政元素迫在眉睫,或者為思政教育找到切實可行的載體并生動地演繹出來刻不容緩。如果以語文革命傳統作品為載體,通過情境性的活動,從學生的日常生活出發,那么學生會更容易接受。從革命文化選文中汲取思政資源,不僅讓愛國主義教育變得具體起來,也讓語文課程思政變得生動起來。與此同時,教師也需要為新課堂注入新理念、新方法、新技術,這樣才會造就課程育人的新氣象。接下來以《記念劉和珍君》為例,探討如何從革命傳統作品中汲取思政資源,通過何種方式實現春風化雨式的革命文化思政教育。
(一)融入情境,消除陌生感
課程思政與革命文化交融的前提要拉近高中生與革命文化的距離,降低學生的陌生感,這樣才能使學生樂于接受、主動探索。創設語文學習情境,能夠讓學生沉浸式地體驗革命文化的魅力。第一,從革命傳統中尋找貼合高中生的元素,譬如從學生角度、從熱血青年角度等找到與高中生契合的關鍵點,創設個人體驗情境;第二,從革命傳統中找到與現實生活聯系的橋梁,譬如從革命老兵的角度、從革命精神的延續角度等,創設社會生活情境;第三,教師通過語言直觀展示,以形象化的語言為學生描述革命歲月的血與淚,創設學科認知情境。
當今時代不同于劉和珍君所處的時代,沒有戰火紛飛的動亂,沒有流離失所的恐慌,沒有食不果腹的擔憂。但某種層面上又是相似的,劉和珍君所處的時代,帝國主義侵犯我國主權,而北洋政府臨時執政的段祺瑞為了政權、利益,將槍口對準了自己的同胞,這種情形下,作為學生的劉和珍君舍生取義。如今過去了一個世紀,面對網絡青少年群體缺乏甄別能力,國際局勢風起云涌,環境保護等問題有待解決……這與每個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因而需要所有人攜起手來,提高思想層面的認識,共創命運共同體,守護地球家園。而作為與劉和珍君年齡相仿的高中生,面對這些復雜問題該如何保持初心、堅定信念,這自然離不開課堂上教師的熏陶,課程思政顯得尤為重要。“只有為青年徹底講清個人發展與國家民族命運辯證關聯的深刻命題,讓其認清并主動擔負起時代賦予的歷史重任,才能真正贏得青年。”[3]相仿的社會生活背景、相仿的年齡階段更容易讓高中生建立起對革命文化的認識,劉和珍君在國家大義面前選擇為中國而死,這是一種大無畏的精神,作為一位知識女性,她如此從容地面對死亡,是女性的楷模。而現在面臨著種種復雜問題的高中生,應該如何選擇,是好逸惡勞選擇“躺平”,還是奮起直追報效祖國,從劉和珍君身上我們可以引導高中生找到生活的答案。
(二)融合學科,構建大語文
課程思政與革命文化融合需要教師努力從革命傳統作品中挖掘思政資源。語文課堂上滲透文化、滲透思想,并不像政治課那樣,以顯性的方式出現,而是需要教師在深厚積累思政知識、革命歷史知識的基礎上,從語文的角度浸潤學生的心靈,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立德樹人并不是口號,盡管一個人的品德高低無法用成績衡量,甚至無關學生的高考,但學生的品德卻影響著學生與整個社會的聯系,關系著學生自身的未來、國家的未來。試想,忘卻歷史、舍棄文化的國家該如何在歷史的淘洗中站穩腳跟,并延續下去?
課程思政是思政課之外的其他學科與思政相結合,因而非常考驗教師的跨學科能力。《記念劉和珍君》是魯迅的一篇雜文,這篇文章的語言蘊含著強烈的情感,語文學科的語言建構與應用是學習的重點,因而應當引導學生在反復誦讀中體會魯迅先生當時的悲憤與哀嘆,在反復咀嚼中書寫對那個年代革命戰士的懷念與尊重。但學生腦海中如果沒有歷史的傳承、沒有民族氣節的積淀,那么學生是很難讀出劉和珍君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讀出魯迅對當時黑暗現實的強烈控訴的。因而教師需要引入對歷史背景的介紹,需要從當時的社會現實出發,講述那個年代百姓的經歷遭遇,教師也可以借助多媒體輔助工具,在一張張圖片或者視頻中體會那個年代戰士們鮮活的肉體是如何被帝國主義殘殺的,體會那個年代的少年是如何義無反顧地在戰場上廝殺的,當學生建立起對那段歷史的形象化的認識后,這也有助于學生對那個年代的理解。同時教師也可以引入馬克思的辯證法,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魯迅在《記念劉和珍君》中說過:“至于此外的深的意義,我總覺得很寥寥,因為這實在不過是徒手的請愿。”可以看出魯迅其實是不贊成請愿的,那劉和珍君、張靜淑君等人的選擇正確嗎?她們的行為是否就沒有意義了?除了請愿,她們有沒有別的選擇?這些問題可以促進學生思維向縱深發展,讓學生認識到矛盾是對立統一的,思考問題是可以從多個角度出發。而問題的提出、背景知識的補充、新技術的運用都離不開教師知識的儲備、離不開教師的終身學習。因而教師需要不斷主動學習思政理論知識,將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與課堂相結合,將中國傳統美德與語文教學相結合,在言語表達中、在身體力行中,實現育人的目標。
(三)改進評價,走向常態化
課程思政與革命文化的融合需要改革教學評價。《高考評價體系》提出“一核”“四層”“四翼”,“一核”指“立德樹人、服務選才、引導教學”[4],“評價是關切教育發展方向的指揮棒,是落實‘五育融合并完善‘立德樹人的重要環節。”[5]《中國高考評價體系》明確了育人的要求,同時也將考試與教學聯系起來,因而要真正落實課程思政,需要從教學評價著手,實現“教學評一體化”。因而,一方面需要考卷編制者從思政角度出發、從革命文化角度出發編制試題;另一方面,由于學生思想上的變化是隱形的,很難量化,需要教師、學生群體、家長等配合,通過觀察從學生的言行舉止出發記錄并促進學生思想上的發展。考試與觀察兩種方式的結合能夠使學生從思想上、行動上重視德育的發展、重視文化的傳承。
《記念劉和珍君》是革命傳統作品,通觀高中五本教材,與革命文化有關的作品有30多篇,數量上不算少,而且題材包含詩歌、散文、小說等,且都是文質兼美的文章,可見編者對于革命文化的重視。但細觀近三年的新高考,涉及革命題材的題目卻寥寥無幾,在寫作方面并未直接涉及革命文化相關的題目,因而這也導致師生從心理上未能對革命文化有深刻的傳承與理解。當然課程思政不光是與革命文化相結合,同樣也可以從語文的角度出發,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相結合。如2022年新高考I卷中的信息性文本節選習近平《加快建構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以及鄭敏《新詩百年探索與后新詩潮》中的片段,選文中蘊含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與認同,并在題目中提問:“如何推動中國古典詩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這些問題無疑加深了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保護的關注,無形中也能踐行課程思政的理念。這也啟示教師在日常教學或者考試中可以從革命文化入手,通過習題使革命文化的價值深入人心。
另外,學生品德的發展不能僅憑借考試來促進,還離不開教師、學生同伴、家長的觀察與指正。盡管劉和珍君已經離我們遠去,教師無法通過學生對待劉和珍君的態度來判斷學生品德如何,但教師仍可以從學生對劉和珍君以及和她一樣的革命戰士的語言表述中看出學生的態度,從學生對待同伴、家長的言行中看出學生的變化。當然不可否認的是這種變化不僅僅是語文課帶來的,更是各門學科教師協同育人的結果。
盡管高中生存在逆反心理,排斥說教,但如果將思想教育與語文學科巧妙聯系起來,便能夠使學生從心底接受教育,實現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自我的和諧相處。透過《記念劉和珍君》這篇課文來闡述如何將課程思政與語文革命文化選文這一載體相結合,從消除陌生化到學科綜合化再到改革教學評價,這一系列措施能夠有力改變當前課程思政難以深入的局面,但也不可忽視其他類型的選文、其他學科在課程思政建設方面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吳晶,胡浩.習近平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強調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王滬寧出席[J].人民教育,2019(07).
[2]教育部關于印發《革命傳統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的通知[EB/OL].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21-01-19.
[3]李蕉,王博偉.歷史視角下的課程思政與價值引領——以抗戰時期的湖南雅禮中學為例[J].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2021(04).
[4]教育部考試中心.中國高考評價體系[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6.
[5]靳蔭雷,朱寧波.“五育融合”的現實透視、內涵審思及路徑選擇[J].教育科學研究,202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