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利用各種機會對學生開展思想道德教育,引導其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具有文化自信的時代新人,是班主任的工作職責和文化使命。中國傳統節日與二十四節氣中蘊藏著“家國同構”的家文化以及“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班主任可以根據不同年段學生的身心特點,創新性地引導學生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關鍵詞】班主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國傳統節日;二十四節氣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4)16-0050-03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校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性傳播的重要陣地,我們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學校教育相融合,引導學生堅定文化自信自強。[1]教育部在《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班主任工作的意見》中強調,班主任要“利用各種機會開展思想道德教育”。節日、節氣是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時間節點,班主任在開展思想道德教育時,也要有意識地融入集中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的各種節日、節氣,創新性地進行傳承與弘揚。
一、引導學生在傳統節日的儀式里傳承優秀家文化
中國大多數的傳統節日都有家人團圓的意蘊,如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除夕等,無論是現實世界的家人團圓,還是慎終追遠的祭奠祖先,都在加強家庭成員的凝聚力,增強家族群體的向心力。家,是人們的身心歸屬,以家庭和擴大化的家族建構起了同根同源的國家,這樣的社會組織形態被歷史學家稱之為“家國同構”。傳統節日的家庭儀式是對家庭成員進行教化的教育活動。班主任除了在學校開展相應的主題班會活動外,還可以調動家庭的力量,家校協同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活動,培養學生的家庭歸屬感、家族自豪感,賡續家國情懷。
1.鼓勵親子重拾節日儀式,培養學生的家庭歸屬感
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體現在一定的儀式中,如清明祭祖、中秋賞月、重陽登高等,這些儀式在中國的不同地區可能稍有不同,但其內在精神基本一致。如清明節時,班主任可以先組織家長和孩子一起討論清明掃墓祭祖的傳統文化價值;再鼓勵家長帶孩子去祖先的墓前祭掃,獻上一束鮮花,禱告一些吉祥的話語,講述現在的家庭境況與美好生活。通過家祭的儀式感,家長帶著孩子追思先人,尊崇他們的嘉言善行,進而團結在以祖先精神代代傳承的家族中,家庭的凝聚力不斷增強。宋代詩人陸游在《示兒》中的“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賦予了家祭更為深遠的社會使命。
2.引導親子收集家風故事,培養學生的家族自豪感
班主任可以鼓勵家長利用家人團圓的機會為孩子講家庭成員的創業故事、家庭變遷的故事,讓孩子在故事中領會祖先的精神。如在清明節,家長可以選取一些祖先在社會變遷過程中為了家人、事業、國家的發展做出貢獻的故事;還可以選取一些祖先如何面對挑戰走出困境的故事,讓孩子感受先輩的堅韌與毅力。節后,班主任可以通過班級“家風故事會”等形式,讓學生講述不同時代祖先的故事,在相互聆聽與分享中培養學生對家族的自豪感,從而自覺地向善求真,以維護家族的榮譽,充分發揮優良家風故事對學生成長的積極意義。
3.組織親子暢談家庭變化,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班主任還可以通過布置假期作業的形式組織親子暢談,引導家長有意識地向孩子講述他們的人生經歷,如讓學生利用春節假期向家中長輩了解家鄉的變遷和家庭的變化。節日里,家人相聚在一起暢聊,圍坐的孩子在家人的交談中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家人們聊他們小時候走過的泥濘道路和現在寬闊的路面,感慨交通工具越來越智能化,感慨生活水平越來越高;還可以有意識地通過家中的小物件,如煤油燈、各種票證等,向孩子講述他們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的生活狀態;和孩子一起翻閱家庭相冊,從家人的服飾變化、照片的色彩變化以及風景變化中,感受到國家發生的巨大變化。各家各戶的好日子、家庭變化的細節,正是國家快速發展、社會進步的縮影。祖輩和父輩的生活歷程能讓生活在當下的學生真切地了解在共產黨的領導下,人們的生活所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些以小見大的家庭故事,讓學生對中國共產黨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有了更進一步的感性認識,逐步涵養他們的家國情懷。
二、引導學生在節氣的規律變化里傳承自然哲學思想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農耕文明的思想結晶,“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反映的是農業順應天時的規律??鬃诱f:“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逼渲械摹笆姑褚詴r”指治理國家要適時征發勞役,不能違反農時,否則來年顆粒無收,表明國家治理要遵循節氣所帶來的農時變化。二十四節氣于2016年11月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在一些中小學,二十四節氣正在成為選修課程或者社團課程,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做出了積極探索與貢獻。
1.觀察探究,掌握節氣的時候、氣候、物候特征
遠離自然、公寓式居住、學?;瘜W習等生活及學習方式讓學生對節氣的變化缺少了直觀的感受,他們雖然在課堂上學會背誦“節氣表”,記住了二十四節氣的先后順序,但是對于“某個節氣有什么特征”也許并不是非常了解。
班主任可以根據學生的不同年段開展二十四節氣的觀察與探究活動,幫助學生掌握每個節氣的時候、氣候與物候。針對低年級學生,班主任可以設計節氣觀察表,如“校園里的二十四節氣”“陽臺上的二十四節氣”,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進行針對性、系統性的觀察和記錄,可以在春分時節請學生選擇門前某棵樹的一個葉苞,連續觀察一個月,進行拍照、測量、登記;針對高年級學生,班主任可以鼓勵他們放眼更廣闊的自然,如“小區里的二十四節氣”,對氣溫變化、動植物的生長發育、雨雪雷電的發生等進行觀察記錄,相對完整地探究節氣變化特征。
2.活動體驗,感悟節氣中抽象的文化內涵
文化是抽象的,活動操作是具象的。學生對“天人合一”等抽象的文化概念的理解較為困難,班主任可以通過活動體驗讓學生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科學和哲學思想。
班主任在重視學校節氣普及課程的同時,要根據所教年段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選取喜聞樂見的操作性活動,帶領學生體驗相應節氣的文化內涵。如在立春時,班主任可以組織學生或鼓勵家長帶領孩子學包春卷,全家人一起品嘗,體驗“咬春”的民俗文化;給房前屋后、社區里的果樹系上紅綢帶,體驗“掛紅”的樂趣,這些活動從飲食到視覺都體現了“物極必反”的傳統哲學文化思想。立春時節正值寒冬,但是極致的寒冷中蘊含著春天的信息和對春天的期待,學生也在這樣的活動中理解了“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的箴言,為那些正處在學習低谷期以及有心理困擾的學生增添信心。
3.生產勞動,體驗節氣相應的農業生產節奏
二十四節氣在長期的農業生產實踐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它提醒人們在什么節氣播種什么、收獲什么。如“清明前后,種瓜點豆”,意味著隨著氣溫回暖,要準備好種瓜、播撒大豆種子了。同時,因為中國幅員遼闊,跨越的緯度范圍廣,還有些地方的農諺是“谷雨前后,種瓜點豆”,通過這樣的表述區別,可以對學生進行地理教育和國情教育。
《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指出,“勞動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直接決定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勞動精神面貌、勞動價值取向和勞動技能水平”。班主任可以利用二十四節氣對應的農耕啟示,根據學校和家庭的實際條件開展適時的勞動教育,引導學生體驗和感悟農業生產的節奏。如在不同的節氣帶領學生走進學校的勞動教育基地,在真實的生產勞動中體驗不同節氣農業生產的具體任務與節奏。
傳統節日與節氣文化是源遠流長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學生的思想引路人,班主任要以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具有文化自信、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參考文獻】
[1]劉妍宏.在文化自信自強中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EB/OL].(2024-02-26)[2024-03-05].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9192581-4001719613amp;wfr=spideramp;for=pc.
【作者簡介】殷飛,南京師范大學(南京,210097)心理學院院長助理,副教授,教育學博士,南京師范大學道德教育研究所研究員,江蘇省家庭教育研究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