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案例】
【關鍵詞】群體關系;班級管理;集體認同
【中圖分類號】G635"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4)16-0060-03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提出了“教是為了不教”的教育思想。作為一線班主任,在育人過程中也可將此轉化為“管是為了不管”的班級管理理念。在班級管理中,如何妥善協調正式群體與非正式群體間的關系,對班級管理和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一、緣起:一封封投訴信,觸發班級管理危機
“有些班委不能夠以身作則”“個別班委兩副面孔,對同學們態度很惡劣”“班委還存在包庇好朋友的行為”“有些班委壓根就不管,帶頭破壞紀律”……接手新班后,我嘗試帶領學生組建班委會。試行兩周后,班級信箱里就收到不少“投訴信”,以小強為首的那群“積極分子”更是洋洋灑灑寫了幾大頁。
面對這些對班委的抱怨與不信任,我開始反思:是班委們平時的表現不夠出色嗎?不是。班委會的成員都是班級公認的品學兼優的學生。是他們的管理不認真嗎?也不是。他們中的大部分,從一年級開始就有擔任值日班長的班級管理經驗。經過一番詳細了解后,我發現,班級獎懲制度仍延續著低年級的做法,不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亟待改進;由于缺少監督提醒,個別班委在管理過程中有了“官架子”;部分“積極分子”為了凸顯存在感,故意和班委對著干。久而久之,班委的態度也不太友善。在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兩個群體間的關系日益緊張,進而影響整個班集體的氛圍。是將那些“投訴者”批評一通,還是將班委們數落一番?到底該怎么辦呢?
二、應對:召開班委會,引導正式群體
班委會是班級的正式群體,是班級發展態勢的風向標,班委們應當在班級中發揮著引領示范作用。于是,我決定召開一次班委會,先和班委們好好聊聊。
班委會上,我先將學生反饋的情況大致和班委們進行簡單交流。聽完后,他們個個情緒低落。我鼓勵道:“沒關系,老師對班級同學的情況還不太熟悉,你們有什么想法就大膽表達出來。”“老師,您應該知道,總有那么幾個人帶頭擾亂班級紀律,說了也不聽,才導致我有時候態度不好。”勞動委員率先開口,一下子打開了其他班委的話匣子,“班級里現在有不少人對之前的獎懲制度無所謂,覺得我們不是小孩子了,獎勵星星也不管用”“我們明明沒有包庇好朋友,有幾個人故意誣賴我們”……
看著憤憤不平的他們,我知道如果這時候一味指責班委管理不得當,肯定會打擊他們的積極性。于是,我率先打破僵局:“老師知道你們在日常班級管理的過程中付出了很多。其實這些問題,老師也應該負責任。問題已經出現,你們愿意和老師一起商量解決對策嗎?”聽到這兒,班委們感受到我對他們的充分肯定,逐漸敞開心扉,先后說道:“班級的獎懲制度要更新了”“我們班委有時候也不能嚴于律己,需要同學們的監督提醒”“班委的分工也要重新討論下,管多管少都一樣”……在真誠的溝通交流中,他們開始冷靜思考問題出現的原因。在一番商討下,我們達成了共識:細化班委分工;完善班級獎懲制度,增設班級貢獻值榜單;健全班委月評價制度,班級同學人人參與監督。
新一周的班會課上,我們宣布制度草案,全班學生共同討論,集體表決通過。我引導學生給新任班委適應的時間。試行一個階段后,“干群矛盾”有了很大的緩解。通過設置班級貢獻值榜單,改進獎勵形式,增加每日之星、每周之星、每月之星評價,調動班委們管理的積極性。每個月,班委們都要進行履職情況匯報,班級成員人人參與測評,兩次測評不合格的班委須作檢討。在這樣的情況下,班級管理有了更適切的制度依據,班委們開始主動思考如何更有效地管理班級。個別班委的“官架子”也不見了,班委會重新樹立了班級群體的正面榜樣形象。但班委們也反映,個別“積極分子”依舊和他們對著干,這樣的班級制度調整似乎并沒有在這些同學身上發揮作用。
三、優化:組建監委會,接納非正式群體
班級中的非正式群體往往具有較強的凝聚力,但也存在著排他性。我們班的這些“積極分子”以往獲得的肯定不夠,總認為班級的制度與管理在針對他們,感受不到自己被尊重和被重視,需求和期待沒有得到滿足。因此,他們的逆反心理、抵觸情緒比較嚴重。
新學期開啟,恰逢全國兩會召開,人民政協發揮參政議政職能,助推國家決策更科學、更合理。我想,不如組建一個“監委會”,委員就由那幾個“積極分子”擔任,雖然有時候和班委有沖突,但其實都有著很強的班級責任感,平時新點子也不少。我找到這幾個“積極分子”,正式邀請他們擔任“監委會”委員時,他們滿臉的不可置信。不過一聽到可以理直氣壯地監督班委,一下子都來了勁頭,很快“走馬上任”。我對他們提出要求:根據實際情況指出具體問題,也要客觀公正地提交解決問題的方案。如果建議被采納,就能在班級的貢獻值榜單上加分。這下,他們的干勁更足了。
一開始,他們總是接二連三地找出不少班委管理中的問題,建議也是一個接一個,頗有“一雪前恥”的姿態。這讓班委們覺得他們是在存心“報復”。于是,我第一時間安撫班委們的情緒,同時引導“監委會委員”,告訴他們積極宣揚班委的正面事例可獲得額外貢獻值。在“利益”的驅使下,監委會也開始關注班委們的閃光事跡。一次班會匯報中,有“積極分子”講述勞動委員為了幫助同學提高效率,每次都默默地加入勞動,卻從未要求額外增加貢獻值的事跡,同學們大受感動。從那之后,我發現勞動委員和同學之間的關系有了很大改善。我也引導班委虛心聽取監委會的建議,和他們一起思考、優化班級的制度。慢慢地,監委會的提案越來越成熟。正是在他們的倡議下,班級成立“調解團”,協助班委們智慧地處理班級中的“小糾紛”,讓班級矛盾得到及時、有效化解,班級氛圍愈發和諧。
班級中的“積極分子”通過參與規則的共建,更愿意主動去遵守班級制度。班委的管理方式、班級的規則與制度正因為有了他們的參與,處于一種良性的動態調整中。兩個原本對立的群體之間因此產生了共同語言,互相看見,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形成了良好的互動關系。
四、深化:設置觀察團,照亮班級“隱秘群體”
在集體中,只有“人人都能感受到自己的獨特價值”,團體才能成長為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整體。不可否認,班級中還有不少被我們忽視的“隱秘群體”。這些學生的存在感往往較低,如何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讓他們主動參與班集體的管理與建設呢?
在班委會和監委會的共同建議下,我們針對這部分學生組建班級建設“觀察團”,每天邀請一名觀察員在留言板上寫下一個班級建設“金點子”;觀察團成員輪流擔任“值日班長”,參與每周班級管理;邀請觀察團成員布置班級“窗臺”,用一張張集體合照、一份份榮譽證書留下班級共同奮斗的足跡,讓集體成員每天看得見。同時,優化班級崗位設置,觀察團成員根據自身的能力和興趣,自主競聘不同崗位,真正實現了“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生動場景。如此一來,班集體中的每個學生都能不斷發掘、完善、認同集體中的自己。
在有效的組織引導下,班級逐步形成了輪值班委會(監督委員會)—值日班長—觀察員(管理員)等一套完善的自主管理模式。健全的、可行的、民主的暖心制度為班集體發展和學生成長提供保障,保證了學生在制度的約束下,最大限度地發揮主觀能動性,實現自我管理、自我教育。
班主任是班級的組織者、引導者和教育者,但并不意味著要事事親力親為,而是要以真誠的態度,協調不同群體間的關系,讓他們彼此產生聯結,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自我管理積極性,增強他們對“我的集體”“我們的集體”“我為集體而努力”的集體認知內驅力,以高度的責任感、自覺性投入班級建設,構建持續發展的良好生態,真正實現班級管理的“無為而治”。
【作者簡介】顧凱,江蘇省南通市新區學校(江蘇南通,226014)黨政辦公室副主任,一級教師,曾獲江蘇省中小學班主任基本功大賽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