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寧
【摘 要】“雙減”政策旨在減輕學生學業負擔,促進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教師要精準把握“雙減”政策的核心用意,契合語文課程的本質屬性和學生的認知規律,不斷優化作業設計,促進學生關鍵能力的有效發展。文章提出要依循素養準則,精準定位作業目標;依循自主原則,重新調整主體定位;依循組合原則,不斷豐富作業類型;依循分層原則,巧妙運用作業契機;依循多維原則,高效推動立體評價。
【關鍵詞】“雙減”政策 因材施教 分層教學 立體評價 主體地位
“雙減”政策的出臺推動了學校辦學、體制結構、教學理念的重大變革,對語文課程的作業設計產生了較大的沖擊。“雙減”的核心是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而作為“雙減”的敏感領域,作業的布置、檢查、評價自然成了大家關注的焦點。教師要秉承語文課程的本質屬性,基于學生學習語文的基本規律,順應“雙減”政策的要求。
一、依循素養準則,精準定位作業目標
語文學科涉及的范疇非常廣泛,既有識字與寫字,又有閱讀和感知,還有表達與習作以及綜合性學習、整本書閱讀、口語交際等。傳統理念下的作業形式,更是繁雜而瑣碎,抄寫詞語、背誦段落、大小作文、日記周記,還有各種教輔練習。這些作業都指向機械的知識與技能,學生充其量只能獲得信息資源的疊加和積累。在“雙減”背景下,教師尤其需要梳理“素養”本位下的作業目標。
鑒于此,教師要將機械訓練型作業,逐步向培養學生綜合能力、思維意識和審美素養的作業轉變,改變語文作業不停做、機械說、胡亂讀、生硬練的尷尬局面。比如,統編版語文五年級上冊“民間故事”單元的語文要素是“創造性地復述故事”,如果作業只是記憶背誦創造性復述的方法要領,學生積累得再多,也無法促進其表達能力的生長;如果學生僅憑自己的思考“創造性地復述故事”,則是對課堂上學習內容的照搬,雖然對應了編者的編排用意,但對學生思維含量的挑戰性并不大,更不要談審美素養了。那么,這一單元的作業目標究竟該如何定位呢?以《牛郎織女(二)》為例,學生了解了故事的來龍去脈,感知了人物形象,也積累了“創造性復述”的相關方法,教師就可以設計這樣的作業:假如將這個故事繪制成一套連環畫,你覺得應該繪制哪些內容?你又會給連環畫配置怎樣的文字呢?
面對這樣的作業,學生興趣盎然,絲毫沒有將其視為負擔,對每一幅畫都精益求精,對每一段文字都悉心配置。對于這樣的作業,學生所繪制的具體畫面其實是對故事發展和重要情節的梳理,而文字的配備、圖畫的順序設置,也是集中反映了學生對“創造性復述”的學習成果。這樣的作業設計既關聯了課堂所得,又培養了學生的思維意識,同時將民間故事的內涵和美感和盤托出,可謂一舉多得。
二、依循自主原則,重新調整主體定位
受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角色定位是扭曲的,教師高高在上,學生被動接受。這種師生關系下的作業設置自然也是教師掌握絕對的話語權。如果教師總是從自身教學的角度設置任務、布置作業,學生也終究只能處于被動的地位,機械地完成任務。“雙減”政策的出臺,意味著語文作業設計的主體就需要實現從被動向主動的轉變。
鑒于此,教師要注意從三個維度展開探究:
(一)自主作業的習慣
包括做作業之前先復習,嚴格依照慣有的要求和標準來落實,并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不翻閱書本、不參考資料,養成做完之后及時檢查的習慣,做到“不檢查不上交”。
(二)自主解答的習慣
教師要培養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語文能力的形成,最終的目的不是解決紙面上的題目,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關注自己的生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比如,學會了口語交際“轉述”,學生懂得了要抓住主要信息、巧妙改變人物稱呼來進行轉述,教師就可以和家長溝通,根據每個學生在當天遇到的不同情況,真實性地提供轉述任務,如去鄰居家捎個信、給老家親人打個電話等,讓學生在課堂中所學習的方法策略有用武之地,并完全依照自己的認知理解以及經驗能力,在生活中解決問題,從而在無形之中取得了鞏固和練習的效果。
(三)自主反思的習慣
光練沒有反思,作業的鞏固效能就會大打折扣。傳統教學中,教師擁有絕對的評判權,很多學生面對教師對作業的“生殺”大權,也是聞“師”色變。在“雙減”背景下,教師應將評價的路徑多維化,通過師生互改、生生評改等方式,豐富學生作業評價的維度,從而有效地推動學生言語表達能力的生長,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只有時刻將學生落實在主體地位層面上,站在學生的視角考量,語文作業的主體才能真正由教師轉變成學生。
三、依循組合原則,不斷豐富作業類型
基于語文課程綜合性、實踐性的本質定位,語文作業的設計要將那些機械性、煩瑣性的任務全部刪除,設計以點帶面的語文作業體系,以本體性作業為抓手,積極設計拓展性作業,在不增加學生學業負擔的基礎上,提升語文作業的趣味性和實效性。
以統編版語文三年級下冊《一幅名揚中外的畫》一文的教學為例,教師除了要將這篇課文作為范例展開常態化的教學之外,同時還要充分彰顯課文的載體功能。對于這篇課文的作業設置,教師就可以從本體性作業和拓展性作業兩個不同的維度進行設計:首先,本體性作業的設置,引導學生結合典型的片段,運用作者的寫作方法進行仿寫,同時也可以組織學生基于文本的整體信息,對《清明上河圖》進行語言文字的介紹,將閱讀、寫作與口語表達融合在作業之中;其次,拓展性作業,引導學生以這篇課文為中心點,通過網絡廣泛搜集我國傳統名畫,并選擇其中一幅嘗試進行介紹。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以由畫不斷向外拓展,選擇我國歷史上傳統名橋、名塔、明樓作為作業關注的資源,并與其他課程的學習相融合,促進學生言語能力的有效發展。
在這一案例中,教師設計的作業就深入契合了“雙減”政策的要求,將傳統意義上的機械型作業完全刪除,同時又緊扣語文課程的本質屬性以及跨學科學習的相關理念,將語文課程與美術、歷史等多維領域進行了有效整合,提升了語文課程的思維含量和實踐操作價值,為推動學生語文素養的高效發展奠定了基礎。
四、依循分層原則,巧妙運用作業契機
“雙減”政策的核心是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但這絕不能以降低教學要求和教學效益為代價。因此,教師可以避免集中性的作業訓練,根據語文學習的特點以及學生內在的認知規律,將原本集中性的語文作業,分解成不同的層級,設置在不同環節之中,從而形成分散且極具層次性的作業,助推學生語文能力的生長。
以教學統編版語文六年級上冊《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這篇說理文為例,在學生正式進入學習之前,教師可以設計課前預習的作業:主要引導學生關注文本的主體內容和內在結構,著重概括課文中三個事例所描寫的主要內容,以便在文章后續學習過程中更好地梳理事例與論證觀點之間的聯系。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練習作業:為學生提供李時珍、愛迪生、齊白石的相關事例,要求學生從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出發,嘗試將提供的素材改寫為能夠支撐文本觀點的事例素材。這項練習作業不僅契合這篇文章的文體特點,同時也對應了小學階段說理文教學的重點所在。學生不僅需要對課文中羅列的三個事例的表達結構進行梳理,同時要在閱讀吸收的過程中對素材進行深入解構,從而為后續改寫素材提供方法支撐。學生在這樣的練習中,不僅把握了說理文中素材描寫的相關結構,同時探尋了內在密碼,真正地認識到:即便是相同的素材,由于文體表達需要的不同,作者對素材的整合、運用也會呈現出不同的策略。在課文教學完成后,教師可以設置課后的拓展性作業:如請學生以“玩,也能玩出個名堂”為中心論點,嘗試結合自己的生活,選擇相應的素材和事例來論證這個觀點。這一作業的設計,緊扣課堂教學的重點,通過這樣的訓練,學生不僅掌握了素材選擇的方法,同時還學會了對素材進行處理和重整,以及通過嚴謹的語言論證凸顯中心,這對于學生邏輯思維的訓練以及圍繞中心展開描寫的寫作意識的培養,都具有重要的推動性作用。
五、依循多維原則,高效推動立體評價
受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很多教師習慣將教學的關注點放在新授層面,而對作業的評價則很少涉及。事實上,只有關注到了作業評價,才能真正助推學生后續學習動力的持續發展。教師要能夠整合學生和家長的資源,構建多維規劃的評價體系。
統編版語文六年級下冊《為人民服務》是一篇帶有鮮明演講性質的說理文,這篇文章不僅包含了常規說理文所具備的論點論據,文章語言也極具鼓舞性和情感性,是訓練學生演講的絕佳素材。因此,在教學完這篇課文后,教師就設計了這樣的作業:將這篇課文的觀點和內容以演講的方式講給父母聽,并請他們提出相應的意見。對于這項作業的檢查和評價,教師就可以從家長聆聽孩子演講之后給出修改意見,以及學生對演講的自我評價等多個角度展開。
這樣一來,教師就不再是學生作業評價的唯一掌控者,而是充分整合了家長和學生的評價,這有利于學生收集更多維的信息資源。比如,家長的評價可以關注孩子在演講前后的變化,關注孩子在語文學習中的成長與進步;而學生的評價,則更多地關注自身努力的過程和方法使用。由此,教師對學生作業的評價,就可以從更多維的渠道展開,避免了單一評價所帶來的局限性,也便于從全方位充分關注學生完成作業的整體狀態。
總之,“雙減”政策旨在促進學生學習效益的提高,教師要精準把握“雙減”政策的核心用意,不僅要在教學方式上與時俱進,及時作出調整,更要將作業設計作為重要的關注對象,依據語文課程的本質屬性和學生的認知規律,不斷優化作業設計,推動學生關鍵能力的有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