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吉媛
摘 要:文章立足于自然教育理念,以自然博物館為載體,探究了自然博物館和自然教育之間的內在聯系,通過分析自然博物館在發揮自然教育功能方面的現狀與問題,提出了自然博物館在自然教育方面的實踐路徑。煙臺自然博物館具有廣闊的室外的景觀展覽區,依托自然教育理念,充分利用好室外資源,將館內知識科普與館外體驗實踐相結合,是自然博物館發揮自然教育功能的新實踐。
關鍵詞:自然博物館;自然教育;科普教育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9.022
0 引言
隨著科技與城市的迅猛發展,我國城市化進程已達到較高的水平,這也導致城市人群與自然環境的情感交互逐步削弱,城市人群“自然缺失癥”愈發嚴重。而自然博物館是讓人們了解自然、認識生物多樣性和文化多樣性的地方,也是讓人們可以欣賞到大自然的神奇、享受探索的樂趣,并在全天候中獲得新鮮的體驗的地方。在當前時代背景下,自然博物館如何更好地發揮自然教育功能,成為自然博物館工作者關注的焦點問題。
1 自然教育理念的內涵
自然教育是以大自然為載體,引導公眾認識自然和尊重自然的有效方式,它對整個社會的認識水平、對自然的保護意識都起著很大的促進作用①。自然博物館是天然的自然教育載體,對于提高公眾對自然科學的認知水平,提升保護自然生態的理念,達到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的目的,起著“獨一無二”的作用,最終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近年來,隨著教育理念的不斷革新,人們愈發關注戶外教學,因此,新時代下的“自然教育理念”便應運而生。所謂“自然教育理念”,是指以自然環境為基礎,結合科學的教育方法,引導孩子融入大自然、親近大自然,實現教育的有效性②。我國著名兒童教育家陳鶴琴先生在《活教育》一書中提出十七條教學原則,其中包括“自然和大社會是我們的活教材”“鼓勵孩子發現自己的世界”,由此可見陳鶴琴先生對自然教育在兒童發展方面的認同。
2 自然博物館在發揮自然教育功能方面的現狀與問題
2.1 發展現狀
根據相關數據統計,我國在進入21世紀之后,博物館的整體數量以每年80座增加,自然博物館的增長幅度是十分可觀的。除此之外,自然博物館藏品種類也在逐漸豐富,它通常包括生命科學和地球科學兩大部分,目前已經構建起以綜合性自然博物館、地學類博物館、自然科學專題博物館等類為主體的自然博物館體系,將自然保護區、植物園、地質公園以及水族館等納入整個自然博物館中。在主題選擇上,自然博物館展覽突出體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這一主旋律,建構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的教育背景,內容以寓教于樂的方式,向人們講述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幫助人們認識現在和未來所處的環境,展現生物與生物、生物與環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
2.2 存在的問題
我國自然博物館的發展歷程較短,雖然進步明顯,但是尚有不足。目前大部分自然博物館的輔導教育主要采用的形式還是展項講解,對戶外資源利用不夠,戶外教學輔導與室內展項講解沒有做到很好的融合。通過對多家自然博物館的調查可以看出,教育內容的針對性不夠強、實踐創新不夠、與特色文化的融合度不高是當前自然教育工作的主要問題。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內容同質化以及展現方式單一,這是影響自然博物館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不同人群對于自然教育的認知和需求是不一樣的,這也要求自然博物館在推廣的時候需要考慮到不同群體的差異化需求,要同社會教育相結合,做到室內教學與戶外教育的協調統一,增加公眾的參與感,打破區域限制。
二是實踐創新不夠。主要沿襲傳統課堂教學和科普宣傳形式,自然教育功能有待進一步增強,自然教育設施不足,方式陳舊。
三是自然博物館自然教育體系尚需進一步完善。目前大部分自然博物館還處于藏品展示的階段,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程度較低,這種文化程度挖掘不夠的情況還體現在地區自然博物館之間的信息閉塞,沒有形成統一的自然教育體系。
3 煙臺自然博物館的基本概況
煙臺自然博物館依山傍海,占地面積100畝,建筑面積2.63萬平方米,陳列面積約1.3萬平方米,是一個以礦產為重點、以黃金為特色、自然科學與人文藝術交相輝映的主題博物館③。煙臺自然博物館主體建筑以海浪、巖石為景觀元素來演繹這座山海名城。館內藏品豐富,門類齊全。內設主題序廳、地球廳、化石廳、礦產廳、黃金廳、生物廳、觀賞石館、甲骨文之父王懿榮館、美術館、內畫館、古錢幣館、根雕館等14個廳館④。
煙臺自然博物館在室外的景觀展覽區、海邊觀賞石區,展出了硅化木、花梨木、玄武巖、鐘乳石、靈璧石等特色自然資源,展現了具有煙臺地方特色的地質、歷史和人文資源。館標雕塑、自然之門主題雕塑分布在綠樹草坪間。結緣山原是海防碉堡遺址順勢改造而成。大院東南是10件由產自廣西的巨型鐘乳石組成的鐘乳石林。“七仙女下凡”樹木林由兩棵金絲楠木、一棵黃金樟樹、四棵黃金楠組成,均產自廣西桂林,素有“死后百年不倒,倒了百年不爛”之美譽。室外廣場上陳設著兩棵產自中國新疆古爾班通古特沙漠腹地的巨型硅化木,長41米,最大直徑1.75米,是中國第一硅化木。院內南側陳列的名貴巨型花梨木,樹齡360余年,產自緬甸,干長12米,周長5.8米,重量32噸。院內陳列產自中國新疆和緬甸的52棵硅化木,硅化木林分為三個團組,相映成趣。主題建筑北側是王懿榮詩海,甲骨文之父王懿榮是煙臺福山人,煙臺自然博物館精選其30首詩,書寫刻石成“海”(圖1~圖8)。
4 自然教育的實踐路徑
4.1 理念為本,樹立自然教育理念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自然博物館承擔的功能不應只局限在收藏、研究、展教方面,自然博物館的發展理念、功能定位及使命任務亟待轉變和革新,以適應新的發展環境和社會需求。
4.1.1 “過去職能”轉為“未來引導”
面對著日新月異的社會變化,自然博物館的功能性定位應當向未來邁出一步。煙臺自然博物館陳列的展品十分豐富,不光有物品的展示,還結合了現代科技進行動態展示,希望能夠激發人們對于事物的思考。一個可持續發展的自然博物館不光是要能夠記錄過去歷史的變化以及演繹,更要能夠面向未來,指引未來的發展。
4.1.2 從“宣教者”轉為“價值引導者”
我們不能將“教學”和“教育”畫上等號。對于自然博物館的宣教功能來說,更多是需要通過實踐活動來承載,一次深入人心的自然教育宣傳活動,將會給觀眾帶來心靈上乃至價值觀方面的洗滌。這也就意味著,煙臺自然博物館以激發學生科學興趣為目的,以滿足時代進步和社會發展趨勢為宗旨,在推進自然教育功能發展的過程中,不再以單純的科學知識來進行科普,而是朝著符合時代進步和社會發展趨勢的深層方向演進。在全球化時代,各種思潮潮起潮落,各種思想相互輝映。自然博物館應不再局限于對標本的詮釋,還應關注環境狀況和社會發展,關注貧困、弱勢群體,更要因地制宜,結合社會問題,開展豐富多彩面向公眾的展教活動,要在不斷探索自然的過程中堅持傳播科學、傳承文明,促進人與自然關系改善,與區域社會協調發展⑤。
4.1.3 從室內展項講解轉為室內室外輔導雙結合
目前大部分自然博物館的輔導教育主要采用的形式還是展項講解,對戶外資源利用不夠,戶外教學輔導與室內展項講解沒有做到很好的融合。例如在對兒童教育方面,除了做好館內展項的基本講解外,還要引導孩子走到戶外,走進自然,還應當啟發孩子反思人類在自然中的角色為孩子提供一種超越“人類中心主義”的生態觀,以期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感染效果,啟發人們更好地呵護我們的大地家園,從價值觀領域引導孩子建立符合社會發展的自然觀念。
4.2 精心設計,高質量打造戶外景觀
近年來,國家出臺了《關于少年兒童對自然環境要素認知要求》,其中明確表示義務教育階段需要增加孩童對環境科學的知識,提高生物知識的普及率,因此自然教育提倡將教育的“陣地”變為“大自然”。自然環境為自然教育提供了豐富多樣的教育素材,豐富生物多樣性,打造“城市知識綠洲”,樹叢、溪流、魚鳥都是很好的沉浸式體驗自然的教育景觀,也是公眾認識和持續了解自然、提高植物多樣性認知能力的重要場所,同時也是進行自主探索和認知體驗的重要客體。走進煙臺自然博物館,公眾立馬就能獲得沉浸式體驗,在公眾享受大自然美麗的同時,科普輔導員還可以向其滲透保護環境的理念,有效地激發了公眾親近自然的興趣,提升公眾生態保護意識,引導人們建立正確的資源、能源消費觀,起到了良好的自然教育功能。
4.3 開拓創新,開發系列課程
單一的教育教學模式已經不再適應時代的發展,煙臺自然博物館根據目前“終身學習”的理念,有針對性地推出了階段系列課程,讓自然教育博物館在開展戶外自然教育的時候能夠以多種面貌呈現在人們視野中。與此同時,系列課程開發的重點是放在了關乎兒童成長以及全面發展方面,自然博物館在育人功能方面更多的是關注兒童,如何利用自身優勢開展體驗性、互動性強的自然教育活動,重建孩子與大自然的聯結,是自然教育探索的目標。
4.3.1 在教育手段形式方面不斷創新
針對當下學生的興趣愛好,結合學習課程的開發,打造屬于博物館獨有的自然教育平臺與戶外研學環境,打造具有自然特色的第二課堂。融合植物觀察進行戶外環境教育,比如“探索植物奧秘”“昆蟲你我知”等。引進許多趣味性強的自然環保游戲,比如“大自然尋寶”等。還可以開展科普環保系列文藝專場演出、科普情景劇演出。在日常節假日推出針對中小學生的科普講座,組織中小學生集體參觀。除此之外,在每年的環境節日中,煙臺自然博物館都會舉辦相應主題的活動。例如在水資源日,將水的外循環以及內循環過程通過視頻的形式展現出來,讓來到活動現場的人們仿佛置身于水幕之中,這種教育手段的不斷創新也是博物館不斷發展的一個秘訣。
4.3.2 教育管理機制的分級創立
不同階段的人群對于自然教育的需求不盡相同,拓展現代自然博物館的自然教育功能就要求我們必須要建立分級教育管理機制。博物館首先根據游客不同的年齡段以及客群進行有針對性的劃分,在對小學生群體采取的是自然價值觀的塑造和普及方式,通過采取動態的展現方式,讓小學生人群能夠被快速吸引,達到學寓于樂之中。而針對初中生以及高中生的自然教育模式相對于小學生來說就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普及的重點不再是對自然資源的基本感知方面,而是希望通過對自然資源的現場接觸和了解,來啟發他們主動思考問題的能力。而針對大學生、成年人或者家庭群體這部分游客,可以采取多角度交流、多方面游樂,以深厚的文化底蘊為基礎,將自然教育和博物館的戶外實踐相結合,從而滿足多階層群體的自然教育需求。
4.4 協同共建,社會各界廣泛參與
2016年我國頒布的《博物館條例》除了要求博物館將教育職能放在首位以外,還強調博物館應結合課程設置和教學計劃,鼓勵學校組織學生到博物館開展學習實踐活動,面向未成年人開展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社會教育和服務活動。博物館教育與學校教育的緊密合作,不再停留在人們認知和理論的宏觀層面,而是通過法令性文件指明了具體的實施方向和措施⑥。由政府把控方向,社會各界廣泛參與,協同共建的自然博物館發展方式已經初步建立。例如為了提升煙臺自然博物館自然教育工作的科學性、廣泛性、高效性,煙臺自然博物館與社會各階層特別是大學生以及高校科研工作者等人群進行廣泛合作,希望通過雙方信息的相互共享,實踐的相互協同來充分發揮自然博物館的育人職能。這種協同共建下,社會各界廣泛參與的發展模式還體現在與機構、團體的合作上。例如在中小學領域,煙臺自然博物館可以同煙臺當地的中小學機構廣泛進行合作,將戶外自然實踐和室內教學緊密聯系在一起,讓中小學生能夠更加深入課程體系當中。除此之外,煙臺自然博物館也和本地的科研機構以及大學建立廣泛合作,形成了高校與博物館之間的互聯互通機制,有效地增強了煙臺自然博物館的科研能力以及科普水平。
5 小結
在當下中國的教育體系當中,課堂教學無疑占據了主導地位,但這并不能否認戶外教學對學生乃至成年人成長的作用。將自然博物館的館外活動同現場教學相結合,充分貼近自然,因材施教,切實發揮出自然博物館的教育功能,為社會發展帶來正向的引導。在本文中,煙臺自然博物館作為地區自然博物館的代表,它為適應時代的發展所作出的諸多努力讓我們看到了自然博物館在新時代下推動自然教育的方法,無論是推動思維的變革、戶外景觀的高質量布局還是全民的參與,煙臺自然博物館的這些方法無疑會給正處于發展過程當中的中國自然博物館帶來一定的啟發,為中國自然博物館的現代化發展貢獻出一份力量。
注釋
①李婭,余磊,竇亞權.中國國家公園自然教育功能提升路徑:基于國外的啟示與經驗借鑒[J].世界林業研究,2022,35(4):113-118.
②陳瑩.自然教育理念下幼兒戶外游戲中本土資源的應用[J].家長,2022(36):102-104.
③周利霞.煙臺自然博物館宣傳教育與服務工作探析[J].教育界:下旬,2014(5):[頁碼不詳].
④欒明杰.自然博物館科普旅游發展戰略研究:以煙臺自然博物館為例[J].勞動保障世界(理論版),2013(5):12.
⑤嚴洪明.當代自然博物館角色變化[J].自然博物,2014,1(00):75-79.
⑥蘭國英.自然博物館研發幼兒園教育課程的實踐與思考:以浙江自然博物館為例[J].自然科學博物館研究,2016(S1):5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