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必須實事求是,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因教制宜,因類施策。要厘清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的內涵,區分職普融通、產教融合和科教融匯的類型,搭建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的平臺,創新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的方法。
關鍵詞:因類制宜;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產教科聯盟
中圖分類號:G719.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4)05-000-05
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這三個詞語中,最先被關注的是產教融合。2017年12月國務院辦公廳專門印發了《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2019年10月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等6部門又印發了《國家產教融合建設試點實施方案》,產教融合受重視的程度,由此可見一斑[1]。2022年10月召開的黨的二十大提出:“統籌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協同創新,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除了提到產教融合以外,還提到了職普融通和科教融匯。2023年5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討論教育強國建設的議題時再次指出,統籌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源源不斷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大國工匠、能工巧匠。
實際上,現代國家中的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發展的類型、規模、層次及結構都與所在國家某一時期產業發展的階段、水平、規模、結構息息相關。工業革命以來的現代教育,自誕生之日起,就和科技創新、產業發展高度相關。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生產工藝創新的成果源源不斷地進入各級各類學校的課程教材,供學生學習;學到這些知識的學生畢業后走出校門,進入社會,其中一部分佼佼者又會源源不斷地生產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上述種種,何嘗不是一種產教融合、科教融匯——螺旋遞進式的產教融合、科教融匯。現在我們再強調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可能還需要除課程教材、教育設施、教學設備層面以外的產教融合、科教融匯,那是什么樣的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呢?政策文件里面沒有現成的答案,這是需要深入討論的問題。即使看上去比較簡單的職普融通,也有進一步討論的空間。
一、認清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的內涵
從字面上看,“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這個提法里面包括“產”“教”“科”三個所指不同的名詞和“融通”“融合”“融匯”三個同大異小的動詞,只有把它們拆開了,單獨分析,然后再放在一起考慮,才能準確把握它們的內涵。《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關于“融通”的解釋有三個,第三個解釋是“相互溝通”[2]1101。所謂“融合”是指幾種不同的事物合成一體[2]1101。“融匯”是動詞,指的是融合匯聚[2]1107;所謂“匯聚”,同“會聚”,是聚集的意思[2]583。從上面關于“融通”“融合”“融匯”的分析不難看出,要融通的、融合的、融匯的,最起碼是兩種及以上的不同的事物、活動。職普融通的“職”和“普”、產教融合的“產”和“教”、科教融匯的“科”和“教”就是兩種不同性質的事物,它們都有特定的內涵和外延。職普融通的“職”和“普”,雖然都屬于教育大類,干的都是人才培養的事情,但卻是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兩種不同的教育類型,其相似的方面遠遠少于不同的方面。只有不同的東西,才有可能融通、融合、融匯,道理如是。“產教”二字中的“產”是“產業”的簡稱,《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里面有三條解釋,其中第2條是“產業是構成國民經濟的行業和部門”[2]143。產教融合里面的“產”,不獨有上述意思,還有生產的意味。產業作為一種人與自然的中介,作為社會生產勞動的基本組織結構的體系,直接或間接地作用于自然界以生產各種產品和服務來滿足人類生產和生活的需要[3]。產業可以從微觀、宏觀兩個維度理解:微觀上就是生產、加工各種產品的企業,比如一汽大眾、聯想集團、華為、騰訊等;宏觀上就是這些企業的集合,比如農業、工業、交通運輸業、郵電通信業。
產教融合、科教融匯中的“教”是“教育”的簡稱,《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對“教育”的解釋為:“按一定要求培養人的工作,主要指學校培養人的工作。”[2]656根據培養目標、培養對象和培養內容等維度的不同,教育又被劃分為不同類型,比如職業教育、普通教育;在不同的類型中又分為不同層次,比如普通教育中的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職業教育中的中等職業教育、高等職業教育和職教本科教育。
“科教”二字中的“科”,應該是“科學技術”的簡稱,日常表達我們習慣于把科學和技術連在一起,統稱為科學技術。作為名詞的“科學”和“技術”實際上各有所指,前者是反映自然現象及其規律的分科的知識體系,比如物理學、化學、生物學、電磁學等;后者指根據自然科學原理開發出來的,或者在生產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有助于達到某一實際目的的各種工具、設備及運用這些工具設備生產加工的工藝體系。延伸出去,在科學后面加上動詞“研究”,成為科學研究,指的是對一些社會(自然)現象或問題經過假設、調查、驗證、討論及綜合,然后進行分析、推論和實驗驗證,來獲得關于自然和社會的客觀規律的過程。在技術后面加上動詞“開發”,成為技術開發,是指利用從科學研究和實踐經驗中獲得的原理,或者吸收消化外部引進的技術,建立新的生產工藝和加工系統,用以生產新的產品、工具和裝置。
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知道產、教、科是不同的人類活動,三者雖然都是國家事業的組成部分,但在實際運行上卻各有側重,工作要素、工作架構明顯相異,各自占據國家事業發展的不同位置,位處國家事業和社會治理“多維立體空間”的不同極點,屬典型的空間立體“三角協調”關系[4]。三個不同的子系統,各個子系統之間既相對獨立,又相互依賴,各自都有自己有、別的系統沒有但又需要的資源,各自獨立的基礎上又彼此依賴。教育培養造就科技進步需要的研發人員、產業升級需要的技能人才,產業發展助力教育培養更高素質的人才,科技進步反哺教育發展,即以人才(高素質產業工人、高技能人才和大國工匠)培養為鵠的,教與產融合、與科融匯,不同教育類型融通。具體到職業教育,就是立足自身實際,采取切實可行的策略,與實用的科技、特定的產業、同質的普教融通、融合、融匯。
二、區分職普融通、產教融合和科教融匯的類型
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關鍵是產業,這也是國家的立國之本。2024年年初,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24年本)》,這是繼《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05年首次發布以來,國家發改委第四次對該目錄進行全面修訂。新的指導目錄明確了鼓勵、限制和淘汰的產業和行業,旨在引導經濟主體把發展的著力點轉向實體經濟,通過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調整后的鼓勵類目錄新增了“智能制造”“農業機械裝備”“數控機床”“網絡安全”等行業大類,以及相關領域中有利于產業優化升級的條目。產業目錄調整反映了對緊缺型人才的旺盛需求。從北京市人社局于2023年8月編制完成的《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范區和中國(北京)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人力資源開發目錄(2023年版)》中,可以管中窺豹,其內容由重點產業人力資源開發目錄和技能人才急需緊缺職業(工種)目錄構成,分別涉及集成電路、醫藥健康等15個行業大類,電子產品制版工、晶片加工工等58個緊缺工種。
科技創新是一件復雜的事情,可以分不同的層次、不同的類型。不是所有類型(層次)的科技創新都能夠、都有必要和職業教育融匯,職業院校必須先搞清楚科技創新有哪些類型、層次、環節,再結合自身實際,明確可以與之融匯的“交匯點”。按照任務、內容和方法的不同,通常把科技創新分為基礎研究、應用研究、開發研究。基礎研究是對新理論、新原理的探討,目的在于發現新的知識,為新的技術發明和創造提供理論前提。基礎研究以認識現象、發現和開拓新的知識領域為目的。應用研究是把基礎研究發現的新的理論應用于特定目標的研究,是基礎研究的繼續,目的在于為基礎研究的成果開辟具體的應用途徑,使之轉化為實用技術。開發研究是把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應用于生產實踐的研究,是科學轉化為生產力的中心環節。開發研究成果主要是集成創造新技術和新方法新方式,目的是開拓市場應用[5]。也有學者把科技創新分為重大創新和微創新。前者包括:在現有產業框架下發明新技術,推出新產品,創造新應用領域和新市場;基于科學原理發明新技術,創造新產品甚至新產業;從最基礎的能源材料層開始構建嶄新的產業體系層級結構。后者是指對現有技術和產品進行微小改進,在產品差異化和性價比方面取得優勢[6]。
從宏觀角度看,產教融合是國家產業發展與專業建設的同頻共振,是專業跟著產業走。從微觀角度看,產教融合是企業與職業院校的合作。每個地方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發展階段不同,產業門類及其結構不同,各地企業的種類不同、數量不等、規模相異,又處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不同的產業,其在轉型升級、不斷調整優化的過程中遇到的瓶頸是不同的,不同類型、處在不同發展階段、不同規模的企業為職業院校提供的資源和支持是不同的,這些林林總總的企業與“教”融合的需求也就不同,學校與產融合、與企合作必須堅持因時、因地、因產、因企制宜的原則。
三、搭建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的平臺
針對企業深受人才供應短缺困擾,企業通過社會招聘和勞務派遣找來的職工技術薄弱、穩定性差等問題,要讓企業知道這樣的道理:如果企業深度參與和職業院校的產教融合,職業院校的學生無論技術水平還是對于企業的歸屬感都會遠遠高于社招工和派遣工。基于這樣的現實,職業院校要打造信息溝通、資源統籌、經驗交流、成果展示的產教融合平臺。依托這個平臺,集團成員可以開展交流生產技術、共同開發專業課程、完成科技成果產業化轉換、聯合開展技術攻關等工作,職業院校不僅要為企業輸送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優秀員工,還要組織專業教師利用自身專業技術優勢推動企業生產技術的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的創新性配置和加工工藝的數智化升級。某種意義上,這就是職業教育領域的產教科一體化發展。
科技研發是一項實踐性極強的復雜活動,涉及科研院所、高校、企業等多元主體。職業院校要想主持或參與科技創新項目,就需要搭建校內、校際、校企、校所(科研院所)科教融匯平臺,把分處各地、隸屬不同、功能殊異的多元主體聯結起來。比如成立校企聯合研發機構,幫助企業解決技術問題,是職業院校科教融匯的重要內容。職業院校應該與所在地區專精特新、小巨人、獨角獸等企業聯合,在學校設立校企研發中心,雙方共同出資投入研發,圍繞企業技術升級和產品開發需求,設置技術研發榜單,消除技術痛點難點。開展技術革新、工裝技改、發明創造、合理化建議和“五小”(小發明、小創造、小革新、小設計、小建議)等科技創新活動,不斷推動企業生產技術進步。聚焦通用技術、專業技術及其融合,組織職業院校教師與企業技術技能人才積極開展跨組織、跨領域的技術創新活動。
搭建區域性科教融匯平臺(區域性科教融匯平臺是指在一定區域內,具備科研能力的科研院所、職業院校、各類企業按照自愿原則共同參與建設和運營的,以科技研發、人才培養、成果轉化為主要內容的實體機構)。區域內地方政府要立足本地區產業結構、教育資源、科研條件,因地制宜,出臺鼓勵引導職業院校、科研院所和企業共同建設區域性科教融匯平臺的政策,明確區域性科教融匯平臺建設的組織架構、議事規則、發展方向、運行機制,完善區域性科教融匯平臺建設和運營的制度安排。地方政府要在充分征求職業院校、科研院所和企業等利益相關主體意見的基礎上,健全主體進入、參與和退出機制,制定區域科教融匯平臺資源整合、利益分配、項目研發的管理辦法,保證區域性科教融匯平臺建得起來、運行良好、取得效果。
四、創新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的方法
推進職普有效融通,鼓勵普通高中與中等職業學校課程互選、學分互認、資源互通。在普通大中小學課程教材中全面融入職業教育內容;建設面向普通中小學生的職業體驗基地,廣泛開展職業啟蒙、職業認知、職業體驗活動;組建更多的職教本科院校,鼓勵更多的普通本科院校轉型為職教本科院校,全力暢通學生成長成才通道,創造條件使更多中職學生接受高等教育、高職學生接受更高層次的教育,進一步擴大中高職一體化、中本一體化人才培養規模,開展中高本一體化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試點[7]。普通本科院校、高水平大學要擴大招收職業學校學生的規模,積極面向中職學校、高職院校招收優秀學生,暢通職業教育學生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通道,建立一體設計、貫通銜接、靈活多樣的長學制人才培養體系,中職和高職、職教本科和行業企業協同聯動、接續培養技術技能人才。
產教融合歸根結底是要落實到職業院校和企業層面的方式方法創新。目前很多院校都有比較好的制度創新案例,如確保企業高質量參與產教融合的“產教融合保證金”制度,成立校企混合所有的托管公司等[8]。又比如,職業院校聯合區域主導產業領軍企業實施現代學徒制教學模式,通過校企雙主體、校企雙導師、校企雙標準、校企雙課程、校企雙證書、校企雙文化、校企雙課堂、校企雙評價、校企雙身份的培養機制,實現學校教學過程與企業生產過程對接。專業教師的能力決定了學生實踐操作的水平,職業學校要定期選送專業教師進企業實踐,教師從校園走進企業,能夠了解更多新的生產工藝、加工流程以及產業發展技術的前沿標準。回到職業院校后,教師將其在企業了解到的新工藝、新標準、新技術轉化為學生需要掌握的課程教材內容,可以有效縮短學生學校學習與企業實踐之間的距離。職業院校定期邀請企業技師、工匠,走進校園給學生上課,分享生產車間的典型案例和生產加工經驗。
職業院校科教融匯需發揮“關鍵少數”——能做科研的教師的作用。必須清醒認識到,職業院校與本科高校相比,基礎研究薄弱、科技帶頭人缺乏、科研經費投入不足等歷史性難題仍然存在。職業教育的辦學定位決定了高職院校科研必須兼具技術性和學術性的雙重特點,集中有限力量在微創新、開發應用等技術性難題上進行科研攻關。要在頂層設計上做引導,借助職業院校專業優勢和科研資源,發揮科研技術平臺的支撐作用,建設以科技攻關、智庫咨詢、技術服務和創新創業為主要特色的技術技能創新服務平臺,服務產業轉型升級、企業技術創新、生產工藝改進。要在系統培養上出方案,新進青年教師普遍學歷高,創新思維活躍,科研能力扎實,擁有巨大的科研潛力。要圍繞青年教師培養構建定位精準、層次清晰、銜接緊密的教師科研能力可持續發展的支持體系,將學校發展、專業建設、團隊建設和個人成長結合起來,形成一套支持有效、促進有力、效果明顯的科研成長方案,打造一批具有國際學術視野、較強科技創新能力的骨干教師隊伍。采用各類企業“點單”、職業院校“接單”、專業教師“攻單”、科研院所“助單”的產教科協同新模式,事先了解相關產業轉型升級和企業發展的瓶頸難題,組織職業院校教師、科研院所研發人員和企業工匠“對癥開方”。
總之,不同于普通教育,職業教育就要揚長避短,從自身實際出發,因教制宜、因類施策,扎扎實實地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不求高大上,唯求小新實,力求有效果。
參考文獻:
[1]莊西真.產教融合的價值意蘊和推進舉措[J].教育發展研究,2021(19):2.
[2]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
[3]何立勝.制度創新與產業變遷[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9:15.
[4]段從宇.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推進的理論邏輯與實施路徑[J].學術探索,2023(3):125.
[5]李志民.關于科學研究的分類[EB/OL].(2018-02-26)[2023-12-12].https://www.edu.cn/rd/special_topic/zbwjt/201802/t20180226_1586669.shtml.
[6]董潔林.“卡脖子”難題:歷史軌跡及破解[N].經濟觀察報,2022-07-18(29).
[7]莊西真.發展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的時代價值和路徑探索[J].中國高等教育,2024(3/4):70.
[8]莊西真.“產教融合”是個好東西[J].江蘇教育,2022(44):35.
責任編輯:賈凌燕
【編者按】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統籌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協同創新,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是一體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契合點,也是努力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的重要突破口。本期聚焦省域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深入探討“三融”的內涵、類型、平臺和方法,系統分析江蘇推進“三融”的現狀、問題與策略,以期推動“三融”由美好愿景轉化為現實圖景。
本文系委托課題“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推進路徑研究”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4-03-12
作者簡介:莊西真,江蘇理工學院職業教育研究院院長,二級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職業技術教育、教育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