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學生處于青春期,自我意識逐漸增強,個性化特征凸顯,對其開展管理工作時,教師需要采取科學的對策。基于此,提出了基于小組積分制的初中學生管理建議。分析了初中階段實施小組積分制管理的意義以及理論基礎,從合理分組、制訂多元積分指標、完善獎懲方式、秉承民主原則四個角度探究了如何實施有效的管理,從而提升學生的自主能力,促使學生養成自我約束的習慣。
關鍵詞:初中;小組;積分制管理
作者簡介:朱秀蓮(1973—),女,山東省壽光市孫家集街道第二初級中學。
在傳統的初中班級管理工作中,大多數情況下,教師通過設置硬性管理條件對學生加以約束,使得部分學生對此產生了一定的畏懼心理,甚至產生了逆反心理,導致班級管理工作的開展受到影響。如此不僅難以實現長期有效的班級管理,甚至可能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因此,教師應該創新班級管理方法,采用小組積分制管理方式,以人為本,實現人性化管理,促使學生逐步養成良好的自我約束能力,培養良好行為習慣。
一、初中學生小組積分制管理的實施意義
第一,隨著年齡的增長,初中生在心理與生理上都會發生變化,比較容易出現情緒波動?;谶@樣的現實情況,在班級中對全體學生展開管理具有一定的難度。對此,在班級創建伊始,教師通過組建小組的方式,讓學生先在小范圍內彼此接觸和熟悉,可使他們更好地適應學習環境的變化[1]。
第二,通過組建多個不同的學生小組,利用小組積分制進行班級管理,可使小組成員在通力協作中獲得更好的成績,發展學生的合作意識。這樣不僅能夠使學生在小組內部形成良好的凝聚力,還能使學生意識到班級是一個整體,應該為班級的整體發展做出努力,形成強大的班級向心力。
第三,在小組積分制管理模式下,小組內部成員的行為表現均會對小組的積分產生影響,若小組成員表現優異則小組可以得到相應的加分,若小組成員有不良行為,則小組的積分會被扣除,這樣可以促使學生意識到自身的行為表現會對集體產生影響,同時可在小組內部營造互相監督、互相激勵的氛圍,促使學生互相學習,取長補短。
第四,在制訂小組積分制時,教師可以與學生共同商議,形成民主的管理模式,使學生意識到教師與學生處于平等地位,這樣可以消除學生的畏懼心理,使其更好地發揮自身能動性,培養學生的班級主人翁意識。
第五,在制訂小組積分制管理內容時,教師應以實際情況為主,既要體現對學生課堂學習表現的管理,也要體現對學生日常生活中的各項行為的管理,從學習、生活、衛生、紀律以及實踐活動等多個角度制訂詳細、客觀的條例內容,確保管理制度能對學生的行為表現起到有效的引導作用。在小組積分制管理模式下,學生不僅僅是參與者,也是決策者,當學生在小組積分制管理中擁有了自主權利,他們會更加積極地投入班級各項活動中,同時為了小組的榮譽有意識約束自身的行為,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實現綜合素質的發展。
二、初中學生小組積分制管理的理論基礎
行動需要建立在理論的基礎上,科學的理論能更好地指導行動。初中階段的小組積分制管理涉及多方面的內容,對學生的學習、生活等均有一定程度的影響。這一管理模式的理論本質是行為主義與人本主義。行為主義強調環境對個體的影響;人本主義強調個體的自我價值和自我實現。小組積分制管理以學生為中心,以小組為單位,學生在受到積分獎勵的激勵時,可對自身行為加以約束,形成良好的行為規范。小組積分制管理模式從制訂積分管理方案到執行再到最終進行積分總結、評價反饋等,均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能促使初中生逐漸從他律走向自律。
三、初中學生小組積分制管理的實施策略
(一)科學合理地進行分組
實施小組積分制管理模式最為重要的前提是需要在班級當中進行合理的分組,這要求教師對學生的基礎情況進行分析,了解每一個學生的特點。需要注意的是,教師要避免將所有的班干部集中到一個小組中。在進行分組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成績水平進行小組劃分,創建幫扶式小組,如將學習成績優異的學生與學習成績中等、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組建為一個小組,促使學生在小組內形成互幫互助氛圍,互相學習與進步[2]。
為了更好地實施班級管理,教師在分組時,應使每一小組的基礎水平相似,采取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方式組建小組,使學生在競爭中合作,在合作中發展。在確定小組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選舉小組長,如鼓勵學生在小組內部進行民主評選。各小組的小組長應具有一定的組織協調能力、較強的責任心以及集體榮譽感,這樣才能夠對整個小組起到一定的帶動作用,對自我約束能力較差的學生加以管束,為其他學生服務,并為小組內的其他成員劃分職責,使每一個成員各司其職。
(二)制訂多元積分指標
1.課堂表現
設定小組積分制管理的內容時,應從學生的學習與日常生活兩方面著手。其中,要針對學生的課堂表現制訂明確的評價指標。若某學生在課堂上出現不認真聽講、聊天、玩手機、吃零食等不良行為,則要對其小組進行相應的分數扣除。如吃零食扣1分、玩手機扣10分等。在課堂上,學生若表現良好,則要獎勵其小組相應的分值,如學生舉手回答問題加2分,學生按時完成作業加5分等。在設定評分標準時,教師也可以在班級當中進行民主商議,由學生投票決定分值。這種由學生參與形成的積分制度更為學生所接受,也更具有約束力,能助力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
在課堂中,基于小組積分制管理,學生會在潛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為了讓學生明確自身的不足與優點,教師可以每周選擇一個時間,對每一個小組的扣分以及加分情況進行一一分析,使學生直觀清楚地了解自身和小組成員的扣分與加分情況。對于表現較差的學生,教師要以委婉的方式指出其不足,鼓勵其今后在課堂中更好地約束自身的行為,努力做到不被扣分。
2.活動實踐
實施小組積分制管理的目的是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自主管理,形成集體榮譽感,提升班級凝聚力,而這與學生的實踐活動息息相關,因此,教師需要在積分管理內容中明確實踐活動的評價指標。
教師可以開展課外實踐活動,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探究學習,以明確的小組積分增減標準,對學生的實踐活動提出要求。例如,組織學生在周末自行開展歷史課前預習活動,讓小組到博物館中參加展覽,收集資料,為課堂學習做好準備。而后,教師可根據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的表現,對小組進行相應的積分獎勵或者懲罰。受小組積分獎勵的驅動,學生會主動參與實踐活動,力求在活動中表現良好。此外,在這樣的實踐活動中,學生會意識到,積極參與實踐活動可以使小組獲得積分獎勵,這能激發學生參與實踐活動的積極性,營造良好的班級管理氛圍。
需要注意的是,在實施小組積分制管理模式的過程中,教師還應注重對學生的個性化教育,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比如,部分性格內向的學生對于集體活動的參與積極性比較差,難以投入實踐活動中,對此,教師可以鼓勵小組中性格活潑開朗的學生引導性格內向的學生,帶動性格內向的學生參與實踐活動,從而促進學生的成長與發展[3]。
3.學生自理
初中階段的學生進入青春期之后,心理與生理等方面均出現了一定的變化,具有情緒不穩定的特點,有的學生可能會產生一定的叛逆情緒,進而在行為上缺乏自我約束,如部分學生經常遲到、早退。還有部分住校生,很可能在脫離家長的管束之后放縱自己,難以對自身的行為加以約束。對此,教師可以在小組積分制管理內容中添加有關學生自我管理的評價指標,以此約束學生,培養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調查研究顯示,住校生中常見的問題是個人衛生問題、寢室環境混亂等。基于此,在小組積分制管理內容中,教師可以增添宿舍文明紀律考核指標。需要注意的是,為了方便進行積分管理,在對學生進行住宿分配時,教師應盡可能地將同一小組的住校成員分配到同一宿舍當中。如此,教師可以通過檢查住校生的宿舍衛生清潔情況、被褥折疊情況、寢室紀律情況等,對學生進行積分管理。如此可以約束學生的行為,也可以促使宿舍內部互相監督與約束,創造良好的住宿環境。為了激發學生的管理積極性,教師可以在每學期末對學生的宿舍積分情況進行整理,獎勵積分最高的宿舍以“文明宿舍”的稱號,并為該小組增加“在校文明分”,給予他們一定的獎勵。這樣一方面可以促使學生加強自我約束,提升學生的自理能力;另一方面能夠促使學生樹立主人翁意識,懂得維護住宿環境,培養學生積極健康的心理[4]。
(三)完善獎懲方式
在小組積分制管理模式下,教師應當注重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讓學生在競爭中取得進步,因此在獎勵積分的基礎上,教師還要完善獎懲方式,從而提升小組積分制管理的有效性。在班級中,教師可以在每學期末對每一小組一學期內的積分情況進行分析,評選出積分總分前三名的小組,分別給學生小組頒發金獎、銀獎以及銅獎。教師也可以將前三名小組的積分情況傳到家長群內,讓家長看到學生的成長與進步,引導家長鼓勵學生繼續進步。
同樣,對于積分落后的小組,教師也需要給予適當的懲罰,讓學生意識到自己的不足,從而有針對性地改進不足。對此,教師可以根據學情,采取多種方式,明確懲罰的目的是幫助學生進步,而不是打擊學生的自信心。例如,某中學在期末對學生小組積分進行分析之后,發現某一小組的積分是負分,于是給予其相應懲罰——開展愛校衛生服務,清理校園中某一固定區域的垃圾。經過分析發現,該小組之所以出現負分,是因為小組內一名較為調皮的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相對差,經常在課堂上違反紀律,如看課外書、吃零食、遲到、早退等,這嚴重影響了小組整體的積分。于是,教師將針對該名學生的懲處權交給小組。該小組經過商量,針對該生做出的不良行為,向班級學生以及對應課堂的任課教師寫道歉信與檢討信,說明小組管理的不足。該學生感到十分愧疚,決定改正自己的不良習慣,嚴格約束自身,此后,該小組減少了扣分的頻率。如此不難看出,小組積分制度管理對于學生具有一定的約束作用,在獎勵積分的基礎上,額外制訂適當的懲獎方式,有助于學生強化自我約束能力。而教師可以鼓勵小組內部進行民主商議,制訂懲獎方式。如此,學生會受到團體的感染,對自身的行為加以約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四)秉承民主的原則
在小組積分制管理模式下,教師應當注重評分方式的合理選擇,要以民主的管理辦法展開工作,從而提升學生對小組積分制管理模式的認可程度,讓學生對該管理模式持積極態度。對此,教師可以與學生進行溝通,通過開展班級會議的方式,鼓勵學生提出建議,優化管理細則,對于提出的內容,超過半數以上學生認可才能實施[5]。教師也可以鼓勵學生以匿名反饋的方式,積極反饋班級當中有關小組積分制管理模式的不足,而后與班干部進行綜合分析,對管理細則進行修改,并對修改完成后的管理細則進行及時公示。針對小組加分以及扣分情況,教師可以量化表格展示出來,包括具體加減分數、加分或減分的原因等,以彰顯小組積分制管理模式的公開透明與公平公正。
結語
由于學生成長與發展的特殊性,針對初中學生的班級管理工作面臨一定的難題,而采用小組積分制管理模式,以小組為單位對學生實施管理,激發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培養學生的管理意識,有助于班級管理工作的科學開展。在小組積分制管理模式下,小組成員受到積分獎懲的約束,會對自身的行為加以約束,這有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升班級凝聚力。
[參考文獻]
郭典慧.積分制管理在初中英語課堂小組合作學習中的應用探究[J].英語教師,2023,23(1):188-190.
康晨東.初中思想政治教學積分制評價策略[J].家長,2021(17):163-164.
李德文.基于初中住校生“積分制管理”下的家校共育策略研究[J].科幻畫報,2021(5):198-199.
劉穎.初中積分制班級管理的實踐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23.
何秀麗.積分制,為小組合作插上翅膀[J].天津教育,2020(27):12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