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晴
【摘要】本文是“‘雙減背景下初中英語基于主題的單元整體教學研究”省級課題論文,文章從避免單元教學碎片化、突出單元內容主題化、狠抓單元目標層次化、創設單元語境情趣化等方面,論證初中英語基于主題的單元整體教學的策略,具有一定的理論水平和現實價值。
【關鍵詞】初中英語;單元整體教學;主題研究
初中英語基于主題的單元整體教學研究,是在“雙減”背景下,針對初中英語課程教學的方式、策略、基本模式,而開展的一輪新的實踐探索活動。課題組以構建初中英語基于主題的單元整體教學體系為途徑,依托單元整體學習任務的設計,并在有效實施與推進中,激發學生主動而積極的學習,培養學生既有深度而又有創造性的學習,來實現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目標。
一、課堂之痛:教學碎片化
教學碎片化,指的是單元整體意識的缺失。這里所說的“單元”,指的是英語教材的學習單元。英語學習單元,在整體教材中,處于相對獨立的自成系統的一個下級單位,是遵循一定邏輯而組織的一個集合,是承載一定主題意義的基本學習單位。
單元教學目標,是教學總體目標的有機組成部分。如果教師單元整體意識缺失,那么就必然出現課堂教學碎片化的現象,那么學生在聽、說、讀、寫、看的語言技能活動中,就不可能獲得全方位的立體的學習過程與體驗。例如:仁愛科普版初中英語七年級上冊Unit 2 Looking Different Topic 3 ?Whose cap is it ?中的Section A和B是關于物主代詞,而Section C和D 是關于介紹他人。這四個課時的關聯性不大,如果沒有進行教材的整合,沒有把他們放在整個大單元中去處理,那么教師在教授possessive pronoun的時候,就會變成純粹的語法教學,教授幾個物主代詞,例如yours,hers,his,mine等,缺乏相關的語境,學生就無法真正掌握這些詞的用法。而C和D課文也無法與之相關聯,割裂了文本之間的聯系,形成碎片化的教學。
課題組認為,突出單元整體教學,防止內容碎片化,應當充分考慮課標要求和學情實際,充分衡量教學各板塊內容之間的關聯互動,充分把握學科知識、學習技能與學科核心素養之間的緊密聯系,做到“三個整體”—整體組織單元內容、整體設計教學方法、整體安排教學時間,以幫助學生實現概念的建構,有效完成知識的有效遷移,促進課堂教學方式的變革。例如:仁愛科普版初中英語七年級上冊Unit 2 Looking Different Topic 1 I have a small nose. 是屬于課標主題“人與自我”,主要學習及詢問外貌特征。在考慮到內容的關聯性及各板塊的互動上,創設一個真實的情境。在這個情境中,學生通過學習,掌握自我介紹→介紹他人→找出人與人之間的不同之處→表達人與人之間的不同。可以把這個話題分為四個課時。第一課時 Listening & Speaking,主要學習外貌特征,a big\small nose,big\small eyes, a round \long face, a wide\small mouth...并懂得向他人介紹自己的外貌:I have long hair.I have small ears...第二課時 Listening & Speaking,繼續學習外貌特征及一般疑問句:Does he have long hair? Does he have a wide mouth?并懂得如何用兩種方式介紹他人的外貌: He has a round face \His face is round。第三課時Reading & Thinking,通過閱讀,找出人與人之間的不同,并學會表達這些不同:I have small eyes but he has big ones. We look different...第四課時 Writing,運用前面三節所學知識,進行寫作,介紹自己及他人。這樣學生的聽、說、讀、看、寫的技能就得到充分的鍛煉,做到學以致用。
二、思維之根:內容主題化
單元主題,是單元的核心和靈魂。探究主題意義的大致方向,就能把握單元整體教學的基本走向,就能明確單元培養核心素養的大致目標。所以,內容主題化是單元整體教學融通的思維之根。
課題組認為,單元整體教學的核心環節是理解主題意義和培養表達能力。在設計單元整體的教與學活動時,教師一定要圍繞主題語境,引導學生梳理并概括與之相關的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例如:仁愛科普版初中英語九年級上冊Unit 1 The Changing World 是屬于“人與社會”主題下的家鄉和社會的變遷,歷史的發展,對未來的暢想。在這個主題下,學生通過學習關于社會的變化,人口的變化等相關的知識,來進一步提高他們的聽、說、讀、寫能力,并培養學生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和積極傾聽、樂于參與、敢于表達等學習策略。
通過對本單元教材的分析整合,單元教學內容的設計,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幫助學生理解主題意義和提升英語表達能力:①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的家鄉發生很大變化,如何表達?②描述不同時代不同的休閑娛樂活動時,所需要的語篇框架是什么?③交流個人可以參與的志愿者活動,所需要的語言結構是什么?
通過閱讀有關個人變化的相關文章,思考該如何應對變化,并學會寫作技巧。
三、教學之徑:目標層次化
目標層次化,是在主題意義引導下的課時深入的教學之徑。英語單元教學目標,要以發展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為宗旨,圍繞主題語境整體設計學習活動。課題組要求:為了促進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在英語學習活動觀的指導下,教師要正確設計教學目標,并使目標具有層次性和漸進性。
例如仁愛科普版初中英語九年級上冊Unit 3 English Around the World Topic 3 Could you give us some advice on how to learn English well?基于本單元主題和英語學習活動觀,設置三個層次的目標:①學習理解類活動目標:獲取并描述英語學習的常見困難和解決方法;梳理介紹英語學習方法的表達方式。②學習實踐類活動目標:闡釋英語學習建議類文章的結構和內容。③遷移創新類活動目標:制定自己的新學期英語學習計劃,并在班級內分享。
例如第一課時Section A,基于單元教學目標和子主題,設置三個層次的課時目標:①通過完成表格,獲取英語學習的常見困難和解決方法;②通過聽關鍵詞,歸納總結提建議和回復建議的不同表述方式;③通過小組討論,談論自己英語學習問題,并對同伴的建議做出恰當回應。
可以看出,上述課時目標,由淺入深,逐級上升,分別服務于單元目標①②和③,其實質是通過不同層級的活動,引導學生實現對子主題—“如何談論英語學習問題和解決方法”的探究,并最終指向單元主題意義。
四、生動之源:語境情趣化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對英語學習產生了興趣,接下來才能開始探索語言的步伐。情境的創設,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而且也能檢驗學生的語言交流形式是否得體、交流效果是否達成。
課題組認為,單元整體教學理念下的情境創設,不僅僅要求參與各方明確身份和關系,學會選擇得體的語言形式開展有效的交流,更重要的是要求各個情境之間存在漸進關聯的邏輯關系。
例如[情境一]:仁愛科普版初中英語九年級上冊Unit 4 Topic 1 When was it invented? 是關于“人與社會”主題范疇中的科學技術與工程,人類發明與創新子主題。該話題主要是關于invent,invention和inventor。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以學校的科藝節為大背景,學習生活中的一些發明物,例如:rocket,lock,paper,watch,digital camera 等,了解這些發明物的用途,發明時間等,What is it used for? When was it invented? ?學習英語的被動語態。同時也推廣身邊的發明物。結合學校特色—科技創新校園,學生也了解了身邊的小小發明家,同時激發了學生的發明興趣,開動腦筋,展現自己的小發明或者想法,并給予舞臺展示。老師上課可以這樣引導學生:
T: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Festival will be on next month.We need you !
T:Can you list some inventions you know?
T:Do you know who invented it? When was it invented? Where was it invented?
T:There are some inventors in our school,Lets learn something from them and their inventions.
T:Do you know how to invent something? Lets work hand in hand to create our own ideas or inventions!
例如[情境二]:仁愛科普版初中英語九年級上冊Unit 2 Saving the Earth Topic 1 Pollution has caused too many problems 是“人與自然”主題下的環境污染及原因,環保意識及行動。這個話題貼近生活,學生熟悉,但是該如何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呢?那就是讓學生參與其中。以羅源縣城的南溪治理為例,提供以前治理之前的照片,讓學生描述照片:It was a mess ten years ago.There were several chemical factories pouring waste water into the rivers.The fish was dead ...What has happened?然后讓學生帶著問題,調查周邊居民。因為污染導致了很多問題,例如:Its difficult for them to breathe. They coughed and had a pain in throat.利用所學知識用英語分析問題,提出解決對策:Everyone should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government should pass laws to stop people polluting the environment.最后,呈現現在的照片,Now ?Everything has changed.Its a beautiful place! The air is fresh and water is clean.讓學生對比這條溪流的過去和現在,讓學生明白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從這一系列的課堂和課外活動中,學生參與、感受、明白,進行有效的英語溝通,交流。
例如[情境三]:仁愛科普版初中英語八年級下冊Unit 8 Our Clothes Topic 2 We can design our own uniforms.就是關于制服的問題。通過學習,學生明白制服的重要性,理解為什么學校要求穿著校服,The school uniforms can show good discipline.但是,對于校服的款式,學生可以有自己的話語權,we can design our own uniforms by ourselves。通過采訪、調查不同同學的看法,例如: What color do you want? What style do you like? What materials do you want to choose?征集大家的意見,設計出自己喜歡的校服款式,并在班上展示、介紹,最后由全體同學投票選出最佳樣式,并向校長信箱投稿推薦。通過這一系列活動,學生的積極性完全被調動起來,參與其中,并通過一系列活動鍛煉了學生的英語基本技能。
在“雙減”的背景下,學校開展的初中英語基于主題的單元整體教學研究,強調學科育人的功能,強調教材內容的整合,強調將主題意義融入單元教學中去,對于破除教學內容碎片化、學生學習淺表化、核心素養培養割裂化等問題,產生積極影響。
【參考文獻】
[1]王薔,李亮.推動核心素養背景下英語課堂教—學—評一體化:意義、理論與方法[J].課程·教材·教法,2019(05).
[2]戴紅燕.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英語單元整體教學設計[J].校園英語,2020(8).
【課題項目】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3年度課題“‘雙減背景下初中英語基于主題的單元整體教學研究”(項目編號:FJJKZX23-343)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