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雙減”政策的指導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需要更加注重學生的主體性和個性化需求。傳統的閱讀教學模式往往以教師為中心,忽視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和閱讀能力差異。因此,教師需要轉變教學理念,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探索更加有效的閱讀教學策略。
關鍵詞:“雙減”;小學語文;有效閱讀教學
作者簡介:白秀萍(1971—),女,甘肅省蘭州市榆中縣金家營學校。
“雙減”政策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產生了積極的影響。然而,如何在減輕學生負擔的同時提高閱讀教學質量,仍然是一個需要不斷探索的問題。教育工作者需要緊跟政策步伐,創新教學方法與策略,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有力支持。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積極落實“雙減”政策要求,立足教學實踐,結合教材內容,運用合理可行的教學方法與策略開展閱讀教學,以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幫助學生掌握各類閱讀技巧,從而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語文學科素養。
一、小學語文有效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無法充分體現學生主體地位
目前,雖然強調以學生為中心,但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常被忽視,這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在主動參與閱讀、獨立思考表達以及根據興趣選擇閱讀內容等方面。然而,傳統“填鴨式”教學以及過度注重文本解讀而忽視學生興趣和需求的教學方式,制約了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部分小學語文教師認為該階段的學生年齡較小,因此在閱讀教學活動中對學生的個性發展進行限制,導致閱讀教學無法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這樣一來,學生的閱讀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較差,閱讀教學效果也不理想。
(二)閱讀教學模式僵化
傳統的閱讀教學模式一直以提高學生的成績為唯一目標,而學生的成績也一直被視為評價閱讀教學效果與質量的唯一標準。在這種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下,語文閱讀教學逐漸變得刻板和機械,無法真正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這種僵化的閱讀教學模式不僅無法有效提高學生的創造力和思考能力,還會影響他們綜合能力的持續發展。
(三)現代教學設備利用效果不理想
互聯網的迅猛發展和手機、電腦、平板等電子設備的不斷更新,為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效率提供了有力支持。但在教學過程中,由于部分語文教師在運用現代化教學設備方面存在不足,且部分學校欠缺必要的現代化基礎設施和教學設備,使得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效率無法得到有效提升。高效的閱讀教學需要充足的高質量閱讀文本,而教師僅僅根據教材內容進行教學顯然不能滿足這一需求,對此,教師應借助互聯網獲取更多高質量的教學材料。
二、原因分析
(一)無法充分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原因
在當前的教育環境中,閱讀教學作為培養學生綜合語言能力和文化素養的重要途徑,其效果卻往往不盡如人意,主要原因是傳統教育觀念的束縛、應試導向的教育體系的限制以及現代教學設備利用效果不理想等。
首先,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根深蒂固。長期以來,教師被視為知識的傳授者,而學生則是被動的接受者。在這種觀念下,學生的主體地位被嚴重忽視,他們的興趣、需求和主動性被置于次要地位。這種教學模式不僅抑制了學生的積極性的提升,也限制了他們的創造力和批判性思維的發展。
其次,應試導向的教育體系也是導致學生主體地位缺失的重要原因。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學生的成績成為評價教學效果的主要標準。為了提高學生的成績,教師往往更注重知識點的灌輸,而忽視對學生閱讀興趣和閱讀能力的培養。這種教學方式不僅使閱讀教學變得枯燥無味,也會限制學生閱讀視野的拓展。
最后,部分教師可能低估了學生的能力,認為小學生年齡尚小,缺乏獨立思考和選擇的能力。因此,在閱讀教學中,他們可能更傾向于采用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法,而不是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二)閱讀教學模式僵化的原因
在教育領域中,閱讀教學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然而,現實中我們不難發現,許多閱讀教學模式比較僵化。這一現象背后的原因值得我們深入探討。無可否認,應試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對閱讀教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為了讓學生在考試中取得優異成績,部分教師習慣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提高學生的應試能力上,而對閱讀教學的多樣性和趣味性則有所忽視。在這種背景下,閱讀教學淪為了應試的工具,而非培養學生閱讀興趣、拓寬學生視野的載體。除了應試教育的壓力,教學資源的限制也是導致閱讀教學模式僵化的重要原因。在一些學校,尤其是教育資源相對匱乏的地區學校,教師可能無法為學生提供多樣的閱讀材料和教學方法。這種情況下,閱讀教學往往只能依賴于有限的教材和教參,難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三)現代教學設備利用效果不理想的原因
首先,部分教師可能對現代教學設備的使用不夠熟練,無法充分發揮其優勢。這可能是因為他們缺乏相關的技術培訓,或者對新技術持有一定的抵觸心理。其次,部分學校可能由于經費等原因,無法配備充足的現代教學設備。這不僅限制了教師對現代教學設備的使用,也影響了閱讀教學的效果。最后,部分教師可能缺乏獲取高質量閱讀材料和教學資源的渠道。這會導致他們的教學內容相對單一且質量不高,無法為學生提供豐富的閱讀體驗。
三、小學語文有效閱讀教學實際策略
(一)借助現代教學設備,創造良好閱讀環境
良好的閱讀環境可以激發學生對語文閱讀的興趣。在“雙減”政策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師要想提升閱讀活動的效率和質量,就需要對創造良好的閱讀環境予以重視,努力通過多種途徑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小學階段的學生年齡較小,對文本內容的理解不夠深入,且缺乏社會實踐經驗,難以想象一些文本所描述的場景,這不利于閱讀活動的開展[1]。為此,在開展語文閱讀教學活動時,教師可以借助現代先進的教學設備,從視覺、聽覺等方面給學生帶來直觀的感受,從而激發其閱讀興趣。以《觀潮》這一課程為例,該篇課文描寫了錢塘江大潮的雄偉、壯觀和奇特,深入閱讀本文將有助于寫景類文章寫作訓練的順利進行。但僅僅對教材進行閱讀,學生并不能對錢塘江來潮的整個過程有深入了解。為此,教師可借助多媒體技術開展教學活動,先在屏幕上展示錢塘江的地形圖,向學生簡單介紹錢塘江的主要信息,使其對錢塘江有所了解。接著,播放錢塘江大潮的視頻,以此形成視聽沖擊,讓學生對錢塘江大潮磅礴雄壯的氣勢有直接感受,以此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隨后,播放聲情并茂的《觀潮》朗讀音頻,并配上相關畫面,讓學生感受到錢塘江大潮的魅力。這樣的教學既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又能深化學生對寫景類文章寫作技巧的理解。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嘗試用自己的語言描繪壯麗景色,表達對大自然的敬畏和熱愛;也可以鼓勵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分享其對課文的理解和感受,以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還可以通過布置閱讀任務,引導學生深入閱讀,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例如,教師可以推薦一些適合小學生閱讀的經典文學作品,讓學生在家中閱讀,并在課堂上分享他們的閱讀心得。由此可見,在“雙減”政策背景下,良好的閱讀環境對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非常重要,不僅能切實激發學生對閱讀的興趣,還能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閱讀習慣,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當充分認識到創造良好閱讀環境的重要性,并通過多種途徑來實現這一目標。
(二)開展多元化閱讀教學,調動閱讀教學活力
多元化閱讀教學指的是教師采用的教學模式和設計的教學活動呈現多元化的特點,有利于學生從多個維度發展閱讀能力,積累閱讀經驗,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進而提高閱讀素養。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關注學生的性格特點、興趣愛好以及學習能力,以科學的方法分析和研究學生的各項特征,使教學活動更具針對性,讓學生在此過程中感受到閱讀的趣味性,從而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最終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為其語文綜合素養的提升奠定堅實基礎[2]。以《西門豹治鄴》這一課為例,為了讓學生完全沉浸在課文內容中,教師可以選擇課文中“送新娘”這個故事,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通過情景表演的方式開展閱讀教學活動,要求學生分別扮演西門豹、衛士、巫婆、新娘等角色,并在學生表演結束后對各個小組的表演進行評比,使學生在具有競爭性和游戲性的教學活動中提高閱讀興趣。又如,在教授《天窗》這一課時,教師可以采用分層提問的方式開展教學,先對文中出現的“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這句話進行講解,幫助學生理解這句話的內涵,并做好品讀的示范。接著,要求學生自主對第四段進行品讀,并提出具有層次的問題,如“你從什么地方品出了什么感情”“‘這時候指的是什么時候”等。教師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讓學生體會文章情感,從多個角度對文章進行解讀,從而提高其閱讀理解能力。
(三)積極進行拓展閱讀,培養閱讀思維能力
近些年來,小學語文教材中的閱讀材料雖得到了完善和拓展,但在開展語文閱讀教學活動時,僅依靠教材內容并不能達到有效閱讀教學的目的。為此,小學語文教師應重視閱讀材料的拓展,積極尋找并引入高質量的閱讀素材,以豐富和完善語文閱讀教學的內容。在此過程中,教師還需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閱讀能力[3]。在具體的閱讀拓展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討論文本內容的方式,培養和提升他們的思維能力。例如,在教授《海的女兒》這一課時,教師可以選取《賣火柴的小女孩》《拇指姑娘》《母親的故事》等同類型的文章作為拓展閱讀材料,并引導學生分組討論。討論的內容可以包括:這幾篇故事的主題是什么?每篇故事的主人公都有什么品質和特點?這幾篇故事給我們帶來了什么啟示?這幾篇故事之間有共同點嗎?隨后,教師可引導學生深入思考這些問題,使學生在討論和思考的過程中提高自身的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
(四)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形成良好閱讀習慣
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們存在一定的個體差異,包括性格愛好、眼界認知、學習及理解能力等方面,這些方面的差異使學生在語文閱讀學習中的表現以及對同一篇閱讀素材的理解各不相同。因此,教師需要對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進行深入分析,使教學策略的設計更有針對性、更突出側重點,以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其主動參與閱讀學習。此外,教師還要充分發揮自己在教學活動中的指導作用,引導學生多提出問題,并以學生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方式進行解答,進一步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以《鄉下人家》這一課為例,教師可以將鄉下風景環境作為一個重要的延伸拓展點,引導學生互相分享自己在鄉下時或在農家樂游玩時看到的風景和畫面,以及自己對鄉下生活的感受和認識,從而激發學生對課文的閱讀興趣。同時,教師還要確保閱讀教學的各個環節和活動時間的合理分配,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完成課文閱讀,從而提升閱讀質量。在閱讀結束后,教師應留出時間讓學生提出閱讀中遇到的問題,并鼓勵其通過交流合作的方式獲得答案,使其從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逐漸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五)通過激勵評價,讓學生產生積極情緒
皮格瑪利翁效應表明,贊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定的能量,可以改變人的行為,當一個人獲得上述能量時,他便會變得更為自信,并盡可能地滿足對方的期待,避免讓對方失望。對于學生而言,他們也希望獲得別人的賞識和接納。因此,在開展閱讀教學活動時,教師可以采用激勵式的教育方式,及時給予學生贊賞和鼓勵,激發學生的自信,使他們產生積極的情緒,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的認可,從而形成勇于戰勝困難的堅強意志,這有利于其對人生理想的積極追求,對提高語文閱讀教學效率有促進作用[4]。以《盤古開天地》這一課為例,教師可以提前布置預習任務,并在上課前通過在線提問的方式對學生的預習效果進行考查,如“盤古是怎樣用他的身體創造出美麗宇宙的”。在學生回答后,教師要給予其積極的反饋,讓學生感受到自己被認可。同時,教師還可以適當提出一些建議,幫助學生進一步提高。這種教學方式能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成就感,激發他們對接下來的教學活動的興趣和熱情,這有助于提升他們的閱讀能力、學習能力和理解能力。
結語
綜上所述,“雙減”政策要求學生在有限的學習時間內,花費較少的精力,高效地完成課堂學習任務,且能在良好的學習氛圍中健康成長。小學語文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方法尤為重要,需結合實際不斷更新自身的教學觀念,特別要注重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通過多元化的教學和學習方式,構建高效的小學語文閱讀課堂。
[參考文獻]
溫炯輝.“雙減”視域下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探究[J].華夏教師,2022(14):30-32.
吳小艷.“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有效閱讀教學策略的研究[J].中學生作文指導,2022(7):106-109.
董新霞.小學語文教學如何加強課內課外閱讀有效整合[J].天津教育,2022(29):153-155.
馮文娟.“雙減”背景下優化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策略[J].新課程,2022(2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