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階段,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對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針對這一情況,我國教育部門提出了新課標理念,為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夯實了根基。對于小學階段來說,貫徹落實新課標理念十分重要。新課標為小學語文教學創新提供了動力和活力,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與核心素養,為他們后續的學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分析新課標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創新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創新性小學語文教學策略。
關鍵詞:新課標;小學;語文教學;創新;路徑
作者簡介:柴振江(1970—),男,甘肅省張掖市甘州區思源實驗學校。
當前,新課標理念逐漸深入落實,在教育教學中發揮著重要的價值。新課標背景下,教師不僅需要對教育教學進行創新,還需要提升自身專業技能,保證教學的有效性和質量。小學語文教師需要了解新課改的特點,將培養學生綜合能力以及核心素養作為核心內容,對整體教學活動進行創新。
一、研究背景
(一)小學語文教學的本質
語言與思維具有辯證統一的關系,小學語文教師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所以語文教學具有工具性、思維性、技術性、社會性、實踐性以及綜合性的特點。小學語文教師想要進一步提升教學質量,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觀念,需要正確且全面地了解小學語文課程的性質以及特點,這也是順利開展語文教學活動的前提條件[1]。語文學科以語言為核心,教師要重視學生語言能力以及理解能力的提升。此外,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之間具有較強的關聯性,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融入跨學科知識尤為重要。
(二)新課標特點
1.課程目標
通過對語文教材內容進行整合,新課標視域下的小學語文課程目標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傳統的課程目標更看重知識技能的掌握,且學科之間的壁壘較厚,不利于教育教學的發展和進步。而新課標背景下課程目標的轉變,將教學從知識本位轉變為學生本位,凸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有助于學生積累知識和技能,提升綜合素養。
2.課程內容
在新課標的影響下,小學語文課程內容主要是在組織形式以及整體內容方面發生了改變。現階段,我國小學語文課程內容以基礎性、實用性以及綜合性為主要特點,并根據時代發展進行了相應的調整。從整體性角度來看,小學語文課程將基礎知識以及基礎技能作為學科主要內容[2]。在調整課程內容的同時,保留了原有課程中具有積極意義的價值觀,并將其與現代知識體系進行了有效融合,凸顯了課程內容的綜合性以及現代性特點。此外,小學語文課程內容與實際生活之間具有較強的關聯性,能夠引導學生將知識內容有效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
二、新課標視域下小學語文教學創新的重要性
(一)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教師對語文教學進行創新,通過不同的教學手段開展教學活動,能夠提升學生認知能力以及理解能力。在教學創新的支持下,語文教學還可以促進學生積極表達自身的感受以及思想,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使教師更為深入地了解學生。此外,新課標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創新能為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提供動力和活力[3]。寫作教學的系統性較強,教師如果只是單純地進行寫作技能傳授,容易導致學生產生厭倦心理,因此教師需要不斷創新,激發學生參與寫作訓練的興趣。
(二)為學生的可持續學習提供支持
在小學階段,語文與其他學科之間存在密切的聯系,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直接影響,因此教學創新尤為重要。小學生的理解能力較弱,但他們通過認真學習語文學科知識,能夠全面提升聽、說、讀、寫能力,為其他學科的學習提供強有力的支持。語文是一門基礎科目,如果教師缺乏創新,可能會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利于后續學習的展開,對學生的綜合發展造成一定影響。因此,在小學階段,教師需要以教學創新為核心,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后續教學奠定堅實的基礎,為跨學科學習提供保障。
三、新課標視域下的小學語文教學創新路徑
新課標為小學語文教學創新注入了活力,也使得教育教學面臨新的挑戰。目前,如何進行語文教學創新成為小學語文教師需要認真研究的重要議題。教師需要了解當前教育教學的發展動態,以此為基礎,對語文教學活動進行相應的創新。
(一)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
首先,教師一定要明確自身定位,將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把課堂還給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創新教學手段和方法,將學生視為教學的焦點,而非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要在課前做好準備,設計符合實際情況的有效教學活動,并明確課程學習目標,以確保教學思路清晰,課堂時間能得到高效利用。
其次,小學階段是義務教育的基礎階段,也是學生認識世界和事物的關鍵時期。語文教育在此階段發揮著重要的價值,其核心任務是正確引導學生,幫助他們培養綜合能力,如閱讀、表達和思維能力,并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以及養成辯證思維習慣,為學生提供思考、判斷以及賞析的機會。
最后,小學生年齡較小,活潑好動,教師可以利用這一特點設計教學活動,引導學生表達自己的看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避免打擊學生的好奇心,盡可能解答他們的疑問,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和培養自主學習能力,以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4]。
例如,在教學部編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上冊課文《上學歌》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先帶領學生進行課文朗讀,然后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播放《上學歌》,吸引學生注意力,提升學生課堂參與度。接著,教師可以留出一定的時間供學生進行討論。教師要尊重學生在討論活動中的主體地位,不能約束學生的想法,但需要進行適當的引導,集中學生的課堂注意力。隨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提出問題并進行解答,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提問能力,同時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如用“天天不遲到”教導學生應當遵守規則和樹立時間觀念等。
(二)結合戶外活動
在新課標的指導下,小學教師在進行語文教學時需要不斷創新,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以提升教學效率和質量,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為后續學習打下堅實基礎。新課標使語文課程內容與實際生活聯系得更緊密,傳統的教學方法可能無法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也容易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教師需要引入新型教學方法,豐富教學內容。在進行語文教學創新時,教師不能將視野局限在課堂中,可以嘗試將戶外活動融入語文教學中,這樣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他們的探索精神。在融合戶外活動時,教師應以課程內容為基礎,選擇合適的戶外活動內容,并為學生提供充足的探索時間。需要注意的是,在戶外活動過程中,教師需要對學生進行適當的約束,以確保時間的有效利用。
例如,在學習部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課文《爬山虎的腳》的過程中,開展戶外活動可以加深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盡管教材中穿插了爬山虎的圖片,但學生的理解可能仍然不夠深入,而戶外活動能夠彌補這一不足。在戶外活動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實地觀察爬山虎的形態和“腳”,這樣做既能激發學生的探索精神,也有助于他們積累生活經驗。活動結束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寫下自己的感想,或者進行總結,并在課堂上分享。通過實地觀察,學生更容易理解文章內容,從而提升學習效果。
(三)轉變傳統教學觀念
新課標給語文教學帶來了一定的沖擊,特別是在教學觀念方面。新課標更注重素質教育,與傳統的應試教育有明顯的區別。在應試教育觀念的影響下,小學語文教師更注重知識積累和文化水平提升,而素質教育還看重學生綜合能力以及核心素養的培養,旨在培養全面型人才,激發學生的創新創造意識[5]。因此,在新課標視域下,為了進一步實現語文教學創新的目標,教師需要樹立正確的教學理念,以此為導向創新教學方式和活動,并積極運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提升教學質量和效率,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激發其創新創造意識。
例如,教師可以在實際教學中利用多媒體技術,播放圖片、音頻和視頻等,吸引學生注意力,營造真實的學習情境。將視頻與課文有效融合,有助于學生理解課文的核心思想,了解作者的意圖。同時,教師還可以針對文章的寫作技巧進行講解,幫助學生積累相關知識,為提升寫作能力打下堅實基礎。
(四)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
新課標視域下,教師需要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念,將自己與學生置于平等的位置。同時,需要摒棄傳統的教學方法,如“填鴨式”教學法和“灌輸式”教學法。這些方法雖然有助于學生積累知識,但容易使學生成為被動的學習者,削弱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也限制了學生的自由發展,無法滿足其心理需求。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并給予他們足夠的自主學習時間,為他們發散思維提供條件,從根本上提升教育教學的有效性。
為了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教師需要改變自己的外在形象,充滿激情地開展教學活動,如通過適當的微笑、鼓勵提升自己的親和力,給學生留下好的印象。在上課之前,教師要調整好情緒,避免將不良情緒帶入課堂,要創造良好的教學環境。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合理提問,即使學生回答錯誤,也不可一味地對學生進行批評,而是采取鼓勵式教育,鼓勵學生勇于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觀點,提升學生的自信心,并引導他們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教師在課后也要與學生進行有效的溝通和交流,了解他們的思想變化,并給予適當的引導,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
結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階段的教學中,貫徹落實新課標理念尤為重要。新課標視域下,為實現語文教學的有效創新,教師需要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念,積極開展戶外活動,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以實現提升教學質量和效率的目標,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韓靜.新課標視域下小學語文寫作賞析教學策略探析[J].考試周刊,2023(7):19-23.
楊新,于光麗.新課標下小學語文情境教學模式的創新路徑[J].西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23(6):100-103.
張媛媛.新課標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創新意識的培養[J].今天,2023(21):56-57.
徐細鶯.單元教學,整合學習:新課標視角下小學語文閱讀單元教學策略[J].大眾文摘,2023(44):61-63.
殷維.新課標視域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評價的實踐探究[J].遼寧教育,2023(17):6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