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無法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因此,教師應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優化課程教學,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基于此,分析了大單元教學的概念與當前大單元教學理念下小學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而后從明確單元教學目標、確定課堂教學主線、創設實踐情境以及優化作業設計四個方面,具體論述了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的策略,以促使學生系統地掌握單元知識,提高綜合學習能力和文學素養。
關鍵詞: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優化路徑
作者簡介:李敏(1978—),女,廣西壯族自治區桂平市逸夫實驗小學。
小學語文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對學生個人成長和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在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往往按照教材中課文的編排順序開展教學活動,導致各篇文章相對獨立、缺少融合,不利于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發展。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大單元教學,將教材內容進行有效整合,注重知識間的整體性、聯系性、整合性,為學生設計相對獨立而又相互關聯的教學活動,可以減少重復教學和無效教學,促進小學語文教學的創新,提高教學效率。
一、大單元教學的概念和特點
大單元教學是一種強調整體性、聯系性和整合性的創新性教學理念,其強調將教材內容整合起來,整體優化、創新教學內容,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從而豐富課堂教學模式,使學生獲得更有趣的課堂學習體驗[1]。大單元教學主要有三個方面的特點。首先,大單元教學強調教學內容的整體性。大單元教學以整體性為原則,強調將教材內容進行整合,使其形成完整的教學單元,且每個教學單元內都包含相關的知識點和技能點。其次,大單元教學強調知識間的聯系性,即注重知識點、技能點之間的聯系,以搭建系統的知識框架,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識點和技能點,同時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最后,大單元教學強調對知識的整合,通過對教材內容進行整合和重新編排,以一個大的主題或者目標為導向開展教學,將碎片化的知識銜接起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避免重復教學。基于此,作為新時期的創新性教學理念和方法,大單元教學能夠有效落實“雙減”政策的要求,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二、大單元教學理念下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問題
(一)單元教學整體性不強
在實施大單元教學時,教師需要將教材中零散的知識點進行整合和關聯,使其形成具有整體性的單元框架。對此,教師需要將單元教學目標與單篇課文教學目標結合起來,然而,就教學現狀來看,部分教師對單元教學目標與單篇課文教學目標的關系處理不當,存在過于重視單篇課文教學目標而忽視單元教學目標的情況,導致單元內容的整體性不足[2]。在大單元教學中,教師還需要將單元中的各篇課文進行整合,使其形成相互關聯的整體,但實際教學存在各篇課文之間的關聯性不強的情況,導致單元內容的整體性不足。因此,在具體的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強化各篇課文之間的關聯性,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的整體性和實效性。
(二)單元教學目標設定不明確
在大單元教學中,單元教學目標的設定需要依據教材內容、學生實際情況和教育教學規律來進行,但在實際教學中,存在單元教學目標設定過于隨意的情況,導致單元教學的效果不佳。此外,在大單元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單元教學目標來設定具體的教學內容,因此,單元教學目標的表述應具體、明確,但就實際教學情況來看,存在單元教學目標表述過于籠統、模糊的情況,導致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自學缺乏明確的方向。
(三)忽略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
大單元教學理念強調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語文學習情況開展有針對性的大單元教學,以全面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深化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然而,就目前的教學情況來看,針對學生學習能力和學習技能的培養存在一定的不足,導致學生難以充分從大單元教學中受益。具體來說,部分學生可能缺乏獨立思考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等,而部分教師沒有針對學生的這些情況開展有針對性的大單元教學活動,導致大單元教學的優勢不能發揮出來,難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三、大單元教學理念下小學語文課程教學的優化策略
(一)明確單元教學目標,整體規劃單元內容
大單元教學以單元為單位,強調整合教材內容,以及學生能力的培養和素養的提升。在開展大單元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明確大單元教學目標,以促進大單元教學有序推進,提高學生學習效果。此外,明確大單元教學目標,能夠促進教師與學生一同整合教材內容,讓學生更加清晰地了解學習內容和要求,從而更好地參與到學習中來,促進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3]。
例如,在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識字單元的教學中,除了教導學生認字,教師還要為學生呈現傳統文化知識,培養學生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意識。因此,在單元教學中,教師可以整合四篇課文,開展“傳統文化”主題教學,引導學生了解中國的地理、歷史、文化、美食等,讓學生對不同傳統文化進行分析對比,了解更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首先,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閱讀《神州謠》,讓學生了解中國的地理、歷史和文化等方面的知識,并組織小組討論,讓學生分享各自的認識。其次,教師應引導學生閱讀《傳統節日》《“貝”的故事》《中國美食》這三篇課文,使學生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習俗和美食等。最后,根據本單元主題,組織學生開展相關的文化體驗活動,使學生逐漸完成文化知識學習的任務。以上,通過整合四篇課文內容開展大單元主題教學,教師可以有效推進課堂教學,使學生理解中國傳統文化和習俗的多樣性和豐富性,深化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和習俗的理解和認識。
(二)確定課堂教學主線,優化單元教學內容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面對復雜的教學內容和多樣化的學生需求,如何組織教學活動,精簡和優化教學內容,落實“雙減”政策的要求,是教師需要著重解決的問題。對此,確定課堂教學主線十分重要[4]。通過確定課堂教學主線,教師可以清晰地梳理單元教學內容,使其更具邏輯性和連貫性,避免重復教學,節省課堂教學時間。此外,明確的教學主線可以使課堂教學內容更加明確,重點難點更加突出,從而提升教學質量。
例如,在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教學中,首先,教師可以明確教學主線——以“神話故事”為主題開展單元教學,通過提問或討論的方式,引導學生思考什么是神話故事,神話故事的特點和起源是什么等問題。其次,教師可以為學生簡要介紹中外的神話故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好奇心。最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析該單元神話故事中人物的形象以及行為動機等。比如在《盤古開天地》中,盤古是一個具有神奇力量的巨人,他用自己的力量開辟了天地;在《精衛填海》中,精衛是一個執著而勇敢的女神,以堅持不懈的精神去填海;在《普羅米修斯》中,普羅米修斯是一個智慧而勇敢的神,為了人類的幸福而盜取火種;在《女媧補天》中,女媧是一個勤勞而智慧的女神,用自己的智慧和技能補救了天塌地陷的災難。通過對這些人物形象的分析,學生可加深對神話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情節等的認識和理解。除了教材內容,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拓展閱讀課外神話故事,比如在班級中開展“我會讀故事”活動,引導學生以神話故事為閱讀主線,比較和分析中外的神話故事。比如,比較西方神話故事和中國古代神話故事的不同之處,這樣可以促進學生學習和理解中外神話故事的異同,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總之,確定課堂教學主線,可以有效推進課堂教學的開展,加深學生對相關文化知識的認識。
(三)基于單元主題創設實踐情境,促進學生學習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把教學重點放在教材知識的講解上,對學生具體的學習需求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有所忽略。隨著教育改革的推進,實踐教學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通過創設實踐情境來教學,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幫助學生將課堂所學知識運用到實踐中。此外,實踐教學強調學生的體驗過程,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助力學生高效學習。
例如,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主題為“民風民俗”,在大單元教學中,教師可以基于這一主題開展教學。教師可以在導入環節引導學生思考什么是民風民俗,探究民風民俗有哪些特點,同時簡要介紹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風俗習慣。如此,學生可在教師的引導下閱讀課文,了解課文中提到的各類傳統習俗。為了加深學生的理解,教師還可以在課堂上創設節日情境,開展實踐活動,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感受民風民俗的魅力。比如,組織學生寫春聯、剪窗花,分享所知的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風俗習慣。在這樣的實踐情境中,學生可了解不同地區、不同民族文化的差異和相似之處,學會尊重和欣賞不同的文化,豐富文化知識儲備。總之,在大單元教學中創設實踐情境,開展實踐活動,能夠深化課堂教學主題,落實立德樹人的教學理念,開闊學生的視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四)靈活設計單元作業,促進學生深入學習
在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多根據每天的教學內容為學生布置相應的課后作業,沒有整合知識點來設計作業,導致學生綜合學習能力的提升有限。在大單元教學中,設計整合多篇課文知識點的作業,能夠促進學生深入理解大單元主題,掌握相關的知識和技能,幫助學生搭建更加完善的知識體系。此外,整合多篇課文知識點的作業還可以讓學生學會綜合運用所學知識,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和深度學習[5]。
例如,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與動物相關,因此,教師可以“動物”作為教學主題,為學生設計課前預習作業、課上學習作業和課后復習作業,逐漸強化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在課前預習階段,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以下三個方面的作業:①了解課文背景。閱讀課文前面的簡介,了解每一種動物的基本信息和生活習性。②列出問題。在閱讀過程中,標出不理解的詞語、句子或段落,準備在課堂上提問。③預做筆記。在閱讀的過程中記錄關鍵信息,以便在課堂上更快地理解和記憶知識。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以下作業:①聽講與記筆記。在課堂上,認真聽講,記錄關鍵知識點和重要信息。②參與討論。積極參與課堂討論,分享自己的見解,與其他同學交流和討論。③回答問題。在課堂上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通過回答問題來檢驗自身的知識理解和掌握程度。④總結主題。在課堂即將結束時,嘗試總結本節課的主題和重點內容,鍛煉概括能力和總結能力。
在課后復習階段,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以下作業:①復習筆記。回顧課堂筆記,復習本節課的重要知識點和內容。②完成習題。完成教師布置的課后練習,進一步理解課堂知識。③拓展閱讀。選擇一種感興趣的動物來了解,并拓展閱讀與這一動物相關的資料。④制作海報。為自己喜歡的動物制作一張海報,展示該動物的圖片和重要信息,表達對該動物的喜愛。
結語
大單元教學對優化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不斷完善大單元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大單元教學的優勢,明確單元教學的目標和主線,并以單元主題創設實踐情境,同時優化單元作業的設計,推進語文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
[參考文獻]
鞠曉雅.大單元設計下的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的實施策略[J].小學教學研究,2021(20):47-48.
王雯瑩.資源整合 優化互動 教學相長:對小學語文教材閱讀單元整體教學的策略性分析[J].科學大眾(智慧教育),2023(6):77-78.
劉珠琴.學習任務群理念下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實踐研究[J].教師,2023(10):27-29.
許家美.“整本書閱讀”理念下小學語文單元整合教學實踐[J].中國科技經濟新聞數據庫 教育,2023(5):98-101.
張元元.核心素養理念下的小學語文整本書閱讀教學探討[J].閱讀.2023(47):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