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在新時代教育背景下,項目式學習越來越受重視。以“營養午餐”項目式學習為例,在闡述教學內容和學生學情的基礎上,主要探討了立足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小學數學項目式學習的實踐路徑:根據研究主題或內容,尋找研究切入點,提出驅動性問題;開發相應的學習資源,創設真實的問題情境,建構項目任務;分階段推進項目實施,讓學生嘗試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
關鍵詞:項目式學習;小學數學;“營養午餐”
作者簡介:陳晨(1986—),女,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新城花園小學。
《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中提出,要開展研究型、項目化、合作式學習。項目式學習之所以成為教育改革的熱點,是因為它滿足了教育發展中素養本位的導向需求。在具體的數學教學實踐中,項目式學習如何驅動學生通過真實的問題情境主動地發現問題,并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來解決問題,最終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呢?本文將以《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項目學習1:營養午餐”[1]為例,探討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開展項目式學習。
一、教學內容介紹與學情分析
“營養午餐”項目式學習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第一,以學生一日營養需求、能量和營養素、幾類主要食物的營養成分等知識為背景,讓學生了解三大產能營養素和一日午餐所需能量等,了解一日營養午餐的標準;第二,在計算后,將學校某一周午餐所提供的營養的構成情況與營養午餐標準進行對比和分析,從中發現問題,并提出解決方案;第三,通過小組合作,改進食譜使其符合營養午餐的標準,然后進行小組成果展示和評議;第四,根據營養午餐標準和自己的喜好、經濟情況,獨立設計一周的暑假營養午餐食譜。
本部分內容的教學對象是六年級的學生,結合學生各方面能力的發展,教師在六年級春季學期開展本項目學習較為合適。這是因為此時的學生已掌握了百分數和扇形統計圖的基礎知識,這些知識能為學生理解產能營養素與能量之間的關系等提供支持。學生雖然在四年級的科學學習中對產能營養素、能量、主要食物的營養成分等知識已經有所了解,但由于學習不夠深入、記憶不夠深刻等,導致對相關知識依舊較為陌生。因此,在開展項目式學習時,教師還要對營養學知識進行補充,以喚醒學生的原有認知,并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通過調查研究等方式,了解人體所需營養以及主要食物的營養成分等。通過這樣的鋪墊教學,學生便能形成全面的認識。
二、數學項目式學習的實踐路徑
在具體的項目設計中,教師一方面要深入研究教材,了解教材的組織邏輯,另一方面又要突破教材的限制,站在學科核心素養培育和學生學情的角度,思考如何建立更能促進學生學習的項目[2]。在開展小學數學項目式學習時,教師可圍繞一個主題,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數學知識背景,采用課內與課外相結合的方式,指導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
(一)提出驅動性問題,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世界
在“營養午餐”項目式學習中,筆者先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及學習認知,播放了一段介紹能量產生和產能營養素的視頻,并通過“能量從哪里來?”“食物中的哪些營養素能夠產生能量?”這兩個問題引出了“營養午餐”的學習內容。然后,筆者引導學生對“營養午餐”標題進行思考,讓其提出“營養午餐的標準是什么?”“學校的午餐符合營養午餐的標準嗎?”等問題,并借助這些問題驅動學生進行不斷思考和研究,以此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核心素養。
(二)建構項目任務,促使學生用數學的思維思考世界
在開展小學數學項目式學習時,教師可根據學習內容為學生創設真實的問題情境,創造合作交流的學習平臺,提供獨立思考、展示的舞臺,從而讓學生在多樣的學習體驗活動中,獲得核心素養的發展。以“營養午餐”項目為例,教師可設計如下項目計劃(見表1)。
此項目計劃的設計是螺旋上升式的,上一個研究活動能為下一個研究提供支持,各研究環節缺一不可。學生在這樣的項目研究中,能逐步解決問題,認識到數學知識的價值。建構項目任務的具體操作如下。
1.提供學習的支架
在開展項目式學習時,教師要合理地給學生提供學習支架,促使學生不斷思考、解決問題。在項目研究(1)中,筆者為學生提供了三次學習支架。第一次是為學生提供了文本“學生營養午餐的介紹”,以此引導學生提出問題:人一天需要的營養素是多少?第二次是給學生提供了“三大產能營養素的供能比”,以此讓學生認識到三大產能營養素均要占一定的比例。第三次是為學生提供了“學生一日能量所需”以及“午餐能量在一日能量中的比例”,以此讓學生能夠通過計算求出一日午餐的能量。這三次學習支架的提供,為學生的深度思考和下一步的學習提供了支持。
2.創設真實的問題情境
在項目研究(2)中,筆者創設了真實的問題情境:學校食堂大廚正在設計6月份某一周的午餐食譜,他想讓我們幫他看看,這份食譜是否符合營養午餐的標準。這一問題情境激發了學生的探究興趣,讓學生愿意主動進行運算和對比分析,進而發現問題,這為下一個研究活動的開展提供了支持。
3.創造小組合作交流平臺
在項目研究(3)中,筆者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共同改進午餐食譜,并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展示交流。這為學生提供了合作交流的平臺,能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活動。
4.提供獨立思考展示的舞臺
在前三個項目研究活動中,學生都是在合作學習,并沒有經歷完整的獨立思考與實踐的過程,且僅考慮了午餐食譜營養這一個方面的因素。但是實際上,我們在設計營養午餐時還要考慮口味、價格等實際因素。因此,在項目研究(4)中,筆者給學生提供了獨立思考展示的舞臺,讓學生依據營養午餐標準,根據自己的口味和經濟情況,自主設計暑假某一周的午餐食譜,以此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應用意識。
(三)推進項目實施,促使學生用數學的語言表達世界
本項目式學習,能讓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食物與營養的關系,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營養午餐標準,用數學的語言表達對一日或者一周營養午餐的認識與理解。本項目共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為入項活動,指向項目研究(1);第二個階段為探索與實踐,指向項目研究(2)和項目研究(3);第三個階段為公開成果展示,指向項目研究(4)。
階段一:喚醒式入項,開始研究與學習
本階段主要是讓學生根據相應資料厘清食物與營養的關系,明白食物中的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是人體能量的來源。在入項活動的最后,筆者引導學生上網查找主要食物的營養成分,這能為下一階段活動的順利開展提供支持。
階段二:探索與實踐,發現與分析問題
本階段有兩個活動。在第一個活動中,學生需要根據之前的查詢結果,結合教師提供的午餐食譜,以小組的形式合作計算每天的食譜中食物能提供的能量,并分析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含量是否符合營養午餐標準。通過計算與對比,學生發現周五的午餐食譜并不符合營養午餐標準,進而產生修正周五午餐食譜的想法。在第二個活動中,學生需要替換食譜中的一些食材,使其符合營養午餐的標準。之后,每一個小組都要上臺展示本組的成果,并展示相應的驗證過程,最終結合小組之間的評議,投票選出優勝組。
階段三:成果展示,獨立經歷過程
成果是項目化學習區別于其他學習方式的一個特征。在經過前兩個階段的學習后,筆者鼓勵學生根據營養午餐標準,結合自己的口味及經濟情況,為自己設計暑假一周的午餐食譜。在此過程中,學生需要結合生活情況,確定食譜中每一樣食材的重量,并根據食材的營養成分,計算食譜是否符合營養午餐的標準。之后,學生要向大家介紹自己設計的食譜,進行成果展示。在這一階段,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能得到有效培養。
三、數學項目式學習的評價設計
教師設計的評價量表越能體現主體的多元化、形式和內容的多樣化、目的的多維化,學生就越要深入思考,從而獲得明顯的進步[3]。在此項目中,筆者設計了相應評價量表(見表2、表3)。
上述評價量表一主要針對前三個活動,從多個維度運用自評和互評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內容多樣的評價。評價量表二則主要指向第四個活動,突出對學生項目成果以及自我反思的評價,重視學生的心理成長。
結語
本項目式學習活動以現實生活中具有開放性的問題為背景,綜合運用了數學與其他學科的知識,旨在引導學生發現并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讓學生學會用數學眼光、數學思維、數學語言來認識世界,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教師可圍繞一個主題,采用課內與課外相結合、校內與校外相結合、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等教學模式,將傳統數學課程優化重組,開展有目的、有設計、有步驟、有合作、有反思的項目式學習活動,讓學生主動探索知識,從而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實現學科育人目標。
[參考文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50-53.
夏雪梅.項目化學習設計:學習素養視角下的國際與本土實踐[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21:128-132.
任冬姿.利用項目學習培養小學高年級學生思維能力的實踐[J].中小學外語教學(小學篇),2020(6):5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