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音樂課程是美育的重要載體,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良好品質、審美素養等。小學音樂教師要注重在核心素養導向下創新教學方法,發展學生的藝術表現、審美感知、文化理解、創意實踐等素養。主要分析了小學音樂欣賞教學的現狀,提出核心素養理念下的小學音樂欣賞教學優化策略,旨在為相關教育工作者提供參考。
關鍵詞:核心素養;小學音樂;欣賞教學;優化
作者簡介:黃詩淇(1971—),女,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田林縣教研室。
音樂欣賞課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占據重要地位,然而,目前部分小學音樂教師對音樂欣賞課不夠重視,課堂教學模式比較單一、缺乏趣味性,導致小學音樂欣賞教學效果不理想。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小學音樂教師有必要在深入分析小學音樂欣賞教學不足的基礎上,以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為目標來更新教學觀念與方法,優化音樂欣賞教學策略,提升音樂欣賞教學效果,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一、小學音樂欣賞教學現狀
(一)教學缺乏趣味性
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音樂情感的重要階段,但小學生還處于培養音樂基礎能力的階段,總體上音樂感知能力還有待提升。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教師應該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是,當前一些教師在音樂欣賞教學中忽視了對學生音樂學習興趣的培養,采用的教學方式比較單一,導致學生在課堂學習中難以集中注意力,學習積極性不足,影響了學習效率。
(二)不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當前,在小學音樂欣賞教學中,部分教師不重視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長時間采用傳統、僵化的教學模式,導致學生的思維方式也變得僵化,在學習中過度依賴教師,缺乏自主學習能力[1]。新時期的教育強調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所以,小學音樂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使學生能夠在學習中發現問題、探索問題并解決問題,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三)教學情境比較單一
小學生因為缺乏足夠的閱歷,在音樂情感體驗方面存在一定不足,所以,在小學音樂欣賞教學中,教師需要設計相應的教學情境。但是在實際教學中,一些音樂教師沒有將情境與學生實際生活結合起來,創設的音樂教學情境比較單一,導致學生不能深刻理解音樂知識,難以真正感受到音樂的魅力與價值。
二、核心素養理念下的小學音樂欣賞教學優化策略
(一)穿插背景知識,幫助學生加深理解
很多音樂作品創作于特定的社會環境,有著鮮明的時代烙印,在音樂欣賞教學中,為了加深學生對音樂作品內涵及情感的理解,教師需要適時穿插講解作品背景知識,引導學生結合特定的社會及文化背景對音樂作品進行深度思考,提升音樂欣賞教學效果,同時培養學生的文化理解素養。比如,教師可以為學生講述音樂作品的創作背景等,使學生能夠結合時代背景深入理解音樂作品的內涵和情感元素。此外,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深入解讀歌詞中蘊含的文化,體會歌詞所表達的情感,通過分析歌詞描述的故事、場景和人物,分析作者在音樂作品中刻畫的形象。
比如,《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有著深厚的思想內涵,反映了紅領巾們的理想道德、生活天地以及心靈世界等。在音樂欣賞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仔細閱讀歌詞,為學生介紹這首音樂作品的創作背景,引導學生深入體會作者通過這首音樂作品表達的情感。之后,教師可鼓勵學生說一說自己對這首歌曲的感受,并通過引導,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及愛國精神等。
又如,在《北京喜訊到邊寨》的欣賞教學中,教師可以先通過多媒體播放樂曲,讓學生認真聆聽,隨后提問學生從這首歌曲中感受到了什么樣的情感,也可以讓學生自行思考或進行小組討論,之后舉手發言。在學生回答之后,教師可以繼續通過提問引導學生思考歌曲為什么會傳遞這樣的情感。之后,教師可以引入作品創作背景知識,讓學生結合歌曲創作背景知識想象樂曲呈現的喜慶場景,使學生深刻理解樂曲的情感內涵與精神內核。
(二)更新教學觀念,構建互動式課堂
傳統音樂欣賞教學模式下,音樂教師往往采取灌輸式教學法,師生以及生生間缺少交流與互動。在這種教學模式下,不僅教師容易產生疲乏感,學生也會缺乏學習興趣,整體學習效果不佳。對此,教師需要及時更新教學觀念,構建互動式音樂欣賞課堂。比如,教師可在音樂欣賞教學中運用彈幕軟件,讓學生在聆聽樂曲的同時發表對樂曲的認識,由此構建互動式的音樂欣賞課堂,加深學生對樂曲的認知。
比如,在《彼得與狼》的欣賞教學中,教師可以在課前搜集這支交響樂的演奏視頻,在課上,先將學生劃分為若干小組,同時為每一個小組準備一個平板,讓各小組在觀看視頻、聆聽音樂中思考、討論,輪流通過平板中的彈幕軟件進行互動。在分段聆聽過程中,學生可先在組內討論,再通過平板中的彈幕軟件,將所感所悟發送到大屏幕上。通過這樣的教學設計,教師可以及時了解各組學生對樂曲的理解,而后引導學生分析樂曲。這樣的教學活動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打破傳統的反復聽樂曲的教學模式,有助于構建互動式課堂,使課堂氛圍更輕松、歡樂、有趣、和諧,使學生學得更積極,從而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三)開展合作學習,讓學生在分享中感受音樂美
學生之間存在差異,為了在小學音樂欣賞教學中有效培養學生的審美素養,教師應重視采用小組合作教學策略,促使學生在合作探究中發現自身的不足,學習他人的長處,在互相分享中感悟音樂之美。此外,學生在合作學習中可以互相分享音樂知識和音樂鑒賞方法,從而積累更多的音樂感知方法及技巧,不斷提高審美素養[2]。在小學音樂欣賞教學中,為了促使學生開展合作探究學習,使學生在合作探究學習中有所成長與收獲,教師需要將學生劃分為若干小組,同時引導組內學生立足多個視角欣賞樂曲,說說個人的想法,讓組內成員能進行思維碰撞,使學生認識到可以從另外的角度欣賞作品的美,從而對作品有更深刻的理解。
比如,在開展《打棗》的音樂欣賞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先向學生拋出問題:“這首樂曲在傳遞情感時主要借助了什么樂器?作者用什么樣的詞匯為我們呈現打棗的場景?你認為教材中的插畫表達了什么?”在問題的引導下,學生可以進行深入思考,與教師和同學互動,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理解音樂作品的內涵。教師還可以通過與學生交流,了解學生的音樂基礎水平,比如了解哪些學生有一定的樂器基礎,哪些學生有歌曲編創意識和興趣,哪些學生善于從不同的角度欣賞樂曲等,而后基于學生的基礎能力劃分不同的小組,之后分別給各個小組分配差異化的欣賞任務,使學生能基于個人特長,從一定的視角欣賞和分析樂曲,在和小組成員交流欣賞經驗的過程中掌握更多的樂曲欣賞技巧,從更多層面了解歌曲表達的情感,從而培養審美素養。
(四)進行主題教學,培養學生文化理解素養
小學音樂教材當中有很多民族樂曲,也有其他國家的優秀樂曲。教師可在音樂欣賞教學中設計主題教學活動,即對音樂作品進行歸類整合,再圍繞某一主題開展欣賞教學活動,使學生感受到不同類型音樂作品的魅力。在此過程中,學生可積累學習經驗,感受并理解民族之間、地區之間音樂文化的差異,培養文化理解素養[3]。比如,教師可以圍繞某個主題,整合多個國家或地區與該主題相關的樂曲,通過對比欣賞,使學生理解不同國家和地區是怎樣通過樂曲傳遞同樣的情感的。此外,教師還可以基于教材上的某一首樂曲,為學生整合更多與該樂曲主題相同的作品來開展音樂欣賞教學,加深學生對該類樂曲的理解。
比如,在圍繞《木瓜恰恰恰》開展音樂欣賞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以促進學生文化理解素養發展為目標設計主題欣賞活動,基于此樂曲的特點,以“叫賣歌”為主題整合多首歌曲,如《賣湯圓》《賣報歌》等。在播放樂曲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分析與總結叫賣歌的特點。這樣的主題教學活動能讓學生從更多視角了解音樂作品的內涵及其創作背景和目的等,使學生在對比分析同一主題不同樂曲的過程中感悟不同地區差異化的文化特色,了解不同地區音樂的語言特色、曲調特點等,明白音樂具有很強的包容性,從而促進學生文化理解素養的發展。
(五)借助體態律動,使學生感受音樂的節奏美
歌曲、動作等都有助于表達情感,所以,在小學音樂欣賞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多種藝術表現形式感受樂曲的魅力,如鼓勵學生以肢體語言呈現音樂作品的旋律及節拍,讓學生感受音樂的節奏之美,感悟音樂作品所傳遞的情感或所描述的事件[4]。一方面,教師可以指導學生結合自身基礎和興趣開展藝術表現活動,在體態律動及變化中感悟音樂的魅力;另一方面,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音樂的節奏和個人理解自行編創舞蹈動作,鼓勵學生自主表達,借助肢體語言將樂曲的氣勢彰顯出來。
比如,在圍繞《彼得與狼》開展音樂欣賞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根據樂曲中的角色,在考慮角色特點及樂曲特色的基礎上,選擇與之相匹配的樂器來組織角色扮演活動,讓學生結合樂曲節奏,將各個角色的情緒和行為狀態等表現出來。對此,教師可先幫助學生劃分小組,再讓學生根據個人興趣扮演樂曲中的角色,以肢體動作呈現角色的狀態,傳遞角色情感。學生則通過角色扮演,根據樂曲節奏和旋律展示“彼得打開大門”“貓慢慢走來”“大灰狼撲向鴨子”等場景。在學生進行角色扮演的過程中,教師要適時提供專業指導,讓學生更好地通過體態律動呈現樂曲情節。比如,這首樂曲中有一段內容描述了貓抓小鳥的場景,學生可在教師的引導下,結合貓和小鳥的個性與行為特點,基于樂曲節奏,以肢體動作來表達歌詞內容和情感內涵,從而感受音樂的節奏美,發展藝術表現素養。
(六)講解樂器知識,使學生感受音樂的技巧美
在小學音樂欣賞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進行創造活動,如進行音樂編創活動,開展即興表演,表現個人創意想法,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意實踐素養[5]。為實現此教學目的,教師可在音樂欣賞教學活動中穿插講解樂器知識,讓學生能夠結合樂器知識深入體會音樂的技巧美。比如,在欣賞教學中,教師可帶領學生分析不同樂器的特點,讓學生了解不同樂器在情感抒發方面的優勢,而后鼓勵學生進行音樂創編和即興表演。
比如,在《火把節之夜》的音樂欣賞教學中,教師可先帶領學生了解阮,探究大阮、中阮有哪些區別,從而讓學生了解中阮的特點和相關知識,隨后與學生共同鑒賞中阮獨奏曲《火把節之夜》。在教學實踐中,教師也可以利用中阮開展單音節練習,使學生在樂器學習和練習過程中更加深入地了解中阮的音色特點,感受樂曲的魅力,培養學生對樂器的學習興趣。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學習更多樂器彈奏技巧,將所得所獲應用于音樂創作活動中,讓學生學會利用樂器傳遞情感。
三、總結
音樂欣賞課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屬于重要部分,但是,當前的小學音樂欣賞教學還存在一些問題,導致學生未能從多個角度欣賞并感受音樂的魅力。對此,教師要在分析教學問題的基礎上,根據新課標以及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要求,積極創新音樂欣賞教學策略,從而培養學生的音樂欣賞興趣,提高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促進學生藝術核心素養的發展。
[參考文獻]
郭藝苑.基于小學音樂欣賞教學中的問題與策略探析[J].家長,2021(36):139-140.
曾怡倩.小學音樂欣賞教學中創新思維的培養策略[J].新世紀智能,2022(99):10.
莊少芹.小學高年級音樂欣賞教學的優化策略探究[J].教師,2022(23):57-59.
葉楓.核心素養背景下小學音樂欣賞教學措施探討[J].小學生(下旬刊),2021(9):90.
張靜.小學音樂欣賞教學“五步聆聽法”闡釋[J].中小學音樂教育,2022(7):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