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荊林中心幼兒園是一所融合教育幼兒園,形成了特需幼兒隨班就讀的IEP制定與實施的一整套模式——“苔花”模式,此教育模式基于江蘇省內涵發展項目“幼兒園+康復機構:保教康‘一站式’服務”研磨而出。文章從評量、安置、計劃、實施和評鑒五個方面論述了這一整套教育循環系統。
[關鍵詞] 幼兒教育;融合教育;特需幼兒;教學案例
荊林中心幼兒園是一所融合教育幼兒園,致力于構建一個平等、尊重、接納、包容的“和融”園所,讓不同習俗的小朋友融合共生,讓不同需求的普特兒童融合共生,讓家園、師幼、幼幼融合共生。
江蘇省內涵發展項目“幼兒園+康復機構:保教康‘一站式’服務”是指將保育、教育、康復功能融為一體(如上圖所示),以同時滿足幼兒的不同教育需求,讓特需幼兒足不出園、隨時便捷地享有保教康服務。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筆者幼兒園的融合教育主張并堅信苔花精神:相信自我、超越自我、綻放自我,在逆境中創造奇跡,煥發生命的光彩。筆者幼兒園特需幼兒IEP制定與實施的一整套模式,是由評量、安置、計劃、實施和評鑒五個環節構成的循環系統。
一、開展“一絲不茍”式評估鑒定
(一)加強與家長的溝通,關注幼兒的基本情況
想要全面地了解特需幼兒,首先需要從與特需幼兒朝夕相處的家長入手。從與家長的交談中,我們能了解幼兒的基本情況以及個性化需求等。在特需幼兒入園時,康復教師會通過上門家訪的方式,熟悉特需幼兒,了解特需幼兒的基本家庭情況及幼兒的個性化需求;在特需幼兒來園后,我們會與家長取得密切的聯系,隨時與家長溝通幼兒的情況,結合多方信息制訂個別化教育計劃。同時,每個月我們會和家長共同制定下個階段的目標和課程內容,通過家園聯動,促進特需幼兒更快適應和融入幼兒園的一日生活。
(二)了解特需幼兒的實際需求
了解孩子,最重要的是要從孩子本身入手。本學期從殘聯轉介到我園的七位特需幼兒,均從個訓課開始,兩位教師對一名幼兒,師生比是2∶1,一位教師組織個訓活動和游戲活動,另一位教師在自然的情境中觀察幼兒的各項能力,再對照華師大翻譯的AEPS-3評價評估及干預系統,對幼兒從精細動作、讀寫技能、粗大動作等八個領域進行評估,從專業的角度詳細了解特需幼兒的實際需求。
一個月后,結合醫院評估診斷報告、家長填寫的相關測評問卷以及康復教師的評估得分,形成該幼兒的評估報告。在AEPS-3評估報告里,為了幫助家長更直觀理解孩子八個領域的表現情況,我們將每個領域的得分換算成百分比,制作了對應的八邊形雷達圖。在這個八邊形中,越向外凸出的角表示這個領域得分越高,能力越強;越向里凹陷、向中心點靠近的角則表示對應領域得分越低,能力越弱,也就是我們后續教育計劃中需要強化的方向。
二、采用“適切最好”式安置方式
“適切最好”是指適合的就是最好的。所有來筆者幼兒園的特需幼兒,第一、二周都會參加一對一的個訓,第三、四周增加小組課,經過一個月的個訓和小組活動,幫助幼兒形成良好的安坐聆聽、自我服務等規則意識,我們再進行適宜的安置。
(一)第一種:嵌入全日活動場景
服務可以接受普通教育的特需幼兒,可讓他們和普通幼兒一樣早上八點入園,下午五點離園。這類幼兒能安坐十分鐘左右,認知能力相對較好,有一定的規則意識,能聽懂教師簡單的指令。結合實際,進行固定班級的安置,康復教師和帶班教師共同制定嵌入式教學目標,根據幼兒的興趣,嵌入簡短的、系統的、有條理的、有引導性的交流活動到教室活動和一日生活中去,以此來提升幼兒的學習能力。
筆者幼兒園把小二班設為融合班級,該班的普通幼兒只有十四人,特需幼兒兩人,是平行班人數的一半,普通幼兒和特需幼兒的比例為7∶1,與我國殘障人士和健康人士的比例接近。師資配備在兩教一保的基礎上,增加一位影子教師,專門看護特需幼兒,師生比達1∶4。
(二)第二種:嵌入特定活動場景
服務有部分學習能力的隨班就讀的特需幼兒,借助專家團隊研判評估,選擇易于嵌入的場景,確定課程內容。這類幼兒能安坐五分鐘左右,語言、認知、動作等能力相對較弱,具有好動或攻擊性行為,需要成人時時刻刻的看護。在對這類幼兒設置個性化課程的同時,教師還可選擇嵌入特定活動場景,如戶外活動、區域游戲等,在特定嵌入活動場景中,讓他們和普通幼兒一起做游戲,由一名教師負責定點看護,讓他們獲得更多和同齡伙伴交往的機會。
(三)第三種:一周三次的個訓
這種個訓方式服務兩類幼兒。一是服務于家離幼兒園較遠的幼兒,幼兒在當地幼兒園隨班就讀,每周來筆者幼兒園參與三次個訓;二是服務于所有隨班就讀的特需幼兒,幼兒均參加每日一次的個訓。
三、制訂“揚長補短”式教育計劃
康復教師和家長一起對特需幼兒的發展優勢和弱勢做評判和分析,從而制訂出“揚長補短”式的個別化教育計劃,并通過創造展示的機會,讓優勢更優,而短板則在反復的訓練中逐步得到彌補。
康復補償課程是以缺陷補償為目標的干預課程,這是康復補償IEP計劃,分為六個板塊。IEP計劃在每學期期初進行制訂,制訂好后將相應的內容落實到一日活動和個別化訓練的課程中。
(1)基本資料:此部分主要介紹特需幼兒的個人情況、家庭狀況及父母對幼兒的基本期望。對每個特殊幼兒的成長和教育情況都有相應的介紹,便于后期結合幼兒的個體情況進行評估。
(2)評估摘要:醫院的診斷報告是從醫學上鑒定特需幼兒的具體病情,而想要對幼兒進行教育康復,教育評估是必要的。筆者幼兒園使用AEPS-3評價評估及干預系統等工具對幼兒進行詳細的教育評估。因此,此部分包含醫院的診斷報告、康復教師出具的評估報告和綜合評估狀況分析。
(3)綜合分析與建議:此部分依據醫學診斷報告和教育評估,對特需幼兒各方面進行詳細的狀況分析,從而為后續工作的開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4)教育支持與相關服務:此部分由安置方式、參與隨班就讀的時間與項目、特殊教育服務和相關支持服務組成,體現了筆者幼兒園對特需幼兒生活、教育等全方位的支持。
(5)教育目標:此部分包括學期總目標和每月目標。月底采取合適的方式進行評估,根據當月目標達成情況制定下個月的目標。
(6)IEP會議參與人員:此項列出IEP會議的參與人員,是由融合教育負責人、康復教師、融班教師、家長等多方協商共同制定的。
四、實施“生動自主”式教育活動
特需幼兒隨班就讀的時長遠遠高于個訓的時長。融合班的教師會定期給特需幼兒做“兒童一日生活融班評估”。教師根據評估對班級課程做出相應的調整。
(一)時時刻刻地隨班嵌入活動
在布置教室環境時,將富有童趣、含義明確的標記圖張貼在顯眼的位置。如洗手環節,把“七步洗手法”用圖示張貼在洗水池前,幫助幼兒養成正確洗手的習慣。幼兒會自覺依照圖示的提醒進行自我服務,逐漸提高分類、排序、合理擺放的能力,增強規則意識和自我服務能力。
在區域游戲活動中,為他們量身定制區域游戲材料,給予一對一的個別化指導,教具、玩具上都貼有專屬標記。康復教師制訂IEP計劃后,會和特需幼兒所在班級的教師審議區域材料投放,班級區域“專屬材料”一定是個訓的延續和拓展。
在集體活動中,對于同一個活動,不同幼兒有不同的學習目標。教師為特需幼兒精心設計互動環節。第一,設計“專屬提問”,讓特需幼兒有大膽表達的機會。第二,設計小組合作,讓特需幼兒體會到成就感。
(二)ABI策略誘導特需幼兒主動學習
幼兒一日在園的時間是八小時,而個訓只有一個小時,其他活動時間均隨班,所以我們非常注重在一日活動中的康復契機,在每個生活活動中,嘗試用遺漏策略、 新奇策略、見不能及策略,給特需幼兒提供更多的發展機會。
1.遺忘策略
在保育方面,可以采取遺忘策略。遺忘策略是指成人沒有提供必要的設備或材料,或者忽視了常規活動中的重要環節,以此來鼓勵兒童發起行動和解決問題。比如,在一日活動的吃飯環節,教師只給幼兒飯菜,不給勺子,觀察幼兒是否會發現,是否會用眼神、動作等表示疑問,如果幼兒沒有反應,教師會通過提問支持幼兒觀察和回應。這個策略所有成人都可以用,尤其可以鼓勵家長在家中經常使用遺忘策略,激發幼兒與人交往的需求,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人際交往等能力。
2.新奇策略
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經常采用新奇策略。幼兒基本上會被新奇的玩具或活動吸引,謹慎地引入新奇元素可以激發幼兒恰當的行為,在常規或者熟悉的活動情景中引入新奇的元素更有效。新奇策略需要在幼兒比較熟悉的常規活動或者游戲里實施,在這些活動中加入一些新穎奇特的元素,如新玩具、新詞匯、新玩法以及新流程等。
3.見不能及策略
把物品放在幼兒能夠看見但拿不到的地方,這要求幼兒熟悉周圍環境,因此適合在幼兒園或者家庭中運用。例如,家長可以把孩子喜歡的小汽車放在架子上,需要他人的幫助才能拿到,借此來觀察幼兒是否會向成人求助。如果兒童無法用語言表述,家長可以進行語言示范,對幼兒的語言進行拓展,激發幼兒的溝通意愿,促進幼兒與人互動,提升特需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指導家長進行科學的家庭干預
在融合教育背景下,特需幼兒的發展離不開家長的參與和幼兒園的支持。只有雙方密切合作,才能讓特需兒童的教育成效達到最優。筆者幼兒園指導家長開展家庭輔助教育訓練,根據康復教師布置的“家庭任務卡”,家長在家中可以進行鞏固訓練,使教育成效更加明顯。教育要每個孩子都在場、都參與,老師、家長最重要的工作是看到特需幼兒的需求,給他們提供支持,讓他們能夠更好地參與到幼兒園的生活中去。
五、進行“精益求精”式計劃評鑒
在教育活動中,康復教師及保教人員持續性地觀察、記錄,形成日反思、周觀察、月小結;康復教師定期進行蹲班,依據AEPS-3量表和每月的月計劃、月目標評估檢測幼兒的月發展計劃和個別化教育計劃的落實情況,并在此過程中借助手機錄像、文字記錄、表格評價等收集資料,評估教學策略和課程的有效性,了解幼兒在成長發展過程中的新階段和新目標,明確后續計劃的制訂,明確既定的方向或者下一步調整新的方向。
在融合教育的實踐中,教師要關注特需幼兒的需求,支持他們的發展,融合教育理念可促使教師真正去愛每一個孩子,用愛守護小小的“苔花”,讓每一朵“苔花”都能絢爛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