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磁州窯是我國古代北方最大的民窯,產品種類繁多,以瓷枕最具代表性,其風格樸實、題材廣泛,體現世間百態。文章以河北博物院收藏的多件磁州窯瓷枕為例,結合它們的造型裝飾和圖案題材,探討其所蘊含的社會風貌與民俗文化。
關鍵詞:磁州窯;瓷枕;造型裝飾;文化內涵
磁州窯瓷枕造型多樣、取材廣泛,兼具實用性與藝術性。其造型裝飾與圖案題材保留了珍貴的民俗實物資料,客觀地反映了民眾精神訴求、民間風土人情和社會歷史風貌。
一、造型裝飾中的文化內涵
瓷枕是中國古代瓷器中較為常見的一種,可作為日常的寢具、診脈的工具和隨葬的明器。學界普遍認為瓷枕創燒于隋代,流行于唐代之后。1959年5月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發掘隊在河南安陽張盛墓發現一件瓷枕,“枕面凹下,兩端翹起”[1]。此墓葬的年代為隋開皇十五年(595),出土的這件瓷枕是目前發現年代最早的瓷枕,專家認為其應是以生活器具為原型制作的隨葬明器。唐代許多窯口都有燒制瓷枕,出現了三彩枕、絞胎花枕、釉下彩枕、單色釉枕等。[2]
進入宋金時期,瓷枕因其光滑的外表、清涼的觸感、豐富的裝飾、低廉的價格得到廣泛認可,發展興盛,成為百姓生活中常見的寢具。而此時的磁州窯歷經北朝的萌芽和隋唐的發展,燒制技術成熟,市場占有率高,亦達到一個鼎盛階段。
磁州窯瓷枕的造型工藝與裝飾技法是功能與藝術的結合,并且往往被賦予了一定的文化寓意,體現著當時的社情民風和思想觀念,具有時代特色。
(一)造型工藝
磁州窯瓷枕造型多樣,大多為幾何形,包括長方形、橢圓形、腰圓形、束腰形、八棱形、如意形等。此外,還有仿生象形枕,即仿照人、獸、建筑等造型的瓷枕,如人物枕、獸形枕等。
瓷枕不是規整的圓器,不能像盤碗瓶罐那樣拉坯成型。箱形枕通常以泥片制成枕面、枕底與四側枕壁,再黏結合攏而成;仿生象形枕通常為合模制成,再進行加工修飾。瓷枕成型后內部中空,為避免燒制過程中因內部空氣在高溫下膨脹而導致枕體變形或爆裂,需打通氣孔。工匠根據瓷枕的造型和圖案巧妙地設計安排枕孔的形狀和數量,使通氣功能和視覺美感得到兼顧。
腰圓形枕:白釉剔纏枝花卉紋腰圓形枕,宋代,磁縣觀臺窯址出土。枕面長30.5、寬22.9、高10.3厘米。枕面前低后高,中部微凹。胎體呈黃褐色,施白色化妝土,釉色白中泛黃。枕面邊緣以三周細線剔刻出輪廓,中間為菱花形開光,開光內剔刻纏枝花卉,開光外剔刻草葉紋。紋飾細膩繁縟,色彩柔和協調。平底,底部中間有一氣孔。腰圓形枕又稱腰形枕、豆形枕,整體類似腎形,枕壁兩側為弧形,前墻內凹,后墻外凸,是宋遼金元時期流行的枕形之一。
如意形枕:白釉黑彩鴨蓮紋枕(圖1),金代,深州市出土。高12.8厘米,枕面長30.8、寬23厘米。這件瓷枕整體呈如意形,前低后高,中部微凹。枕面邊緣以水波紋和粗細不同的墨線繪出如意形開光,內繪鴨蓮紋。蓮葉、蓮花高出水面,兩只小鴨嬉戲追逐,可謂筆意簡約、線條樸拙、形象生動。枕壁繪纏枝花卉,底部戳印陽文“張家造”款。胎體呈淺黃色,施化妝土,釉色乳白。如意形枕流傳時間長,約出現于晚唐五代,盛行于宋遼金元,明清亦有生產。如意形枕的盛行反映了古人對吉祥如意的美好追求。
獸形枕:黃褐釉蘆雁圖虎形枕,金代。枕面長34、寬13.4、高10.5厘米。瓷枕呈臥虎形,虎身為枕身,皮毛施赭黃釉,用褐彩勾畫條斑紋。老虎雙目圓睜,用褐彩點畫瞳孔。虎背為枕面,用線勾出邊框,內繪蘆雁圖。兩只大雁口銜蘆草,比翼雙飛,畫面簡潔生動。胎質堅硬,胎色褐紅,施化妝土。底部墨書有準確紀年,非常珍貴。古人認為許多動物擁有神秘的力量或美好的含義,如虎象征權勢、力量,常用來驅邪縛魅,被人們賦予勇敢、威猛的美好期許,虎形枕也是古人喜愛的瓷枕造型。
長方形枕:白釉黑彩山水人物圖長方形枕(圖2),元代,磁縣上潘汪村出土。枕面長42.5、寬17.5、高15厘米。整體呈長方形。周邊出檐,枕面中部有菱形開光,內繪人物故事圖。畫面中是云霧繚繞的山野,有三人一馬正在趕路。中間一人騎在馬上,身穿圓領長衫,頭戴寬檐帽;前后兩人皆是短打扮,前面一人頭戴尖帽、肩挑行李,后面一人頭戴布巾、手持長棒。開光外滿繪菊花、石榴等花卉,枕面左邊框有“漳濱逸人制”五字。四側枕壁也有菱形開光,里面分別繪有修竹、蓮荷、牡丹等。釉色白中泛黃,后壁有一氣孔。
(二)裝飾技法
磁州窯所在地的瓷土顆粒較粗,胎色較深,窯工經過長期的積累和探索,在瓷胎表面施白色化妝土,既能調整胎色,又給瓷器裝飾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瓷胎施化妝土后,可以罩透明釉制成白瓷,也可以用彩繪進行裝飾,還可以通過剔刻露出原本的深色胎體,使白釉與深色胎體產生顏色和質感的對比。
磁州窯瓷枕將釉色、勾畫、刻剔互相結合,除了頗具特色的白地黑花枕外,還有三彩枕、綠釉枕和前面提到的白釉枕、黃褐釉枕,再加上刻、繪、劃、剔等多種裝飾技法,具有引人入勝的藝術魅力。
三彩枕:三彩劃花牡丹紋枕(圖3),宋代。枕面長37.3、寬25、高13.7厘米。瓷枕呈半月形,整體以綠彩為主,兼以黃白褐等色,前低后高,中部微凹。枕面以五周細線做出半月形開光,開光內以白色為地,繪有折枝牡丹,黃色為花,綠色為葉;開光外以綠色為地,繪卷草紋;枕壁用褐彩綠彩繪出葉紋。胎質堅細,胎體呈磚紅色,施白色化妝土。器物紋飾采用刻、劃、繪等手法制作,先用工具刻劃出花朵枝葉的輪廓及葉脈等細節,再用三彩涂繪。紋飾優美、顏色雅致。
綠釉枕:綠釉剔花牡丹紋腰圓形枕,金代,磁縣冶子村出土。枕面長30、寬23、高12.3厘米。瓷枕呈腰圓形,枕面微凹。枕面近邊緣處剔刻多周細線,細線之間為水波紋,中部為菱形開光。開光中部剔刻牡丹,周邊剔出對稱的四朵葉片。胎色偏灰白,通體施綠釉。構圖平穩,圖案雅致。
二、圖案題材中的文化內涵
磁州窯起初燒青瓷,隨后燒白瓷,北宋時逐漸發展演變出了白地黑花裝飾藝術,將中國繪畫技法以圖案的形式繪制在瓷器上,開創了我國瓷器繪畫裝飾的新途徑。與瓶罐杯壺相比,瓷枕表面較大較平,便于裝飾構圖。在白色枕面上以黑彩涂繪,顏色對比強烈,圖案鮮明醒目。磁州窯瓷枕取材廣泛,包括花鳥魚蟲、童嬉嬰戲、詩歌詞賦、人物故事等,世間百態無所不繪,風格樸素自然豪放,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反映了百姓的精神訴求,可謂是濃縮的歷史民俗圖像,從中可以窺見當時的社會風貌和時代特色。
花鳥魚蟲枕:白釉黑彩蜻蜓點水紋枕,金代,邢臺市曹演莊出土。如意形枕,中部微凹。枕面長32.2、寬24、高14厘米。枕面邊緣以水波紋和三道墨線繪出如意形開光,開光內繪有蜻蜓點水圖案,蜻蜓翅膀薄透且脈絡清晰,體態輕盈,翩然飛舞在水邊草叢中,畫面活潑自然。枕壁繪卷葉紋,后壁有氣孔。平底無釉,左側戳印有“張大家枕”款識,為長方形框豎式陽文,方框上覆荷葉,下托蓮花。另有橫書陽文“張家造”戳印。胎體呈黃白色,胎質略粗,施化妝土,釉色乳白,局部有脫釉現象。
“張大家枕”和“張家造”表明這件瓷枕是張家燒造的。磁州窯燒造的瓷枕上很多都帶有窯戶的標記,除了此處提到的張家標記之外,還有“滏源王家造”“古相陳家造”“漳濱逸人制”等戳記標識或題銘文字,這些都是當時燒造瓷枕的窯戶留下來標明自家商品的印記,類似現在的商標。古磁州地區的漳河和滏陽河流域分布著大量瓷窯,有觀臺窯、臨水窯、彭城窯、福田窯、半壁街窯等,當時的窯戶已經具有市場競爭意識,為了擴大市場、增強競爭力,許多窯戶會在器物上做出標記。
童嬉嬰戲枕:白釉黑彩童子蹴鞠紋枕(圖4),金代,邢臺市出土。枕面長30、寬18.5、高10.8厘米。瓷枕呈長方八棱形,枕面出檐,中部微凹。枕面周邊繪兩道墨線,外粗內細。枕面正中繪有童子蹴鞠紋。童子頭梳雙辮,身著交領長袖花衣,腰間系帶,下穿肥褲,擺臂伸腿正在踢球,線條簡潔明快、畫面生動傳神。枕壁四周繪卷草紋,平底,底部壓印橫書陽文“張家造”戳記。胎質較疏松,胎色灰白,釉色乳白。
磁州窯是民間瓷窯,其瓷枕的圖案和主題是人民生活的真實寫照,這件瓷枕的枕面繪畫為嬰戲圖,這是宋金常見的繪畫主題。出現童子蹴鞠的圖案,說明在宋代蹴鞠就已成為民間喜聞樂見、廣泛參與的一項游戲了。蹴鞠指的是以腳蹴踢皮球,這項運動在我國可謂是歷史悠久,《戰國策·齊策》就有關于齊國臨淄民間蹴鞠的記載:“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擊筑、彈琴、斗雞、走犬、六博、蹹鞠者。”“蹹”同“踏”“蹹鞠”即“踏鞠”,是蹴鞠的別稱。經歷漢唐的快速發展,到了宋代,上至王侯貴族,下至平民百姓,都以蹴鞠為樂,蹴鞠已經成為參與度極高的一項兼具娛樂及競技性質的體育項目了。
詩詞歌賦枕:白釉黑彩詩文如意形枕,金代,磁縣觀臺窯址出土。枕面長30、寬22、高12厘米。瓷枕呈如意形,前低后高,中部微凹,枕面邊緣以粗細相間的墨線繪出如意頭形,中間有詩曰:“鼓后嚴更三唱雞,樓前天淡月低西”,淺顯易懂。四側枕壁繪卷草紋。胎色淺灰,施化妝土以調整胎色。
詩詞歌賦枕是宋遼金元時期磁州窯瓷枕的一大門類, 詩文是情感的載體,瓷坯則是書寫的載體。制瓷工匠把當時流行的詩詞歌賦或名言警句寫在瓷枕上,不僅具有裝飾作用,還傳播文化知識,深受人們喜愛。書寫內容除詩歌外,也有詞、曲、賦等。楷書、行書、隸書、草書、篆書各體兼具,這也與磁州窯系所涉地域廣、燒制時間長有關[3]。工匠們揮毫潑墨,信手寫就,既有抄錄名家名作,也有流傳的警言俚語。有的筆墨酣暢,有的字體樸拙,偶爾還有錯字出現,但這些文字都真實地反映了當時老百姓的生活狀態與內心情感。
人物故事枕:白釉褐彩人物紋長方形枕(圖5),元代,磁縣岳城水庫工地出土。枕面長29.4、寬17.2、高14厘米。瓷枕呈長方形,直壁,平底,周邊出檐,枕面微凹。枕面中間由粗細不同的三條墨線繪菱花形開光,開光外填繪蓮荷等花卉,開光內為人物故事圖案。畫面左上角為彎月流云,右下方為樹石亭閣,一老者身穿長衫、頭戴巾帽,拱手立于亭前石上,似在臨岸觀水。線條疏朗簡略,用筆灑脫放逸,頗有幾分中國古代文人畫的意境。四側枕壁亦作菱形開光,內繪折枝牡丹、菊花、荷花等花卉。后方枕壁兩端有“滏源王家造”“鴻川枕用功”題銘。胎體較為堅致,呈灰白色,釉色白中泛黃。
宋元時期,文人畫由萌芽到興盛,講究筆墨情趣,重視神韻意境,這種繪畫偏好和藝術審美也對瓷枕圖案產生影響。以這件白釉褐彩人物紋長方形枕為例,畫面中部大片留白,使得水面愈顯開闊,給人以江天浩渺之感;右下方的老者和樹石亭閣為畫面近景,亦是要描繪的主體。老者臨岸觀水,腳下是一塊巨石,身后是一角亭閣,畫面空靈遼闊,其構圖與南宋著名畫家馬遠有幾分相似之處。馬遠擅畫人物、花鳥、山水,構圖多采用邊角形式,如山之一角、水之半涯,故而又稱“馬一角”,后世許多畫家都模仿其筆意。這件瓷枕的畫面雖是民間瓷工所繪,但線條疏朗、用筆放逸、頗有意境,反映了當時的藝術審美。
三、結語
在河北地區四大名窯中,邢窯、定窯、井陘窯都主燒白瓷,唯有磁州窯以燒制白釉黑彩瓷著稱于世。這種裝飾技法突破了當時單色釉的局限,為后世青花瓷的出現和彩瓷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在陶瓷史上占有著重要的地位。磁州窯瓷枕風格樸實、題材廣泛、包羅萬象,其造型裝飾與圖案題材涉及祈福思想、文學藝術、商標文化等方面,客觀反映了百姓生活、思想精神、藝術審美、民俗民風、商業發展等多個層面,蘊藏著深厚的文化內涵,為研究社會歷史、藝術民俗保留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參考文獻:
[1]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發掘隊.安陽隋張盛墓發掘記[J].考古,1959(10):541-545+591-595.
[2]宋伯胤.枕林拾遺[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2:61-70.
[3]錢雨鍇.宋金磁州窯瓷枕詩文裝飾研究[D].景德鎮陶瓷大學,2022.
作者簡介:
于心瑤(1989—),女,漢族,河北邢臺人。大學本科,文博館員,研究方向:文物利用與社會教育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