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國畫是中國的傳統繪畫形式,其形象生動,意蘊深遠。在構建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教育體系的時代背景下,做好初中美術國畫教學工作尤為必要。文章應用案例分析法對初中美術國畫教學策略展開研究。初中美術教師可以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幫助學生理解國畫;應用合作教學手段,提高學生的國畫學習水平;優化教學評價方式,鞏固學生國畫學習成果。
【關鍵詞】初中美術;國畫教學;策略探究
作者簡介:薛克輝(1987—),男,山東省臨沂市河東區湯河鎮臨沂湯河中學。
國畫在世界美術中自成體系,具有獨樹一幟的創作理念和方式,是初中美術教學的主要內容。在初中美術教學中落實國畫教學工作,有利于初中生了解中國美術歷史,傳承中國美術文化,學習中國畫的工筆或寫意技法,提升美術素養。初中美術教師應當認識到國畫教學對初中美術教學工作的意義,積極研究相關的教學文獻,積極學習相關的教學案例,并在此過程中總結相應的國畫教學技巧,為提高初中美術國畫教學質量和提升初中生國畫審美、鑒賞、創作能力做好準備。
一、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幫助學生理解國畫
將現代信息技術應用到初中美術教學工作中,可解決傳統教學直觀性不足、教學感染力不佳的問題[1]。現階段可用于初中美術國畫教學的現代信息技術十分豐富,包括數字化教學手段、虛擬現實技術、多媒體技術等。初中美術教師可以根據國畫教學的具體需求,合理應用相應的技術手段,為國畫教學增光添彩。筆者結合人美版七年級下冊“中國畫的筆墨情趣”一課的教學案例,分析如何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幫助學生理解國畫。
(一)借助微課教學手段指導課前預習,加深學生認識
現代信息技術可用于課前預習指導教學。初中美術教師可以在課前應用微課教學工具,引導學生了解國畫教學內容,為其課上的高效學習做好鋪墊。微課工具能夠以圖像、視頻等形式呈現預習導學內容。教師可以使用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智能工具錄制教學視頻,并利用超星學習通、釘釘等線上教學軟件發布預習教學視頻,以打破時間、空間的限制,幫助學生初步認識教學相關內容,為其課上的有效學習奠定基礎。
在這一課的預習導學中,為使學生在預習過程中了解國畫的相關知識,初步認識《潑墨仙人圖》與《雙雞圖》兩幅國畫,教師可以利用電腦制作動畫短視頻,以動畫的形式為學生呈現國畫的相關知識。在微課視頻中,教師可以借助“知識博士”的形象為學生介紹以下國畫的基本知識:國畫指的是以中國獨有的筆墨等工具材料,按照長期形成的傳統創作的繪畫,包括水墨畫、彩墨畫。國畫講究構圖布局自由,常常以生活中的事物作為繪畫對象,通過藝術加工將其特色突顯出來。教師利用微課視頻為學生講解相應的知識,能夠使其提前了解國畫的相關內容,并基于預習基礎提前觀察、欣賞《潑墨仙人圖》與《雙雞圖》兩幅國畫作品,為其課上理解作品奠定基礎。
(二)借助虛擬現實技術再現國畫景象,促進學生理解
初中美術教師可以將虛擬現實技術應用到國畫教學過程中,借助計算機為學生模擬國畫所描繪的場景,幫助學生進入國畫的情景中,增強學生的國畫學習體驗感[2]。教師可在應用虛擬現實技術的同時提出具體問題,讓學生在情景中探究問題答案,發現國畫細節,進一步提高學生對國畫的理解
程度。
以《墨荷圖》這幅國畫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利用虛擬現實技術為學生再現該幅作品的相應場景:接近干涸的池塘里,數株荷花傍石而生,泥塘污穢,但荷花出淤泥而不染;微風吹過,荷花不畏風吹,孤高聳立。教師利用虛擬現實技術手段將靜態的畫面轉化為動態的視頻,能夠使學生更好地觀賞畫面中的景象,進一步加深對荷花高潔品性的理解,幫助學生感悟作者王震借《墨荷圖》表達自身出淤泥而不染、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情感。
(三)借助多媒體技術營造良好氛圍,增強學生感悟
多媒體技術具有處理圖像、影音、動畫、圖形的功能[3]。教師借助多媒體技術開展初中美術國畫教學,可為初中生提供聲畫并茂的教學資源,增強學生的國畫學習體驗感。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國畫教學需求,應用多媒體教學工具呈現相應的圖畫、視頻或音頻。教師呈現生動、直觀的畫面,播放優美、動人的旋律,能夠增強學生的審美學習感受,促使學生從審美的角度出發欣賞國畫、感悟國畫。
以《蘭竹冊》這幅國畫的教學為例。為使學生在欣賞畫作的過程中陶冶情操,教師可以應用多媒體技術播放音頻、視頻,借助動人的音樂、景象營造良好的鑒賞氛圍,增強學生對《蘭竹冊》的感悟。一方面,教師可播放《竹林風》等歌曲,指導學生在欣賞樂曲的過程中聯想風穿竹林、竹葉婆娑的畫面,聯想春日第一場細雨后竹筍拔地而起的景象,進而加深學生對竹的形象的感悟。另一方面,教師可播放關于蘭花種類的視頻,讓學生直觀欣賞不同蘭花開花時的畫面,同時對比《蘭竹冊》中描繪的蘭花,體會《蘭竹冊》所傳達的積極情感。
二、應用合作教學手段,提高學生學習水平
國畫具有藝術作品的一般屬性,即給予欣賞者獨特的審美感受,并傳達作者的思想情感。在開展初中美術國畫教學工作時,教師應當尊重初中生的個體審美意愿,鼓勵其從不同角度出發分析國畫、鑒賞國畫,使其在發散思考的過程中了解國畫的內涵。為此,初中美術教師可組織合作討論活動,促使學生從多個角度觀察、分析國畫,并讓學生在討論過程中交換想法,豐富學生對國畫的認識。筆者結合人美版八年級上冊“中國山水畫”一課的教學案例,分析如何應用合作教學手段提高學生的國畫學習水平。
(一)通過合作討論發散學生國畫鑒賞思維
合作討論可以激活學生的思辨思維,使學生從不同角度出發分析國畫,取得更多收獲[4]。在初中美術國畫教學中,教師應當將學生置于教學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個人學習感受,并鼓勵學生將自身學習感受與同伴分享,使其在傾訴、交流、溝通的過程中獲得更多啟發,發散思維。為此,初中美術教師可以圍繞國畫教學重點提出相應的問題,借助具體問題驅動學生合作討論,使學生在分析問題、解答問題的過程中對國畫內容形成深刻理解。
在這一課的教學中,為使學生在欣賞《寒江獨釣圖》的過程中領略國畫的藝術特色,教師可以提出問題:“畫家馬遠在畫中描繪了漂浮于水面的一葉扁舟和一個在船上獨坐垂釣的漁翁,四周除了幾筆波紋幾乎全為空白。你能從中品味出什么?這些空白是好還是不好?”教師可圍繞問題,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討論,指導學生從用筆、技法等不同角度提出見解,豐富學生的觀畫收獲。比如,從用筆的角度出發,《寒江獨釣圖》用嚴謹的鐵線描畫出扁舟、老翁、水紋等,形象生動;從技法應用的角度出發,畫中運用大片的空白,使人感受到江的空曠,突出了“獨釣”的主題。教師通過提問驅動學生從不同角度分析畫作,能夠使其在解答教師問題的同時,完成對《寒江獨釣圖》的鑒賞學習。
(二)通過小組競賽激發學生國畫繪畫動力
良性競爭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在初中美術國畫教學中,教師不能一直應用“教師輸出,學生接受”的教學方案,這無法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在課上組織小組合作繪畫活動,要求各小組在活動結束后展示作品,并對其作品進行評分。教師可以為獲得良好評價的小組提供獎品,以此激勵各學習小組主動提高自身的國畫水平,借助良性競爭進一步激發學生的繪畫動力。
以《春水芳洲》的國畫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圍繞《春水芳洲》為學生介紹中國畫中的山石畫法。在講解完后,教師可組織小組競賽活動,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繪制一座山。之后,教師可對各小組展示的畫作加以點評,并為獲得優勝的小組發放獎勵,如給全組學生加分、給全組學生獎品等。同時,為了發揮競賽的功能,教師可以為其他學生講解優勝作品,對比優勝作品與不合格作品的區別,讓學生了解自身的繪畫水平,促使學生提升自身的國畫創作能力。
三、優化教學評價方式,鞏固學生學習成果
在現實教學中,許多學生在學習國畫時只從自身角度出發,誤認為自身已掌握的知識就是國畫教學的全部內容[5],久而久之,學生容易滋生驕傲自滿的學習情緒。為避免此類教學問題發生,初中美術教師有必要使用恰當的評價方式,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做出評價,確保學生在客觀評價的幫助下認識自身發展的不足,從而改正自身的學習問題。同時,初中美術國畫教學的主要目的是陶冶學生的情操,使其在了解國畫歷史、鑒賞國畫內容、臨摹國畫的過程中體會國畫的創作觀念,并學習國畫的創作技法。因此,評價學生的國畫學習過程是非常有必要的。筆者結合人美版九年級下冊“繼承發揚中國美術優秀傳統”一課的教學案例,研究如何通過優化教學評價方式來鞏固學生的國畫學習成果。
(一)應用自主評價方式,促使學生自主反思
初中美術教師應用自主評價方式開展教學評價工作,可以讓學生掌握評價的主動權,促使其反思自己的學習過程,養成自主反思、持續反思的學習習慣。初中美術教師可以在國畫教學中應用自主評價方式,指導學生評價自身的課前預習、課堂學習、課后復習情況,使其發現自身學習上的不足,防止其出現驕傲自滿的學習情緒。除此之外,初中美術教師還可以要求學生在自主評價的過程中總結改正方法,進一步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
例如,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教學評價量規表。評價量規表應包括以下內容:學生是否在預習期間理解中國畫“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含義,了解中國畫獨特的藝術形式與審美特色;學生是否在課堂學習期間了解中國畫不同發展階段和領域的作品,學會從用筆、技法等角度欣賞中國畫;學生在復習期間能否主動應用焦墨、濃墨、重墨、淡墨等用墨方法及線描、勾勒、皴、擦、點染等用筆方法繪圖;等等。之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依照評價量規表反思自身在預習、學習、復習過程中的行為,使其認識到自身的不足,促使其提高自身能力。
(二)應用多元評價方式,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
多元智能理論認為,人具備空間智能、運動智能、讀寫智能等多種智能,且不同人的智能組合存在差異。因此,學生在學習國畫、欣賞國畫、創作國畫時的表現并不相同。初中美術教師應當尊重學生的學習差異,在教學中采取多元評價方式評價學生的國畫學習情況,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在具體的評價過程中,教師可以先分析學生的學習特點,明確其國畫學習的長處與短處,再根據不同學生的學習特點,設計有針對性的評價方案,在彌補學生國畫學習短板的同時發揮學生的國畫學習長處。
例如,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有的學生審美鑒賞能力較強,能夠在觀看《溪山行旅圖》《無盡江山入畫圖》的過程中感悟作者所傳達的思想感情;有的學生繪畫能力較強,能夠仿照《墨梅圖》繪制《墨竹圖》《墨蘭圖》等畫作。針對不同學生的發展情況,教師可以調整教學評價內容,先肯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取得的成果,再應用積極的評價語鼓勵學生解決自身的學習問題,開展有針對性的評價,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結語
在初中美術國畫教學中,教師可以著眼于教學實際,嘗試將微課教學手段、虛擬現實技術、多媒體技術等多種現代信息技術應用于國畫教學過程中,以營造良好的審美鑒賞氛圍,增強學生的國畫學習體驗感。教師也可以將合作教學手段用于實際教學中,通過組織合作討論、合作競賽的方式,促使學生從多個角度分析、鑒賞國畫,從而提高學生的國畫審美、國畫創作能力。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對原有教學評價方式進行優化,通過落實自主評價、多元評價,促使學生深度反思,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參考文獻】
[1]毛曉東.單元整體模式下中國畫教學實踐的探索[J].新課程導學,2022(32):57-59.
[2]方天旻.初中美術國畫欣賞課教學策略分析[J].科幻畫報,2022(9):245-246.
[3]劉麗云.初中美術寫意國畫的教學實踐研究[J].福建教育,2022(26):36-37,46.
[4]馬藝鳴.新時代初中美術課堂國畫教學解析[J].美術教育研究,2022(4):172-173.
[5]俞小飛.初中美術課堂國畫中寫意花鳥教學研究[J].新課程,2022(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