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一輪教育改革背景下,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越來越受到重視。與傳統教學模式和方法相比,問題導學法強調以學生為本,以探究學習為主線,能夠促使學生通過對問題的思考、分析與處理,收獲相應的學科知識與技能,提升個人思維能力。基于此,文章主要對如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應用問題導學法進行深入分析和探討,以期為初中數學教師提供借鑒與參考。
【關鍵詞】初中數學教學;問題導學法;思維能力
作者簡介:朱達理(1994—),男,江蘇省昆山市新鎮中學。
問題導學法是指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時,根據具體教學內容與要求創設問題情境,圍繞問題的發現、研究和解決,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與求知欲望,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應用問題導學法,教師應精心設計一系列問題,并最大限度地發揮這些問題的導向作用,為學生的思考、學習與探究指明方向,進一步增強他們對數學學習的興趣與積極性,通過不斷地提出問題與解決問題形成良性循環,使學生的數學綜合素質得以提升。
一、借助問題導入新課,激活學生數學思維
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為更好地應用問題導學法,教師需兼顧全局,在多個教學環節中應用問題導學法。新課導入環節作為課程的第一個環節,對后續各個教學環節的推進起著導向作用,關系到整節課的教學質量,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師可借助問題導入新課,圍繞授課內容設計一些生活化、趣味性問題,快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對課堂的關注度,使其積極踴躍地參與新課學習,激活他們的數學思維[1]。
例如,在教學“平面直角坐標系”這節課時,教師可以設計一個游戲:規定教室從左到右依次是第一列、第二列,從前到后依次是第一排、第二排,以此類推,在多媒體設備的大屏幕上出示本班學生座位圖。接著,教師可引出問題:“假如知道一位同學在第三列,那么知道他是誰嗎?”學生表示不知道,因為第三列有很多同學。此時,教師可追問:“還需要哪些條件?”學生指出還需知道這位同學的排數,這樣才能知道該同學的準確位置。接著,教師在本班學生座位圖上隨機點出一名學生,提問:“怎么表示這位同學的具體位置?”學生需大膽思考,說出各自的想法,并嘗試多描述幾位同學的位置。教師可提示學生先運用數軸,再類比數軸引出平面直角坐標系,使其學會描述某人的具體位置,順利揭示本節課所學的知識主題。教師利用有趣的游戲呈現問題,借助問題導入新課,使得新舊知識銜接有序、過渡自然,讓學生通過思考問題不知不覺地進入新課學習,并有效激活他們的數學思維。
二、精心設計導學問題,啟發學生邏輯思維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應用問題導學法的關鍵在于問題要在恰當時機出現,盡可能地發揮出問題的導學功能,使得學生通過思考問題獲得邏輯思維的啟發,不斷增強他們的數學思維能力。對此,教師在應用問題導學法時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其一,問題應同教學內容相貼近,具有合理性與啟發性,有助于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形成邏輯思維;其二,問題難易程度需符合學生實際情況,通過螺旋式、階梯式問題滿足所有層次學生的需求。
比如,在教學“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條件”這節課時,教師可以提問:“結合三角形的特點,能夠判斷出該三角形屬于鈍角、直角還是銳角。那么大家知道該怎么判定兩個三角形是否全等嗎?”該問題難度不大,主要目的在于激發學生思考,使其先回顧三角形的基本特點,再結合這些基本特點思考如何證明兩個三角形全等,有哪些常用方法。接著,教師可繼續呈現問題:“在兩個三角形中,已知兩條邊的長度與一個角的大小一樣,是否能夠判定這兩個三角形是全等關系?”該問題能夠有效啟發學生思維,使學生在問題思考過程中確定哪些條件能夠用來判定兩個三角形全等,進而明確“邊邊角”和“邊角邊”這兩個判定條件的區別,發展其數學思維。教師精心設計導學問題,啟發學生對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條件展開邏輯思考,使其將有關三角形的知識聯系起來,展開綜合分析,培養他們的數學思維。
三、依托問題導學功能,幫助學生夯實基礎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應用問題導學法時,教師要觀察學生是否能夠在問題的作用下學習數學知識,夯實數學基礎,為其后續繼續深入學習奠定堅實基礎。為此,教師應當根據具體教學內容巧妙設計問題,且在恰當時機拋出問題,及時給予學生點撥與指導,使其了解問題存在的意義與價值,從而主動依托問題學習數學知識,夯實數學基礎[2]。
例如,在講授“探索軸對稱的性質”這節課時,教師可指導學生在問題導學下探索軸對稱圖形的具體性質,讓他們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夯實基礎,使其知道線段垂直平分線的概念、軸對稱的兩個圖形全等、對稱軸是對稱點連線的垂直平分線等。教師要制訂明確的問題導學目標,具體如下:讓學生以直觀認知與動手操作為前提,自主組織語言描述探索軸對稱性質的過程,使他們理解軸對稱的性質;指導學生學會運用軸對稱性質處理一些簡單問題,且能夠據此展開簡單畫圖。課堂上,教師可根據導學目標提出問題:“線段的垂直平分線需滿足哪些條件?該如何定義線段的垂直平分線?軸對稱的性質同哪些因素有關?”這些問題雖然看起來較為簡單,但是蘊含著多項知識點。學生通過分析問題可厘清相關數學知識的整體脈絡,真正理解軸對稱圖形的性質,知道為什么要如此定義軸對稱的性質。在問題導學下,學生以問題為驅動、以思考為方式,先夯實數學基礎,再形成數學思維,有效提升課堂學習的實效性。
四、合理運用問題導學,驅使學生獨立思考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應用問題導學法,應把關注點放到學生對問題的思考之上。具體而言,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需合理運用問題導學法,結合學生實際情況設置一系列貼合他們的知識基礎、生活經驗與社會閱歷的問題,驅使學生獨立思考和處理問題,不斷培養與提升他們的思考能力。
以“豐富的圖形世界”這節課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在多媒體課件中出示一組生活中美麗的圖形,如南京鼓樓、上海東方明珠、北京天壇及部分西方建筑物等,提出問題:“在這些畫面中,你們是否能夠發現數學的影子?有哪些圖形的存在?”多媒體課件能夠帶給學生直觀的視覺感受,使其一邊欣賞,一邊思考與判斷,學會將現實情境中的物體抽象為幾何圖形,體會到圖形世界的藝術性與現實性,感悟知識的生成和積累。接著,教師可繼續提出問題:“生活中比較常見的立體圖形有哪些?”引導學生聯系生活經驗獨立思考和作答,說出“磚頭、柜子、魔方、茶杯、籃球、冰激凌”等物品。之后,教師可繼續追問:“什么是立體圖形?有何特點?該怎么判斷一個物體是否為立體圖形?”這一系列問題能夠驅使學生獨立思考,引導他們慢慢理解與掌握立體圖形的概念及特征,使其更深入地理解新知識,突出數學知識的實用性與趣味性。在新知識的教學中,教師需要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讓學生大膽思考和探索,通過自主思考和探索獲取新知識,深層次理解知識內容,并且可以靈活利用新知識。
五、合作應用問題導學,訓練學生學習能力
雖然問題導學法強調以生為本,但是部分初中數學知識難度較大,學生僅僅依靠個人很難獨立解決。如果教師不及時介入,很容易導致學生陷入學習困境。為此,教師在應用問題導學法時可以設置小組合作,組織學生在小組內合作分析與解決問題,進一步訓練他們的數學學習能力[3]。
以“用一次函數解決問題”這個知識點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展示一道例題:甲燈泡的功率是10瓦,價格為60元,乙燈泡的功率是60瓦,價格是3元,它們的照明效果與壽命(3000小時)均一樣,其中電費價格是0.56元/千瓦時,請問選擇哪種燈泡最省錢?接著,教師組織學生在小組內合作分析與研究,找出問題中的變量與常量,分析變量之間的關系,使其意識到要想最省錢,不僅要考慮到燈泡的價格,還要考慮電費情況,其中價格是不一樣的常數,電費同照明時間是正比關系,總費用同燈泡價格、功率和壽命有關。寫出函數解析式是解題的關鍵所在。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小組分別列出甲、乙兩種燈泡總費用的一次函數解析式,提示他們分別采用不等式的性質、函數圖像、合并解析式等方式嘗試處理問題,使其鞏固一次函數相關知識,靈活運用變量關系解決實際問題。這樣的解題過程能讓學生切實認識到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意義,訓練他們運用所學數學知識處理真實問題的能力以及學習能力。
六、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增強問題導學功效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應用問題導學法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提出問題,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增強問題導學功效,讓學生通過對問題的處理高效完成學習任務。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應當提倡學生大膽提出問題,表述自己心中的疑惑,積極發表個人看法與見解,拓展他們的思維空間,提升其學習效果。
比如,在教學“解一元一次不等式”這個知識點時,教師可以先出示以下幾個不等式:5+2x>25,x+22<3x,>,詢問學生:“這些式子有哪些共同點?”學生需認真觀察并說出這幾個不等式的共同特征,回顧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由此明確本節課的主題。接著,教師可以簡單介紹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方程相關知識,引導學生圍繞如何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產生思考:解一元一次方程時要移項變形,這一方法是否能夠用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學生按照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式嘗試解以上幾個一元一次不等式,進而消除心中疑慮。之后,教師指出不等式的解集可以通過數軸來表示。學生可能會產生新的問題:正整數解是否為一個不等式的全部解?教師可順勢給出不等式4(x+1)≤24,要求學生求出該不等式的正整數解,使其解決認知沖突,知道不等式的正整數解并非全部解。隨后,教師可鼓勵學生繼續發問,幫助他們掌握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方法與技巧,提升問題導學功效。
七、注重開展教學評價,升華問題導學效果
反思評價是學生鞏固所學知識的重要手段之一。對于初中數學教學而言,教師以評價與反思問題進行導學,能夠推動學生對所學內容展開深層次的反思,讓他們從中獲益良多,有效升華問題導學的效果。因此,教師在課堂結尾環節要注重評價,提出具有啟發性的問題,引領學生結合所學知識展開思考,借此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使其加深對所學數學知識的理解,同時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反思習慣。
例如,在教學完“角的比較”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設計反思性問題:“本節課所學內容是如何比較兩個角的大小,那么通過對這些知識的學習,大家掌握了哪些比較兩個角大小的方法?”學生回答完畢后,教師可對他們的回答態度與具體情況給予相應的鼓勵或表揚,由此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營造輕松、愉悅的課堂氣氛,助推他們更好地鞏固與復習新學內容。之后,教師可追問:“針對‘角的比較這部分內容的學習,大家能夠聯想到這些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哪些方面有所運用嗎?”學生將會主動聯系生活經驗,說到建筑設計、攝影角度、鐘表指針和方位表示等,展開反思性思考與學習。教師結合生活反思性問題進行導學,不僅可以培養學生以數學視角審視問題的能力,還能夠提升他們的思維認知,使其思維由感性上升至理性,加深對生活的理解與認識,為后續深入學習扎實根基。
結語
綜上所述,在初中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應意識到問題導學法的作用和價值,結合數學學科知識的特征及規律,靈活、恰當地應用問題導學法,圍繞學生實際情況精心設計形式多樣、豐富多元的問題,充分展現出問題的導學功效,啟發學生積極思考,主動討論、交流與互動,使其發揮個人主觀能動性,通過順利解決問題不斷增強數學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張璐璐.問題導學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探析[J].中學課程輔導,2023(34): 42-44.
[2]李堯廣.問題導學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教育界,2023(30):41-43.
[3]唐蕾.淺析初中數學教學中問題導學的應用策略[J].數理化解題研究,2023(29): 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