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翔 胡江偉
[摘要]文章從學科交叉融合的視角探討傳媒類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的優勢,提出明確教學目標,夯實教學方案;歸集教學元素,挖掘教學案例;重構傳媒類專業課程思政教學效果與課程評估機制的學科交叉融合視角下傳媒類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的路徑,旨在為傳媒類專業提供參考。
[關鍵詞]學科交叉融合;傳媒類專業;課程思政
2023年4月,教育部等5部門印發的《普通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改革方案》就調整優化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置工作做出部署安排[1]。同年11月,《教育部關于深入推進學術學位與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分類發展的意見》發布。這兩項政策均明確提出深化、鼓勵學科交叉融合。近年來,隨著“三全育人”理念不斷深化,高校持續落實高等教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愈發重要,因此高校將課程思政納入高等教育課程建設體系,形成從橫向到縱向的全面覆蓋,從表層到深層的精耕細作,從培育到培棟的育人體系,已經成為育人機制的常態化保障措施。傳媒類行業具有較強的社會影響力,要求從業者具備較高的道德素養和社會責任感,因此高校在傳媒類專業人才培養的過程中,開展課程思政教育尤為重要。然而,由于專業學生對信息的個性化需求,對專業素養和文化素養的全面要求,對傳媒行業發展和社會問題的關注訴求,單一的學科知識難以形成涵蓋新媒體、互聯網、大數據、文化建設、生態系統理論、國家治理現代化等多元化和豐富性的知識體系以及在信息獲取與內容感知方面也缺乏對繁雜問題的多維度思考方式、多角度辯證方法。因此,在學科交叉融合視角下,高校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推進傳媒類專業課程思政教育改革和路徑創新,打造傳媒類專業課程思政新范式,催生課程思政育人新成果十分必要。
一、學科交叉融合視角下傳媒類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的優勢分析
(一)技術引領優勢
隨著5G、AI、VR、AR等技術不斷發展,新興技術向傳媒行業的滲透愈發強勁,為傳媒類專業課程思政建設提供了技術支撐,技術引領已然成為學科交叉融合視角下傳媒類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的首要優勢。一是能夠增強傳媒類專業課程思政教學的實效性。教師將5G、AI和VR、AR等技術手段融入傳媒類專業課程思政教學,借助技術手段豐富教學效果,能夠使教學過程更加生動有趣,從而提高學生的課程全時段參與度。二是能夠促進傳媒類專業課程思政教學內容的知識體系構建。教師在傳媒類專業課程思政教學過程中通過介紹技術在傳媒環境中應用的相關案例,能夠引導學生思考技術引領傳媒行業發展存在的利弊以及如何使技術手段成為正向助推傳媒行業發展的關鍵動力,并整合多學科的技術知識結構,構建學科交叉融合的知識體系。三是能夠推動傳媒類專業課程思政教學實踐效能。傳媒專業課程思政的教學內容既要包含傳統的理論、教學案例,還要涵蓋體驗式、沉浸式體驗內容。教師在傳媒類專業課程思政教學中引入新興技術,引導學生運用技術進行自我認知體驗和沉浸式學習,能夠提升學生理解和運用專業知識的能力,使學生在傳媒類專業課程思政的教與學中初步感受未來職業的可能場景和挑戰,為未來的職業生涯奠定堅實基礎。
(二)平臺教學優勢
當前,以微信、短視頻為主要形態的社交媒體平臺不斷發展,改變了傳媒行業的生態環境,也深刻影響著用戶的媒介內容消費習慣。龐大且繁雜的社交媒體平臺已經融入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在教學內容生產、教學環境構建、教學效果評價等方面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教師通過構建學科交叉融合的知識體系,運用好現有的社交媒體平臺,能夠顯著提升傳媒類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的成效。一方面,教師借助平臺海量的信息數據和便捷的互動交流功能能夠拓展傳媒類專業課程思政的內容。傳媒行業是以信息資訊傳播為主的行業,教師借助海量的信息數據能夠創新課程思政內容,補充傳媒類專業課程思政的研究資料,有助于學生開闊知識視野,同時學生通過自主搜索、調查研究等方式能夠迅速將課堂中呈現的傳媒類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的理念和內容不斷深化和豐富,而學生在平臺上與教師的互動交流又能進一步梳理傳媒類專業課程思政的內容,進而構建傳媒類專業課程思政知識體系。另一方面,教師借助平臺傳播的新手段和新方式能夠創新教學方法和開闊教學思路。教師借助各平臺衍生的傳播新方法、新方式,能夠創新和開闊傳媒類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思路,能夠改變學生對傳統傳媒類專業課程思政內容枯燥無味的刻板印象,激發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針對一些國際化社交媒體平臺,教師應鼓勵學生深入分析其具有的海外傳播優勢,增強學生的價值認同,豐富其傳播思路。
二、學科交叉融合視角下傳媒類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的路徑探索
(一)明確教學目標,夯實教學方案
在學科交叉融合視角下,對傳媒類專業課程思政建設,教師應始終以培養學生的政治素質、媒介素養、思想道德品質為核心,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增強和培養媒體從業者的社會責任感和良好的職業道德,使他們能夠在傳媒類專業知識與學科交叉知識融合的背景下構建適應社會發展變化和挑戰的知識體系。因此,教師要明確教學目標,夯實教學方案,這是實現傳媒類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的首要任務。
第一,明確傳媒類專業課程思政教學目標,凸顯應用型人才素養培育。在學科交叉融合視域下,教師應聚焦傳媒行業發展的戰略需求,貼近傳媒產業發展的時代脈搏,拓寬傳媒類專業的教學維度,為培養應用型復合型人才制訂傳媒類專業課程思政教學目標。教師應將理論知識目標、實踐實訓目標與素質育人目標相結合;將教學改革成果、科學研究成果融合到傳媒類專業課程思政教學資源當中,從教學改革、科研創新中找到傳媒類專業課程思政的契合點和素質育人的平衡點,著力提高學生主動思考、調查研究、自我實踐的積極性,使學生在知識結構的構建中增強對傳媒行業的信心,并逐步增強其作為未來傳媒人的社會責任感和行業使命感。
第二,夯實傳媒類專業課程思政教學方案,鍛造綜合性教學創新模式。在學科交叉融合視域下,教師制訂傳媒類專業課程思政教學方案要整合學科群、課程群中與課程教學高度相關的內容。例如,對短視頻創作類課程,教師所制訂的教學方案不僅要包含傳統的影像創作與編輯、創意策劃等教學內容,還要包括大數據分析、短視頻爆款解析等相關內容。但是,部分爆款短視頻并非“叫好又叫座”,教師如何選擇一些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同時具有正向價值觀引導作用的爆款短視頻,是其在教學方案制訂過程中需要權衡和思考的問題。在學科交叉融合的視域下,教師在設計傳媒類專業課程思政教學方案時,應重點關注以下四個方面:一是從知識傳授到知識整合,引導學生從零散的知識碎片中提煉系統的知識體系;二是從能力培養到能力深化,不僅要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還要拓展其跨學科的綜合應用能力;三是從教育輸出到學習內化,幫助學生從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思考、積極學習的模式;四是從價值引導到價值塑造,深化學生的思想政治認識,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對教學方案的設計,教師要在傳媒類課程性質不變、本位穩定、學考兼容的基礎上,以教學目標為基礎,挖掘傳媒類專業課程思政與課程教學內容的融合點,契合教學的重難點內容。例如,新聞傳播學研究方法類課程涉及學術論文寫作、文獻綜述、大數據分析等內容,學術不端與科研誠信自然成為契合這些教學內容的思政內容,教師應從了解學術不端的類型、基本范疇、國內外現狀等著手,闡述學術論文寫作的重要性,強調多學科交叉融合中科研誠信的必要性與學術不端的危害性,以激發學生開展學術研究的興趣,使其保持對科學研究的敬畏之心,從而能夠合理、規范地開展研究工作。
(二)歸集教學元素,挖掘教學案例
在學科交叉融合視域下,對傳媒類課程思政教學元素的歸集以及對教學案例的挖掘,教師需要注重貼近多學科交叉背景、貼近傳媒行業需求、貼近時代特征、貼近學生實際狀況,注重創新性和延續性。
第一,以眾包模式為引導的傳媒類專業課程思政元素歸集。眾包指一個公司或者機構將由自身或員工執行的工作任務,以自由、自愿的形式外包給非特定的大眾的一種工作模式[2]。近年來,受媒體融合發展進程的影響,學生信息整合、資源歸集的能力不斷提升,這使得教師通過眾包模式歸集傳媒類專業課程思政元素成為可能。一方面,教師可以利用眾包模式匯聚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收集到的傳媒類專業課程思政的零散信息,包括在閱讀文獻資源、記錄個人學習筆記中產生的切實體會、對多學科交叉融合的認知等。教師通過歸集這些傳媒類專業課程思政元素,并深入挖掘這些元素背后的價值內涵,能夠使學生增進對相關傳媒類專業課程思政教學內容的理解,從而提高傳媒類專業課程思政教學的質量以及效果。另一方面,教師可根據課程內容選取與傳媒類專業課程思政密切相關的關鍵詞,向學生發布眾包任務,學生則根據關鍵詞的引導,結合自身認知和信息檢索能力,深入挖掘相關的傳媒類專業課程思政元素,并以個人或團隊形式在課程展示環節進行匯報。這種以關鍵詞為方向,以傳媒類專業課程思政元素為核心,以歸集整理的各類資源為支撐素材的教學方式,能夠強化師生互動交流,提升以傳媒類專業課程思政教學為引導的翻轉課堂的教學效果。
第二,以互鑒模式為引導的傳媒類專業課程思政案例挖掘。學科交叉融合是在多學科的知識結構、理論范式、方式方法和技術手段相互結合下實現的。基于此,對傳媒類專業課程思政的案例挖掘,教師也應該在多學科的課程思政案例融合基礎上,通過將不同學科的課程思政案例進行比較分析、歸納總結,提煉具有傳媒類專業自身學科特色的經典案例資源,形成以互鑒模式為引導的課程思政案例挖掘方式。首先,教師應從傳媒類專業課程的角度出發,思考與課程內容能夠相互融合、相互呼應的其他學科專業的課程,并收集這些課程的經典課程思政案例,從傳媒行業或產業的角度挖掘這些案例具有的傳媒特征,將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職業道德的元素融入新聞報道、節目制作、廣告創意等課程中,從而構建具有較強教育意義和示范作用、適應傳媒類專業課程思政建設要求的案例資源,形成案例從學科外到學科內的轉換。其次,教師應對課程思政的案例進行分類整理,根據不同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將案例分類整合,根據不同的主題形成基礎案例庫,圍繞基礎案例庫涵蓋的學科專業,挖掘學科交叉的案例資源,促進學生跨學科學習以及綜合能力的提升。最后,教師應將已經建構的案例資源進行不同主題、不同領域的比較分析,挖掘更多的元素和方法,并形成具有創新性和時代感的新型案例資源庫,實現對學科內外多元化案例資源的整合,進而激發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三)重構傳媒類專業課程思政教學效果與課程評估機制
[基金項目]湖北省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鄂西北紅色文化網絡傳播研究”(項目編號:21ZD116);湖北文理學院2023年校級研究生教育質量工程項目“《新聞傳播研究方法》課程思政建設”(項目編號:YZ1202301);湖北文理學院2023年研究生教育優秀成果培育項目“《新媒體研究》省級精品課程培育”(項目編號:YCG202301);湖北文理學院2023年度課程思政專項“《創意短視頻制作》課程思政教學研究(項目編號:SZ2023006)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畢翔(1987—),男,江蘇徐州人,湖北文理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學術委員會主任;胡江偉(1983—),男,湖北襄陽人,湖北文理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