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曉霞
摘要:分類考試成為學生升入高職院校的主渠道,提升思政課教師親和力,有助于發揮好思政課鑄魂育人的作用。本文基于對分類考試招生視野下思政課教學現狀的梳理,分析了思政課教師親和力提升存在的困境,探索了思政課教師親和力提升路徑。思政課教師應夯實理論功底、優化語言藝術、加強情感交流,不斷提升親和力,助力于構建高質量思政課堂,進一步增強大學生思政課獲得感。
關鍵詞:分類招生;思政課;教師親和力;提升路徑
中圖分類號:F24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11.043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并提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明確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的重要性。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標準(2021年本)》《新時代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規定》明確指出,思政課親和力是提高思政課質量和水平的重要指標。在此背景下,思政課教師作為思政課的主導者,更要發揮自身的親和力,引導學生積極、深入學習思政課,做到真學、真懂、真信、真用。
隨著分類考試的推進,全國每年通過分類考試錄取的考生超過300萬人,占高等職業教育錄取總人數的60%以上。分類考試已成為學生升入高職院校的主渠道。因此,在分類考試招生視野下,提升思政課教師親和力顯得尤為必要。
1高職思政課教師教學親和力
1.1思政課教師親和力的內涵
“親和力”一詞最早運用于化學領域,后運用于人際交往領域。思政課教師親和力是指教育主體通過極具親和力的言語表達,在傳授知識、傳播真理的過程中,對教育客體產生一種感召力,凝聚力,從而產生一種親切感,使得教育客體對教育主體內心尊崇,對所學課程真心喜愛。
1.2思政課教師親和力的核心要素
思政課教師親和力主要有以下三方面構成,一是教師的理論具有說服力。高職思政課不同于中小學思政課,高職思政課具有極強的理論性與實踐性。因此教師必須要有深厚的理論功底,使得教學內容具有說服力,讓學生真學、真懂、真信、真用。
二是思政課教師的語言具有親和力。思政課教師不是簡單地傳達政策文件,不是用冰冷的語言闡釋理論,其教學語言必須極具感染性,用喜聞樂見的語言講述思政課,潛移默化地塑造學生的價值觀,增強學生的思辨能力和價值判斷能力。
三是思政課教師具有人格魅力。《禮記·學記》中指出: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在思政課教師德高為范的人格示范性和感召性下,高職大學生愿意走近教師,走近思政課,樹立正確的三觀,形成健全的人格。在思政課教師親和力的感召下,學生產生對思政課的認同感、獲得感、親切感,思政課成為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畢生難忘的課程。
2分類考試招生視野下,思政課教師親和力的提升困境
根據部分高職院校的實地走訪和一線教師的訪談,發現分類考試招生的學生動手能力較強,信息化素養高,但學習動力和深層認知不足,課內外學習時間安排欠合理。在分類考試招生視野下,思政課教師親和力的提升也面臨著困境,主要表現為以下3個維度。
2.1教材講解深度不夠,學識魅力待加強
思政課是一門“講理”的課程,所謂的“理”是指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成果。面對分類招生的學生,思政課教師首先自身要全面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精髓,在授課過程中,思政教師的話語才有說服力和穿透力,以其淵博的知識,扎實的功底獲得學生的認同。分類招生的學生熟練使用網絡,對熱點事件十分關注,但缺乏對熱點事件本質的認識。因此,思政課教師要緊跟時事,熟知黨和國家大政方針,向學生闡釋黨的最新理論和政策,教會學生實事求是地看待問題。在教學中,部分思政課教師教材講解深度不夠,學術水平制約著學識魅力的展現。
2.2教學語言缺乏藝術,語言魅力待提升
思政課教師與別的專業課老師不同,專業課教師在于傳授知識,思政課教師在于塑造生命,而話語是塑造生命的重要載體。話語是思政課具有親和力的重要因素,其質量影響著育人工作的實施。因此,思政課教師的話語必須有“溫度”。在分類考試招生視野下,生源比較復雜,學生是善于接受新事物的00后,思政課教師要針對分類考試學生的特點,精練準確講授黨的理論,用富有親和力、幽默風趣的話語化解學生的心理拒斥,達到張弛有度的教學效果。如果用刻板單一的話語回應學生的需求,必然會降低學生在思政課中的獲得感。在實地調研中,發現部分思政課教師單純進行理論、概念式說教,教學語言缺乏親和力。
2.3師生情感交流不深,人格魅力待增強
人格魅力是指一個人在性格、氣質、能力、道德品質、文化情操等方面所具有的一種強大的力量。人格魅力對于思政課教師而言,更是一種具有親和力的隱性教育。思政課教師的言行舉止作為話語的形象表達,會對受教育者產生重要影響。在教學工作中,思政課教師要用真善美的力量感染學生,用獨立健全的高尚人格感召學生,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樹立正確的三觀,形成獨立健全的高尚人格。根據實地調查,部分思政課教師與學生缺乏情感交流,關系淡漠,人格魅力展現有待增強,忽略了學生作為個體的人對精神世界和現實世界的需求,由鮮活的人變成了被動接受知識的工具,不利于思政工作的開展。
3分類考試招生視野下思政課教師親和力提升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思政課的本質是講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老師要用心教,學生要用心悟,達到溝通心靈、啟智潤心、激揚斗志。”思政課教師必須注重教學方式方法,以扎實的理論功底、喜聞樂見的教學語言、高尚的人格魅力提升親和力,提高思政課教學質量,增強學生獲得感。
3.1夯實理論功底,做到真學、真懂、真信、真用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強調思政課的政治引導功能,并不是要把課講成簡單的政治宣傳,而要以透徹的學理分析回應學生,以徹底的思想理論說服學生,用真理的強大力量引導學生。”思政課教師必須要有厚實的理論功底,自身做到真學、真懂、真信、真用,不斷增強思政課的親和力,才能引導分類招生學生做到真學、真懂、真信、真用,成為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接班人。
第一,從馬克思主義科學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必須有整體性的認識,馬克思主義是由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三大部分組成的,片面理解某一點,或者把馬克思主義割裂開來,都是錯誤的,都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曲解。思政課教師必須全面系統地學習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和觀點看待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
第二,必須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和信仰。思政課教師要有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讓有信仰的人講信仰”是對思政課教師的根本要求,是講好思政課的根本遵循。思政課教師只有堅定信仰,才能在多元的社會思潮中,保持政治定力。理想信念和信仰不僅展現在思政課教師具有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也展現在優秀的師德師風中。
第三,思政課教師要敬業、樂業、勤業、精業。思政課教師不能把教書育人作為形式而機械地工作,一種維持生存的手段,從而產生職業倦怠,陷入馬克思的“勞動異化”之中,把自己同自己的勞動產品、勞動過程、類本質及他人關系相異化。因此,思政課教師必須樹立崇高的職業理想,不僅要敬業、樂業、勤業、精業,更要超越職業追求,用堅定的政治信仰與優良的政治品格感染學生,用富有親和力的話語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增強學生的政治認同,培育出一批有“中國心、中國情、中國味”,德才兼備的時代新人。
3.2優化語言藝術,促進教材語言向教學語言轉化
在思政課教學中,做好教材語言向教學語言的轉化,把生活語言融入思政課教學中,發揮語言親和力。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好的思想政治工作應該像鹽,但不能光吃鹽,最好的方式是將鹽溶解到各種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
首先,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教學語言要具有規范性、教學內容具有說理性,防止思政課堂“泛娛樂化”。隨著媒體技術快速發展,互聯網呈現出新的特點,新聞的嚴肅性被弱化,其帶來最大的影響是網絡泛娛樂化。大學生群體受到影響最大,對網絡依賴程度深,囿于信息繭房,形成一座信息孤島,大學生的生活方式也出現泛娛樂化。在互聯網高度發達的背景下,“泛娛樂化”逐漸蔓延至高校思政教育場域之中。思政老師提升親和力,既要運用多媒體創新教學方法,又要防止思政課堂“泛娛樂化”。在思政課授課過程中,教師要“要堅持建設性和批判性相統一”,教學內容具有說理性,引領學生辨明是非,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自覺抵制泛娛樂化,能夠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認清事物本質。
其次,思政課教師要“溶鹽于水”,以喜聞樂見的教學語言吸引學生,以高超的授課方式感染學生、教育學生,達到潤物無聲的育人效果。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以深厚的理論功底、學術涵養而不是野史逸聞吸引學生,以廣闊的通識知識面和深邃的知識探究貼近學生。將富有思想性、政治性、價值性的“鹽”潛移默化地融入課堂中,達成價值引領、政治導向、思想啟迪、道德涵養的教學目標。
最后,分類招生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受網絡媒體影響較深,易形成碎片化學習方式,會使得在學習中無法長時間專注,對較嚴肅、嚴謹的理論學習失去耐心。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創新話語體系,杜絕照本宣科,把深奧的理論轉化成學生一聽就懂、一學就會的生活語言。把馬克思主義理論與職業教育相結合,充分激發青年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挺膺擔當,達到隱性教育的效果。
3.3加強情感交流,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
分類考試招生的學生,其生源呈現多元化的特征,它包括普通高中畢業生、具有高中階段學歷或同等學力及以上的社會人員和中職學校、中等技工學校等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面對多元化的生源,思政課教師要關懷學生,對分類招生學生有針對性地分析,關注學生的思想狀況和實際需求,加強情感交流,了解學生的個體差異。教師人格魅力的展現,不僅源于自身的形象,更源于對學生的關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有仁愛情懷,把對家國的愛、對教育的愛、對學生的愛融為一體,心中始終裝著學生,讓思政課成為一門有溫度的課。”
其一,教師必須以學生的需求為中心,關心學生。思政課教師在授課過程中,簡單生硬的灌輸,必然不被學生所接受,甚至會產生逆反心理。因此,教師要關愛學生,增強人格魅力,提升親和力。把準分類招生學生的脈搏,以堅定的信仰、仁愛的情懷、創新的思維、寬廣的視野感染學生,做讓學生喜愛的教師。緊扣學生的思想動態,及時回應學生關切,把道理講到學生心坎上,做到“精準滴灌”。
其二,分類招生學生理論基礎薄弱,思政課教師在授課中不能拿著文件宣讀,把嚴謹的理論直接灌輸給學生。教師要將教學重難點同學生關注點緊密結合,摒棄教育者講,受教育者聽的單向輸出形式,以學生為主導,讓學生參與進來。“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思政課教師通過對學生關心的熱點、難點、焦點問題的透視,對社會思潮背后的價值邏輯進行梳理,拓寬學生思想交流的渠道,引導學生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參與者、推動者、建設者,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中貢獻自己的青春力量。
4結語
為做好分類考試招生視野下高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政課教師既要在教學層面夯實理論基礎,提升教學語言親和力,又要在品格層面以身作則,發揮人格魅力的引領作用。打造思想有深度、理論有高度、情感有溫度的思政課堂,彰顯高校思政課立德樹人、培根鑄魂的育人底色,為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強調堅持黨的領導傳承紅色基因扎根中華大地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新路[N].人民日報,20220426(1).
[2]習近平.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J].求是,2020,(17).
[3]沿用好辦法改進老辦法探索新辦法——三論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講話[N].人民日報,20161211(1).
[4]習近平.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的重要講話[N].人民日報,20190319(1).
[5]馬克思.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