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教師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設置大任務,有利于轉變育人方式、提高育人質量。教師要以課程大觀念為主旨,根據教學內容、教學情境、學生情況提前設置具體情境、內容、程序、目標等要素,以及具有綜合性、開放性、主體性、思想性、實踐性等特征的大任務。此外,教師在設置與實施大任務時還要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創新導向。文章以部編版道德與法治九年級上冊“共筑生命家園”為例,分析“憶長江”“辯關系”“析要求”“示行動”“描藍圖”等相互銜接的大任務,旨在為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提供課例參考。
【關鍵詞】大任務;初中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培育
作者簡介:鄭利(1976—),男,江蘇省蘇州市姑蘇區教育科學研究中心。
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轉變育人方式、提高育人質量,是推進“雙減”工作、落實“雙減”目標的重要要求。教師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設置大任務,有利于歸納、整合學科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有利于培育學生的政治認同、道德修養、法治觀念、健全人格、責任意識;有利于實現精準備課與深度學習的統一、知識建構與能力遷移的統一、知行合一與素養落地的統一[1]。
一、大任務的概括
大任務是教師根據教學內容、教學情境、學生情況提前設置的,有利于激勵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思考、積極完成的教學任務。
二、大任務的要素與特征
(一)大任務的要素
大任務的要素主要由情境、內容、程序、目標等組成。
1.情境
大任務的情境主要指教師基于一定的環境或條件設置任務。教師在設置大任務時,應盡量結合真實或接近于真實的情境。
2.內容
大任務的內容簡單地說即“做什么”。教師需要設計大任務的實際內容,驅動學生的深度學習。
3.程序
大任務的程序主要指教師指導學生完成任務的方法步驟。簡單地說即“以什么方式完成任務”。
4.目標
大任務的目標指向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包括教師教的目標和學生學的目標,有利于為教師與學生共同完成大任務指明方向。
(二)大任務的特征
1.綜合性
大任務的綜合性不僅體現在引導學生綜合運用知識、技能、方法等方面,還體現在各任務在實施過程中達到邏輯上的銜接。
2.開放性
大任務的開放性不僅指任務的內容具有開放性,還體現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有極大的空間。這有利于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知識積累、技能基礎完成任務。
3.主體性
大任務注重從學生的真實生活出發,強化學生真實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主動地、創造性地完成任務。這需要教師建立民主和諧、相互促進、相互尊重的師生關系。
4.思想性
大任務的思想性一方面體現在任務的設計基于教材的主題和內容,另一方面體現在注重以任務驅動學生從多角度、多層次進行思考。
5.實踐性
大任務的實踐性一是體現在任務情境的選取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關注社會現象和問題;二是體現在任務的實施堅持行為導向,要求學生積極開展實踐活動;三是體現在鼓勵學生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任務。
三、大任務的設置與實施原則
立德樹人是教師設置大任務的出發點,也是教師設置大任務的落腳點。教師要依據學生的實際,堅持學科性、真實性、可操作性和延續性原則設置大任務。
(一)學科性原則
針對初中道德法治學科的大任務設置與實施,教師首要考慮的應是學科性原則,以跨學科主題教學、綜合實踐活動等方式,促進學生實現知行合一。
(二)真實性原則
情境是大任務的核心要素。教師在創設大任務的情境時,要力求真實。此外,教師創設的大任務情境不僅要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還要緊跟時事熱點。真實的情境有利于學生將習得的知識遷移到類似的情境中,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三)可操作性原則
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從而設置具體、適切和可操作的大任務,以確保學生可以順利完成任務。
(四)延續性原則
大任務應具備完整的結構、必要的體量和真實的來源,且應具有挑戰性和適切性[2]。教師設置的大任務不僅要驅動學生在課堂上完成,還要驅動學生在課后繼續探索。
綜上,教師設置大任務要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創新導向,堅持與時俱進,突顯教師的主導地位與學生的主體地位,關注學生個性化、多樣化的學習和發展需求,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四、“共筑生命家園”的大任務分析
(一)任務一“憶長江”
首先是“樂說長江”環節。筆者播放《長江之歌》,引導學生齊唱,讓學生感受長江的壯麗。其次是“圖說長江”環節。筆者展示“長江干流剖面示意圖”,讓學生明確長江是我國巨大的“水能寶庫”,水能資源蘊藏量占全國的,并讓學生認識長江與人們生活的緊密聯系。再次是“語說長江”環節。筆者要求學生以“飛花令”的形式說出含有“江”,特別是描寫長江的詩詞。如“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最后是“政說長江”環節。筆者展示“長江從生物完整性指數角度已經到了最差的‘無魚等級”的材料,讓學生了解長江的現狀。
大任務“憶長江”,通過“樂說長江”“圖說長江”“語說長江”“政說長江”等層層遞進、環環相扣的環節,引導學生關注生活實際,思考長江水污染、過度捕撈等生態問題背后的原因,讓學生認識“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價值,為學生后續的學習打下基礎。此外,這些環節還實現跨音樂、地理、語文、政治等學科主題的教學,促進學生進行深入思考。
(二)任務二“辯關系”
在任務一的基礎上,筆者出示本課的核心辯題—人類到底是自然的保護者還是破壞者?接著,筆者引導學生分組辯論,一組持“人類是自然的保護者”的觀點,另一組持“人類是自然的破壞者”的觀點。通過辯論,學生能理解人與自然的關系,認識“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
任務“辯關系”體現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政治性和思想性,有利于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增強學生的政治認同。
(三)任務三“析要求”
筆者為學生提供“張家港灣”生態修復的實踐案例。
2019年9月,張家港市積極學習借鑒先進地區的經驗和做法,針對沿江岸線開發比例高、城市“親水空間”少等一系列沿江環境問題,正式啟動“張家港灣”生態提升工程。該工程規劃面積約10平方千米,總投資37.6億元,構筑140萬平方米濱江親水景觀帶,努力滿足百萬港城人民“見江親水”的美好心愿。
2021年7月,“張家港灣”入選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實踐行動的優秀案例。到目前為止,該項目已恢復30公頃以上的蘆葦和6萬平方米的綠化空間,并再次觀測到瀕危物種。張家港市利用當地企業的煉鋼和3D打印技術,精心保存當地的工業遺產,回收利用工業廢料,制成景觀草圖。由此,創造新的生態景觀空間和產業記憶空間,增強公眾的生態價值意識和保護意識。此外,恢復后的生態空間對公眾開放,進一步發展生態旅游和文化旅游,為村民創造就業機會,提高他們的幸福感。
學生圍繞教師提供的案例,提出自己的疑問。有的學生提問:“‘張家港灣生態修復值得嗎?要處理好什么關系?”有的學生提問:“‘張家港灣生態修復體現怎樣的行為選擇?有何制度保障?”筆者引導學生結合課本知識嘗試答疑解惑,并要求學生明確“堅持綠色發展道路”的主要要求。
任務“析要求”中的“張家港灣”生態修復實踐案例來源真實。學生完成這一任務不僅能更好地認識家鄉走綠色發展道路的實踐,還能激發綠色創造的熱情。
(四)任務四“示行動”
首先,筆者為學生提供“2021年3月,李某某等人把在長江口捕獲的中華鱘分割成數塊帶回住處烹飪食用”的案例,要求學生根據案例分析李某某會承擔什么法律責任。通過分析真實案例,學生能增強法治意識,讓綠色發展理念滲透到自己日常生活的細節中,從自己做起,自覺保護環境。
其次,筆者要求學生給在張家港灣游玩的游客介紹怎樣做好垃圾分類。學生結合自己的經驗,為游客示范怎樣對礦泉水瓶等垃圾進行分類。學生邊示范邊講解:“礦泉水瓶中剩下的礦泉水屬于純流質食物垃圾,應先將剩下的礦泉水直接倒入下水口,再將礦泉水瓶沖洗干凈,壓扁瓶子,將其投放到‘可回收物垃圾桶中。這樣既可以減輕環衛工人的工作負擔,又可以壓縮礦泉水瓶的體積,方便垃圾運輸。”通過此活動,學生能更注重環保細節,切實將環保、低碳、文明的綠色生產生活方式落實到具體的行動中。
最后,為了體現任務的延續性,筆者鼓勵學生在學校和家庭生活中繼續開展垃圾分類活動。學生通過完成這一任務,增強了環保意識,提升了道德修養。
(五)任務五“描藍圖”
筆者要求學生依據自身的經驗以及課堂所學知識描述心中的美麗中國。這一任務是課堂教學的升華,有利于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感與建設美麗中國的意識。
五、完成大任務的評價
教師要對學生完成任務的情況給予及時的評價,這不僅能體現“教—學—評”一致性要求,還能發揮評價的診斷和激勵功能,提升道德與法治課程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實效。
以任務二“辯關系”為例,筆者設置相應的評價單(如表1所示)。
又以任務三“析要求”為例,筆者設置相應的評價單(如表2所示)。
結語
以上五個任務是相互關聯、缺一不可的。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能夠內化知識,有利于促進知行合一。教師要深入探索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大任務設置,從而為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提供強勁的驅動力。
【參考文獻】
[1]何娟.核心素養下初中道德與法治大單元教學初探[J].中學課程輔導,2023(18):96-98.
[2]吳燕.例談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的大任務作業設計[J].江蘇教育,2022(91):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