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康
[摘? 要] 教師基于課標、學情、教學內容,設計凸顯知識本質的關鍵問題,可以催生和引領學生的深度學習。研究者選取一些具體教學案例,闡述關鍵問題促進學生深度學習的有效策略:以創設真實情境的關鍵問題來引領深度探究,以知識生長處的關鍵問題來引領深度思考,以回顧反思處的關鍵問題來叩問數學本質。
[關鍵詞] 關鍵問題;深度學習;數學思維
促進深度學習、落實核心素養是新課程理念下教師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從這個意義出發,基于學生立場,讓學生經歷問題思考和探索的過程是促進其深度學習的重要方式。好的問題可以引發學生深度思考,激發其高階思維活動,真正意義上符合深度學習的要求。那么,凝練問題、提出問題、探索問題和解決問題,都離不開“問題”,基于上述理解,進一步思考:問題從何而來?筆者認為,教師要基于課標、基于學情、基于教學內容,設計凸顯知識本質的關鍵問題,以催生和引領學生的深度學習。
一、以創設真實情境的關鍵問題來引領深度探究
創設問題情境是關鍵問題設計的重要體現,從提出問題到驅動參與,再到引領深度思考與探索,都是為了讓關鍵問題能進一步促進學生高階思維活動,引領其深度學習。因此,教學中教師要從具體學情出發創設具有挑戰性、思維性、真實性的問題情境,引發認知沖突,引領學生積極主動地開展深度探究,實現深度學習。
案例1? 百分數的認識
師:百分數與分數的關系你們知道嗎?下面,我們繼續來研究百分數。既然已經掌握了分數,為什么還要多此一舉去學習百分數呢?
問題情境:如表1,你認為甲、乙、丙三種品牌飲料,哪一種質量好?
師:思考后可有結果?(學生愁眉苦臉)
師:你們為什么如此煩惱呢?
生1:根本不好算啊!
師:那你先說一說,解決本題的步驟是什么?
生1:首先算出合格箱數占據抽查箱數的幾分之幾;然后比一比這3個分數的大小。
師:那就是比較的時候你們遇到了困難?
生2:太麻煩了,只能直接通分。
師:你們都想到了直接通分,可有其他方法?
生3:是不是可以嘗試統一為百分數呢?
師:這樣做的好處是什么?
生3:這樣一來,分母都是100,不是比較起來很方便嗎?
師:那該如何將它們化為百分數,以便于比較呢?
生4:可以先將它們化為小數,然后轉化為百分數……
師:我們剛才感受到分數的局限性,也深刻體會到百分數的作用,現在誰能回答課始老師提出的問題?
探索與發現是深度學習的重要方式,基于真實情境的關鍵問題導學可以讓學生自主自發地進行思考與探索,并讓他們在此過程中有所發現,獲得對知識的深層領悟。以上案例中,倘若教師只是拋出問題,則無法激起學生的“憤悱”狀態,更無法讓學生體會豁然開朗的思維歷程,也無法使其感受到“百分數”的重要性。這里,教師通過情境與問題的引領,讓學生產生主動學習的欲望,完整經歷探索、思考與發現的過程。在這樣的設計下,學生對“百分數”的認識深刻而通透,獲得了知識建構的成功體驗。
二、以知識生長處的關鍵問題來引領深度思考
在教學中,驅動性的問題可以讓課堂充滿激情,促進學生的思維拾級而上,逐步將思維引向深處。可見,問題驅動并非只有單個問題,也并非直接拋出即可,而是需要教師精準把握學情、深度挖掘教材和擁有精湛的教學能力,在知識的生長處不斷發問,以引領學生的深度思考與探究,實現思維的持續碰撞,推進深度學習。
案例2? 圓的周長
師:在觀察后,已經有學生給出圓的周長的概念。現在,閉上你們的眼睛,充分想象圓的周長展開后是什么樣的?
生(齊):就是一條線段。
師:那你們認為該如何測量圓的周長呢?請動手嘗試和探索。(學生立刻動手探索)
師:請說一說你們的方法?
生1:可以用滾動這個圓的方法去測量,就像這樣。(學生邊解釋邊示范)
師:生1運用了滾動法進行了測量,你們覺得這個方法好不好?(其余學生不出聲)
師:那如果需要測量學校那個圓形水池的周長,你也將其立起來滾動嗎?
生1(撓撓頭):不可以。
師:那還有其他方法嗎?
生2:可以先用一根繩子繞圓一周,再量出繩子長度,即可得出周長。
師:生2運用了繩測法,我們來檢驗一下這個方法,這個圓的周長你可以測量出來嗎?(教師將系著小球的細繩的一端固定于黑板,并甩動小球,讓生2去測量小球運動后形成的圓的周長)
生2:測不出來。
師:看來兩名同學所說的方法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我們能不能找到一種通法來求圓的周長呢?大家一起來看這樣一個實驗。(教師再次演示同時甩動2個球,并形成2個大小不同的圓)
師:觀察后,你們發現了什么?
生3:我發現了半徑越大,好像甩動后的圓就越大,看來圓的周長與半徑有很大的關系。
師:和它的半徑有關,也就是與它的直徑有關,有何關系呢?請小組合作探究。(學生開展合作學習,經過探究、測量和計算,很快得出結論“圓的周長為其直徑的3倍多”)
師:你們果然有了重要的發現,那么到底是“3倍多多少”呢?下面大家就一起來聽一聽《祖沖之探索圓周率》的故事。
數學教學就是以問題為引導,指導學生發現未知的過程。以上案例中,教師在知識的生長處不斷提問,從“圓的周長展開后是什么樣的”到“看來兩名同學所說的方法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我們能不能找到一種通法來求圓的周長”,再到“和它的半徑有關,也就是與它的直徑有關,有何關系”,由淺入深地驅動學生的數學思考。在問題串的引領下,學生與新知進行了不斷碰撞、摩擦、調整,實現了融合,最終收獲了數學知識本身以及深度思考的經驗,體驗到數學學習的美妙。
三、以回顧反思處的關鍵問題來叩問數學本質
反思活動是促進學生思維進階的重要載體。在教學中教師不能僅滿足于學生參與數學活動,而是要關注學生的反思,將回顧反思融入數學活動中,以提升學生元認知能力,讓學生真正學有所悟。因此,教師可以在回顧反思處拋出關鍵問題,讓學生在深度反思中叩問數學本質,凸顯對知識的本質理解與掌握。
案例3? 植樹問題
師:經過探索與交流,對于“加1,減1和不加不減”這3種植樹問題規律大家已經清楚地掌握了。在一條20米長的小路上種一些樹,居然生成了這么多規律,是不是很神奇?今天我們的探究是不是僅僅為了教你們種樹?
生(齊):不是。
師:那通過今天的“種樹”,你們知道什么?
生1:發現“植樹問題”中蘊含的規律。
生2:體會畫圖的重要性。
生3:我從“植樹問題”感悟出“一一對應”的本質。
生4:今天的學習讓我明白一個道理,一開始我認為我懂了,但經過深入思考,我發現這種懂只是表面的,因此我知道了“學無止境”。
生5:在今天的學習中,我感受到團隊的力量。一開始我一個人怎么也想不明白,經過小組合作學習,我的思路越來越清晰,考慮問題變得更加全面。
師:看來今天的“種樹”讓大家收獲滿滿,我們不僅掌握了新知識,還領悟了數學思考、數學表達、傾聽、合作的意義,還感悟到其中的數學思想方法。看來,這節課的目的達到了。
反思是思維活動的動力,可以促進學生生成新的數學觀點。以上案例中,教師適時拋出問題,引領學生駐足凝思,反思自身的思維過程,總結自己的學習體會,以深化對知識本質的理解,強化情感體驗。
總之,好的問題設計源于教師精湛的教學技藝和卓越的教學智慧。教師只有腳踏實地、深入探索、不懈努力,才能設計巧妙精當的數學問題,開展收放自如的教學活動,展示生動活潑的數學課堂,讓深度學習自然發生,讓學生的思維自然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