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龔文穎,廣西日報社政府報道工作站副站長
【摘 要】媒介是受眾接收信息的重要渠道,具有反映和建構社會現實的作用。媒介呈現的事物、建構的形象,影響著人們對現實世界的認知。在我國主流媒體的新聞報道中,女性群體被建構出多重的媒體形象,并有意或無意地凸顯女性傳統性別與社會性別、家庭角色與社會角色之間的沖突。本文結合社會性別理論,從媒介形象研究歷程、新聞報道框架等方面探討媒介傳播中女性形象的呈現問題,反思主流媒體在社會性別文化建構上應該承擔的公共責任。
【關鍵詞】媒介傳播;女性形象;媒體建構
男女平等和婦女全面發展程度,是衡量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在我國,婦女事業和男女平等發展取得了新的歷史性成就,但長期以來針對女性的各種偏見和刻板印象仍不同程度存在,性別平等觀念有待進一步普及,婦女參與國家和經濟文化社會事務管理的水平需要全面提升?,F代社會,媒體的報道議題和態度傾向對人們的認知有顯著影響,對我國主流媒體如何建構女性形象開展剖析,為媒體行業進行性別議題報道提供參考,可助推優化婦女發展的社會環境,讓性別平等落到實處。本文以讀秀報紙數據庫作為數據來源,選擇2020年以來的新聞報道,綜合采用量化分析法、內容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展開探討,從而形成相對客觀全面的研究結果。
一、媒介形象對社會性別建構的影響
關于媒介形象的研究起始于20世紀60年代前后,約瑟夫·特雷納曼(Joseph Trenaman)和丹尼斯·麥奎爾(Denis Mc Quail)等學者對政治人物的電視媒介形象開展研究發現,媒介形象會影響受眾認知。國內關于媒介形象的研究在21世紀初才出現,大致集中在對典型人物、弱勢群體和爭議性群體的媒介形象建構方面。學者宣寶劍把媒介形象定義為:“將媒介形象視為一個系統, 而媒介形象系統的內涵,即人們對于大眾傳媒組織及其再現的人或事物認知信息的總和, 傳播者媒介形象和被傳播者媒介形象是它的兩個子系統。”[1]本文探討的是“被傳播者媒介形象”中的女性形象。
媒介是社會主流意識表達的重要陣地,也是塑造和影響社會性別角色的有力工具?!吧鐣詣e”(gender)是從社會學領域引入新聞傳播領域的一個概念,援引《英漢婦女與法律詞匯釋義》的解釋,是指“由社會文化形成的對男女差異的理解,以及社會文化中形成的屬于女性或男性的群體特征和行為方式”。
主流媒體作為社會文化的建構者和反映者,在社會性別的建構上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本文結合社會性別理論進行探討的問題包括:主流新聞媒體如何建構女性形象?在女性形象的建構過程中,媒體是否存在傾向和偏差?媒體在制造性別議題過程中應承擔哪些社會責任?
二、女性媒介形象的新聞文本分析
本文綜合采用量化分析、內容分析和案例分析法,借助讀秀報紙數據庫,對2020年以來中央和地方主流媒介的新聞報道進行統計和分析。在樣本選擇方面,選擇“女書記”“女市長”“女干部”“女企業家”“女法官”“女博士”等較具代表性的女性群體進行統計。
(一)新聞報道中的女性媒介形象
紙媒在主流媒體中占據較強話語權,對新聞報道文本呈現也更為清晰。根據研究問題,本文選擇紙媒作為樣本來源,內容既有記者采寫的原創報道,也有轉載自全國其他媒體的報道,能夠較全面地呈現主流媒體中的女性形象。
本次數據檢索和收集時間截至2024年5月10日。據統計,2020年至2024年,新聞標題中含有“女書記”關鍵詞的分別是181篇、106篇、71篇、31篇、15篇,“女市長”分別是26篇、46篇、5篇、11篇、0篇,“女干部”分別是189篇、155篇、97篇、99篇、20篇,“女企業家”分別是448篇、345篇、317篇、339篇、111篇,“女法官”分別是121篇、227篇、183篇、72篇、46篇,“女博士”分別是83篇、67篇、94篇、84篇、7篇。
從新聞屬性看,正面或中性報道占了絕大多數;從報道主題看,大多集中在就業/創業、科研/學業、公益/抗擊疫情、受騙/受害、違法犯罪等方面;從報道體裁看,以消息和通訊為主,只有少量評論;從報道數量看,具有特定身份標識的女性群體“上標題”逐漸減少。
(二)新聞標題中的女性形象
對新聞文本內容的分析,本文采用中國臺灣學者臧國仁的三層次框架理論,即將新聞框架的內在結構分成高、中、低3個層級。高層次框架指的是新聞的主旨,通過標題、導語來定義主題;中層次是敘事框架,包括主要事件、歷史、歸因、影響、評估、描述、觀點等環節;低層次是表態框架,主要包括新聞文本的修辭、風格、語法等[2]。
標題是對新聞內容加以概括或評價的簡短文字,對新聞報道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并通過對新聞事實的選擇、對新聞事實的直接評論或采用特定句式,表達媒體的態度和傾向。其傾向性首先表現在句式上,主流新聞媒體大多以感情色彩較淡的陳述句作為標題,較少有利用標題“噱頭”增加閱讀量的情況,新聞評論中偶見疑問句、反問句等感情色彩較強烈的標題。其次新聞標題選用的特定詞語,同樣體現了媒體對報道對象或事件的態度傾向,例如,標簽化稱謂——在女性出任的書記、市長、干部、企業家、博士等身份職業前,往往加上“女”字,而對男性對象并沒有特地標注“男”字,不少正面典型報道的新聞標題中喜歡使用“女漢子”“鐵娘子”“女超人”等,還有一些新聞標題則慣用“柔弱”“柔肩”等詞語強調女性特征。這種標簽化、差異化的表述方式,正是對女性性別特征的放大、對職業性別分配的固化。
(三)正文文本中的女性形象
從研究樣本中發現,近5年來媒體對女性群體以正面和中性報道為主,內容主要集中在特定女性群體的社會貢獻、創業成就、科研成果等,負面報道有緩慢減少趨勢。但即使是正面報道,或是陳述事實的中性報道,一些新聞文本也未改變因循守舊的思路,存在模式化形象建構的現象,容易造成女性社會性別角色的固化。
第一,在人物塑造上,更注重對細節的挖掘,積極呈現女性專業精干、溫柔細致、樂觀堅強的形象。例如,《張家港日報》刊發的《“女漢子”書記帶領貧困村實現華麗轉身》,提到熱愛閱讀的“文藝女青年”下村赴任后,為應對大雨侵襲練就了扛沙包技能,由此獲得“女漢子”稱號,較好展示了人物才情與豪情兼具的形象。但一些新聞報道在強調女性性別特征時過猶不及,例如,一篇報道提及女書記將長發剪成利落短發,是因為“梳妝打扮太費時,時間是用來幫群眾解決問題的”,一篇關于女法官的報道中描寫其“素面朝天”,由于連續奔波辦案錯過了“雙十一”購物節。媒體原意是通過反差化呈現獲得更佳傳播效果,反而容易踏進“低級紅”“高級黑”的雷區,加深女性“關注外貌”“喜歡購物”等刻板印象。
第二,在敘事結構上,女性群體的社會角色與家庭角色之間的矛盾往往成為敘事重點。無論男性女性,人生選擇本應是獨立、自由、多元價值的,但在傳統性別角色認識中,女性更多地與婚姻、生育和家庭掛鉤,媒體報道時也未能擺脫對于這類素材的使用偏好,“舍小家顧大家”“因工作忽略了孩子”“家中瑣事無法兼顧”等表述頻繁出現。
第三,在新聞表達上,有意或無意地放大或暗示女性的負面形象。例如,一些負面新聞報道中,女性以“違法犯罪者”“上當受騙者”“心理脆弱者”等形象呈現,有的新聞報道出現“為了‘保護自己的愛情”“當時好像被洗腦了一樣”“自己一個博士生,還犯這種低級錯誤”等引述,造成女性形象被異化成“大齡恨嫁”“高學歷低智化”“高學歷但法律意識淡薄”等。
(四)新聞報道中的“人格擬物化”“物格擬人化”傾向
性別議題領域的另一種新聞失范現象也值得關注,即媒介傳播中“人格擬物化”和“物格擬人化”的傾向。2024年初,哈爾濱因“小砂糖橘”和“南方小土豆”“出圈”,以人格擬物化的方式表達對南方游客的親切歡迎。但隨著話題升溫,“南方小土豆”昵稱逐漸演變為“馬鈴薯公主”,隨之出現了“第一個有性別的城市——哈爾濱,男”等“官宣”,自此,去性別化的中性詞變成具象的女性化或男性化形象。2023年,重慶一家媒體刊發《顏值高、口感好 25位高學歷“玉米姑娘”含苞“待嫁”》報道,主要內容是該市首屆鮮食玉米采摘活動啟幕,向公眾展示鮮食玉米新品種新技術,不乏“‘玉米姑娘初長成,成績拔尖容貌美”等表述。無論是將土豆比作“公主”,還是將玉米比作“待嫁姑娘”,女性作為擬態化的載體,被貼上了特定標簽——美麗、可愛、惹人憐惜等,隱含著把女性作為視覺感滿足的對象,以男性視角進行評估打量。這種媒介傳播行為,反向肯定了對女性身體的規訓與消費,如“取悅他人”“自我示弱”,削弱了女性的人格和人權。
三、媒介傳播中女性形象的再現和建構
(一)女性媒介形象的影響因素
媒介形象的產生受到認知主體、形象主體、環境因素的共同影響[3]。進入新時代,女性積極投身各行業各領域發展建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社會角色,受到廣泛尊重和認可,并擁有更多話語權。但隨著市場化進程加快,性別話題被賦予更多消費價值,“消費”和“觀賞”女性的行為有意或無意地被推波助瀾。
我國新聞生產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政治經濟制度、文化傳統、市場需求、媒體立場和性質等因素影響。如大眾媒介為了獲得受眾的注意力和認同,往往會迎合傳統的社會性別規范,選擇特定的主題和事實[4]。新聞媒介對女性職業角色的關注時常涉及私人領域話題,如外貌、生育、家庭等,相比起來,相同職業的男性并不常獲得這些“額外關注”,兩性失衡問題仍然存在。
(二)女性形象在媒介中的再現和建構
社會性別理論認為,社會性別是由社會文化建構的,而媒介是建構社會文化的重要載體,其對女性形象的建構也深刻影響著公眾對社會性別的認知。新聞媒體應該承擔起引導理性表達、弘揚先進文化、推動社會進步的責任。
第一,新聞報道應更多關注公共領域,豐富女性議題的報道層次,積極探索對女性的個性化報道,延展女性形象的價值維度。在報道內容上,應重點關注女性創造的社會價值,避免過度聚焦私人領域;在對象選擇上,應努力呈現多元化、多行業、多樣性特點,不僅關注城市女性和精英階層,也要關注后發展地區、社會各領域的女性代表。性別議題大多自帶話題度和爭議性,在與報道主題關聯度不高的前提下,不宜對女性外貌、婚戀、生育等過多關注,以免強化女性傳統性別角色,加深刻板印象。
第二,在敘事結構和文本呈現上避免模式化和標簽化。新聞報道的標題對人物和事件起到定性作用,對“性別+職業”“性別+身份”的過度強調,容易落入女性形象標簽化的窠臼。在語言修辭中,尤其是在描述性別特征等詞語的使用上,媒體從業者要提高敏感性,提防隱形的性別歧視。同時,也要保持理性為主的情感基調,避免刻意拔高、過分煽情以及低俗化解讀,如《身患重疾的女書記 越奔忙越快樂》這類令人瞠目的標題,“用纖弱的肩膀擔起一方凈土的公平與正義”等表述,走向“低級紅”“高級黑”的反面傳播效果。
第三,正確發揮輿論引導作用,促進性別平等。一方面,應秉持專業的新聞主義精神,堅持新聞報道立場的獨立性和客觀性,嚴格把關新聞報道中顯性或隱性的性別歧視、性別偏見、性別對立等內容,另一方面,應加強媒體從業人員的社會性別意識培訓,加強對相關法律法規的學習、對先進性別文化的宣傳,尊重女性的獨立人格和多元個性,客觀理性展現女性形象。
第四,設置媒體自查機制。在許多歐美專業媒體,用以平衡性別報道的規章制度和標準得到普遍應用,通過自糾自查方式,避免出現帶有性別歧視和性別偏見的內容。201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出版《媒體性別敏感指標(GSIM):衡量媒體運行和媒體內容性別敏感的指標框架》,這是一套重要的媒體評價國際性指標,旨在評價媒體機構和媒體內容中的性別敏感程度,判定其是否符合性別平等的原則,為各國新聞媒體提供了參考規范。新聞媒體作為信息的“把關人”,應加強對信息的把關和篩選,也可以開辟意見反饋渠道,傾聽女性聲音、接受受眾監督、改進宣傳工作。
四、結語
觀察女性形象在主流新聞媒體中被建構的過程,可以看出,受社會觀念、媒體屬性和公眾趣味等影響,女性群體呈現出多元化的媒介形象。客觀而言,在媒介持續關注下,女性群體擁有了更多自我呈現與表達的機會,但在媒介形象建構的過程中,新聞媒體、報道對象和普通受眾仍未能擺脫傳統性別認知的局限,對女性媒介形象的再現尚有偏差。新聞媒體應進一步發揮正面引導作用,不斷推動女性地位提升和社會進步。潮
參考文獻
[1]宣寶劍.媒介形象[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45.
[2]臧國仁.新聞媒體與消息來源:媒介框架與真實建構之論述[M].臺北:三民書局,1999:51.
[3]宣寶劍.媒介形象[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110.
[4]卜衛.媒介與性別[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