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晴
[摘 要]在高中美術教學中,教師要基于逆向設計視域設計美術大單元教學活動,從整體性、體驗性、科學性方面秉持大單元教學的基本原則,從理解形式特征、創造視覺形象、提高審美趣味來設計大單元教學的評估依據,從指導圖像識讀、組織創意實踐、堅定文化立場方面創新大單元教學的多元策略。
[關鍵詞]逆向設計;大單元教學;高中美術
[中圖分類號]? ? G633.95? ? ?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4)12-0011-03
逆向教學設計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深度理解。它將傳統教學過程顛倒過來,先確定學習目標,然后設計評估方法、制定學習活動,并給學生提供資源、材料和教學指導,引導學生自主參與實踐活動。在高中美術教學中,教師基于逆向設計視域,設計美術大單元教學活動時,要深入分析美術學習的原則和評估依據,采用情境、任務、概念整合的方式,融合多種元素設計教學活動,提升學生的美術綜合素養。
一、聚焦主題情境,秉持大單元教學的基本原則
逆向設計大單元教學的顯著特征是主題情境式教學。和普通的教學方式相比,主題情境式教學更具真實性、挑戰性,有助于引導學生解決真實問題,創作真實的作品。在設計大單元教學時,教師要聚焦主題情境,把握大單元教學的基本原則。
(一)整體性原則,突破學科界限
整體性原則指的是大單元教學設計要突破學科之間的界限,將不同學科的學習內容整合在一起。這樣能引導學生綜合運用學科知識、生活經驗,積極參與真實的社會活動,解決實際問題。例如,在“地域的永恒魅力——地域風貌與藝術流派的關系”的學習中,教師可以將美術學科和地理學、民俗學、歷史學等知識結合在一起,讓學生探究不同地區的歷史發展,了解不同地區的民俗活動,并思考這些民俗活動對該地區的藝術創作產生的影響。
(二)體驗性原則,生成藝術靈感
大單元教學設計要體現出體驗性的基本原則。教師要創設真實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喚醒生活體驗,促使他們更好地生成藝術靈感。教師可以在創設好創作主題后,帶領學生欣賞經典同主題的藝術作品,讓學生了解該作品創作的時代背景、作者的生活背景,這樣有助于學生融入作品情境中,增強學生的體驗。此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結合生活感悟展開創作,嘗試將自己的新想法和新經驗融入藝術創作中。例如,在教授“各異的風土人情——中國民間美術”的時候,教師可以給學生介紹各地的民間美術精品和風土人情,讓他們了解作者的生活經歷。在這個基礎上,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說說自己從中獲得了什么啟迪,進而自主創作美術作品。
(三)科學性原則,設計驅動任務
科學性也是大單元教學的基本原則之一。教師要將研究性任務融入真實情境中,以真實問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設計一系列驅動任務。這樣能讓學生保持學習動力,主動參與探究活動。例如,在學習“異域的憧憬——美術交流與美術作品的關系”的時候,教師可以設置三個循序漸進的任務。任務一,給學生展示其他國家的美術作品,引導學生自主賞析。任務二,讓學生運用對比分析的方法,探討中西方美術作品在創作風格上的差異。任務三,創設情境,讓學生思考如何才能設計一幅具有西方特色的美術作品,并將其懸掛在室內,美化房間。這樣,三個任務從一般的賞析過渡到對比分析,最后讓學生自主創作,任務難度逐步提升。
二、基于預期結果,設計大單元教學的評估依據
在逆向設計中,教師要了解大單元教學的目標,明確評價的標準,這樣才能更好地設計教學環節。教師要先展開教學預設,想一下大單元教學的預期結果是什么,然后再設計評價標準,這樣才能提升大單元設計的效果。
(一)理解形式特征
在美術大單元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提升學生的解釋能力,讓他們能提出自己的見解,并根據學生的見解分析他們是否了解美術的形式特征。
例如,在教授“各異的風土人情——中國民間美術”的時候,教師可以設計大單元教學活動來考查學生是否了解中國各地的民間美術作品,是否能深入了解這些民間美術作品風格的差異性。為了實現這個教學目標,教師要設計一系列問題,并結合學生的回答情況進行評估。問題一:你知道中國民間美術有哪些不同的類型嗎?請舉例說說不同地區都有哪些著名的民間美術類型?該問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民間美術知識的了解是否全面。問題二:請以泥塑為例,說說天水民間泥塑的發展狀況和創作泥塑作品有哪些具體的工序。在這些工序中,你認為哪個工序最為重要,其操作要點是什么?該問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某種民間美術類型的鉆研是否深刻。問題三:請對比不同地區的民間美術作品,說說它們的風格特點有什么不同?分析造成這種不同風格特點的原因是什么?該問題主要考查學生分析、比較、總結等高階思維能力。如果想考查學生的解釋能力是否達到標準,教師還可以設計一系列問題,觀察學生如何回答這些問題,進而對學生的回答展開評價。
(二)創造視覺形象
培養學生應用能力是美術教學的目標之一。教師要考查學生是否掌握某些美術創作的技巧,能否將其靈活地運用到自己的創作中。在教學評價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開展自評或互評,讓他們分析作品的視覺形象特點,總結作品的不足之處,嘗試在創作的時候揚長避短。
例如,在學習“變幻的自然萬物——自然風貌與美術作品的關系”的時候,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參與自主賞析的活動,欣賞名家創作的風景畫,看看名家是如何展現大自然美景的。學生可以圍繞“寫意”和“寫實”這兩種不同的創作風格展開探討,說說自己更喜歡哪一種類型的作品。在欣賞的基礎上,教師組織學生自主創作,運用各種美術創作手法將自己看到的風景融入畫作中。在教學評價中,教師安排學生互動討論,說說彼此的作品有什么優缺點,嘗試找到提升與改進的方向。教師應參與學生的討論,通過提出一些問題來讓他們關注評價的焦點。評價焦點可以圍繞三個方面展開。第一,評價構圖是否和諧,是否能體現風景的均衡對稱。第二,評價色調是否和諧,是否體現出統一的色調,給人以美感。第三,評價是否注意展現出虛實結合。例如,可以采用前實后虛、近實遠虛等處理方法,這樣能給人以主次分明的感覺。通過“賞析、交流、創作”這一系列的實踐活動,教師能更好地評價學生的應用能力以及創造視覺形象的水平是否有所提高,這有助于教師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設計。
(三)提高審美趣味
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自評、互評了解自己的思維模式,嘗試在逐步深入的賞析中不斷提升自己的審美趣味。
結合“變化中的審美——社會審美標準與藝術創作的關系”這一主題,教師可以先給學生介紹一些能體現不同時代特點的作品,鼓勵學生展開互動交流。學生可以圍繞兩個方面來展開交流:一是探討不同時代的美術作品分別具有什么樣的特點;二是探討美術作品風格和時代之間的關系。然后,教師組織學生自主創作,思考什么樣的作品最能展現新時代的特點,再畫出這樣的作品,并和同伴說說自己的創作理念。在教學評價中,教師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評價。一是評價學生的對比分析能力——他們是否敏銳地觀察到了時代和美術作品之間的關系,并能有理有據地論證自己的觀點。二是評價學生的審美趣味——學生創作的藝術作品是否具有積極性,能否體現時代的特點。如果發現學生對社會審美標準的評價出現偏差,不了解自己的審美趣味,則可以通過提問、引導學生進行對比分析等方法,幫助學生提高審美能力。教師還可以通過指導學生評價他人的作品、講述自己的創作思想來幫助學生提升自身的審美趣味。
三、指向核心素養,創新大單元教學的多元策略
在逆向設計中,當教師明確了教學目標并設定了評價方案后,就要思考如何調整、優化教學策略,提升教學效果,讓學生全面發展核心素養。
(一)問題導向,指導圖像識讀
問題導向法是一種創新的教學策略。教師可以圍繞圖像的造型、色彩、空間等方面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分析思考,進而提升他們的圖像識讀能力。
“變幻的自然萬物——自然風貌與美術作品的關系”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系統地了解自然風貌和美術作品之間的關系,讓學生學會借助自然風貌創作美術作品。教師可以通過考查學生的賞析和實踐創作能力來評價他們是否能巧妙地展現自然之美。在明確了以上內容后,教師可以設計一系列問題,引導學生提升圖像識讀能力。問題一:請欣賞經典的自然風景類作品,說說作者借助了哪些大自然的造型來巧妙地構圖。問題二:作品的色彩搭配是否展現了自然景觀的和諧美?問題三:作品選用的材料是什么?其肌理特點和自然景物的特點是否吻合?問題四:作品如何體現空間設計感?這是否符合自然風光的特點?以上問題主要考查學生的鑒賞能力。問題五:你能否借助自然風貌的特點創作美術作品?如可以,請利用河流的倒影、樹葉色彩的層次變化來設計畫作。這個問題能考查學生的實踐創作能力。圖像識讀是美術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之一。通過問題引導,學生能逐步學會用聯系、比較的方法整體觀看圖像,在識別與解讀中挖掘圖像的內涵,從而提升圖像識讀水平。
(二)動手操作,組織創意實踐
動手操作也是一種創新的美術教學策略。這種方法有助于學生將自己在課堂學習中掌握的美術創作方法運用到實踐中,從而提升自身的創意實踐水平。
在“美術家眼中的自己——自畫像中的自我表現”這一大單元活動中,教師設計了三個任務。任務一,引導學生了解什么是自畫像,讓他們欣賞不同作家的自畫像,對比這些作家自畫像的異同點,從而思考自畫像的創作要點是什么。任務二,教師組織學生創作自畫像。學生要運用任務一中掌握的創作方法,試著通過畫作體現自己的構想。任務三,教師組織學生互動交流并評價,說說同伴的作品是否具有創新性,有什么值得自己借鑒的地方。這一系列任務能讓學生在欣賞中收集信息,在構思中展現創意,在交流中博采眾長,提升他們的綜合能力。創意實踐是美術核心素養之一。它指的是在美術活動中形成創新意識,運用創意思維和創造方法。教師在大單元教學中引導學生參與從賞析到分析,最后到創造的動手操作活動,以提升學生的創意實踐能力。
(三)融入生活,堅定文化立場
引導學生融入生活,設計一些和日常生活有關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該學習情境中完成相關問題,這也是一種創新的美術教學策略。探究生活問題的過程能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堅定學生的文化立場。
圍繞“時代的脈搏——社會風尚與美術的發展”一課,教師設計了大單元探究任務。任務一,要求學生了解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的審美取向發生了什么變化?和以前相比,現在的人們更喜歡什么風格的作品?任務二,組織學生圍繞生活情境展開辯論:有人認為中國傳統文化已經過時,年畫、剪紙之類的民間傳統藝術已經逐步被時代淘汰。你是如何看待這個問題的?如何能讓傳統文化成為社會審美的新風尚?在學生辯論的基礎上,教師設計任務三——春節期間,如何將新時代的元素融入年畫設計中,設計一款既能體現時代特點,又能展現傳統文化的年畫作品?在教學評價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說說對傳統文化的理解。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逐步認識到堅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文化理解是美術核心素養之一。結合生活情境,開展自主探究活動能讓學生從文化的角度觀察并理解美術作品,從而了解美術和生活的關系,認識傳統美術的文化內涵和獨特的藝術魅力。
在高中美術教學中,教師要基于逆向設計視域設計大單元教學活動,聚集主題情境,秉持大單元教學的基本原則,根據預期結果確定評價依據,設計學習體驗和教學策略。這樣能構建教學目標明確、評價優先的教學環節,起到“教學評”合一的效果,更好地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遷移,全面提升學生的美術核心素養。
[? ?參? ?考? ?文? ?獻? ?]
[1]? 張松.大單元教學設計時應具備三種意識[J].基礎教育論壇,2021(5):48-49.
[2]? 劉凱.基于情境教學的高中美術大單元教學策略探究[J].高考,2023(18):9-11.
(責任編輯? ? 陳? ?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