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雨

[摘 要]人文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的綜合發展和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樹立都十分重要。然而,在現階段的學校教育中,人文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被邊緣化。文章以中學語文教學為例,從教學的現狀入手,探析教學過程中人文教育缺失的問題及其原因,并提出解決途徑。
[關鍵詞]人文教育;中學語文教學;解決途徑
[中圖分類號]? ? G633.3? ? ?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4)12-0080-03
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的《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指出,實施素質教育,就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堅持全面發展”的理念。學校教育對于人的全面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而不管是從人的全面發展,還是從素質教育來說,人文教育都不可忽視。人文教育具有極為重要的價值與意義。然而,從目前的學校教育來看,人文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被邊緣化。本文以中學語文教學為例,就其中的人文教育進行探討。
一、教學現狀
中學語文的教學板塊以及教學側重點都具有目的性,這一點從筆者調研的高中學校的語文教學板塊和教學內容中可以體現(見表1)。
由表1可以看出,筆者調研的高中學校的語文教師對人文教育有所忽視。雖然不同中學學校、不同教師的授課方式和教學內容不盡相同,但相應的語文教學是在高考評價體系之下進行的,其教學板塊和教學內容具有共性。因此從整體來看,中學語文教學在人文教育方面的確存在問題。
二、存在問題
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闡述中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人文教育被邊緣化
部分語文教師所設定的人文素養教學目標比較模糊,以致人文素養的培養任務并不明確。對這些教師來說,人文素養的培養過于抽象,沒有具體形式,從而常常忽略。因此,人文教育逐漸被邊緣化。
(二) 重理論輕實踐
教學中重理論輕實踐的問題依然存在,部分教師仍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方式,不重視實踐活動。這樣的教學方式會讓整個課堂氣氛沉悶,也會讓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從而無法展開自主學習。
注重人文教育的中學語文教學應該讓學生在文學作品賞析活動中感受文學作品的藝術魅力,體會文學作品的文化意義,感知文學作品中的道德情操等。然而,“理論化”“模板化”“標準答案化”的教學方式很難使學生獲得應有的審美實踐方法,培養獨立欣賞、自主思考的能力。
缺乏人文教育對學生來說是有害的。中學生處于多元文化環境中,如果無法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和價值觀,就有可能被不良文化帶偏,而缺乏批判性思維也可能會使其做出不當的審美判斷。
(三)學生課堂融入感低
“填鴨式”教學的主體是教師,通常為教師講、學生記。這樣的教學模式缺乏人文性,教學效果欠佳,畢竟學生的課堂融入感低。課堂融入與課堂參與不同,課堂參與只能說教師與學生同在教室中參與教與學活動,而課堂融入則要求學生全身心投入教學活動。中學階段由于升學壓力,部分教師會選擇以提問的方式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這種團體警覺的強化方式雖然會對教學效率提升有一些作用,但是對學生課堂融入感的增強作用不大。
課堂融入感對人文教育而言非常重要。學生之所以缺乏課堂融入感,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忽視了人文教育的滲透,或者是沒有探索有效的人文教育方式方法。如在教學《活板》這篇文言文時,教師可改變“介紹背景—梳理字詞文義—分析文章”這種傳統的教學方式,轉而創設開店的情境,讓學生化身古代書坊的老板,引導學生逐步完成開店任務,使學生在趣味情境中了解時代背景、印書流程、印書規模、印刷方法等。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課堂融入感,還可以自然地滲透人文教育。通過情境的創設,不但能夠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記憶,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而且能夠完成人文教育的滲透。
三、原因探析
(一)為現有升學制度所桎梏
現有的升學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絕大部分學生需要通過高考來獲得下一階段的入學資格。因此,為了讓學生能夠在高考的“戰場”上獲得更多的機會,部分學校不斷壓縮體育、藝術等學科的課時。受升學制度的影響,一些語文教師將教學重點放在與考試相關的內容上,往往關注學生成績的提高和答題技巧的傳授,忽視人文教育。部分學生也由此比較重視考試分數和知識點的掌握,不會主動關注人文素養的培養。人文教育為現有的升學制度所桎梏。
(二)局限于應試教育思想
受升學制度的桎梏,部分學校秉持應試教育思想。
“這些 ‘教科研對語文教學規律性的東西都闡述得少而又少,更談不上挖掘語文學科的人文價值、人文底蘊,將充滿人性之美、人情之美的語文變成枯燥的技巧之學、知識之學?!保?]
受應試教育思想局限的中學語文教學停留于知識的講解、識記層面,學生在進行文學作品賞析時,也只是簡單記憶所謂的“標準答案”,無法深入體悟其人文情懷。學生的思維始終被教師、教材牽著走,對文學作品的認知只限于教師和教材提及的,“學生只能運用理性思維鑒賞漢語言文學作品,無法深刻感受到作品情感,對作品的美學價值所知甚少,他們的審美素質將難以得到有效提升”[2]。這樣的教學缺乏趣味、缺乏創新、缺乏獨立思考,不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綜合素質,也不符合“培養創新精神”這一素養目標。
四、解決途徑
忽視語文的人文性,是不應該、不可取的,也是需要改變的。中學不同階段的教學任務不盡相同,但對于人文教育的重視程度則應當相同。教師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一)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
現實因素的局限并不是減少人文教育的比重甚至是“放棄”人文教育的原因。教師可以采用各種不同的方法進行人文教育,而其中最關鍵的就是要做到“以學生為中心”,即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
既然要“以學生為中心”,那么就要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導者,教師則成為課堂教學的引導者。實際授課時,教師可以采取合作學習、小組討論、作業互評等多種實踐性方式。這樣既能避免枯燥的“填鴨式”教學,又能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雖然有升學壓力,但也并不是無法實施人文教育。一是可以每周安排一次“互動式”課堂。在課堂上,教師可以選擇重點篇目進行拓展教學。學生根據教師課前給出的問題進行預習和準備,在課堂上自由討論及分享。這樣一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人文素養均能夠得到提升,他們所討論的內容也不會過于寬泛。其間,教師要做好課堂引導和知識點的提煉總結工作。二是每節語文課可以留出10分鐘左右的時間給學生進行個人展示。展示的內容可以涉及社會問題、文學現象、網絡熱點等,但在展示活動的最后要總結相應內容適用于哪些話題的議論文寫作。這樣的方式不僅能讓學生了解當下的社會熱點,還能讓學生積累作文素材,鍛煉學習能力和審美能力。三是開展多元化的教學活動。如教學歐·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葉》、曹禺的《雷雨》這類情節性比較強且對話豐富的課文時,可以設置表演環節,讓學生自由編寫劇本,安排演員,自主排練,最后進行演繹。這樣的方式不但能夠讓學生更加深刻、全面地把握課文,而且能夠鍛煉學生編寫、組織等多方面的能力,有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又如在教學梁啟超的《敬業與樂業》時,可以開展班級演講活動。此外,還可以開展班級辯論賽、討論會等新穎有趣的教學活動。
(二)進行語文分科教學
中學階段,由于升學的要求,大量的文學作品賞析雖很難實現,但也不是毫無辦法。例如,在教學古詩詞時,可以將基礎知識(如朝代背景、文化背景、作者創作風格等)放在課前,讓學生自學;而課上則重點引導學生賞析作品。需注意,課前自學這一環節需要保證質量,可以通過制作任務卡片、撰寫人物小傳、完成預習單等方式進行。因為只有了解了相關背景等,才能有方向地、正確地進行人文賞析。如若學生沒有扎實的預習基礎,那么人文教育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1953年,中央語文教學問題委員會在向中央提交的關于改進中小學語文教學的請示報告中便分析了語言和文學混合教學的弊病,并提出“應當把中小學語文一門課程,分為語言和文學兩種獨立的學科進行教學”的建議。后來,葉圣陶在闡述分科教學的意義時指出“語言學和文學性質不同,語言學是一門科學,文學是一門藝術。性質既然不同,知識體系就不同,教學任務也有所不同”。雖然當時的分科教學后來“夭折”了,但對于目前的中學語文教學來說還是有一定參考價值的。
單獨開辟“文學”一門學科出來專門進行文學作品賞析,不僅能豐富教學資源,還能彰顯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真正做到把課堂交還給學生,喚醒學生內心深處對文學的熱愛,使學生與文學作品產生精神共鳴,從而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和人文素養。
這樣的實踐在中學階段的教學中應積極開展。如各??梢栽诟咭?、高二階段開設文學鑒賞課,以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
(三) 發掘美學元素,提高審美素質
中學語文教學應當滲透審美思想,發掘教學內容中的美學元素,以提高學生的審美素質,落實高質量的人文教育。
以古詩詞教學為例。在教學時,教師要發掘古詩詞中的美學元素,在探析古詩詞所建構的想象空間時,可以讓學生自由想象、自由討論,自主描述他們想象的畫面。這樣更容易引起學生與作者的共鳴,使學生對古詩詞情感的把握更加準確,讓學生獲得很好的審美體驗。
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進行審美實踐,讓學生能夠通過文字體悟更深層次的東西。如讀《孔雀東南飛》,了解焦仲卿與劉蘭芝的愛情故事,既要為二人的愛情而感嘆,又要學會從人性、社會道德、社會現實等方面思考這二人的愛情,從而認識封建社會的本質。讀穆旦的《我看》,要從春日夕陽圖中感知大自然的魅力,感受大自然的生生不息和詩人對生命的思考。
(四) 豐富教學資源,創新教學方式
語文教師需要探索特殊的、有利于人文教育的教學方式。有學者提出的“比較式”教學方式就有利于豐富教學資源,提升學生賞析文學作品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審美素質。
所謂“比較式”教學,就是在講授一篇文章時,引導學生去尋找此文與其他文章的異同點。比如將賈誼的《過秦論》與杜牧的《阿房宮賦》進行比較,開展曹操的《短歌行》與陶淵明的《歸園田居》的比較閱讀,將歐·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葉》和楊絳的《老王》進行對比等。不管是異中求同還是同中求異,“比較式”教學的特點就是讓學生自己去找尋規律,自己去體會文學作品的韻味,而在探索的過程中他們自然會接觸一些教材之外的知識,這有利于提升他們的綜合能力以及審美實踐能力。這樣的人文教育是高質量的、有效的。
當然,創新的教學方式遠不止這一種,如“問題式”教學也是一種值得探究的教學方式。而要繼續創新,就需要教育工作者結合實際進行積極探索。
學校教育應當注重人文教育,致力于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教育工作者要走向社會,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探索具有創新價值和人文價值的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其他社會人士也要理性地思考,從適應社會的角度為學校的人文教育提供合理化建議。只有這樣,學校的人文教育才能有新的突破,才能提高在學科教學中的比重和地位,才能助推我國教育事業的創新性發展。
[? ?參? ?考? ?文? ?獻? ?]
[1]? 賀穎,曾祥文,王永姬,等.語文教學研究存在的問題分析[J].攀枝花學院學報,2003(6):50-51.
[2]? 漆緒雅.漢語言文學教學中審美教育的實施[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1(4):147-148.
[3]? 潘燕. 比較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實施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5.
[4]? 郭志偉. 語文課堂問題教學探索[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5.
[5]? 樊星.漢語言文學教學與人文素養的培養[J].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3):52-54,64.
[6]? 郭品.漢語言文學教育中人文素養培養策略[J].文學教育(上),2022(5):115-117.
[7]? 李永貴.漢語言文學教學中提高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探討[J].試題與研究,2022(21):82-83.
[8]? 劉獻君.論“以學生為中心”[J].高等教育研究,2012(8):1-6.
(責任編輯? ? 農越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