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慕文?祝士明?梁裕
摘 要 在教育信息化2.0時代,以大數據、人工智能、移動互聯網等為代表的新型信息技術已成為支撐教學變革與創新的核心力量,探討和實施高職教育OMO教學新樣態,有利于促進高職教育教學方式和人才培養模式變革,促進人才培養質量提升。基于技術賦能的視角,在界定高職教育OMO教學新樣態內涵的基礎上,從技術統攝、模式特征和教學旨歸三個維度構建了高職教育OMO教學新樣態的系統框架。該框架的高職教育OMO教學新樣態的推進策略為:深化行動共識,打造教學改革共同體;強化技術應用,創設教學實踐新環境;優化共享機制,提升教學資源利用率。
關鍵詞 OMO教學;智能技術;高職教育;教學新樣態;技術賦能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3219(2024)14-0054-06
2019年1月,國務院發布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指出,要適應“互聯網+職業教育”發展需求,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改進教學方式方法。2022年5月,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指出,支持運用信息技術和其他現代化教學方式,開發職業教育網絡課程等學習資源,創新教學方式和學校管理方式,推動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與融合應用。這些為職業教育教學方式變革提供了政策支持和法律依據,推動信息技術與職業教育深度融合。當今世界,5G、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和虛擬現實等前沿技術對經濟發展和生產生活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也給教育變革帶來前所未有的契機。高職教育作為職業教育的主體,承擔著培養大國工匠、能工巧匠和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輸送急需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如何進一步推動信息技術與職業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繼續創新教學模式和方法,不斷推進高等職業教育“課堂革命”建設是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訴求。基于此,本文從技術賦能的視角,通過界定高職教育OMO(Online Merge Offline)教學新樣態的內涵,構建高職教育OMO教學新樣態的系統框架,探尋高職教育OMO教學新樣態的推進策略,形成高職教育教學創新模式,以期提升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從而有效提高職業教育的吸引力和社會認可度,有力支撐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重大戰略。
一、高職教育OMO教學新樣態的概念內涵
OMO模式最早是作為一種商業模式被應用在零售行業,隨著技術發展而逐漸被應用到其他領域。在教育領域,OMO模式是指借助于互聯網技術、大數據、人工智能和5G等新型技術而產生的一種新型教育教學模式,因其可以提供開放、靈活的教學實踐以及讓教師和學生以更多樣化的方式進行互動[1],而逐漸成為各級各類學校教學的新常態。特別是教育信息化加速向教育數字化和智能化邁進,OMO教學模式新常態已成為教育智能化的戰略性場景[2]。然而OMO教學模式并不是突然生發出來的,它是原有線上形式與線下形式融合變遷與創新發展而產生的[3]。這種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中心,通過技術手段打通線上和線下、虛擬和現實的學習場景中各種結構、層次、類型的數據,形成線上線下融合場景生態[4],從而實現個性化教學和服務,促進智慧學習發展。相較于混合教學模式線上線下相互助力的關系與混成教學模式線上線下并行的關系,OMO教學模式呈現出的是線上線下無明顯界限的完全融合關系[5]。與傳統教學模式不同,OMO教學模式以“教、學、練、測”為基準,融合線上和線下兩個維度,全面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6]。概言之,OMO教學是線下教學和線上教學有機融合而成的一種新的教學樣態,能夠充分發揮線下、線上教學各自優勢,相互促進、共同作用,最終產生1+1>2的效應。
對高職教育來說,培養面向未來社會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是其根本目標和核心追求。高職教育OMO教學不僅可以達成時空分離的理論教學,還可以實現虛實相融的實踐實訓教學,有效解決高職實踐教學“三高三難”問題,提升高職教育教學質量。目前,關于OMO教學的研究成果相對較為豐富,如祝智庭等人梳理了OMO教學模式的起源和發展走向,解析了OMO教學模式的內涵,剖析了OMO教學模式的需求定位與發展機遇,并給出了推進OMO教學實踐的建議[7];王巍等人從教師自我效能感的視角提出了破解在線教學重難點問題的四點建議,以此促進OMO教學模式的達成[8];田愛麗等人基于路徑依賴與路徑創造的理論,系統分析了融合教育變革中路徑依賴的原因,并提出推進融合教育發展路徑創新的四大舉措[9]。但關于高職教育OMO教學的研究成果很少,且聚焦微觀層面的實踐探索,而關注高職OMO教學宏觀層面的理論研究能更好地把握高職OMO教學實質,從而更有利于相應教學實踐的推動。基于此,本研究在相關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首先對高職教育OMO教學進行內涵界定,認為高職教育OMO教學是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學、練、測”為主要內容,融合線上線下、聯通課堂課外、連接現實虛擬,實現全方位、全場景、全過程的自主、泛在和個性化學習的教學新樣態,能夠促進學習者“深知”和“強技”,使學習者更好掌握職業知識和職業技能,從而提升高職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和競爭力。
二、高職教育OMO教學新樣態的系統框架
面對高職教育的“特色性”彰顯不足和教學效果難以達到預期的現實,通過向技術“借能”成為破解困境的重要手段。高職教育在線教學也面臨著師生交流互動、學習場景聯通以及優質資源共享等主要方面的困境和問題[10]。以5G、XR、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區塊鏈等為代表的新興技術與教育行業不斷“碰撞”出的新“火花”,為教育信息化注入強大動能。為此,本文將從技術賦能、模式特征和教學旨歸等方面嘗試構建技術賦能高職教育OMO教學新樣態系統框架,見圖1。
(一)高職教育OMO教學新樣態的技術基石
5G/6G、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深度學習、RV/AR/XR、全息術、區塊鏈、腦機接口、體感交互等技術單獨或組合作為底層技術被應用到高職教育OMO教學模式中,成為驅動高職教育OMO教學模式的動能來源。
1.網絡環境是實現高職OMO教學新樣態的基礎
5G憑借速度快、高容量、低延遲的特性,主要衍生出了基于速度、容量和低延遲的三類應用場景。5G以更快的速度和“一切皆在云上”的便捷性使得傳統的傳輸與存儲得以實現顛覆性的變革,特別是與AR和VR等技術結合在一起,開展“5G+VR/AR沉浸式教學”,能夠打造互動型、沉浸式、現場級的跨區域多點遠程教學模式,實現實時傳輸影像的信息功能,提供全息、互動的教學服務,為高職教育師生帶來個性化、互動化和沉浸化的課堂體驗。
2.數據處理是保障高職OMO教學新樣態的關鍵
教育數據相比較其他數據具有分層特征,主要有鍵擊層(keystroke level)、回答層(answer level)、學期層(session level)、學生層(student level)、教室層(classroom level)、教師層(teacher level)和學校層(school level)等。大數據技術能夠對教學過程中的各層數據進行有效整合,分析出高職教育師生教學數據的深度價值,同時,依靠云計算對各類教學數據進行分析處理,形成運算和分布式系統,從而創造相應的發展空間,有利于高職教師的差異化教學和高職學生個性化學習的實現。
3.智能分析是運轉高職OMO教學新樣態的核心
人工智能在教育大數據的采集、分析、挖掘、決策支持等方面具有廣泛的應用。人工智能教育應用使教育資源內容更加豐富,教學方式更為靈活,教學環節和流程更加優化。高職教育OMO教學新樣態中,通過語音識別、圖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和智能教學系統、智能導師系統以及智能自適應系統等實現對教學過程的全程化記錄、教學結果的可視化呈現和教學資源的個性化推薦,充分考慮學習者的個體差異,協助教師更好地進行因材施教。同時,基于深度學習的智能批改、機器閱卷有利于減輕教師負擔,從而使教師有更多時間和精力關注教學設計,增加互動交流和提升教學質量。
4.場景沉浸是實施高職OMO教學新樣態的重點
實踐實訓教學是高職教育教學的重中之重。針對高職教育中的實踐實訓教學環節,特別是高成本、高危險、難操作的教學痛點問題,通過打造“5G+VR/AR/XR”“5G+全息投影”等虛擬仿真實驗教學場景,將工作世界的生產崗位流程與學校課程教學目標全面對接。一方面可以為學習者提供既安全真實又可靠有用的實踐實訓環境,提升學習者的沉浸式、實景式學習體驗,增強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和效果。另一方面可以打破課堂的空間限制,隨時隨地進行重復學習,有利于節約實踐實訓教學成本。
5.學習認證是推行高職OMO教學新樣態的保障
區塊鏈因具有中心化、可追溯、不可篡改和去信任化等優勢而逐漸被應用到教育領域。區塊鏈技術主要應用于高職教育信息安全和資源共享等方面。在高職教育領域安全和信任問題上,一方面區塊鏈的可追溯性能夠保護教育資產與知識成果的版權以及相關的產權糾紛,另一方面不可篡改性可以用來存儲學生的學業成績與文憑信息,同時創建可靠、可信和難以偽造的學分系統能夠防止信息丟失或惡意篡改,提升信息的可信度。在高職教育資源共享問題上,利用分布式賬本建立資源創建者和使用者的直接聯系,簡化中間流程,提升共享效率,解決資源信息孤島問題,促進高職教育資源的開放、共享和利用。
6.界面交互是開展高職OMO教學新樣態的焦點
高職教育OMO教學模式將超越傳統課堂的面對面交流和人機交互。一方面可以通過可穿戴設備與可移動終端等將職業教育學習者的動作、觸覺、眼動、手勢和肌電等進行多通道融合,實現時空分離的具有真實世界的具身體感交互。另一方面能夠通過腦機接口技術建立起人腦和學習環境的直接聯系,通過人的“意念”來和教學機器進行對話,實現腦神經信號與教學過程的直接勾連,從而帶來意念的學習交互體驗,實現“腦機交互”。
(二)高職教育OMO教學新樣態的模式特征
高職教育OMO教學新樣態能夠提供全方位、全場景和全過程的學習環境,融合線上線下,聯通課內課外,以教、學、練、測為核心,實現信息聯通、數據流通、服務貫通和場景融通,從而支持差異化的教、個性化的學、虛擬化的練和智能化的測。
1.支持差異化的教
高職教育OMO教學模式中,教師通過大數據分析技術為學生“畫像”,并據此因材施教。在物理教學場景和虛擬教學場景聯通中,教師為學生提供符合其學習能力和心理發展水平的學習資源、設計適合各類學生學習進度的教學計劃以及組織實施時空分離的教學環節,變革傳統課堂下“一刀切”的教學模式,創設貼合學生自身情況的學習情景,實現基于數據驅動的差異化教學。
2.支持個性化的學
高職教育OMO教學模式中,通過智能分析系統為學生匹配和推薦適合其能力的個性化學習資源,構建符合其認知水平和風格的個性化學習路徑,開展基于數據驅動的個性化學習活動。學生在學習職業理論知識和操練職業技術技能時,不再是“整齊劃一”的模式,而是自定步調,每位學生可以隨時隨地依據智能推薦的資源和路徑進行個性化學習。
3.支持虛擬化的練
高職教學OMO教學模式中,通過虛擬仿真技術和數字孿生技術等組合打造“教學虛擬工廠”,為學生創設與真實生產崗位相一致的實踐學習空間。“教學虛擬工廠”為高職學習者提供沉浸化和虛擬化的演練情景,有利于增強實踐教學場景的真實性和臨場感,激發學生自我內驅力和好奇心。同時,學習者可以在虛擬場景中“真實地練、重復地練、有興趣地練”,從而提升實踐教學效果和質量。
4.支持智能化的測
高職教學OMO教學模式中,基于人工智能技術的智能測試系統實現智能化評測。將測試題庫導入智能化測試系統,利用系統對學生的答題進行智能化批改并將測試結果即時反饋給學生和教師。此外,智能測試系統還可以對測試結果進行智能化分析并生成相應的學習檔案,依據測試結果為學生提供即時、有針對性的個別解決方案,同時,為教師綜合評價學生提供更加科學的依據。
(三)高職教育OMO教學新樣態的教學旨歸
高職教育OMO教學新樣態為高職教育教學打造了自主、泛在和個性化的教學環境,實現了教學時空分離的再融合。同時,它打破了傳統高職課堂教學時空禁錮的藩籬,扭轉了課堂教學中的師生“失衡”的局面,這為高職教育帶來新的教學模式與契機,有利于實現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目標。因此,高職教育OMO教學新樣態,不僅能實現傳統教學模式下的教學目標,而且還可以促進學習者對職業知識的深入理解和增強學習者對職業技能的更好掌握。
1.促進高職學習者“深知”
高職教育OMO教學新樣態中,學習者能夠直接體驗到知識習得、創造和參與等知識學習的全過程,從而漸次達到“知道”“領會”“應用”“分析”“綜合”和“評價”的教學目標。知道,即對具體或抽象職業知識的識記和辨認;領會,即對職業知識的初步領會,如簡要說明、重述和解釋等;應用,即對所學習職業知識的概念、法則、原理等初步直接運用;分析,即將特定的職業知識材料進行分解,并闡明其中的基本理論、概念和原理;綜合,即以分析為基礎,全面加工已分解的各要素,并再次按要求重新組合成整體,以便綜合地、創造性地解決問題;評價,即理性地、深刻地對職業領域的事物本質做出有說服力的判斷,綜合內在與外在的資料、信息,做出符合客觀事實的推斷。總之,高職教育OMO教學模式新樣態下,高職教育學習者能更加高效地完成職業事實性知識的習得,基于已有的事實性知識,通過參與多種情景學習和交流進一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并進行知識的創造和再生產。
2.促使高職學習者“強技”
學習者在完成對職業理論知識學習的同時,也將轉向對職業技能的強化練習。從操作技能的形成階段來看,操作技能的形成階段可以分為四個階段[11]:操作定向階段,即了解職業技能操作活動的結構與要求,在頭腦中建立操作活動的定向映像的過程;操作模仿階段,即將頭腦中形成的定向映像以外顯的實際動作表現出來;操作整合階段,即把構成整體的各職業技能動作要素,依據其內在聯系聯結成整體,形成操作活動的序列,獲得有關操作活動的完整的動覺映像的過程;操作熟練階段,即通過動作練習形成的活動方式對各種變化的條件具有高度的適應性,動作的執行達到高度的程序化、自動化和完善化。高職教育OMO教學環境中,通過技術賦能將工作世界和學習世界聯系起來,有利于學習者更加逼真、更加安全、更加有針對性地去進行技能習得,使得學習者實時地、身臨其境地參與到教師技能教學演示和小組成員技能練習的交流中,從而實現學習者在開放式、沉浸式、共享化的環境中實現技能操作創新的躍升。
三、高職教育OMO教學新樣態的推進策略
智能技術的支撐是高職教育OMO教學新樣態的外部力量,而多元主體協同參與是推進高職教育OMO教學落地生根的內驅動力。本研究分別從深化行動共識、強化技術應用、優化共享機制三個方面提出推進高職教育OMO教學新樣態落地實踐的可行策略。
(一)深化行動共識,打造教學改革共同體
信息技術的蓬勃發展和全球公共衛生危機事件使OMO教學成為必然[12],高職OMO教學模式順應了時代潮流和趨勢。隨著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特別是進入數字化時代,如何保障高職教育教學質量,培養經濟社會發展亟需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成為擺在高職院校面前的頭等大事。借助互聯網開展OMO教學成為各級各類學校的一致行動,高職院校應加大教學改革力度,深化行動共識,打造教學改革共同體,推動OMO教學常態化。一是組建專門化的高職院校教學改革領導小組。通過高職院校教學改革領導小組來統一教學改革思想、設計改革制度以及出臺保障措施,例如將開展OMO教學納入到績效考核之中,保障OMO教學模式的生成與發展。二是建立行業企業共同參與教學改革的協同育人機制。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辦學的基本模式,推動高職教育教學改革不僅需要高職院校的全力投入,也需要行業企業的深度參與。通過建立行業企業深度參與教學改革的協同育人機制,保障校企雙方共同參與OMO教學之中,充分發揮彼此優勢,共同推動OMO教學實踐。三是制定明確的OMO教學實施辦法。高職院校應出臺符合自身院校特色的OMO教學實施辦法,通過制度化來保證OMO教學的有效推進。總之,要通過深化技術賦能高職教育教學的行動共識,打造高職院校和企業行業共同參與的教學改革共同體,使得高職教育OMO教學成為高職教育教學改革的新方向,推動信息技術與高職教育教學深度融合,逐步推進OMO教學成為新常態。
(二)強化技術應用,創設教學實踐新環境
我國從重視互聯網在教育領域基礎性運用的教育信息化1.0時代,到以人為本、重視大數據應用的教育信息化2.0時代,再到實施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其不變的發展主題就是如何讓信息技術真正融入教育領域,實現常態化應用。信息技術應用的關鍵在人,開展高職教育OMO教學的主體是高職院校師生。信息技術的應用是一種默會知識,需要不斷的實踐來促進知識遷移,教師應有意識地在教學科研活動中秉持“技術觀”,在每一個環節都盡可能主動地應用現代信息技術,不斷強化信息認同[13]。而高職院校學生存在的信息素養認知模糊、信息素養綜合能力總體偏低、信息源獲取途徑有限、檢索水平參差不齊等問題[14],成為制約OMO教學模式實施的重要因素。為此,要積極創設高職教育OMO教學實踐環境,強化師生技術應用水平和能力。一方面,要以教師為核心,加強隊伍建設。一是依據院校和專業特色組建教師團隊,以“雙師型”教師團隊建設為方向,以數字化為抓手,做好制度設計,激勵教師在日常教學中積極開展新模式教學活動。二是加強專業教師培訓力度,有目的有計劃地豐富培訓的教學內容,重點就新技術應用和相關案例等開展培訓,并提供讓教師“一顯身手”的機會,從而使其在內心深處主動應用而非被動接受。另一方面,要以學生為根本,增強其學習適應性。一是要堅持德技并修的育人目標,秉持一切的技術應用都是為了更好促進教學,提升學生學習效果以及提升高職學生綜合素養,不能為了應用技術而帶來額外負擔。二是要考慮高職學生適應OMO教學的過程性,通過多途徑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全方位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以及有側重地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增強其學習適應性。
(三)優化共享機制,提升教學資源利用率
教學資源是高職教育培養人才的關鍵要素,優質的教學資源更是高職教育教學質量的生命線。自2010年教育部正式啟動高等職業教育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以來,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成為專業建設與課程建設的有效支撐,同時成了提升教育教學改革質量的重要渠道[15]。2022年3月,“國家職業教育智慧教育平臺”正式上線,覆蓋了19個專業大類、396個高職專業,匯聚了660余個專業教學資源庫、1000余門在線精品課和2000余門視頻公開課,以及420余萬條視頻、圖片、文檔等資源,為全民學習提供充足數字資源[16]。經過十余年的投入和建設,高職教育資源得到了極大豐富。然而,現實中依舊存在一些問題,如缺乏統一的建設標準和技術標準,導致校際間教學資源成果難以實現共享[17]。為了更好地推進OMO教學,要優化資源共享機制,將高職教育資源的靜態勢能轉化為教育教學改革的動能。一是要創新資源共享理念。遵循政校企協同育人理念,建立特色行業發展共同體,推動行業特色院校共同制定統一專業標準,合作共建綠色型、經濟型教學資源。二是要建立統一的資源建設和技術標準。統籌規劃國家、省(市)、學校三級教學平臺之間的聯通和管理機制,統一資源建設的相關技術標準,保障學校的優質資源能夠直接上傳到國家和省(市)平臺,避免重復建設。三是要完善資源共享管理機制。堅持以優質共建共享為導向,聯合政府、企業、學校、行業協會等多方力量,明確各主體的責任邊界,做好管理和評價機制設計,協同推動數字時代教學資源的制作生產、匯聚規整和共享共用走向健康和諧的發展軌道。通過優質資源的共享,提升教學資源利用效率,實現資源利用最大化和職業教育均衡發展,保障和促進高職教育OMO教學模式取得良好教學效果,從而促進高職教育高質量發展和高技術技能人才培養。
參 考 文 獻
[1]HUANG,R,TLILI,A,WANG,H,et al. Emergence of the Online-Merge-Offline(OMO)learning wave in the post-COVID-19 era:A pilot study[J].Sustainability,2021(6):3512.
[2]祝智庭,胡姣.教育智能化的發展方向與戰略場景[J].中國教育學刊,2021(5):45-52.
[3][4][7]祝智庭,胡姣.技術賦能后疫情教育創變:線上線下融合教學新樣態[J].開放教育研究,2021(1):13-23.
[5]王超,顧小清.OMO教學的推進:以中小學生在線學習參與意愿為切入點突破在線教學困境——基于技術接受模型的實證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 2022(2):72-80.
[6]閆若婻,孫杰遠,張文超.技術賦能下的中小學音樂教育OMO教學模式新樣態研究[J]. 教育科學,2021(3):61-67.
[8]王巍,閆寒冰,黃小瑞.OMO教學有多遠:從教師自我效能感看在線教學的重難點突破[J].現代遠距離教育,2021(1):48-55.
[9]田愛麗,侯春笑.線上線下融合教育(OMO)發展的突破路徑研究——基于路徑依賴和路徑創造的視角[J].中國電化教育,2022(1):73-78+85.
[10]張慕文,祝士明.高職教育線上線下融合教學新樣態:模式生成與價值表征[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2(32):67-72.
[11]馮忠良,等.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412.
[12]高巍,周嘉騰,經湛,等.后疫情時代的高等教育技術轉向:實踐反思與未來圖景——《2021地平線報告(教與學版)》要點分析[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21(3):63-72.
[13]楊琰,胡中鋒.“互聯網+”時代高校教師信息素養現狀與提升策略[J]. 中國電化教育,2019(4):117-122.
[14]侯松霞.“雙高計劃”背景下高職院校圖書館信息素養教育路徑研究——以天津交通職業學院圖書館為例[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22(5):91-96,121.
[15]李小娃,莫玉婉.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從資源的優質共享到高職院校的優質均衡——基于“職業教育專業教學資源庫已立項建設資源庫”的實證分析[J].職業技術教育,2017(19):30-34.
[16]我國建成世界規模最大職業教育體系[N].人民日報. 2022-5-29(01).
[17]景文莉,劉建春,王華,等.京津冀衛生職業教育教學資源共享機制的探討[J].職業技術教育,2017(17):51-54.
Technology-enabled OMO Teaching Model for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Connotation, Framework and Promotion Strategies
Zhang Muwen, Zhu Shiming, Liang Yu
Abstract? In the era of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2.0, new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such as big data,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mobile internet have become the core forces supporting teaching innovation and reform. Exploring and implementing the new mode of“OMO” teach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conducive to promoting changes in teaching methods and talent development models, thereby enhancing the quality of talent cultiv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chnology-enabled, based on defining the essence of OMO teach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 systematic framework for OMO teaching is constructed across three dimensions: technological integration, model characteristics, and educational objectives. The strategic approaches to advancing this new OMO teaching mode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cludes deepening consensus through collective action, establishing a community for teaching reform, enhancing technological applications to create new teaching environments, and optimizing sharing mechanism to improve the utilization of teaching resources.
Key words? ?OMO teaching; intelligent technology;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new model of teaching; technology enabling
Author? Zhang Muwen, PhD candidate of College of Education of Tianjin University (Tianjin 300350); Zhu Shiming, professor of College of Education of Tianjin University; Liang Yu, Guangx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