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成濤?牙桂領
摘 要 學生學習能力是教育改革能否達到預期目標的重要決定因素。在學習型社會、技術技能型社會構建背景下,高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習慣的培養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重要課題。基于社會認知理論與交互決定論,以學習環境、學習策略作為變量,將學習動機作為中介變量,構建了高職學生自主行為影響因素理論關系模型。采用SPSS23.00和AMOS24.0軟件對學習環境、學習動機、學習策略對自主學習行為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學習環境和學習策略顯著正向影響自主學習行為,學習動機則在學習環境對自主學習行為的影響中起到一定中介作用。基于此,可以通過打造適宜的學習環境、推動構建高效的學習策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來提高高職學生自主學習行為的效能。
關鍵詞 高職學生;自主學習行為;學習動機;學習環境;學習策略
中圖分類號 G718.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3219(2024)14-0060-07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培養造就大批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2021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職業教育要讓更多青年憑借一技之長實現人生價值,職業院校要營造出“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良好環境”[1]。因此,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行為,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對于學生終身發展和構建學習型社會具有重要意義。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自然也成為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改革的重要目標和主攻方向。
從實踐層面來看,當前高職院校學生自主學習的狀況不容樂觀,部分高職學生進入相對寬松的校園后,開始釋放自我,自制力差、自律性差、學習效率較低、學習目標不明確、缺乏自主學習熱情[2];從研究層面來講,已有研究大多集中對大學生線上自主學習行為的關注,有關高職學生自主學習的研究整體較少,尤其是尚未涉及到高職學生自主學習行為機理及提升效能的策略研究。此外,有研究證明學習環境、元認知策略、學習動機對學習行為都有積極的影響,并且學習動機在學習環境與自主學習行為之間起中介作用[3]。基于此,本研究選擇社會認知學習理論與交互決定論作為研究的理論基礎,將學習環境、元認知的策略、學習動機作為三個要素,建構高職學生自主學習行為影響因素的理論關系模型,重點探討高職學生自主學習行為的發生機理及效能提升策略。
一、研究回顧與假設
(一)研究回顧
1.自主學習
自主學習是學習者的動機、元認知、行為積極地參與到學習的過程,這體現了學生親自主動發起的三元相互作用,其核心是學生積極主動調節自己的學習。在20世紀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Zimmerman等學者掀起了國際上對自主學習研究的熱潮,自主學習自此成為心理學和教育學領域的熱點議題[4]。認知學習理論認為,復雜行為是建立在條件聯系上的復合反應,自主學習行為源于學習環境、學習動機、元認知和學習者自我調控等多種因素的復合作用。交互決定理論認為,行為、個體、環境三者是相互作用的關系,是一種交互決定的過程[5]。國內學者周國韜將自主學習翻譯為自我調節學習,其核心思想是學習者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并能夠系統地運用元認知、動機、行為的策略進行學習[6]。學生掌握了大量的具體策略,知道如何恰當運用這些策略才能取得最佳的學習效果。龐維國認為自主學習一般是指個人自覺制定學習目標、制定學習計劃、選擇學習方法、監測學習過程、評價學習結果的過程或能力[7]。自主學習能力不僅能讓學生從學校正規教育中獲益,也能為其終身學習打下了基礎。
近年來,高職院校開始強調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學會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因此,探究影響高職學生自主學習行為的因素具有著重要的意義。基于高職人才培養目標,擬從確定學習目標、執行學習計劃、掌握學習方法、監控學習過程、評價學習成果五個方面提出影響高職學生自主學習行為的研究模型。
2.學習動機
動機是推動人們進行活動的內部原因或根據,是一個人力求認識世界,渴望獲得知識并為此而努力鉆研的心理傾向。學習動機研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心理過程的研究,是推動學生學習行為發生的內在動力[8]。學習動機通常分為三個維度[9]:其一,按學習動機的內容劃分,有崇高、正確動機之分,也有低級、錯誤動機之別;其二,按學習動機的功能劃分,它有近景直接性動機與遠景間接性動機之別;其三,按學習動機的來源劃分,它有內部學習動機與外在學習動機之別。
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類型的教育,兩者既具有共性又有差異[10]。陳敏玉等人認為高職學生學習場域較大,有必要結合高職學生群體特征對其學習動機進行針對性研究[11]。連仙枝等人認為高職學生的學習動機包括認識、理想、實現、義務、依附、受迫六個方面,高職學生和本科生在學習動機指數上沒有顯著差異[12]。池麗萍等人編制了大學生學習動機的量表,并把學習動機分成內生動機和外生動機[13]。華冬芳等人認為積極的學習動機能促使學習者主動采納學習策略,學習動機對學習策略有促進作用[14]。因此,高職院校教師通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來影響學生的學習行為是教學的重要任務。基于此,本文將從內部動機、外部動機、直接動機、間接動機、高尚動機、低級動機六個方面分析學習動機對高職學生自主學習行為的影響。
3.學習環境
環境是人生存的空間。學習環境是指人的學習行為所依賴的外部環境條件,它包括學習資源、認知工具、學習空間、人際關系,是學生開展有效自主學習的重要保障[15]。線下環境是學生開展線上學習的基本保障。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人類學習環境引入軟硬件資源和網絡等要素,形成了一個新的網絡學習環境[16]。良好的學習環境能夠促進學生主動采納學習策略,提高學習質量。李宗盛等人研究發現,網絡學習環境既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動力,也是支撐其學習的條件與背景[17]。朱祖德等人認為環境包括言語指導、社會援助、環境結構等因素,環境的分值越高,學生的學習動機也越高。線下環境是學生開展自主學習的基礎條件,學習環境的友好程度直接關系到學生自主學習意愿和行為[18]。研究發現,良好的線上學習環境不僅能減輕學生自主學習產生的焦慮感和無力感,還能為學生營造熟悉的“在場感”[19]。借助互聯網技術所能提供互動、分享、即時測評等功能的特點,給學生帶來了實質性的幫助,對于學生自主學習行為的持續性具有正向作用。基于此,高職院校學習環境的考察應涵蓋學習資源、學習求助、學習空間、學習氛圍、學習工具五個維度。
4.元認知
元認知是指個體對自身認知過程所具有的認知以及對認知過程進行調控的能力[20]。元認知策略就是典型的學習策略之一,它是指學生有效地監控和控制其認知過程與結果的一種策略,一般由計劃策略、監控策略和調節策略三個部分構成[21]。其一,計劃策略是以認知活動為基礎,以具體目標為導向。一個事件前期的規劃、預期的效果、選擇的戰略、找到解題的思路,并對它的有效性進行預測,包括確立學習目標、尋找閱讀材料、生成待解問題,并對學習任務進行解析。其二,監控策略是存在認知活動執行的過程中,其通過認知目標、適時進行評估、反饋認知活動中的成果和缺陷、及時調整學習過程,進而實現有效的學習。其三,調節策略是以對認知活動結果的檢驗為依據,根據發現的問題,采取相應的補救措施。或者根據對認知策略效果的調查,及時修正,進而對認知策略進行調節。陳美華認為學習動機與學習策略具有正相關的關系,學習策略與學習行為之間也具有正相關的關系[22]。基于此,根據高職學生的學習特點,本文將從計劃策略、監控策略、調節策略三個維度、六個題項來研究高職學生的學習策略、學習動機、自主學習行為之間的關系。
(二)研究假設
本文選取學習動機、學習環境、學習策略作為基本變量,基于認知學習理論和交互決定理論構建高職學生自主學習行為的影響因素理論關系模型,并將學習動機作為中介變量,見圖1。本文提出如下假設:H1表示高職院校的學習環境對學生的學習策略有著顯著的正向影響;H2表示高職院校的學習環境對學生的學習動機有著顯著的正向影響;H3表示高職學生的學習策略對學習動機有著顯著的正向影響;H4表示高職學生的學習策略對自主學習行為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H5表示高職學生的學習動機對自主學習行為有著顯著的正向影響;H6表示高職院校的學習環境對自主學習行為有著顯著的正向影響。
二、問卷設計與數據收集
(一)問卷設計
首先,本文在梳理和研究國內外文獻的基礎上,制作了問卷量表。參考杜智濤[23]的研究成果設計了學習環境的題項,主要包括學習資源、學習求助、學習空間、學習氛圍、學習工具五個維度。參照周勇[24]的研究成果設計了學習動機的題項,主要包括內外部動機、直接與間接動機、高尚與低級動機三個維度,共計六個題項。參照朱文彬[25]的研究成果設計了學習策略的題項,主要包括計劃策略、監控策略、調節策略三個維度,共計七個題項。其次,依據高職學生自主學習的特點,本文對原量表的題項做了適當修改。例如,將學習動機原題項“對所學的課程感興趣”改成“我對實訓課感興趣,因為實訓課的教學內容豐富,好玩有趣”,同時增加間接性動機的題項“我希望學習知識,對我以后找工作或者創業的過程中有幫助”,修改后的題項更加契合高職的實際。再次,檢查問卷的效度。在問卷大范圍發放前,以高職學生為研究對象,開展小范圍實驗,根據實驗結果,對問卷進行修改,形成最終問卷。問卷的題項都使用Likert 5點量表,“1”表示完全不符,計1分;“2”表示比較不符合,計2分;“3”表示總體符合,計3分;“4”表示比較符合,計4分;“5”表示完全符合,計5分,具體問卷題項見表1。
(二)數據收集與樣本特征
本文選擇廣西壯族自治區的三所普通高職院校的在校學生發放調查問卷,共發放455份問卷,回收453份,有效問卷為450份。其中,男生為215人,女生為235人;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學生分別為153人、149人、148人。此外,調查對象專業文史類、理工類、體育或藝術類的人數基本持平,該樣本結構合理,便于實證分析。具體樣本信息見表2。
三、數據處理與結果分析
為保證數據的科學可靠,本文數據分析均通過AMOS24.0完成,數據處理包括兩大部分:第一,運用驗證性因子分析(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對數據進行信度與效度檢驗,其中,信度由Cronbachs α系數衡量[26],效度由AVE值與CR值衡量:第二,采用結構方程對整體模型進行分析,并對假設進行驗證。
(一)驗證性因子分析
1.信度檢驗
信度是指測量結果的一致性,問卷信度高,調查結果可信度越高。本文用Cronbach'sα系數作為測量指標,其參考值為0.75。由表3結果可知,信度值均大于0.88,說明問卷樣本信度較好,符合實證分析的需要。
2.效度檢驗
本文采用驗證性因子分析對效度進行檢驗。效度包含聚合效度和區分效度兩個方面。一方面,聚合效度對潛變量平均方差萃取(AVE)和組合信度(CR)進行測試,AVE參考值大于0.5,CR參考值大于0.7[27]。由表3可知,本文平均方差萃取(AVE)值均大于0.56、組合信度(CR)值均大于0.86,這表明測量模型每個維度都具有較好的聚合效度。另一方面,由表4結果可知,每個維度潛變量平均方差萃取(AVE)值平方根都大于潛變量和其他潛變量之間的相關系數,這說明模型的區分效度達到良好的程度。
3.模型擬合度檢驗
模型擬合度是指理論模型和實際數據的匹配程度。根據表5可知,驗證性因子分析的模型擬合度χ2/df參考值小于3,本文值為1.478。SRMR參考值小于0.080,本文值為0.0331。RMSEA參考值小于0.080,本文值為0.033。GFI參考值大于0.900,本文值為0.928。AGFI參考值大于0.900,本文值為0.914。本文各項指標均達到要求,表明模型的擬合度良好。
(二)基本路徑檢驗
對假設H1、H2、H3、H4、H5、H6進行檢驗,路徑分析結果顯示,H1、H2、H3、H4、H5、H6所對應的標準化路徑系數分別為0.542、0.591、0.190、0.207、0.309、0.358。H1、H2、H3、H4、H5、H6,對應的P值均小于0.001,說明模型的假設成立,見表6。
(三)中介效應檢驗
本文采用Bootstrap法做檢驗,對中介效應進行檢驗。原因在于本方法經研究證實具有較準確的置信區間,統計效率較高。從表7檢驗結果得知,每個置信區間內沒有零,表明學習動機在學習環境與行為之間具有中介效應[28]。
四、研究結論與建議
(一)研究結論
1.學習環境對高職學生學習策略的產生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
標準化系數為0.542,顯著性P值<0.001,這一數據結果說明學習環境能對學習策略產生影響,間接地影響學習行為,這一結論與胡玉輝等人[29]的研究結果一致。這說明學習環境能對學生的學習策略產生影響。良好的學習環境表現為學習內容質量好、學習資源豐富、師生交流互動好、實訓室環境舒適等,學生在良好學習環境下進行學習,會自覺制定學習計劃,并合理分配學習時間,主動選擇學習內容,從而促進自主學習行為的發生。
2.學習環境對高職學生學習動機的產生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
標準化系數為0.591,顯著性P值<0.001,這一數據結果說明學習環境能夠通過對學習動機的影響,間接地影響學習行為,這一結論與孔晶等人[30]的研究結果一致。高職院校的學習環境不僅包括教室、實訓室、圖書館和自習室,還包括線上網絡教學環境、線上教學設備、在線學習資源、線上教學平臺等。良好的學習環境能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繼而更大限度地激發其學習動機。
3.高職學生的學習策略對學習動機的產生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
標準化系數為0.190,顯著性P值<0.001,這一數據結果說明學習策略能夠通過對學習動機影響學習行為,這一結論與楊國俊[31]的研究結果一致。元認知策略是指學生展開學習活動的方法和技巧,學習方法會對學生學習動機產生影響。元認知策略就是典型的學習策略,主要包括計劃策略、監控策略、調節策略三種,是影響學生自主學習發展水平關鍵所在。
4.高職學生的學習策略對學習行為的產生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
標準化系數為0.207,顯著性P值<0.001,這一數據結果說明學習策略能對學習行為產生影響,這一結論與翟成羽[32]的研究結果一致。高職學生無論是生理還是心理都已趨近成熟,學習行為更具有主動性與獨立性,而各種學習策略作用于學生主體,落實到學生身上,能夠發揮更大的效能。
5.高職學生的學習動機對學習行為的產生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
標準化系數為0.309,顯著性P值<0.001,這一數據結果說明學習動機對學習行為的具有正向的影響,這一結論與張麗英[33]的研究結果一致。學習動機是推動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動力,使學生學有所獲的先決條件。成功的自主學習者,必定具有自主學習的決心、志向、理想和追求,更有為理想而刻苦奮斗的精神品質,正因如此,學習動機在學習行為中具有可貴的價值[34]。
6.學習環境對高職學生學習行為的產生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
標準化系數為0.358,顯著性P值<0.001,這一數據結果說明學習環境對學習行為具有正向的影響,這一結論與索靜等人[35]的研究結果一致。由于高職學生善于使用網絡技術,從而激發其線上自主學習的動機,進而實施自主學習的行為。
(二)研究建議
1.加強高職院校的學習平臺資源建設,打造適宜的學習環境
其一,擴充優質學習資源,從學生學習需求出發,統籌建設,購買共享,增加優質學習資源的高效供給,使線上和線下的資源均能滿足學生自主學習的多元需求。其二,優化物理環境,保證實訓室內的設備正常運行,圖書館和自習室的環境安靜舒適,燈光和溫度合適,產生環境留人的效果。其三,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邊講解邊指導學生操作,這樣學生不僅能夠快速掌握理論知識,也能較快地掌握實訓操作方法。與此同時,教師布置的學習任務應保持具有一定難度的梯次性,既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又能使學生有獲得感。教師引導學生創建學習共同體,可采用一對一或者一對多的互助學習方式,培養學生互助合作和自主探究的能力。在此基礎上,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參與到實訓活動,合作完成任務,從而培養其主動思考和合作探究的能力,增強學生之間的感情,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2.引導學生參與教學全過程,推動學生構建高效的學習策略
學習策略對學生的學習行為具有促進作用,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參與整個教學過程,并指導學生使用計劃策略、監控策略、調節策略,從而取得滿意的自主學習效果。其一,高效利用計劃策略,提高預習的質量。在課前,教師必須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動機,使學生自主參與到實訓任務的準備過程。指導學生制定學習計劃,并驗證計劃的可行性與合理性。引導學生主動養成收集資料、觀看微課、閱讀實訓材料的好習慣,以提高課前預習的質量。其二,科學運用監控策略,提高實訓質量。監控策略是指在實訓過程中,學生潛意識地對實訓過程進行監視和控制的策略。因此,在實訓過程中教師要提醒學生把自己頭腦長時記憶中的專業理論知識與實訓聯系起來,指導學生列出專業知識點,并與實訓任務進行聯系,使學生在做中學,在學中做。同時,指導學生仔細閱讀實訓注意事項,根據要求進行實訓活動,從而提高學生實訓的質量。其三,有效運用調節策略,提高學習成績。調節策略是對實訓活動結果進行檢查,如遇到困難或者偏離目標,要及時采取補救措施。在實訓過程中學生操作不當或出現問題時,就會產生緊張情緒和焦慮心理,使學習效率下降甚至導致學習中斷。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并引導學生掌握處理基本故障的方法,在實踐中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在平日的學習中,教師指導學生查閱各種資料和手冊,掌握實訓必要的技能技巧。另外,要教會學生在考試中注意考試題的難度和區分度,同時,要根據考試時間來調整做題的速度與順序,建立高效的學習策略,從而提高自己的成績。
3.培養學生對專業知識技能的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
其一,幫助學生把外部動機轉向內部動機。高職院校要做好入學教育,整體設計三段學習過程,讓學生由淺到深了解專業。通過入學教育,使學生明確當前的學習與今后的工作密切相關,讓學生的外部動機“師生稱贊”轉化為內部動機“自發式學習”,從而徹底扭轉被動學習的局面。其二,幫助學生把間接動機轉向直接動機。高職教師要改進傳統的教學方式和手段,例如可以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啟發式教學、情景式教學法、小組討論教學法等。同時,為學生提供職業生涯規劃相關課程,讓學生對自己的需求有一個明確的認識,能夠真正體會到學習價值,將學習作為自我精神滿足和自我成長載體,從而全心投入到學習中,充分發揮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其三,幫助學生由低級動機轉向高級動機。教師應指導學生按時完成各階段學習的任務,用積極向上的心態去體驗學習的快樂,獲得學習的成就感。此外,指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形成健全的人格,使學生懂得學習不僅僅是為了眼前的“獎學金”,更重要的是為了長遠發展,讓自己懷匠心、鑄匠魂、守匠情、踐匠行,將自己的學習與自身價值的實踐統一起來。
參 考 文 獻
[1]賓恩林.加強知識治理:職業教育深化產教融合的新策略[J].當代職業教育,2023(1):54-61.
[2]魏繼華.高職院校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調查[J].教育與職業,2015(4):78-79.
[3]王振宏,劉萍.動機因素、學習策略、智力水平對學生學業成就的影響[J].心理學報,2000(1):65-69.
[4]ZIMMERMAN,BARRY J.A social cognitive view of self-regulated academic learning[J].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89(3):329-339.
[5]BANDURA A.Self-efficacy: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J].Psychological Review,1977(2):191-215.
[6]周國韜.自我調節學習論──班杜拉學習理論的新進展[J].外國教育研究,1995(3):1-3.
[7]龐維國.90年代以來國外自主學習研究的若干進展[J].心理學動態,2000(4):12-16.
[8]張宏如,沈烈敏.學習動機、元認知對學業成就的影響[J].心理科學,2005(1):114-116.
[9]皮特里.動機心理學[M]. 郭本禹,譯.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208-305.
[10]鄭榮奕.新修訂《職業教育法》的核心特征、突破領域與實施策略[J].職業技術教育,2022(22):11-17.
[11]陳敏玉,馮臻,文玉菊,等.高職院校學生學習動機和行為及其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2(17):78-84.
[12]連仙枝,姬愛國.高職學生學習動機調查研究——以晉城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7(9):18-19.
[13]池麗萍,辛自強.大學生學習動機的測量及其與自我效能感的關系[J].心理發展與教育,2006(2):66-72.
[14]華冬芳,王宏兵.高職院校“擴招生”學習策略:學習動機、學習期待的影響機制[J].職業技術教育,2020(34):30-35.
[15][35]索靜,呂效紅.網絡環境下大學生自主學習行為的現狀研究——以河南牧業經濟學院金融學專業為例[J].調研世界,2016(5):31-34.
[16]向月,洪霞,張璟,等.居家線上學習期間護理高職生自主學習能力及影響因素研究[J].中華護理教育,2021(2):143-148.
[17]李盛聰,楊艷.網絡學習環境的構成要素及特征分析[J].電化教育研究,2006(7):54-57+64.
[18]朱祖德,王靜瓊,張衛,等.大學生自主學習量表的編制[J].心理發展與教育,2005(3):62-67.
[19]NAYERNIA A.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n E-teachers autonomy-support Scale:A SEM approach[J].Development,2020,14(2):117-134.
[20]汪玲,郭德俊.元認知與學習動機關系的研究[J].心理科學,2003(5):829-833.
[21]蔣京川,劉華山.成就目標定向與學習策略、學業成績的關系研究綜述[J].心理科學,2004(1):168-170.
[22]陳美華.大學英語學習動機、學習資源與學習策略相關性實證研究[J].湖北社會科學,2013(12):188-190.
[23]杜智濤.網絡“微學習”參與者行為的影響因素——基于結構方程模型的實證分析[J].情報雜志,2017(1):173-181+200.
[24]周勇,董奇.學習動機、歸因、自我效能感與學生自我監控學習行為的關系研究[J].心理發展與教育,1994(3):30-33+15.
[25]朱文彬,趙淑文.高等教育心理學[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108-115.
[26]謝新洲,胡宏超.社交媒體用戶謠言修正行為及其影響路徑研究——基于S-O-R模式與理性行為理論的拓展模型[J].新聞與寫作,2022(4):57-69.
[27]STYLIDIS D,BIRAN A,SIT J,et al. Residentssupport for tourism development:The role of residentsplace image and perceived tourism impacts[J]. Tourism management, 2014(45):260-274.
[28]AARON B. TAYLOR,DAVID P. MACKINNON.Tests of the three-path mediated effect[J].Organizational Research Methods,2008,11(2):5-8.
[29]胡玉輝,羅忠民.網絡環境下元認知策略訓練對外語自主學習績效的影響分析[J].現代教育技術,2008(6):32-35.
[30]孔晶,趙建華,張惠敏.疫情視域下線教學環境、實踐設計和滿意度分析[J].電化教育研究,2021(8):90-94+102.
[31]楊國俊.論大學英語學習動機的強化策略[J].外語界,2002(3):28-32.
[32]翟成羽.大學生成就動機、學習策略與學習行為關系的研究[J].中國電力教育,2011(8):160-161+163.
[33]張麗英.高職院校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4(8):70-74.
[34]賈寧,吳弋旻,彭斐.高職學生學習動機激發策略研究——以《模擬電子技術》課程為例[J].職教論壇,2013(35):36-38.
Mechanisms and Strategies for Enhancing Autonomous Learning Behavior among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Zhang Chengtao, Ya Guiling
Abstract? Student learning ability is a critical determinant of whether educational reforms can achieve their intended goals.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constructing the learning society and a technology-skills society, cultivating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ies and habits among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is an important topic for talent development in these institutions. Based on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and interaction determinism, with learning environment and learning strategies as variables and learning motivation as a mediating variable, a theoretical model of factors influencing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autonomous behavior was constructed. Using SPSS 23.00 and AMOS 24.0 software,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autonomous learning behavior, including learning environment,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learning strategies,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both learning environment and learning strategies significantly and positively influence autonomous learning behavior, with learning motivation playing a mediating role in the impact of the learning environment on autonomous learning behavior. Based on these findings, efficac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autonomous learning behavior can be enhanced through creating conduc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effective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stimulating studentslearning motivation.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 behavior; learning motivation; learning environment; learning strategies
Author? Zhang Chengtao, associate professor of Nann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ning 530001); Ya Guiling, master candidate of Nanning Normal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