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花 趙海濤 齊麗娜 陳美娟



基金項目:江蘇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重點課題“新工科背景下基于現代產業學院開展新型產教融合育人機制的研究與實踐”(2021JSJG081);南京郵電大學教學改革項目“電子信息類研究生立德樹人課程思政探討與實踐”(JGKT22_XYB12)
第一作者簡介:楊麗花(1984-),女,漢族,江蘇徐州人,博士,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為通信工程。
*通信作者:趙海濤(1983-),男,漢族,山東濰坊人,博士,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為通信工程。
DOI:10.19980/j.CN23-1593/G4.2024.19.034
摘? 要:針對當前文科專業的通信類通識課程教學中普遍存在的授課目標不明確、授課內容缺少針對性,以及授課模式單一等問題,該文結合面向外語專業開設的現代信息技術與人工智能概論課程在南京郵電大學授課的具體情況,以改善課程的教學效果、提高文科生對通信知識的理解與運用的能力為目的,從課程思政、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研究。該文探討針對文科生的通信類通識課程的教學模式改革的情況,為通信類通識課程的建設提供參考和應用實踐。
關鍵詞:教學改革;文科專業;通信課程;通識課;改革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2?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4)19-0143-04
Abstract: This study mainly aims at the problems of unclear teaching objectives, lack of pertinence in teaching content, and single teaching mode in the teaching of communication general courses for liberal arts majors. This paper considers the specific situation of the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ourse offered for foreign language majors at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The aim of the study is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of the course and enhance the ability of liberal arts students to understand and apply communication knowledge. This paper studies and explores the reform of the teaching mode of communication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s for liberal arts students from the aspect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and assessment methods, providing reference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ommunication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s.
Keywords: teaching reform; liberal arts major; communication courses;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s; reform measures
在現代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社會日益進步,廣闊的經濟前景離不開通信技術的發展,并且通信技術作為社會發展必不可少的要素,已受到了世界各國的高度重視和大力發展。目前,通信技術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翻天覆地的改變,也為我們的生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但同時大量的信息也充斥著我們的生活,影響著我們的思想與行為。
在這樣的形勢下,一些以信息科技為特色的高等院校開始為本校非通信專業學生開設了通信類通識課程,尤其為文科專業而開設。這是因為文科專業課程設置主要在文學、教育學、管理學等人文社會科學門類,而在自然科學和生產應用領域的研究涉獵很少,相關的自然科學實驗室和師資配備缺乏,這樣將會導致學生缺乏動手和實際操作能力,從而限制了學生的創新性思維,影響了文科學生科學素質的提高。但是,為文科生開設理工類自然科學(比如通信技術、計算機等)的通識課程可以彌補這方面的不足[1-2],以適應當前社會的發展。為此,目前國內已有一些大學開展了這方面的工作[3],例如南京郵電大學(以下簡稱“我校”)將現代信息技術與人工智能概論等工科類課程作為外語、管理等文科專業學生的必修內容,對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具有重要意義。
面向文科生開設的通信類通識課程旨在培養學生廣博的知識和宏闊的視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然而,通過調研發現,目前面向文科生開設的通信類通識課程并沒有達到這一目標,從而使得這種課程的開設失去了應有的意義[4]。為此,如何更好地面向文科生開設通信類通識課并取得良好的效果需要繼續探索。
一? 面向文科生的通信類通識課程存在的問題
近些年,根據我校開展的通信類通識課程的實際教學發現,導致文科生學習此類課程沒有取得預期成效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一)? 教學目標不夠明確,與實踐教學脫節
目前,針對文科專業所開設的通信類通識課程大多以理論知識的講授為主,以擴展學生的知識面為目的,但是教學目標不夠明確,且缺少實踐教學環節,更多地停留在理論講授層面。
(二)? 教學內容缺少針對性,與文科學生專業脫節
目前,高校給文科專業開設的通信類通識課程大多將專業課降低要求后直接作為通識課,而選課學生來自文科專業,其專業背景、知識結構具有顯著的差異,且也不具備信息類專業的基礎知識,為此導致大多數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課堂參與度較低,授課效果差,出現了為了學分而選課的現象[5]。
(三)? 教學模式單一
由于通識課大都是跨專業與大班教學的,這限制了多種教學形式的運用,目前授課仍主要以教師講授為主。另外,通識課程的授課教師大多為開設院系的專業教師,其通常采用專業課的教學手段和方式,很難滿足非專業學生的需求。加之,選課學生對通識課的重視度不高,從而導致教學效果一般。
(四)? 考核方式固化
目前,通識課的考核方式大都是以提交學習報告為主,這將使得學生產生不重視的心理,從而產生上課積極性不高、混學分的現象,使得通識課程的開設失去了意義。
(五)? 學生時間投入較少
從現有的課程結構和時間配比來看,學生無法在通識課上投入和自己專業課同樣多的時間和精力,加之學生通識課程相關基礎知識的欠缺,導致學習效果差。
二? 面向文科生的通信類通識課程教學改革探索
基于以上現狀的分析,結合南京郵電大學面向外語、管理等專業開設的現代信息技術與人工智能概論課程的實施情況,本文從學生思想認識、教學目標與內容、教學方法,以及考核方式等方面給出了文科生的通信類通識課程的教學改革探索,以適應新形勢下社會對人才培養的要求。
(一)? 融合課程思政,提高學生思想重視
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通信類通識課程涉及的是通信領域的核心技術,而通信是“國脈之所系”,其在世界上的地位決定了我國在世界上的話語權。因此,在授課中,教師要很好地挖掘知識點蘊涵的思政元素,使學生意識到學好通信技術不僅僅是個人知識的積累,還是民族強盛的希望,切實地提高學生對通信類通識課重要性的認識,提前做好專業知識學習儲備,增強其學好本課程的信心。
此類通識課程的思政教育可以從以政治意識為主體的政治教育、以唯物辯證法思想為主體的思想教育、以心理素質為主體的素質教育和以創新精神為主體的創新教育等幾個方面進行,具體內容如圖1 所示。
圖1? 課程思政教育內容
(二)? 明確教學目標,完善教學內容
面對信息化時代日益激烈的就業形勢,通信類通識課應從滿足社會發展需求和學生就業需求的角度,結合專業特色,以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與創新能力為目標。在授課中,將實踐能力、創新意識的培養納入到通識課中,而不僅僅是理論知識的簡單傳授。由于學生專業背景各異、學習目的不同,為此,同樣一門課程,通識課程的教學內容應不同于專業教學的內容,要具有普適性和跨專業性,適合于文科專業的人才培養需求,也要反映最新的發展趨勢和研究成果,使之具有實用性和實踐性,與學生的實際需求相結合。另外,授課內容要盡量與學生的專業相結合,這樣便于學生理解與消化。
(三)? 優化教學方法
為了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與掌握,本文提出綜合式教學,主要包括:課前預習、課堂教學、課后復習三個方面,如圖2所示。首先,教師可充分利用大學生慕課堂資源或網絡資源設計出適合本專業學生的在線通信類通識課程學習平臺,在課前可把將要學習的知識內容讓學生提前在線學習。并且,教師也需要發布一些測試題并引導學生完成,這樣可以根據學生的完成情況對課堂內容的側重點進行調整,以提高課堂授課效率。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在新知識講授之前以試題的形式帶領學生對上次課重點知識進行復習回顧,這樣可進一步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并針對不同的知識點設置不同的教學方法,比如通信類通識課中會有很多通信專業名詞,對于文科生來講有時候比較難理解,教師在授課時可以結合生活中具體的實例類比講解。在課后,教師需要布置一些作業與測試題,以便學生更好地鞏固所學知識。同時,建立線上答疑與交流平臺(比如QQ群、微信群等),以便及時了解學生知識掌握理解情況。
(四)? 轉化角色,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
“平庸的、學究式的、術語化的、過時的、毫無吸引力的教學是學生對通識教育課程不感興趣和沒有熱情的主要原因”。學生是課程學習的主體,學校應從制定通識課程目標、上課到教學評價各環節都應當考慮學生的主體性。其實大多數學生都希望通過通識課程的學習來拓寬自己的知識面,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力爭成為復合型、應用型人才。因此,通識課程的授課教師,需改變傳統的灌輸模式,從主導者變為引導者,與學生進行交流和互動,引導學生質疑、探索,在實踐中學習。
圖2? 教學模式改革
(五)? 合理的考核方式
理工類通識課程對文科學生來說更突出要考核學生的理工科思維,而不是學習了多少課本知識。另外,作業和考核也要與普通的必修課和選修課有所區別,避免在作業和考核中出現機械記憶知識點的問題。因此,在考核方式上平時成績中應該增加過程考核(平時成績)的比重(圖3),以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本文提出過程考核可以通過線上(在線知識學習平臺、課前測試、作業)與線下(課堂測試、回答問題、課程討論)兩部分進行,其中線上學習與線下成績分別占總成績的30%與10%,而期末考核占總成績的60%。這樣最終的成績才能體現學生素質的綜合成績。
圖3? 考核方式改革
三? 改革措施的具體實施
(一)? 課程思政的實施
綜上所述,此類課程教學中必須讓學生從政治的高度來看通信技術,為此,在現代信息技術與人工智能概論課程的具體授課過程中,我們做了諸如以下的安排。
在講授衛星通信知識時,我們在介紹衛星通信發展史的過程中,除了對國際上衛星通信的發展進行了介紹,還對國內航天事業,尤其是衛星通信事業的發展進行了詳細介紹,目的就是讓學生了解到我國的航天事業是如何一步步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了解到今天大家所看到的舉世矚目的航天成就源于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的不忘初心、持續艱苦奮斗。
(二)? 教學內容改革的實施
通信類通識課程的教學內容改革主要是使授課內容結合學生專業特色,滿足社會發展與學生就業需求,培養學生的創新實踐意識。為此,在現代信息技術與人工智能概論課程的具體授課過程中,針對郵政管理專業的學生,教師做了諸如以下的安排。
在人工智能知識講授時,授課老師考慮授課對象是郵政管理專業的學生,于是本章內容講授時涉及到的專業知識的案例講解大都是選取郵政管理的相關案例,比如利用人工智能如何實現智慧郵政、計算機視覺、深度學習用于郵政管理中產生的日常表單、文檔數據的處理等。
此外,在介紹各種通信技術時,除了會講授各種技術的基本原理,授課教師還會將多種所學的通信技術進行對比分析,引導學生思考討論所學技術可用于本專業哪些相關應用中,逐漸培養其學習的興趣與創新實踐能力。
(三)? 教學方法改革的實施
此方面的改革,主要是為了提高文科專業學生學習通信類通識課程的效果。為此,在現代信息技術與人工智能概論課程的具體授課過程中,教師就是按照上面的改革措施進行了如下安排。
每次課前(大約課前3~4天),教師會在授課QQ群中提醒學生及時登錄在線知識學習平臺,對即將上課的內容進行熟悉,并發布課前測試試題,要求學生上課前一天提交課前測試。教師會針對學生提交的課前測試答題情況,對授課內容進行適當調整。上課時,教師首先帶領學生簡單復習上次課重點內容,然后對上節課的重點知識點進行課堂測試,根據學生的反饋情況,對試題進行簡單講解,最后進行新課內容。講授新課內容時,比較難理解的專業知識會采用啟發式、案例式、互動式等教學方式,以幫助學生能夠很好地理解與掌握所學知識。課后,教師通過布置一些作業,以及線上答疑與交流平臺,以更好地鞏固學生所學知識。
采用這樣的教學方法,一是可以督促學生認真地去學習本課程,二是可以提高課程學習的效果。
(四)? 發揮學生主體性改革的實施
角色轉化改革主要是為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改變教師傳統的一味灌輸的教學模式。為此,在現代信息技術與人工智能概論課程的具體教學中,我們主要是通過以下方式實施:一是定期安排學生授課,二是定期組織自由討論課。
比如學生授課方式,教師會定期安排一節課并且指定內容讓學生授課,學生10人一組,每組只負責本次課程的一個知識點講解,課前學生會根據需要講解的內容查閱資料、準備PPT,課堂上每組選取一個學生作為主講,其他組學生負責提問并且至少要準備1~2個問題。通過這種學生授課方式,可以最大程度地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
自由討論方式,也就是定期安排一節課時間,具體討論,討論內容是教師提前從本章所學內容中確定,討論題目一般選取4個,班級學生分成4組,每組負責一個題目的討論,課前學生會根據需要討論的題目查閱資料,課堂上逐組進行討論,并闡述本組結論。通過這種學生授課方式,也可以最大程度地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
(五)? 考核方式改革的實施
前面已經論述,此類課程的考核改革主要是通過增大過程考核的比重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非機械式地記憶知識點。為此,在現代信息技術與人工智能概論課程的具體考核中,我們做了諸如以下的安排。
在平時成績考核中,積極參加線上平臺學習的、按時完成課前測試與提交作業的,線上成績滿分,其余將按照未完成次數多少進行等級扣分;線下成績中,能積極回答10次問題或積極參加討論的同學將給予滿分,其余將按情況給分。這種考核方式的改革,力在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提高學習的效果。
四? 教改效果分析
為檢驗上述教改方法的效果,本文通過對實施教學改革的班級進行問卷調查,從而分析實際效果。
(一)? 調查對象
課程結束后,對由3個小班組成的一個教學大班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本次調查發出93份問卷,收回有效答卷88份。
(二)? 效果分析
1? 加入課程思政的效果分析
在88份有效答卷中,對課程融入思政教育元素的改革實踐認為很好、較好、中等、較差和很差的人數分別為53、28、6、1和0人,這樣的數據表明,學生還是認可的。
2? 教學內容改革的效果分析
在88份有效的調查問卷中,對課程內容進行改革實踐認為很好、較好、中等、較差和很差的人數分別為55、25、7、1和0人,此數據表明,學生對課程內容的改革措施是滿意的。
3? 改革教學方法的效果分析
在收回的88份有效答卷中,對課程教學方法的改革實踐認為很好、較好、中等、較差和很差的人數分別為49、32、4、3和0人,此數據表明,學生對此類課程的教學方法是滿意的。
4? 發揮學生主體改革的效果分析
在收回的88份有效答卷中,對課程發揮學生主體性實施方案認為很好、較好、中等、較差和很差的人數分別為64、18、5、0和1人,此數據表明,學生對此類課程的學生主體性改革措施是滿意的。
5? 課程考核方式改革效果分析
對課程考核方式的改革效果認為很好、較好、中等、較差和很差的人數分別為57、22、8、1和0人。另外,在日常的教學中發現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更高了,如課堂主動回答問題、課后找教師答疑,以及課前平臺學習的主動性增強。這些結果表明,此種考核方式可以很好地促進學生學習此類通識課程的積極性,并能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見表1。
表1? 考核方式改革后某文科專業學生學習通信類通識課程的成績
五? 結束語
本文對文科專業的通信類通識課程存在的問題進行了詳細的分析,結合教學經驗,給出了相應的教學改革方法,包括學生思想認識、教學目標與內容、教學方法,以及考核方式等,這些方法的實施將會有利于教學效果的提高,并且可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將不同的知識融會貫通,將其培養為具有創新思維、實踐能力的人,提高其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 劉晶,穆競擇.文科院校理工類通識課程體系的構建[J].農產品加工,2015(2):81-83,86.
[2] 呂慧穎,王瑞梅,張媛.面向創新創業教育的通識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以項目管理課程為例[J].計算機教育,2021(8):125-129,134.
[3] 趙生輝.西藏高校文科人工智能通識教育課程建設研究[J].西藏教育,2020(7):5-9.
[4] 李鳳亮,陳泳樺.新文科視野下的大學通識教育[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4):170-176.
[5] 曲海舟.通識教育課程建設面臨的困境及實踐探索[J].教書育人,2012(3):11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