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磊
【摘 要】教師隊伍的高質量發展是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的關鍵要素。本文指出,在校本視域下,基于學校整體發展有效促進教師專業發展,需要以教師和學校為雙主體,以教師專業發展全面管理為手段,通過激活“動力源”、搭建“腳手架”、提供“遮雨傘”、打好“組合拳”,實現組織與個體目標的價值認同、實現教師間的協作共享、實現制度化為教師專業發展護航、實現教師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教師專業發展 校本實踐 價值認同 協作共享 制度建設
教師是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重要基礎與保障。201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教師隊伍建設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教師專業發展是教育事業持續進步的關鍵。堅持以校為本,基于學校和課堂實際,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路徑和有力支撐。學校需要通過價值引領、環境創造、制度保證等多個維度,幫助教師拓寬教學視野、提升教學水平、促進個人成長,助力教師把握正確教育理念、創新教育模式、提高教學質量,進而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
一、激活“動力源”,實現組織與個體目標的價值認同
影響教師專業發展的理想信念、職業認同、發展需要等內部因素,對教師發展起決定性作用,是影響教師發展的原動力[1]。從學校實踐來看,當學校發展目標與教師發展目標盡可能實現重合時,教師參與的積極性才會更高。
第一,理念傳承。教師的價值觀與學校的辦學理念、目標契合是價值認同的根基。實踐中,學校通過長期積淀和全體教師的共同參與,讓教師了解并認同學校發展理念和目標,從而與個人目標共生,激發教師的工作熱情和使命感,促進學校發展目標與教師發展目標的協同實現。
第二,文化創設。學校文化是實現價值認同的重要載體。學校要努力營造積極向上、團結協作、開放包容的文化氛圍,根據教師年齡結構特點和學科特點,逐步構建校本研修體系,提升教師的育人能力,不斷優化教師教育教學方式,將文化建設滲透于學校的教學、科研、管理、生活及校園活動中,不斷加深教師的文化認同。
第三,溝通對話。溝通是價值認同的橋梁。學校要建立健全的溝通機制,鼓勵教師積極參與學校決策、管理等活動,提供表達意見和建議的平臺,讓教師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想法,促進教師間的相互交流和深入理解。
二、搭建“腳手架”,實現教師間的協作共享
學校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場域。“工作現場即學習現場”已經得到廣泛的認識和認同。學校應該在校本實踐中,引導和組織教師通過交流情感、分配任務、傳遞信息、制定方案、尋求或提供幫助等開展合作[2]。
教師團隊建設是促進教師協作共享的基石。學校要營造積極、和諧、互信的教師團隊氛圍,以課堂教學中的真實問題開展學習,將合作對話從教學范式發展為校本研修中教師的學習范式,開展合作教學,共同研究教育教學中的問題和挑戰,形成教學團隊和科研團隊,從而提升教師的團隊協作能力和研究水平。同時,學校根據入職年限、發展需求等方面考慮,可以將教師分為三個梯度,即啟航型、進階型、引領型。針對啟航型教師,開展教學設計與反思培訓,提升青年教師的教學設計與課堂實施能力;針對進階型教師,組織開展教學實施與教學研究;針對引領型教師,提升區級骨干教師的教學論文成果與學科指導能力,并為名師搭建平臺,不斷提高其科研與學科領導力。學校針對不同類型的教師設計個性化的發展模式,并搭建各階段的課例展示平臺,開展以課例為載體的研修,促進不同階段教師的專業發展,形成科學合理的人才梯隊。
合作研究是促進協作的關鍵。學校要樹立“使教師成為研究者”的管理理念,不斷強化將實踐轉變為研究的意識,把德育、教學創新項目上升為科研問題,把科研與推進合作對話教學范式、一體化德育整合起來,鼓勵教師進行科研攻關。在課題研究中,教師用觀察、討論、行動研究等形式,針對教育教學實踐中的實際問題,進行問題解決的方案設計、論證和研討,并在課堂教學中實施和改進。在研究中,學校注重教學實踐問題與教師專業能力問題的發現、生成、解決和矯正調節,提高教師的成就感,激發教師不斷嘗試通過研究團隊共同解決問題的熱情。在研究成果評價上,學校要注重用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發揮激勵作用,引導教師根據自己和同伴的反思和反饋,積極進行內容、方法、策略和效果反思檢視,從而把評價環節生成為新一輪次教師間的合作學習與反思探究的實踐。
教學創新是促進協作的持續動力。成人的學習動機具有一定的復雜性和特殊性,且多以外部動機為主、內部動機為輔,具有實用性。學校根據時代發展的新要求,主動推進教學改革創新以促進教師協作共享不斷穩固和持續。學校以“合作對話教學范式”推進為主線,以教育教學創新項目的形式,將教學與科研、德育與科研等整合開展。在項目實施中,第一,精準研判。分析梳理確定哪些通過教研解決,哪些需要請專家指導,哪些需要在教育、教學實踐中為教師、班主任搭建實踐平臺。第二,眾籌研討。每周提前發布周工作安排,鼓勵教師結合實際選擇參加相關創新項目,并在研討中圍繞所面對的教育、教學實際問題開展頭腦風暴,并以討論、探究生成的更深入的思考來指導后續的教育教學工作。第三,遞進深入。參與創新項目的教師的學科、年齡、思維方式均不同,在頭腦風暴過程中互相激發,從而生成新的深度思考。這些新的深度思考基礎上的教育教學實踐最終進一步形成德育、教學創新項目工作成果。
三、提供“遮雨傘”,實現制度化為教師專業發展護航
在管理學視角中,組織中的個體能力發展以及與組織發展的匹配程度是組織獲得高績效的基礎,以制度保障組織中個體能力的不斷提高,是管理工作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筆者認為,學校對教師專業發展的管理要從傳統的科層思維中跳出來,以現代學校治理的理念和方法,變管理為服務,堅持以教師發展為核心,為教師專業發展提供方向引領、制度保障和過程服務。第一,明確教師隊伍建設目標,結合學校發展目標和教師專業發展目標,制訂長期和短期的計劃,確保每位成員對目標有清晰的認識和共同的理解。第二,優化組織結構,減少管理層級,提高決策效率,確保信息流通暢通;明確成員的職責和角色,促進團隊協作和資源整合。第三,提供資源保障,要為教師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包括圖書、網絡課程、教學軟件等,保障教研活動所需的場地、設備等物質資源。第四,促進互動交流,組織多種形式的學習交流活動,促進教師之間的知識分享和經驗交流,積極與其他學校、教育科研機構或專家建立合作關系,拓寬教師的視野和學習渠道,鼓勵和支持教師參加各類培訓、研討會等,提升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倡導團隊合作精神。第五,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對教師的研究成果和實踐效果進行定期評價和反饋,不斷優化管理策略,確保各項工作按照既定目標進行,激勵教師不斷進步和創新,以適應新的形勢和需求。
學校結合創新項目進展情況,將教育教學項目階段性成果進行展示和交流,在交流展示中對項目研修、課例研討、班會設計及項目成果等進行梳理、總結、提升,進而推薦優秀課例、班會設計和科研成果等,參加區級、市級及全國級平臺進行分享交流,對在項目推進過程中表現積極、成果豐富的教師進行及時的表彰和鼓勵,形成引領與激勵的良性互動局面。
四、打好“組合拳”,實現教師可持續發展
持續學習與創新是推動教師專業發展的永恒主題。筆者認為,隨著時代的發展,打破原有壁壘,超越傳統邊界,通過跨界合作、技術賦能等方式,可以對教師專業發展產生積極和深遠的影響。
實踐中,學校通過共享教育資源、跨學段教學經驗交流、教師合作研究項目、教學成果共享機制、教師評價與激勵機制、知識管理與更新、專業發展與規劃等多方面的努力,有效促進教師的共同學習和發展。
同時,學校積極探索與高校、科研院所開展合作,為教師搭建更寬廣的學習平臺,把傳統的中小學教師間的同課異構擴展到與高校教師間,促進教師以更系統和全面的視角對學科知識、教學方法進行深度學習,提升教育教學水平。中小學與高校擁有各自獨特的教育資源和經驗,通過合作,雙方可以相互借鑒、共同進步,為學生提供更加優質的教育服務。
此外,數字技術變革是我們正在經歷的一個持續過程,在此變革中,學校鼓勵教師不斷更新知識,掌握新的數字技術,以適應教育領域的變革,從技術培訓與普及、在線協作平臺搭建、教學資源共享等方面為教師提供持續學習、創新的平臺,利用現代科技工具打破空間和時間的限制,促進教師之間的跨時空的交流。例如,利用在線協作平臺、社交媒體、視頻會議等工具,使教師可以隨時隨地參與研究性學習活動,分享教學經驗和資源;鼓勵不同學科、不同領域的教師參與研學,通過交叉合作,拓寬教師的知識視野,促進教學方法和策略的創新。
參考文獻
[1] 張曉芳.新時代教師專業能力發展動力機制探析[J].華章,2023(12):66-68.
[2] 胡志雯,稂建中,蔣珍云.項目實踐共同體中教師合作學習及其對專業發展的影響[J].外語界,2018 (4):27-35.
(作者單位:北京市三里屯一中)
責任編輯: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