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曉
摘 要:在小學數學學習中,學者和教師都認為草稿的使用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實際教學中,草稿本并沒有得到該有的重視。文章認為,應采取“認識草稿本—規(guī)范草稿本—應用草稿本”的三步曲來改變“視‘草如草”的現狀,和學生共同“拾‘草變金”“挖‘草為寶”,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態(tài)度,養(yǎng)成打草稿的良好習慣。
關鍵詞:數學草稿本;草稿本使用現狀;改進策略
一、從現狀調查中分析“視‘草如草”的深層因素
在小學數學學習中,學者和教師都認為草稿的使用具有重要的作用,提出“草稿本是思維的操練場”“草稿紙是人們思考過程的履歷表”等。然而,在實際教學中,草稿本并沒有得到該有的重視,出現了令人尷尬的各種現象:
1. 腹稿多,草稿少。大部分學生認為打草稿是浪費時間,以至出現了大量顧此失彼、丟三落四的錯誤。
2. 隨意打草稿的多,有序規(guī)范的少。手、課本、作業(yè)本封面、桌面,只要是能寫字的地方,都隨意地用來打草稿。此外,草稿書寫潦草、雜亂,導致明明計算正確但將答案抄到作業(yè)本上就抄錯了,甚至一會兒就找不到答案了,又重新計算而浪費時間。
3. 遇到不能一下子看出解題思路的題目,就憑空想象、發(fā)呆、咬筆頭,不會利用草稿畫一畫、折一折等方法厘清思路,尋找條件間的關系來解決問題。
造成種種“視‘草如草”現狀的原因是什么?是學生的無知?還是教師的忽視?在抱怨學生之時,請教師反省一下自己在學生使用草稿的過程中是否有過以下的教學行為:
1. 你專門花時間指導過學生如何規(guī)范使用草稿本嗎?
2. 你培養(yǎng)過學生草稿不僅僅是用來計算的意識嗎?
3. 你經常關注學生的草稿?
“教不嚴,師之惰。”這是教師“重結果、輕過程”的舊觀念和教師“視‘草如草”的教學行為,才導致學生不知該怎樣打草稿、用草稿。我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教育是什么?往簡單方面說,只須一句話,就是要培養(yǎng)良好的習慣?!边@一方面,說明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指出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教育者的重要職責。許多事實證明,習慣是非智力因素中一個重要的因素,它是需要培養(yǎng)的。打草稿是數學學習中學生幾乎每天要經歷的學習過程,良好的“打草稿”習慣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形成的。因此,教師需要激發(fā)學生“拾‘草變金”“挖‘草為寶”的強烈愿望。作為數學教師,首先要轉變教育理念,不斷去挖掘草稿本的功能,通過規(guī)范細化的要求,細致入微地評價指導,才能讓學生在充分認識草稿本價值的同時,會用草稿、愛用草稿。
二、在操作實踐中探索“挖‘草為寶”的有效策略
針對剛接手的四年級學生不愛打草稿、不會用草稿本的情況和對自身行為的反思之后,筆者在一年的實踐操作中摸索出“認識草稿本—規(guī)范草稿本—應用草稿本”的三步曲來改變“視‘草如草”的現狀,和學生共同“拾‘草變金”“挖‘草為寶”,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打草稿態(tài)度,養(yǎng)成良好的打草稿的習慣。
(一)認識草稿本,挖掘草稿的最大價值
對四年級學生的調查中得知:由于低年級學習內容難度不大,大多數題目單靠口算、心算就能完成,學生養(yǎng)成不需打草稿就能完成的習慣。進入四年級以后,雖然計算的數據大了、計算難點也多了,但是學生嫌打草稿太麻煩、浪費時間,寧愿做錯后反復訂正也不喜歡打草稿。如何才能讓學生從思想上認識到打草稿的重要性,改變對草稿無所謂的態(tài)度呢?
首先,筆者精心設計了一份練習卷,題目看似很簡單,實則布滿“陷阱”:多位數的連續(xù)進位加法、連續(xù)退位減法,乘法中二次進位等題目比比皆是。果然,如預期的一樣,學生拿到題目時“喜出望外”,大呼“太簡單”,當拿到成績時卻“大跌眼鏡”,小聲嘟囔“不可能吧”。于是,筆者趁機上了一節(jié)數學綜合實踐課“數學草稿本,我的好朋友”,讓學生明白隨著年級的逐漸升高、學習內容的不斷增加、教材難度的日益加強,由于自身記憶容量有限、注意力不夠集中等缺點,從四年級開始要重視打草稿,學會正確使用草稿本,這將對以后的學習有很大的輔助作用。
接著,筆者又引導學生圍繞“小草稿大用處”展開討論:草稿本除了用于計算題的演算,還有什么作用?有的學生提出他在解決練習卷中“有兩個一樣大小的長方形,長都是36厘米,寬都是18厘米,拼成一個正方形,它的周長是多少”這題時,在試卷旁邊畫了草圖,而這個圖可以畫到草稿本上;有的學生舉例以前碰到的“搭配問題”“鋸木頭”等都可以在草稿本上用畫圖的方法來解決……四年級的學生已經知道做某些題時要打草稿,只是沒有用草稿本的意識,通過這節(jié)課讓學生認識到數學草稿本是在數學學習中專門用于打草稿的本子。使用草稿本不但可以解決一些口算不好算的計算題,而且可以體現解決問題的探索、猜想、推理、演算的過程。當我們解題過程中遇到阻礙、學習遇到疑問時,草稿本就是思維的“橋梁”,通過這個“橋梁”可以到達答案的彼岸,找到問題解決的途徑。學生在借助草稿本使用的過程中,可以形成實物完整的知覺,積累豐富的表象,為抽象思維提供依托和支柱,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只有讓學生認識到打草稿的重要性,才能使學生達到養(yǎng)成習慣、發(fā)展能力的目的。
(二)規(guī)范使用草稿本,養(yǎng)成打草稿的良好習慣
1. 規(guī)范使用草稿本的形式要求
(1)統(tǒng)一使用教師發(fā)的數學本作為草稿本,不得隨意更換,用完的本子交給老師再換新本子。
(2)課前準備時,要把草稿本和課本、作業(yè)本一起放在課桌的左上角。
(3)草稿本的書寫要做到有序:按從左往右、從上往下的順序書寫。列豎式時一頁紙可以根據個人字體大小分成4—6豎行,做到行列分明、不浪費、不密密麻麻,方便查找、核對;需要畫圖解決時,要考慮好圖形的大小、位置、形狀等,合理安排空間,畫圖不必十分精確,但要整潔。
(4)保持草稿本的整潔、不亂涂亂畫,字跡清楚不潦草,特別要注意容易看錯的數字、符號等。
(5)每天做完數學作業(yè)后,不用草稿本了,就在當天的草稿下面畫好分隔線,這樣可以清楚地分出每天的草稿在哪里,如發(fā)生錯誤也能很快找到自己的原始錯誤出在哪里。
習慣是可以培養(yǎng)的,但如果被壞習慣搶了先機,要改變過來卻是困難的。制定了規(guī)范,并不意味著萬事大吉了,要真正使學生會打草稿,養(yǎng)成良好的使用草稿本的習慣,還需要教師在各方面的指導,特別是草稿本內容的指導。
2. 合理使用草稿本的內容指導
小學數學教材內容大體可分為概念、計算、實踐操作和解決問題四類。計算是草稿本的重要內容,也是見效最快的內容。所以,筆者首先從計算入手:要求較為簡單的運算不提倡打草稿,而較復雜的運算特別是較短時間內不好口算或口算錯誤率比較高的計算(比如多位數的加、減法),必須要打草稿。剛開始學生是在筆者的“逼迫”下打草稿的,因為筆者批改作業(yè)時要求他們一起帶著草稿本,遇到錯題,必須要在草稿本中尋找出自己出錯的原因后再訂正。剛開始學生覺得平白地又多了一項“任務”,嫌麻煩,但是一段時間后,他們自己會發(fā)現計算的準確率提高了,認真打草稿不但沒有浪費時間,反而節(jié)省了訂正的時間。學生在嘗到“甜頭”后,漸漸地培養(yǎng)學生使用草稿本的良好習慣。
面對概念性問題,一次偶然的發(fā)現讓筆者和學生都受益匪淺。有一次筆者發(fā)現一個學生在解決“一個數是七位數,最高位上是8,萬位上是2,百位上是6,其余各位都是0,這個數寫作什么”時,他在草稿本上畫了“? ? ? ”后再依次在線上填出各位數字。發(fā)現如此“有價值的草稿”,筆者當即請他拿著草稿本,在實物投影儀上做講解分析,學生聽了頻頻點頭,大呼“好方法”。在我們的教學中,有很多這樣的契機,教師要做有心人,在稍縱即逝的機會來臨時,果斷地把握機會,讓學生深切地感到:這樣做不錯。
對于實踐操作和解決問題這兩類題型,筆者經常出一些思考性的題目,讓學生有機會豐富草稿本的內容。如“今年,爸爸和兒子一共36歲,爸爸的年齡是兒子的8倍,爸爸和兒子各幾歲?”學生只要在草稿本上畫線段圖就可以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再如“有一根繩子,把它對折再對折后,從中間剪開,可以得到幾段?”解決這個問題,只要學生充分利用手邊的草稿紙,按照題目要求動一動手,就迎刃而解了。在解決空間與圖形時,用草稿本來畫一畫、折一折、剪一剪,這等對于空間想象力比較弱的學生來說更是好幫手。長期訓練下來,可以讓學生萌生出更廣闊的解題思路,閃現出大量思維的火花;可以打破學生遇到難題就只會憑空想象的習慣,可以使學生體會到“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快樂,提高學生分析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真正的用對草稿本、用好草稿本。
同時,教師要做榜樣、做表率。常言道“身教重于言教”,教師的表率作用往往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在講解題目時,規(guī)規(guī)矩矩地在黑板上進行草稿演示,不要讓潦草的草稿出現在學生面前。當學生在做作業(yè)時,老師也做,讓學生意識到老師在解決問題時也要打草稿,而且不馬虎。
“播種行為,就能收獲習慣。”要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打草稿習慣,運用科學的方法去打草稿,需要教師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常抓不懈,做細心的引領者,重視一些具體細節(jié)上的指導。
(三)有效監(jiān)控草稿本,發(fā)揮草稿本的激勵功能
有了相對統(tǒng)一的規(guī)范要求,還要有相應的監(jiān)控措施。結合草稿本的規(guī)范要求,筆者開展“星級草稿本”評比活動:即草稿本書寫有條理得一顆星,書寫規(guī)范得一顆星,作業(yè)與草稿本相對應得一顆星。在草稿本監(jiān)控過程中,采取以下措施:
1. 師評。開始階段筆者堅持每次作業(yè)檢查學生的草稿本,及時指出不足之處,并評定相應的星級。等到學生的習慣培養(yǎng)了一階段后,就改為一星期檢查一次,到后來就變?yōu)椴欢ㄆ诔椴椤?/p>
2. 互評。每周五將學生的草稿本在小組內或小組間互評;當教師不用每天檢查后,就以教師監(jiān)督指導,小組內互評為主。
3. 展評。每個星期根據學生草稿本的情況,選出“優(yōu)秀草稿本”和“有價值的草稿”(在草稿本解題中發(fā)現的思維火花,即便最終結果錯了,也是有“價值”的)進行展覽。
4. 獎評。每個月評選班級“優(yōu)秀草稿本之星”和“草稿本進步之星”。
在課堂教學中及時發(fā)現學生打草稿的點滴進步并予以充分的肯定,使學生看到自己的進步和成績,從而樹立信心。在平時的單元小測驗中,采取“卷面分+草稿本分”的形式評分,讓成績暫時落后但認真打草稿的學生也能體會到成功的喜悅,發(fā)揮出草稿本的激勵功能,從而使學生真正地樂于用草稿本幫助學習。
一年的實踐探索,取得一定的成效。學生學習的過程就是習慣養(yǎng)成的過程,打草稿的習慣是學習習慣的一個方面,作為數學教師,我們有責任也有義務引導學生不要“草待”草稿本,而應該規(guī)范使用草稿本,擴大草稿本的價值功能。這樣,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才會獲得更廣闊的發(fā)展空間。
參考文獻:
[1]孫祥.重視小學數學打草稿興趣的激發(fā)[J].學生之友(小學版),2011(11).
[2]陸李華.小學數學草稿紙應用的現狀分析及對策[J].吉林教育,2010(20).
[3]蔣璟.草稿本——小學生學習數學的利器[J].小學教學參考,2011(23).
[4]陳春.小學數學草稿本使用理論思考與實踐探索[J].中國校園導刊(教育版),2010(11).
[5]宋勇克.從四個方面實現小學數學作業(yè)的有效性[J].現代教學,2008(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