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潔
摘 要: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作業設計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實踐環節。優化作業設計是切實減輕義務教育階段過重作業負擔、提升育人效能之關鍵所在。在“雙減”政策實施的背景下,語文作業既要夯實基礎,又要趣味橫生。為適應“雙減”政策要求,教師在作業的設計過程中應當以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為指導,徹底改變自己的思維模式。從提升作業有效性的角度來看,豐富作業類型是一個關鍵要素,教師應注重作業形式的趣味性、層次性、實踐性,不斷創新與實踐,根據學生的學情激發他們對語文學習的熱情和完成作業的信心。這樣可以使學生沉浸在愉悅的學習氛圍中,從而減輕負擔、提高效率。
關鍵詞:“雙減”;作業設計;小學語文
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下文簡稱“雙減”),提出“全面壓減作業總量和時長,減輕學生過重作業負擔”。事實上,作業一直是教育領域中關注的重點,它既是學生學習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又與學校教學質量有著內在聯系,還直接影響著家庭對學校教育的關注。“雙減”政策的落地實施,是為了讓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擺脫過重的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尤其要減少機械的、重復的、低效的或無效的作業,讓他們有時間去思考、去玩耍、去體驗、去創造。基于上述理解,設計有效的作業是真正減輕學生學業負擔的根本,是值得所有教師認真探討和亟待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
一、“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傳統作業設計現狀及歸因分析
近幾年,小學語文作業的內容、形式和效度已引起了人們的普遍重視。通過對教師的問卷調查,我們發現教師往往更重視課堂教學,而在課外作業的布置上花費的時間卻很少。目前,我國語文作業的內容較為死板、形式單一、缺乏創新性,因此傳統的小學語文作業可以歸納為“一讀、二背、三抄”。這種呆板的、重復的作業模式,不但會影響到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會影響到他們的人格形成以及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一)作業數量過大
在應試教育的壓力下,很多教師急于求成,往往會布置大量重復的作業,期待學生能通過死記硬背獲得學習成績的提高。但是大量機械重復的作業可能會適得其反,讓學生對語文的學習失去興趣,害怕甚至討厭做作業,從而采用亂做、抄襲的方式來完成作業。
(二)形式比較單一
目前,大部分教師在設計作業時還多以書面作業為主,如抄寫生字、背誦默寫古詩,作業形式比較單一,長此以往學生容易產生厭倦心理,做作業時容易產生抵觸心理,偶爾會出現學生不愿意做作業的現象。這不僅未能起到鞏固課后作業知識的效果,也未能實現提高學生實際能力的目標。
(三)層次性不清晰
教學活動的主體是學生,但是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特點,所以設計作業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差異性。傳統的家庭作業忽視了學生的具體差異,無論他們是否掌握了所學的知識,布置作業全班統一要求。這些單一的家庭作業,既不能張揚學生個性,也不能充分發揮學生潛能。
二、“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有效作業設計的優化策略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的基本任務是立德樹人,發揮特殊育人功能與基石作用,旨在培育學生核心素養。著名的教育家和心理學家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也就是說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這樣學生才能更好地運用所學的知識。加德納多元智能理論指出:“每個人智力各具特點,表達方式與學習方式也各不相同。”根據我國傳統家庭作業現狀及“雙減”政策要求,從根本上說,作業設計的核心是加強對已學知識的認知和理解,并使其具有較好的遷移運用能力。作業的價值不僅在于幫助學生習得人類社會知識和民族文化,更在于消除學生對被動完成作業的無奈感、對作業統一要求的沮喪感以及對自我需求得不到關注的孤獨感,從而實現學生個體生命的成長與成熟。因此,通過有效作業設計可促進學生個性化的發展,從而實現從鞏固知識走向全面育人。
(一)提高表達與交流能力,設計口頭作業
恰當的課后作業既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學習,培養其獨立自主地解決問題的精神,又有助于提高學校教育質量和推進家校合作,而過多的作業則會適得其反。因此,控制好作業的數量至關重要,教師作業設計不僅要重視“控量提質”,還要優化作業形式。除部分書面作業外,也可加入口頭性作業。語言是最重要的交流手段,學生的口語交流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法。比如《自相矛盾》《楊氏之子》《精衛填海》等,可安排學生把故事講給父母或伙伴們聽。再如,在與家長的溝通中了解到部分學生盲目追星這一棘手問題,導致情緒不穩,上課心不在焉,課后作業質量堪憂。鑒于此,在一次理性追星的主題班會后,利用一周時間讓學生分組準備辯論賽。經過循序善誘的教導,尤其是唇槍舌劍的較量,學生知道了追星的利與弊,大多以明星的成就為標桿,更加努力去營造今后美好的生活。此外,口頭作業可以強化課文知識的鞏固,也可以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
(二)提高閱讀與鑒賞能力,設計閱讀作業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提出要少做題,多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這正是新課程標準提倡的大語文觀!“雙減”政策下,閱讀應該是語文作業中最重要的形式,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雙減政策,布置學生每天半個小時的閱讀作業,長期堅持閱讀會讓學生終身受益,還可以布置一些口頭的創編故事、復述故事等。
名著芬芳,紙短情長。學生在閱讀了四大名著后,讓他們自主選擇作業形式上交閱讀作業,有讀后感、創意作文、手抄報、思維導圖等豐富多彩的作業形式。改變作業上交的形式,學生閱讀更積極認真,從而真正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三)體驗生活情趣,設計趣味作業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所有智力工作的進行,都不能沒有興趣。”在作業設計中,教師要注重作業的趣味性,讓學生積極地、樂意地完成作業,把作業與生活聯系起來,通過唱、畫、演、說等作業形式提高作業的趣味性。例如:學習《西門豹治鄴》后,讓學生自己根據課文改編劇本表演,學生分成若干組,自行編、導、演,最終選出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學生可以在活動中學語言、用語言。每學完一單元,讓學生通過思維導圖或者手抄報等方式對一個單元知識點進行歸納總結,學生都非常樂意參與。在期末總復習時對知識點進行分類復習,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講到修改病句時,將布置作業的權利交給學生,結果交上來的作業讓教師眼前一亮,學生的作品可以裝飾成一堵文化墻。
學生擁有了自己布置作業的權利后,他們不但會認真完成作業,而且上課的積極性特別高,在這樣的教學環境下獲得了雙贏。
(四)尊重個性差異,設計分層作業
“雙減”的原則是教師布置分層、靈活、個性化的作業。在學習過程中,要盡可能地減少“一刀切”的作業,以促進其個體需求的發展。傳統的“一元化”作業會使“優等生”反復做“無效”的任務,而“中等生”卻無法獲得“進步”,“學困生”的任務“難以完成”。通過設計分層作業,使學生在自己的最近發展區里“跳一跳”,從而摘到“桃子”。如在學完《精衛填海》后,根據學生對課文知識的掌握情況設計了三類課后作業,分別是基礎必做題、提升選做題、拓展挑戰題。必做題包括:1. 看拼音寫詞語;2. 根據課文的內容,解釋加點字的詞義;3. 復述故事。選做題包括:1. 翻譯下面的句子;2. 通過學習《精衛填海》你獲得了哪些啟發?3. 請你用一個成語來概括《精衛填海》中女媧的行為,從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挑戰題包括:1. 通過閱讀《山海經》中其他的神話傳說,歸納出文章的主要內容;2. 運用想象力,將《精衛填海》改編為具體、生動形象的現代小說。這份作業設計集基礎、探究、應用于一身,在鞏固基礎知識的同時滿足了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
(五)激發探究欲望,設計實踐作業
陸游詩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學完《山行》《江雪》的古代詩詞之后,在班上進行“古詩詞朗誦”或者“飛花令”等活動。在“飛花令”開始之前,以“作業超市”的形式布置學生做準備工作,其實這些準備工作都是一種不同的課外作業,但是這種作業卻是學生最喜歡的,他們很期待,也很愿意去做。作業一:要求學生將所學的古詩詞進行分類,根據詩詞中所包含的“花”“月”“春”等詞語進行分類,比較出誰的詩詞積累最多。作業二:介紹你最喜歡的一首詩,并列出原因。作業三: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表現古代詩詞,比如書法、書簽、繪畫、朗誦等。作業成果展示時,學生“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有的學生交了一幅圖文并茂的手抄報;有的學生分類收集了含“花”“月”“春”的詩句;有的學生把所學的古詩詞創編成了歌曲;還有的學生把所學的古詩詞寫成了書法作品。學生將音樂課、美術課和書法課的作業內容分別納入各自作業形式之中,從而實現語文作業形式的“萬紫千紅、多姿多彩”。
三、結語
教學實踐拓展學生學習范圍、增強語言表達能力,強化課內外知識聯系。親身體驗語言實踐,讓學生把課本知識變成活動技能,讓作業由鞏固知識變為全面育人。學生是作業設計的起點,也是作業實施和反饋的終點。綜上所述,作業既是課堂的延伸,又是對課后知識的強化,作業設計應符合“雙減”方針,內容創新、形式多樣、結構合理,在重視學生創造性及動手能力培養的前提下,切實將作業同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使大家充分享受到作業帶來的快樂,實現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EB/OL].(2021-07-24)[2024-5-17].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2107/t20210724_546576.html.
[2]江小琴.創新設計,讓學生作業有趣,有料[J].福建教育,2021(31).
[3]袁風玲.優化小學語文作業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措施[A].2020年“教育教學創新研究”高峰論壇論文集[C].2020.
[4]彭永艷.優化小學語文作業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措施[J].課堂內外(小學教研),2023(03).
[5]楊清.“雙減”背景下中小學作業改進研究[J].教育學文摘,2022(01).
[6]蔣佳鵬.基于“雙減”背景的中學物理課后作業設計研究[J].試題與研究,2022(28).
[7]張黎.“雙減”背景下的作業生態化設計研究[J].當代教育科學,2022(04).
[8]單靜.探究單元主題意義,落實作業育人功能[J].小學教學研究,202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