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玲
摘要:為打造大學生志愿服務體系,培養“體醫養”一體化志愿服務人才,運用文獻資料法等對大學生志愿服務組織在社區體育方面的表現進行分析,得出存在志愿者服務意識不足、專業水平有待提高、機制不健全等問題。以此提出以時代價值為出發點,以社區體育需求為落腳點,延伸社區體育中大學生的志愿服務內容,推動大學生志愿者持久有效的服務機制。
關鍵詞:大學生志愿者;社區體育服務;積極老齡化;時代價值;長效機制
Research on the Era Value and Long-term Mechanism of College Students' Volunteer Service in Community Spor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Aging
Abstract:In order to build a volunteer service system for college students and cultivate the integrated volunteer service talents of "health, medical care", the performance of college students' volunteer service organizations in community sports is analyzed by using literature and data method, and there are problems such as lack of volunteer service awareness, professional level to be improved and imperfect mechanism.In this way, we should take the value of The Times a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the needs of community sports as the foothold, extend the volunteer service content of college students in community sports, and promote the lasting and effective service mechanism of college student volunteers.
Key words: Student volunteers; community sports service; active aging; time value and long-term mechanism
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強調,要以增強基層社區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為重點,采取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國家戰略。按照“十四五”全民健康計劃,到2025年65歲以上的城鄉老年社區人口將超過總人口的65%,健康管理將呈現常態化。社區體育發揮著基礎支撐作用,推動體衛一體化服務向基層社區拓展,推動全民健身與全民健康深度結合,是全民健身的最后一道防線。但社區衛生公共服務基礎還不夠健全,運動和健康產業分開,老年人缺乏運動健康促進意識;社會組織服務能力不足,社區老年人參與體育運動興趣不高,對健身器材的安全使用認識不足,等等,社會組織服務能力不足的問題仍然存在。針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中迫切需要解決的老年健康和養老保健問題,如何充分利用社區資源,推進“體衛一體化”和“醫養結合”。在人口老齡化的大背景下,培養具有“體醫養”復合能力的大學生志愿服務人才,根本在于社區體育服務與高校人才培養的融合共生。對于高校人才培養來說,通過高校與社區的結合,社區為高校大學生提供實踐場所,培養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提升大學生自我成長成材。傳播社區體育健康文化,推動老年人提高健身素養,對于大學生志愿者參與社區體育志愿服務具有積極意義。從各層面、各角度幫助社區體育從業人員構建網格化的老年服務體系,推動“自組織、自管理、自服務”的老年群體體育活動。“體醫養”復合型大學生志愿服務人才成為打通“體衛一體化”與“醫養一體化”之間的關鍵一環[1]。
1大學生志愿者參與社區體育服務的時代價值
1.1提升社區體育服務能力與健康管理服務水平
社區是為居民提供日常生活保障的主陣地,目前,社區居民的體育需求日益增長,老年居民的體育需求日漸旺盛,但社區公共體育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與之存在嚴重矛盾。以提供更多有供給能力、可行性高的社區體育服務為目標,通過“體醫養”復合型大學生志愿服務人才的加入,可以在相當程度上緩解這一矛盾[2]。作為社區體育服務體系的主要構成部分,大學生志愿者在滿足社區居民健身需求、提高生活質量、養成健康生活理念等方面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大學生服務社區體育有助于拓寬體育服務供給,完善服務質量,是實現體育強國建設目標中不可或缺的主因子。
1.2發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建構和諧社會
大學生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預備力量,是積極推進民族復興千秋偉業的主要力量,能否培養高素質青年人才成為能否實現偉大夢想的關鍵問題。高等教育階段是培養高素質青年人才的關鍵階段,大學校園成為培育高素質青年人才的關鍵場所,大學教育是促進大學生樹立、踐行正確價值觀、榮辱觀的關鍵一環。大學階段培養有德行、知榮辱、敢擔當、要奮進的全面發展型時代新人,能夠為實現中國民族偉大復興輸送青年人才。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培養人才的出發點與落腳點,立足于現代社會利益高度分化的基本情況上,深入基層、投身于社區體育服務的大學生志愿者,響應了國家全民健身的戰略安排,成為推動構建更為緊密的新時代社會關系的粘合劑。“利他性”成為大學生先于社會體育志愿服務的主要宗旨與活動目的。通過引導同伴增強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正確認識和有序發揚,逐步實現青年群體思想認同、情感共鳴、行動印證的心理趨同,進而達到凝聚社會共識,構建和諧社會的目的。
1.3培養高等學校復合型志愿服務人才
如何構建人才發展生態系統是當今的時代命題,大學生志愿者從事社區體育志愿服務模式的形成,有利于國內其他地區有類似環境條件的社區開展這一公益活動。將大學生與社區居民有機結合,為大學生提供實踐場地的同時更有利于大學生鞏固專業知識,提高專業實踐能力,增強綜合能力,成為社會需要的有用之才,能夠有效地提升自己的行知精神和個人能力。高校是鼓勵大學生到社區參加志愿服務,增強社會責任感的育人之地,向社會輸送專業人才,服務社會。推動社區志愿服務工作長期、持續、健康發展,促進社區和諧發展,更重要的是促進大學生的自我成長。
2大學生志愿服務社區體育現狀
2.1 大學生社區體育志愿服務意識欠缺
志愿精神作為志愿服務的思想引領,是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的重要內容。在體育強國建設的背景下,社區體育志愿服務工作的展開是高等學校有效實施社會服務職能的重要手段。中國大學生志愿服務社區體育的內容和形式更加豐富,范圍更廣、規模更大,大學生志愿服務社區體育活動越來越廣泛。但實際調查結果表明,其中少數大學生會主動融入社區體育志愿活動。據有關調查結果顯示,有興趣參加社區體育志愿服務的大學生僅占30%,很多大學生還沒有參與到社區體育志愿服務中。通過對大學生的走訪,大學生思想活躍,善于挑戰,但缺乏長遠性,情緒化比較嚴重,絕大多數大學生對參與社區體育志愿服務的認識還不夠深刻,對社區體育志愿服務只有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模糊概念,對社會上的某些現象有一定的排斥心理,害怕角色轉換而產生焦慮情緒,對社區體育志愿服務缺乏了解,以超越“社會性”為目標的社會實踐意識不足。
2.2大學生社區體育志愿服務專業化程度不足
社區是體育公共服務的發源地,社區居民是體育公共服務的客體,多元化的社區公共服務客體,造成了層次、種類、設施需求復雜多樣的體育公共服務需求。社區體育公共服務的體育資源,在面對各種復雜的社區人群時,其質與量的需求越來越大,這對社區體育公共服務增加了挑戰,造成了資源需求排序前后不一致。大學生志愿服務社區體育的專業水平是提升社區體育活動質量的必要因素。從現有情況看,急需提升大學生社區體育服務志愿者的業務水平。從專業知識方面入手,增加大學生志愿者體育專業技能的培訓機會,完善社區體育志愿服務人才的吸引培養制度。另外,還沒有形成各學科一體化的培養模式,對于交叉學科的專業設置,如“體衛一體化”“醫養結合”等等仍處于摸索階段,應用型、復合型人才缺乏,社區體育服務效率不高,服務質量難以保障。
2.3高校學生參與社區體育志愿服務機制不健全
當前,我國高校學生參與志愿服務呈現積極性不高、表面化突出、利益化傾向等與志愿服務機制不健全密切相關的“志愿失靈”問題。一是,缺少有關法律保障。社區體育志愿服務工作的開展離不開法律的保障和支持,一些地區相繼出臺了一系列志愿服務發展文件,旨在保障志愿服務工作的長期性和持久性,但與志愿服務有關的法律文件遲遲未能出臺,一些地區的體育志愿服務工作遲遲無法開展。雖然有關文件提出要將志愿服務納入大學生考核內容,但通過對各學科大學生訪談得知,大部分高校的各學科專業并未進行大學生參與社區體育志愿服務的權利和責任等相應的規定。二是,缺少資金供給。志愿者的運行和項目的開展需要資金的支持。很多有意義的志愿服務計劃,因為志愿者組織缺乏經濟資源而不能充分開發和執行,募集到足夠的經費用于志愿服務就成了大家最頭疼的問題。招募義工、發放補助、開展培訓和管理等工作,也需要經費保障。大學生社區體育志愿服務多數高校沒有固定專款,經費的缺乏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大學生參與社區體育志愿服務的熱情不高。三是,缺少激勵機制。調查研究表明,大多數大學生參與社區體育志愿服務活動是出于追求心理滿足感和增強專業能力的動機,由于多數高校在社區體育志愿服務中缺乏鼓勵大學生參與的有效機制,致使參與服務時缺乏大學生志愿者的認同感,積極性有所降低。
3大學生志愿服務社區體育的長效機制
3.1加強大學生志愿服務組織的社區體育服務性能
社區居民生活的水平依托于志愿服務的質量,管理和踐行社區體育志愿服務的落腳點是社區體育志愿服務的價值所在,而志愿服務的理念、服務的績效則是優化志愿服務質量的保障。基于志愿服務的務實精神,應從社區體育的實際出發,注重發展大學生志愿服務的實效性和可行性。增強大學生志愿服務的使命感,提升大學生志愿服務的價值定位,形成社區與大學生的服務共同體[3]。在統一的價值理念引導下,各部門緊密聯系,形成分工明確、互助合作的服務共同體。由于社區基層組織力量薄弱,并且受諸多因素影響,與居民溝通少,參與公共體育服務程度低。這樣就造成了很多國家的政策法規在公共體育服務上的推進比較慢,推進的也比較晚。在社區體育志愿服務中,高校可以成為社區的合作伙伴,通過社區直接參與組織管理社區體育活動,將專業的體育服務通過社區直接提供給居民,這是其他國家一些好的實施辦法可以借鑒的。大學是知識開發的發源地,也是社會體育志愿服務工作重點提升的地區。明確大學生參與體育公共服務的權益和職責,培養大學生體育公共服務精神,加強高校大學生志愿者組織建設。加強大學生對社區體育服務的了解,從而促進我國體育公共服務的可持續發展,有助于積極推動社區、高校、家庭之間的緊密互動。
3.2拓寬“需求”導向的大學生社區體育志愿服務內容
為使社區居民的體育需求得到平等享有,社區體育志愿服務應運而生。建立活躍的大學生志愿服務社區體育組織,依據民意訴求不斷完善體育服務內容,促使社區體育服務更具針對性。大學生社區體育志愿服務要考慮不同群體的價值取向和利益訴求,從供給側不斷創新服務和產品,提高輔助性社區體育服務的水平。社區可協調高校在統籌規劃、統籌安排體育志愿服務、活動組織、教育培訓、提供服務產品、與居民潛在需求緊密對接、拓展居民需求的基礎上,在充分滿足居民場地設施、提供服務產品等方面進行大力投入。為豐富社區體育活動,社區每年可組織社區間的不同形式的比賽,并通過年齡限制,促進老、中、青居民的廣泛參與。為提高社區居民體育素養,大學生社區體育志愿組織可開展各個層次的教育培訓活動。基于各項體育運動的基本要求,邀請不同專業的大學生承擔不同項目的服務內容。針對老年人、婦女、兒童等特殊群體,大學生社區體育志愿者要不斷增加養生展示、舞蹈、集體晨練、門球、樂齡球、土風舞、交誼舞等針對老年群體的個性化體育活動,讓老年人的業余生活更加豐富。對幼兒來說,不僅有各種運動技能、體育興趣培訓班,還要開設家庭健身服務,促進家庭成員共同開展體育活動。在豐富體育內容的同時,滿足不同年齡段居民多樣化體育需求,推動家庭這一集體形成共同的體育運動意識。
3.3增強共生意識,構建“體醫養”復合型人才體系
宣傳健康教育理念,搭建集體育、醫療、養老于一體的社區體育服務平臺,構建綜合型服務人才框架,將體育運動與健康服務有效銜接,提升志愿服務人才的專業化服務質量,緩解人口老齡化所出現的養老、醫療等壓力。首先,要培育社區體育衛生文化,充分認識到老年人健康管理在健康教育、健身素養等方面的關鍵推動作用。推行一體化健康教育理念,培養居民健康管理意識和體育運動觀念,開展宣傳試點工作[4]。開設健康文化宣講小課堂,為居民提供健康知識沙龍、體質健康測試、運動處方制定、器材使用指導、娛樂等多元化健康服務。力求結合特色的社區運動服務與健康管理服務,促進兩者文化交融、共生發展,以協助長者建立社區良好的歸屬感與認同感。其次,搭建綜合性人才培養隊伍框架,多技能、多方法、多渠道培養體育志愿服務人才;借鑒不同領域的人才培養辦法,制訂社區體育志愿服務人才培養機制;開設不同需求的運動與健康課程,補齊人才短板,提升人才的綜合業務水平與服務質量[5]。同時,要打造產學研合作平臺,明確融合共生發展工程的職責與工作范圍,逐步完善行業標準、職業考核和監督機制,如社區衛生保健師、運動康復治療師等。以此同時,運用社區網格化平臺,
增設公益課程,構建志愿服務后備人才系統。再次,注重建立“體醫關愛”志愿服務體系,社會各方共同參與。推動志愿服務的社區體育服務健身指導員、護工等相關人員參與培訓,做到自我管理,積極參與各項課程講授,為志愿服務培養樂于奉獻的志愿者[6]。
4結語
老齡化背景下集體育、醫療、養老于一體的綜合型大學生志愿服務人才是社區體育健康管理服務與體育運動服務順利進行的根源。當前,參與志愿服務的大學生還表現出志愿服務意識欠缺、專業化程度不足、志愿服務機制不健全等多重問題。由此,提出加強大學生志愿服務組織的社區體育服務性能,拓寬“需求”導向的大學生社區體育志愿服務內容,增強共生意識,搭建綜合型志愿人才服務系統等實踐舉措,促進大學生志愿服務工作與開展社區體育運動融合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周銘揚,嚴鑫,繆律等.數字賦能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高質量供給:基本內涵、動力因素與實現方略[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23,42(02):55-62+78.
[2]張小沛,張瑞林,馮振偉.老齡化背景下社區體育服務與健康管理服務融合共生發展探析[J].體育文化導刊,2023(03):69-76+84.
[3]諶鴻燕.大學生志愿者參與社區治理的文化動員機制[J].當代青年研究,2022(01):42-49.
[4]王俊涵,李榮日.社區體育公共服務供給治理多元主體動態演化博弈研究[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22,38(04):36-47.
[5]鄭軍,孔慶波.我國社區體育公共服務的供給與需求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20,40(05):20-23+30.
[6]王祥全,戴世巖.新加坡社區體育公共服務運行機制及其對中國的啟示[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20,43(10):1-10.